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中国的沉沦与屈辱(2)
欧洲“找到钱”的第二种方式是剥削奴隶。西班牙人在美洲除了大肆屠杀印第安人外,还大量役使印第安奴隶。历史统计,因西班牙奴役而死的印第安人超过800万。在所有被奴役的印第安人中,成年印第安人的死亡率在70%以上。所以我们才能理解,西班牙、葡萄牙以及后来的法国、英国、美国等殖民者,为何要大量贩卖非洲黑奴,就是因为印第安人几乎灭绝了,奴隶不够了。西方国家贩卖非洲奴隶的数量在1200万至2000万之间,被强制劳动的黑奴,在“强制劳动集中营”里寿命不到七年。当今很多人在论述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时,总是强调要全盘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这种观点如果不是无知,便是故意混淆黑白。西方所号称的制度文明、文化先进,在几百年的黑奴历史中有体现吗?如果中国要全盘学习西方,是否也得学习剥削黑奴的制度?现在有人将西方剥削黑奴的实际经济效果大为降低,认为其对西方崛起的经济效益贡献不足1%。这种出于西方中心论的政治目的而搞出来的“命题学术”简直就是一大丑闻。既然黑奴贸易对经济的贡献这么低,西方何必还要延续这一政策几百年?事实上,西方有良心的学者通过研究指出,奴隶贸易的利润至少对英国经济的贡献占到总投资的8%,商业和工业投资的39%。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比例,当今世界几乎没有任何一个行业的利润占总投资的利润比率能够达到这么高的程度。
欧洲“找到钱”的第三个方式是抢劫美洲的黄金和找到美洲的白银。据统计,1500年,欧洲黄金数量为500吨,白银为7000吨。三百年后,1800年,欧洲黄金数量为2500吨,白银约10万吨。在这一数字的背后,是美洲发现的巨大矿藏,而挖出这些矿藏的结果是导致数百万印第安人死亡。白银是中西方之间关系的一个复杂的话题,近年来有很多中西方学者都在从事这一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当时的中国不决定采取银本位货币,而坚持采用以纸币为主的信用货币,西方的崛起过程会如何?在我看来,如果中国不那么大量输入西方的白银,西方的崛起过程也许会延缓、推迟。换一个角度说,美洲既然出产了那么多的黄金、白银,按理说美洲国家应该像西方一样富裕甚至更富裕才对。但事实上呢?美洲除了欧洲移民组成的美国之外,其他国家即便与欧洲在制度、文化上完全一样,也没能实现繁荣和发展。
乌拉圭作家爱德华多·加莱亚诺在20世纪70年代写道,“拉美殖民地经济前所未有地、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劳动力,以便最大限度地集中世界史上任何文明都未曾有过的财富。这一贪婪、恐吓和凶猛的巨浪在席卷美洲时,美洲付出的代价是土著居民被杀绝”。时至今日,“在拉丁美洲,贫困正在悄悄地杀人;每一年都有三颗广岛的原子弹无声无息地在拉美人民的头上爆炸,他们已习惯于咬牙忍受痛苦。虽然这种有系统的暴行不是显而易见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并且还在加剧……富国至今仍然可以逍遥法外,因为穷国还不可能发动一场世界大战”。由此,我们顺着贡德·弗兰克的指引,发现了欧洲“找到钱”的又一种方式,那便是殖民地。
殖民地是欧洲使用暴力、奴役他人、抢劫财富的综合体现。中国学者汪熙指出,英国的工业革命在时间上与英国彻底征服印度是完全吻合的。这一现象说明,虽然在此之前英国像其他欧洲国家一样贩卖奴隶、抢劫美洲财富,但是,那时候的英国所能获得的财富与其他欧洲国家相比只是伯仲之间、不分上下。直到英国用武力独占了印度殖民地,英国才拥有了一个其他欧洲国家所没有的、巨大的财富来源,才使得英国有了高于其他欧洲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以及工业品的倾销地。英国工业革命的重大成果之一是以“珍妮纺织机”为代表的纺织业,美国学者彭慕兰指出,英国的纺织业之所以能够大发展,是因为它毁掉了曾经称霸一方的印度纺织品。印度纺织品曾经是畅销世界的优质产品,在成为英国殖民地后,印度只能成为纺织原料供应地,并且成为英国纺织品的重要倾销地,印度数亿民众由此陷入了难以摆脱的贫困状态。造成这一局面的,并非英国人所宣扬的自由贸易等先进制度,而是武力。由此我们才能理解圣雄甘地号召印度人民自己纺织、拒绝英国纺织品的深刻原因。即便如此,圣雄甘地也只能采取“非暴力抗争”来面对英国的暴力屠杀。直到今天,印度依然对英国在纺织品问题上对其造成的巨大伤害耿耿于怀,对于外来的合成纤维长期实行关税歧视。虽然有人说这是印度纺织业现在不能迅速发展的原因,但我们不得不说,这是英国对印度殖民地的野蛮行径造成的印度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严重后遗症。
