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素质教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1 信息素质的概念及相关范畴

1.1.1 信息素质的提出

信息素质(Information Lteracy,IL)又称为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从图书馆检索技能发展和演变而来的,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IIA)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首次提出。当时,他在给美国图书馆与信息科学委员会的报告中,将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能”。保罗·泽考斯基的这个定义,其内涵有三个方面:一是在具体问题中使用相关信息;二是具有利用信息工具和主要信息源的知识与技能;三是利用信息的目的是解决具体问题。简单地说,信息素质就是获取、评价以及使用信息资源的能力。

1.1.2 信息素质的发展

1.信息素质的概念发展

1)国外提出的定义

1976年,黎·伯奇纳(Lee Burehinal)又提出了信息素质新定义。他认为:“一个具备信息素质的人需掌握一系列新的技能,包括高效地检索与利用所需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979年美国信息协会将信息素质解释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以上几种定义中,信息素质都被看做一种掌握并利用信息的技能。

1979年,罗伯特·泰勒(Robert Taylor)认为信息素质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在大部分的问题解决方案中使用恰当的事实与信息;各种可获得信息源的基础知识;信息的存储组织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与用户的信息需求同样重要;必须掌握信息获取的策略与方法。

1980年以后,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信息技术也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在这种形势下,各国专家学者和机构对信息素质概念的内涵做了大量理论研究和探讨,使得信息素质的含义不断深化,不仅包括各种信息技术和技能,而且包括个体对待信息的态度。日本学者指出,信息素质应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判断、选择、处理、创造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二是对信息社会的特性和信息化对社会和人类影响的理解;三是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和信息责任感;四是对信息科学的基础及信息手段的特性和基本操作的掌握。美国信息学家霍顿(Forest Horton)认为计算机在信息时代将体现其潜在的价值,他指出:“相对于计算机素质而言,信息素质反映了整个社会对知识爆炸的认识水平,是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在问题处理和决策过程中对所需信息进行标识、存取等提供知识的水平”。这一定义标志着计算机信息处理已被引入信息素质概念中。1983年,霍顿提出,教育部门应开设信息素质课程,以提高人们对电子邮件、数据分析以及图书馆网络的使用能力。实际上,这已经把信息素质与计算机和网络联系了起来。1987年,信息学家帕特里亚·布里维克(Patrieia Breivik)将信息素质概括为一种了解提供信息的系统,并能鉴别信息的价值,选择获取信息的最佳渠道,掌握获取和存储信息的基本技能。

从以上这些国外关于信息素质概念的内涵形成与发展的认识来看,在信息素质被提出的早期,虽然信息素质内涵的其他构成要素初露端倪,但他们始终注重的是信息技能。

近20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对信息素质内涵的认识也日渐深刻与明朗。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提交了一份关于信息素质的总结报告,将信息素质的概念明确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够知道什么时候需要信息,能够有效地获取、评价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这已成为目前接受和使用最为广泛的定义。它不再强调技术,而是强调采取各种方式获取需要的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它非常宽泛,适用于各类群体,包括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普通民众。信息素质这个概念也从图书情报界迅速扩展到教育界甚至全球各个领域。

1992年,道伊尔(Doyle C. S.)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总结报告》中进一步将信息素质定义为:“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能够认识到精确和完整的信息是做出合理决策的基础,确定对信息的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案,从包括基于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源中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并实际应用,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在运用批判的观点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用信息。”这个定义使信息素质的内涵具体化了。1996年美国学院和学校协会南部学院委员会对信息素质的定义是:“具有确定、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成为独立的终身学习者”。1998年在全美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的出版物《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中,从信息技术、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等方面更进一步扩展和丰富了信息素质的内涵和外延。

2002年8月,国际图书馆学会联合会在原用户教育圆桌会议分部基础上成立了信息素质分部,标志着信息素质有了自己的独立研究组织。

2)国内提出的定义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对信息素质概念的关注不断增加,对信息素质概念的研究趋于深刻和全面,对信息素质问题的讨论从2000年起逐渐进入高潮。人们对其认识和使用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 对国外定义的直接翻译和引进。在讨论信息素质和信息素质教育问题时,直接引用国外信息素质的概念,引用最多的是泽考斯基和美国图书馆协会IL主席委员会提出的概念。

