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思变与应变:甲午战后清政府的实政改革(1895~1899)
更新时间:2025-04-08 15:16:26
最新章节:文后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本书着重考察的是,受甲午战败的强烈刺激,1895~1899年清朝统治阶层也开展了如何自救的热烈讨论,并在编练新军、修筑铁路、开掘矿藏、创办银行、推广邮政、改革教育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实质行动,即所谓“实政改革”。实政改革上承洋务运动“富国强兵”的内核,但在改革的规格、层次和深度、广度上有显著提升;其间发生的“百日维新”,是胶州湾事件后民族危机加深所引发的一次激进改革,出现了突破制度层的内在需求;同时这场实政改革又下启清末新政,为其提供了必要的思想铺垫和物质基础。
上架时间:2020-04-01 00:00:00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最新上架
- 会员
刘少奇与探索新中国之路(1949—1956)
“社会主义就是消灭私有制”是包括刘少奇在内的一代领导人的理论共识。但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刘少奇阐述了资本主义“剥削有功”说;批判在个体小农经济基础上“应当逐步地动摇、削弱直至否定私有基础”的主张,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危险的、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的思想观点。站在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高度,不难看出,在探索新中国之路——由传统社会主义转向中国特色社政治24.2万字 - 会员
新质生产力:构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
本书由理论内涵、科技创新、数实融合、新型工业化、未来产业、县域经济和创新实践这7个部分构成,介绍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专精特新等前沿科技领域的最新理论与实践成果,旨在帮助读者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战略机遇。政治12.3万字 - 会员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是一部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系统地剖析传统官僚政治的经典著作。作者对中国官僚社会本质的分析,紧紧扣住在了土地所有制,亦即土地的经营形态,或者说是统治者对土地的全面控制上。结合秦汉至中华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找出官僚政治的产生、形态和特征,及其与封建社会长期停滞的关联,并从与西方官僚制度的对比中,揭示出官僚政治发展和转化的一般规律,颇多卓越创见,至今仍具现实意义。作者以一种深邃的眼光审政治13.3万字 - 会员
中国研究(2021年第26期)
半个世纪以来,发端于海外的中国研究已从社会科学的边缘走向这一知识体系的中心,由西方学人独步的学术论域成为包括中国学者在内的全球学人共享的研究旨趣,同时也成了世界学术界了解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窗口。《中国研究》是由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办的学术集刊,意在推动中国研究领域的经验积累和知识增进,更在使日益成为显学的中国研究领域能够听到中国的声音。政治21.5万字 - 会员
战时国民政府行政机构改革(1937~1945)
本书旨在考察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施行政机构改革的全过程,分析国民政府为实现“建国”任务而做的努力,如开放政权、成立民意机构、厘定事权、精简机构、裁汰冗员等。战时改革有顶层设计,有计划、有步骤,体现了行政领域的制度化与现代化倾向,体现了国民党权威人物对完成“建国”的强烈愿望。但受诸多因素的制约,豫湘桂大溃败后改革被迫中断,留待战后继续推行。政治26.7万字 - 会员
知宋·宋代之科举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各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两宋时期尤其如此。我们这套“知宋”丛书,旨在为那些已经具备一定文史基础且渴望深入了解两宋历史的读者,提供一个便捷的学习途径。本书精选宋代科举研究的代表性作品,呈现宋代科举制度的全貌。书中探讨的主题涵盖了科举制度的创立、改革,进士、明经诸科及制举、武举各类考试的设置情况。此外,还重点关注了科举促成的社会流动性,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以及科举对宋政治25.6万字 - 会员
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
“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是干部选拔尤其是产生人选的一种方式。本书采取历时性与现时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反思与提炼相结合的方法,从全景叙述、实践考量、认知述评、学理诠释、外部借鉴、对策建议等维度,对竞争性选拔干部的方式进行了多视角的系统研究。本书提出的一些阐释性理论观点、实践诊断性分析以及方式和技术改进的对策,对于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理论研究和干部选拔的规范性、科学性、先进性政治22.3万字 - 会员
中国梦·青春梦: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观
本书主要围绕新时代中国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实现”中国梦“历史进程中如何起到应有作用这个主题展开论述,主要论述”中国梦“的由来及内涵,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内涵及本质,中国梦的世界意义,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以及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时代担当和思想培育等内容。政治12.7万字 - 会员
中国改革开放的上海实践(1978~2018)
从1978年至201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走过了整整40个年头。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也是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本书以上海为研究个案,但不是“就上海谈上海”,而是借此丰富对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解。本书以“迈向高质量发展”和“迈向高品质生活”为主线,着重考察了上海在实体经济、科技创新、浦东开发开放、扩大对外开放、城乡融合发展、社会民生、社会治理、国际文化政治20.6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