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说话是技术活,15大话术助你实现语言突破(3)
有时候,移花接木还可给别人一个台阶下,让对方在开怀一笑中体会语言的含义。
一对夫妇结婚已经有十余年了,每个月他们都要给双方的父母寄生活费。这件事一直由妻子承办。可是妻子却每个月给自己的父母寄100元,给丈夫的父母寄50元。丈夫一直愤怒在心,却也不想因此而与妻子闹得不愉快。
以前,丈夫每天下班,什么事都不干,总要先抱抱小儿子,亲抚半天。可这天回家后,他见到一岁半的儿子正在摇车里哭,却假装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他一反常态地走到5岁女儿的身旁,把5岁的女儿抱了起来。
正在做饭的妻子扭头看到了,急忙喊道:“儿子都哭成那样了,你怎么还不赶紧去哄哄他?”
丈夫不紧不慢地说:“这50元钱的,还是你来抱吧?我要抱100元钱的。”
聪明的丈夫风趣而又不失原则地请妻子进入了自己所预设的易位“圈套”,没有长篇累牍地发牢骚,却弦外有音地暗示了事情的实质和自己的不满情绪,从而巧妙地达到了说话的目的。
妻子一听,脸就红了,以后每月也给丈夫的父母寄100元了。
运用移花接木的说话艺术,关键的往往只有一句话,但这一句话往往紧紧扣住了对方的言行,所以分量很重,使对方几乎没有反击的余地。
一个被指控酒后开车,并被判拘留一周的司机,在法官面前申诉说:“我只是喝了些酒,并没有像指控书中说的那样喝醉了。”
法官听后微微一笑,说:“正因为这样,我们才没有判处你监禁七天,而只判拘留你一个星期。”
法官的解释,既回避了司机的无理纠缠,又让司机懂得对司机来说,“喝了些酒”开车与“喝醉了酒”开车的区别,就如“监禁七天”与“拘留一星期”的区别一样,只不过是说法不同而已。
一位长官到连队巡查,正赶上士兵们吃中午饭。
“伙食怎么样?”长官问士兵们。
“报告长官,汤里泥土太多。”一个多嘴的士兵回答。
“你们入伍是为了保卫国土,而不是挑剔伙食!”长官非常生气地大声斥责道,“难道这个道理都不懂?”
“懂,”士兵毕恭毕敬地立正,又斩钉截铁地说,“但绝不是让我们吃掉国土。”一句话,说得长官顿时对这位士兵刮目相看了。
士兵们的伙食很快得到了改善。
“泥土”与“国土”意义相差甚远,但士兵却能抓住“土”这一信息,并将其生发开去,不无关联地与国家的形势、国土的沦丧和军人的职责密切地结合在了一起,既体现了一个军人对祖国的忠诚,又巧妙地达到了改善伙食的目的。
以谬制谬法
以谬制谬和移花接木有本质上的不同,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以谬制谬就是以错制错,意即对方作出错误的言论,有意将对方的荒谬观点引发出来,使其表达得更为清楚,然后再由此推出错误的结论来反击对方,进而使对方的观点不攻自破。
下面我们来看一组故事。
在美国废奴运动中,废奴主义者菲利普斯到各地巡回演讲。一次,一个来自反废奴势力强大的肯塔基州的牧师问他:“你要解放奴隶,是吗?”
菲利普斯:“是的,我要求解放奴隶。”
牧师:“那么,你为什么只在北方宣传?干吗不敢去肯塔基州试试?”
“你是牧师,对吗?”菲利普斯反问道。
牧师:“是的,我是牧师,先生。”
菲利普斯接着问:“你正设法从地狱中拯救鬼魂,是吗?”
牧师:“当然,那是我的责任。”
菲利普斯:“那么,你为什么不到地狱去?”
牧师觉得一个声称要解放奴隶的人,总在没有奴隶的地方叫喊,目的显得不纯。菲力普斯认为以牧师的身份不应有过多功利的猜疑,于是便对他进行了有力的反驳,他用“以谬制谬法”轻而易举地战胜了对方。
逢年过节,船老板得按规矩弄几样菜,招待船员。这年端午,船老板端了四样小菜,提了一把长颈子锡壶,往船员们面前一放,说:“伙计们,喝酒吧!”说完就走开了。
有个伙计顺手把酒壶一提,轻飘飘的,揭开盖子一看,只有半壶酒。他很恼火,随手拿起一把锯子,把酒壶上半截锯下来就往江中一扔,把底下半截子照旧放好。
没过多长时间船老板来了,一看酒壶给锯了,气得吹胡子瞪眼珠,大声问道:“怎么酒壶只剩半截啦,谁干的?”