● 在信息素质名称的基础上,根据汉语中素质、素养的意义,并结合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对信息素质加以定义,将信息素质定性为与信息活动的个性和品质。其具体内涵则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

● 结合上述两方面拼合而成的定义,即既引用了国外的一般定义,又包含了国内素质的定义。

● 从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角度来定义信息素质,特别强调对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掌握。

● 从总体上看,国内对信息素质概念的认识基本不存在大的差异。

3)信息素质概念的内涵演变

信息素质的概念经历了从“能力说”到“要素说”这一过程。要素说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二要素说:“信息素质是人认识、创造、利用信息的品质和素养,它包含两方面的基本内容,即信息意识、信息能力。”

三要素说:“信息素质有其自身的内容结构,包括信息意识素质、信息能力素质、信息道德素质”;“信息意识,即人们对信息的自觉反映,是人的社会意识的一部分。信息意识影响着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心理和行为。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活动中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及使用者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信息能力,即人们搜集、存诸、处理、探索、利用和传递信息的能力,它是一个人信息素质的核心所在。”另一说是:“信息素质可以广义地理解为信息化社会中的个体成员所具备的各种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品质(包括信息智慧、信息道德、信息觉悟、信息观念、信息心理等)。”

四要素说:在原有注重信息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增加了信息意识、信息道德等内容。

六要素说:“信息素质可以理解为在信息社会中个体成员在获取和利用信息过程中自身具备的多项基本条件及其有机构成,主要表现在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观念、信息道德、信息潜能、信息心理等方面。”

综上所述,信息素质应该是指在人们有目的地捕捉、选择、存储、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过程中所具备的一种复合品质,它是一个含义广泛的复合概念,对于这一点,中外研究者的意见都比较一致。信息素质不仅蕴涵着个体具备的、带有客观性、发掘和利用社会信息源的基本技能,还包括了个体最基本的具有主观性的认识和判断信息的基本品质,既是一种能力素质,也是一种基础素质。正因为此,信息素质必须经过学习才能不断获得和发展。具有信息素质的人是“那些学会了如何学习的人,他们知道如何组织,知道如何找到需要的信息,知道如何利用这些信息使得别人从中受益”,“他们是为终身学习做好了准备的人,因为他们总是能够为所要完成的任务或所要做出的决定寻找到所需要的信息”。由此可见,信息素质是每一个学习者都必须具备的。

本书采用四要素说,即信息素质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意识是指人们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和观念,信息知识是对信息的科学认识,信息能力是发现、评价、利用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信息道德是在信息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2.1节将对信息素质的4个方面内涵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

2.信息素质与相关术语的关系

在信息素质概念的发展过程中,许多与信息素质相关的一些术语也相继提出,并被人们广泛使用。这些概念有的是信息素质概念的组成部分,如计算机素质、网络素质、媒体素质、视觉素质等,有的则为我们理解信息素质提供了另外的视角,如科学素质、终身学习、基于资源的学习等。

1)计算机素质

计算机素质是指了解和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具备相应的操作和使用能力,能熟练、有效地利用计算机及其软件完成实际工作任务。计算机技术是现代技术的核心,对于生活在信息社会的人尤其是大学生来说,它是信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的计算机素质应包括以下内容: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如Windows系统等的操作、安装和维护知识,熟悉汉字输入技术,会应用Word等文字编辑软件进行文字的编辑排版,应用Excel等电子表格软件,应用Powerpoint等多媒体演示软件,掌握常用的应用软件和专业软件的安装和使用,了解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数据库管理系统及数据库相关知识等。

2)网络素质

网络素质是指在网络环境下人们有效使用网络并进行网络信息创造的能力。它是信息素质的基础素质之一。网络素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运用网络信息工具的能力;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主动地、有目的地通过网络媒体获取与学习有关信息的能力;能对从网络中收集的信息进行分类、鉴别、筛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等处理的能力;能准确地概述、综合、创新和表述生成信息的能力;利用网络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通过网络实现信息快速有效交流的能力;能自觉地抵御和消除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的信息免疫能力。