工业革命之后,随着西方的崛起,产生和不断强化了一种论调,即认为西方的崛起在于它自身的先进制度和文化。英国学者约翰·霍布森指出,所谓西方的崛起是靠民主制度、自由贸易等等说法,是编织的神话和谎言。他写道:《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第九章揭示了一些启蒙运动思想是如何直接从东方-尤其是从中国借用的。此外,英国农业和工业革命所依赖的大多数重大的科学技术都是中国发明的”,“如果没有东方在计时开始时已经跑完了前三棒,英国将不可能首先穿越终点线”。虽然彭慕兰等人对暴力、黑奴、殖民地与西方自身的科技发展哪个更重要的问题表现了一种模糊的态度,但不可否认的是,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跑完最后一棒“首先穿越终点线”的方式之一便是以武力为基础的不公平的竞争,他们将其他选手推出了跑道,强行判定其他选手“犯规”,因而抱得了奖杯。
二、鸦片战争造成的历史转折
对照历史我们发现,当利玛窦、徐光启在中国宫廷里讨论各种文化与学术问题时,当康熙向西方传教士学习物理等科学知识时,当西方传教士在清朝宫廷里为中国皇帝等绘制画像时,他们的同胞,与他们具有同一信仰、同一文化、同一价值观的西方人,正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大肆屠杀、大肆奴役、大肆掠夺。我们不得不说,对比之下,那时的西方人对中国的确还算“客气”,还算“恭敬”。但是,在这一现象的背后,我们应该认识到,侵略中国非他们不想,而是不能。直到后来崛起的英国,在海上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西班牙无敌舰队,英国人终于觉得自己力量够强大了,便开始用武力对付中国。
葡萄牙人在澳门立足前,不光在印度滥用武力,在今天的新加坡,葡萄牙殖民者也杀了很多人,包括当地华人,从而获得了那里的统治权。明朝时期,西班牙人在菲律宾一次就杀害了约3万名当地华人。西班牙当时还想组织远征军征服中国,只是因为觉得没有获胜的把握,才没有付诸行动。明清交替之际,荷兰人曾占据我国台湾,不愿归顺清朝的明朝遗臣郑成功打败了荷兰,将其赶出了台湾岛。郑成功凭着“私人武装”便打败了荷兰入侵,说明两个问题:第一,在实力消长的对比上,西方人在相当长时间里没有能力用武力征服中国。第二,他们并非不想,而是在等待时机。换句话说,从16世纪初西方到达中国海岸线,一直到19世纪中期西方人终于对中国动武,是因为当时中国的强大,才使西方人对侵略中国有所顾忌。也正是因为中国当时有强大的统一政权,没有像印度那样四分五裂,中国才没有被西方殖民。
今天有人说,中国如果早被西方殖民三百年,现在可能就已经“民主”了、“文明”了。这种谬论完全不顾美洲非西方人种被杀戮、被灭绝、被奴役的现实。即便是印度,曾被西方殖民几百年,到今天,也没有变得像西方一样富裕和文明。我们今天可以说,如果不是当时强大的中国挡住了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中国人一定会在那个时候就遭受悲惨的命运。东南亚地区的华人当时惨遭西方杀戮的事实,包含了一个道理:当西方人来到东方海岸线,在这个地区,散布于东南亚的华人有能力与西方人在公平交易上抗衡。中国人早在宋朝就开发了东南亚以及直通阿拉伯的海上航线,很多中国人离开福建、广东等地,远赴异乡,从事海上贸易,在很多地方形成华人聚集区和贸易点。西方人来到这里时,他们并不担心当地的土著人的威胁,因为土著文化相对落后,没能力同西方竞争,只能接受被奴役的命运。而散布各地的华人则不同,他们是贸易的行家,与中国大陆、印度、中东及当地有着长期固定的贸易渠道。就公平交易来说,初来乍到、缺乏教养、不守规矩的西方人,不是中国人的对手,也不受欢迎。对此,西方人并不是融入当地、遵守公平交易的游戏规则,而是杀戮当地华人,从肉体上消灭竞争对手,从而彻底破坏中国与东南亚、印度等地数百年间形成的固定贸易网络,实现由西方人独占贸易特权的好处。