锯壶的伙计不慌不忙地答道:“我锯的,上半截又不装酒,留着没用!”
可见,运用“以谬制谬法”时,应注意发现对方的谬误,并对它进行全面的透视,然后寻找适当角度,进行有力反击。
两个乡下财主在村头谈话,农夫老田见了,同他们打过招呼就走开了。忽然,其中一个瘦财主喊道:“黑老田,站住!”
农夫站住了,对匆匆赶来的瘦财主说:“您有什么事儿?”
瘦财主喘了喘气说:“你打断了我们的话把子,赔五石谷,折合洋钱五十块,必须三日之内交清。”
老田回到家里,愁眉苦脸,茶饭不进,只差没有寻短见。
他的妻子问怎么了,老田照实说了。
他的妻子就说:“这有什么可怕的?到时由我对付!”
到了第三天,田妻叫老田上山打柴,自己便在门口等着。瘦财主来了,劈头就问:“你家老田呢?”
田妻不慌不忙地回答说:“他上山挖旋涡风的根去了。”
瘦财主一听,喝道:“胡说,旋涡风怎么还有根?”
田妻反问:“那么,话还有把子吗?”
瘦财主无言以对只得愤愤地走了。
通过上面的这些实例,我们可以看出运用“以谬制谬法”有两个基本诀窍。
一是以谬制谬,模拟必须相当,谬说必须等值。如甲说:“我家的狗会讲话。”乙便说:“我家的驴会唱歌。”甲反问乙:“驴怎么会唱歌呢?”乙反问甲:“狗怎么会讲话?”这一反驳,由于驴和狗相当,唱歌与讲话等值,因而使甲张口无言。
二是无中生有的“无”,必须是绝对的“无”。反之,就会给对方留下反击的空子,使自己陷于被动。
巧用谐音法
谐音是指利用语言的语音相同或相反的关系,有意识地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巧用谐音,往往能使人摆脱困境化险为夷。
据传,从前有个宰相,他有一个名叫薛登的儿子,生得聪明伶俐。当时有个奸臣金盛,总想陷害薛登的父亲,苦于无从下手,便往薛登身上打主意。有一天,金盛见薛登正与一群孩童玩耍,于是眉头一皱,诡计顿生,喊道:“薛登,你像个老鼠一样胆小,不敢把皇门上的桶砸掉一只。”
薛登不知是计,一口气跑到皇门边上,把立在那里的双桶砸碎了一只。
金盛一看,正中下怀,立即飞报皇上。皇上大怒,立刻传薛登父子问罪。
薛登父子跪在堂下,薛登却若无其事地嘻嘻笑着。皇上怒喝道:“大胆薛登!为什么砸碎皇门之桶?”
薛登想了想,反问道:
“皇上,您说是一桶(统)天下好,还是两桶(统)天下好?”
“当然是一统天下好。”皇上说。
薛登高兴得拍起手来:“皇上说得对!一统天下好,所以,我便把那只多余的‘桶’砸掉了。”
皇上听了转怒为喜,称赞道:“好个聪明的孩子!”又对宰相说:“爱卿教子有方,请起请起。”
金盛一计未成,贼心不死,又进谗言道:“薛登临时胡编,算不得聪明,让我再试他一试。”皇上同意了。
金盛对薛登嘿嘿冷笑道:“薛登,你敢把剩下的那只也砸了吗?”
薛登瞪了他一眼,说了声“砸就砸”,便头也不回奔出门外,把皇门边剩下的那只木桶也砸了个粉碎。
皇上喝道:“顽童!这又如何解释?”
薛登不慌不忙地问皇上:“陛下,您说是木桶江山好,还是铁桶江山好?”
“当然是铁桶江山好。”皇上答道。
薛登又拍手笑道:“皇上说得对。既然铁桶江山好,还要这木桶江山干什么?皇上快铸一个又坚又硬的铁桶吧!祝吾皇江山坚如铁桶。”
皇上高兴极了,下旨封薛登为“神童”。
出其不意法
出其不意,顾名思义,就是出乎对方意料之外,运用这种方法讲究的是快和准,让对方始料不及,从而达到说话的目的。下面我们讲三个关于驴子的故事,虽然有辱人之嫌,但思维之方式则大可以借鉴学习。
德国诗人海涅是犹太人,常常遭到无礼的攻击,一次晚会上有一位旅行家对他说:
“我发现一个小岛,这个小岛竟然没有犹太人和驴子!”
