会员
中国改革开放40年研究丛书(套装共8册)
杨志勇 周天勇 翁士洪 刘霞辉等更新时间:2021-01-22 15:30:43
最新章节:注释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中国经济学领域知名学者,记录和总结中国40年改革的历程和经验,深度阐释中国40年发展之历史与逻辑。中国新一代经济学人必读系列丛书。
上架时间:2020-11-16 00:00:00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杨志勇 周天勇 翁士洪 刘霞辉等
主页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设计软实力评论:声誉、文化价值与设计的软实力
本书以“声誉、文化价值与设计的软实力”作为主题,旨在研究设计创新推动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现实需要和发展战略,回答构建设计软实力理论体系的核心价值、思想内涵、层次结构、实践意义,思考中国文化软实力怎样通过设计创新在国际舞台上强化感知、深化凝聚、塑造形象、展示魅力、传播观念,为中国设计的全球战略建言献策。经济24万字 - 会员
粤港澳大湾区技术创新协同研究
书稿以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间合作申请专利信息为依据,借助于SPSS统计软件、Excel统计工具等,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技术创新协同的时序特征、区域分布特征、创新技术领域特征、协同主体特征、有效专利特征、专利技术转移特征等。在此基础上,研究选取了国内生产总值(GDP)、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数量、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数量、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投入数量、邮电业务总量、高新技术企业数经济8.6万字 - 会员
支撑能源革命和绿色发展技术装备创新研究
当前科技产业创入密集活跃期。“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量子信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融合机器人、数字化、新材料的制造技术正加速。能源与前沿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创新,正展示出跨越性、变革性、颠覆性的巨大能量,甚至引发源变革。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到新材料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国能源技术装备创新奠定了重要基础。随着新能源技术和数字技术经济7.7万字 - 会员
中国基本盘:发现新质生产力
本书从实践的角度,通过一手案例,理解新质生产力,发现新质生产力,展望新质生产力。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以中国制造与“专精特新”之路为线索,展示中国式生产力的40年发展路径。下篇以产业创投为第一视角,展现产业投资的进化史。通过多个企业案例,展示中国企业在新质生产力各方各面的实践与探索,深入理解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发现新质生产力,形成新质生产力。经济11.1万字 - 会员
中国进口贸易的新进展与政策选择:2023中国进口发展报告
本书运用大量的微观数据,针对中国重点产品的进口情况、从重点地区的进口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本报告主要包括总报告、理论篇、专题篇、地方篇、疫情篇和展望篇六个部分。具体来看,主要包括:(1)针对积极扩大进口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2)针对中国进口整体政策及其变化、产业进口政策、区域进口政策、进口平台等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3)针对中国重点产品进口、重点地区进口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4)分经济25.3万字 - 会员
大国金融:全球金融变局下的中国机会
本书以具体金融现象和问题为切入点,从历史、理论、国家、现实等维度剖析金融的本质,解读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演变与金融危机的逻辑和新特点,为中国金融发展路径提供了思路。全书分为四个部分:①从中美金融发展异同看金融演变的内在规律。金融发展至最高阶段,会逐渐脱离实体经济,偏离最初的使命。“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一条既定之路。中国不能沿袭美国华尔街式的金融衍生之路。②从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看金融经济16.9万字 - 会员
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
本书深入探讨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并将其巧妙地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叙事中,详细论述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显著标志、独特特点、本质属性以及核心要素。通过深入分析国家政策导向、地方实践案例以及产业发展趋势,本书全面解读了新质生产力的历史背景、现实意义以及未来发展潜力。本书不仅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框架进行了系统梳理,更结合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数据,本书生动地展示经济23.1万字 - 会员
绿色金融总量统计及其影响效应测算研究
本书围绕中国绿色金融统计的理论、方法与应用展开了系列研究,在梳理国内外绿色金融统计相关标准和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尝试从理论层面探究货币统计视角下绿色金融核算及其实践编制的系列理论问题,从方法层面尝试以绿色信贷统计制度为例探究如何完善绿色金融统计制度,从应用层面探索绿色金融间接测度方案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效应。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国内外绿色金融统计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基于货币视角探讨绿色金融核算相关理论问题;经济13万字 - 会员
中国经济建设之路
本书为经济学家吴景超1943年出版的研究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的专著,现列入“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本书总结了1881年以来60年间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就和不足,并对即将全面开展的中国经济建设进行了系统的规划,涉及工农矿业、区域布局、管理模式、人才、资金等问题,反映了当时社会科学界对中国经济问题的主流见解。此书被当代经济史学界誉为民国时期经济学名著之一。本书首版为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约13万字。本经济15.6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