这个事实在后来的英国人那里也得到证实。虽然乾隆拒绝了马戛尔尼的通商请求,关闭了宁波、松江、泉州三个海关,但是,广州口岸依然允许与西方通商。英国人还是进入了中国的海上贸易体系。此后八十年间,到达广州口岸的西方商船共5107艘,平均每年64艘,是之前四口通商七十二年间的16倍。其中,英国货船的数量超过七成。从贸易量上说,之前四个海关同时开放的七十二年间,中西方贸易总额为4亿两白银。留下广州单个海关之后的八十年间,中西方贸易总额为42亿两白银,增加了10倍以上。这样的事实能说中国是“闭关锁国”吗?英国人之所以决心对中国动武,一方面是因为在中国人主导的公平交易中,英国人无法占更多的便宜,利用鸦片这样的龌龊手段又受到中国政府的打击;另一方面是工业革命后,英国人自忖武力水平已超过中国,因此采取了类似葡萄牙、西班牙当年在东南亚的做法在公平交易不能获得暴利的情况下,便用武力征服竞争对手,以实现自己的垄断利益。
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中国被英国用武力打败,这是世界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彻底改变了西方各国对待中国的态度与政策,从而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与世界的格局和走向。我们可以从各欧洲国家在此时间段前后的不同表现来分析鸦片战争的后果。
康熙时期,清朝与俄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基本上这还是一个比较公平的国际条约。雍正时期又签订了《恰克图条约》。恰克图位于今天的蒙俄边界,当时是清朝与俄国的交界,“恰克图”俄语的意思为“有茶的地方”。这两个条约导致清朝与俄国的贸易长期而持续稳定地发展。如今被很多人提起的晋商,主要从事的贸易活动之一,就是通过恰克图与俄国进行贸易,中国商品经此到达莫斯科、彼得堡,前后维持了数百年。换句话说,中国与西方之间并没有“闭关锁国”,而是建立了公平贸易的方式。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后,由于英国的行为终于证明中国可以被打败,开此先例后,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纷纷改变,其中,与俄国的关系也由此发生了转折。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俄国比较遵守与清朝签订的《尼布楚条约》所划定的边界,鸦片战争之后,俄国便单方面破坏了边界约定,派出武装力量侵入黑龙江中下游,实施军事占领。俄国的目的是在东部设立进入太平洋的入海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趁火打劫,以武力为后盾,以居中调停为要挟,强迫清政府签订了《瑷珲条约》。这是清俄之间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该条约致使中国失去了黑龙江以北约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性割让领土最多的不平等条约。此后,俄国在中国攫取利益的胃口越来越大,以至于后来在中国的东北与日本直接爆发战争。
美国的开国元勋们对中国的了解很少。美国独立后,由于受到英国的经济封锁,美国商人开始冒着被英国海军攻击的危险,与清朝开展民间贸易。美国建国后没几年,1784年,“中国皇后号”首航中国成功。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据说是因为美国人以为当时的中国清朝政府也同英国一样,是由女王执政。美国独立战争的诱因与茶叶有关,美国独立之后与中国的民间贸易中,茶叶也是一大项。由于杰斐逊在《独立宣言》中所表达的对英国的严重不满,美国与中国的茶叶贸易也与英国不同。由于运输等种种原因,英国人热衷于红茶。而美国突破英国的经济封锁,直接与中国贸易的结果是,美国人接受绿茶的程度超过英国。当时因为中国对美国这个新兴国家没多少了解,美国商人便想冒充英国商人以壮声色,结果发现,英国商人在中国的名声不佳,于是索性公开了自己的底细。而常与外国商人打交道的广州十三行商人认为,所有外国商人中,新来的美国商人最老实,最讲信用。
独立战争时期,美国与英国的关系很僵,反而与英国的宿敌法国关系不错。然而,美国是个实用主义国家,虽然在自由、民主和平等的一些理念上美国与法国关系更近,但在现实利益上,美国人的选择更加明确。由于没有强大的海军,美国的海上贸易缺乏保护,因此,美国独立后约三十年,与英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一举动的目的之一就是获得英国的海上保护。新兴的美国联邦政府力量薄弱,在外交上没什么作为,只关心贸易利益,而中国的确能给美国带来不少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