这位旅行家知道海涅是犹太人,竟然当面把犹太人与驴子相提并论。旅行家说完见海涅默不作声,幸灾乐祸地笑了起来。海涅明白旅行家是在讥讽自己,于是缓缓地说:“那么看来,只有你我一起去那个岛上,才能弥补这个缺陷。”
海涅话刚说完,旅行家目瞪口呆地看着海涅,显然他被海涅出其不意的回答惊呆了,不一会儿就偷偷溜走了。
一次聚会上,一位诗人与一位富翁坐在一起,富翁想侮辱诗人,便问他:“告诉我,你跟一头驴能差多少?”
诗人受到侮辱并没有发作,而是不动声色地目测了一下他们之间的距离,答道:“不远,只有25厘米!”
听了诗人的答话,富翁四处看了看,立即起身走开了。在这里,富翁原话是骂诗人与驴差不多,诗人的答话则是直接把富翁当作驴了。这一答话使富翁始料不及,只能悻悻而逃。
有一位老妇人正赶着驴子走路,年轻人嫌她挡了道,但又不好发作,想设法侮辱她一下,故意向老太婆打招呼:“你好啊,驴的母亲!”老太婆当然听出话中有音,望一望那位青年人,笑着接口道:“你好啊,我的孩子!”
一语双关法
一语双关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音或语义而获得表里双重意义的修辞技巧。其特点是利用汉语词语的多义性或谐音,使一句话含两种可能的解释,即表面的意思和暗含的意思,而暗含的意思才是说话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
例如《红楼梦》第八回写了这样一件事。
宝玉欲喝冷酒,宝钗劝说宝玉不要喝,说喝冷酒对身体有害,宝玉觉得有理,便令下人热了方饮。黛玉在一旁听后,抿着嘴笑,看在眼里,恨在心里。恰巧黛玉的丫环雪雁来给黛玉送手炉,黛玉问是谁要她送来的,雪雁说是紫鹃姐姐怕姑娘冷,让送的。黛玉接过手炉时对雪雁说:“也亏了你倒听她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她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
黛玉的话表面看来,是说雪雁听信紫鹃的吩咐而不听她的话,实际上则是奚落宝玉听信宝钗的话没喝冷酒,而平时不听她的话。
一语双关由于含蓄委婉,生动活泼,话中有话,又幽默诙谐,饶有趣味,能给人以意在言外之感,又使人回味无穷,因而经常为人们所使用。
阿凡提在闹市租了一家店面开理发店,租期为1年。
店主仗着店面是他出租的,每次剃头都不给钱。
有一天店主又来了,阿凡提照例给他剃了光头,然后边刮脸边问道:“东家,眉毛要不要?”
“废话,当然要!”
阿凡提嗖嗖两刀,把店主的两道浓眉剃了下来,说:“要,就给你吧。”
店主气得说不出话来,埋怨自己不该说“要”。
“喂,胡子要不要?”
“不要,不要!”店主忙说。
阿凡提嗖嗖几刀,把店主苦心蓄养的大胡子刮下来,甩到地上。
阿凡提用双关语,把店主整治得无可奈何。
从前,有个县官带领随员骑着马到王庄去处理公务,走到一个岔道口,不知朝哪边走才对,正巧一个老农扛着锄头迎面走来。
县官(头也不回神气十足):喂,老头,到王庄怎么走?
老农:……(头也不回,只顾赶路)
县官(不悦,大声吼):喂!老头,问你呢,长没长耳朵?
老农(停下):我没有时间回答你,我要去李庄看件稀奇事!
县官:什么稀奇事?
老农:李庄有匹马下了头牛。
县官:真的!马怎么会下牛呢?
老农:世上的稀奇事多哩,我怎知道那畜生为什么不下马呢?
在论辩中,若遇到棘手的问题不好回答或不能回答时,一语双关往往能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有一次,美国总统里根决定恢复出产B-1轰炸机,引起许多美国人的反对。在记者招待会上,面对责问,里根答道:“我怎么不知道B-1是一种飞机呢?我只知道B1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维生素,我想我们的武装部队也一定需要这种不可缺少的东西。”
这句一语双关的妙言,一时竟使得那些反对者不知所措。
又如,一个中年男子在火车站候车,看见坐在身边的一位少妇风韵照人,遂起邪念。他见少妇穿着一双肉色丝袜,便色迷迷地凑上前去搭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