3)媒体素质

媒体素质是指通过各种大众媒体分析、评价、存取以及制作信息的能力。它是身处信息时代的人们在具备读/写能力的同时,所掌握的认知、解读各种传媒信息的能力,还包括使用宽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各种信息的能力。1992年美国媒体素质研究中心给出的定义是:“人们面对各种媒体信息时的选择能力(ability to choose)、理解能力(ability to understand)、质疑能力(ability to question)、评估能力(ability to evaluate)、创造能力(ability to create and produce),以及思辨能力(ability to respond and thoughtfully)。”我国台湾政大传播学院媒介素养研究室将媒体素质定义为:“媒介素养指大众能解读媒介、思辨媒介、欣赏媒介,进而利用媒介来发声,重新建立社区的媒介文化品位,并了解公民的传播权利和责任。”由上述定义可见,媒体素质实际上是对特定信息——大众媒体上的信息进行分析、评价和利用的能力,因此毫无疑问是信息素质的内容之一。

当前比较完善的媒体素质教育定义出自西方媒体教育学者。加拿大安大略教育部(Ontario Ministry of Education)给出的媒体素质教育定义是:“旨在培养学生对媒体本质、媒体常用的技巧和手段,以及这些技巧和手段所产生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等。”

4)视觉素质

1966年,约翰·戴伯斯(John Debes)第一个使用了“视觉素质(visual literacy)”这个概念。视觉素质是指通过掌握基本视觉要素,来理解图像的意义和构成的能力。国际视觉素质协会(IVLA)对视觉素质下的定义是:“视觉素质指一个人通过观察并与此同时产生其他感觉,并将观察与其他感觉经验整合起来的一类视觉能力。”发展这些能力对人们的学习来说是必要的,它们使具备视觉素质的人能区分和解释视觉行动、视觉物体以及自然的或人造的视觉符号,运用这些能力可以与别人交流,理解和享受视觉交流的奥妙。视觉信息、图像信息是信息类型之一,信息素质强调对所有类型信息的获取、评价和利用,视觉素质自然也是信息素质的组成部分。

5)科学素质

科学素质是对科学技术的最基本的理解水平。科学素质包括对科学知识、科学本质的理解,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的理解等。它是每个社会成员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科学素质强调的是对科学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信息素质强调的是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学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提升信息主体对信息的理解能力,从而促进信息素质的提高,而具备良好信息素质的人则可以更快地提升自身的科学素质。因此,这是两个互相促进的概念。

6)终身学习

终身学习是指学习者根据自身发展的目标,有计划地、自觉地努力终身学习和提高的过程。信息素质是终身学习的一个关键部分,它形成了终身学习的基础,它对所有学科、各种学习环境、各层次的教育来说都是共同的。信息素质使学习者掌握学习经验,成为自我激励的、自我指导的、自我控制的学习者,会利用合适的信息资源解决一生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生活、工作的质量。具备信息素质的人最终是指那些懂得如何学习的人,能成为出色的终身学习的人。而信息素质也要通过终身学习才能不断获得发展。

7)基于资源的学习

基于资源的学习指通过探索和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实践而获得的学科和信息素质两方面的成绩。显然,这是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在适应不同学习风格和学科领域方面具有灵活性,并能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学生被要求从一系列的资源中猎取信息,并在此过程中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练习发展信息素质。

8)信息素质和信息素养

由于Information Literacy这一术语翻译后在中文环境中存在理解的问题,国内出现了“信息素质”和“信息素养”两个词,并且这两个词都使用得相当广泛。对此,有学者在《大学生信息素质论纲》一书中对这两个词进行了检索比较,得出两者之间并没有实质的差异,“信息素质”的使用稍稍占优的结果。同时,考虑到信息素质原本就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分支,信息素质的用法与当前提倡的素质教育一脉相承,如大学生综合素质就包含了科学素质、人文素质、信息素质等,是一个系列的结合体,因此本书采用信息素质这一表达方式。

1.1.3 信息素质的核心与表现形式

1.信息素质的核心

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提出的被广泛引用的信息素质定义是:“具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够知道什么时候需要信息,能够有效地获取、评价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这个概念指出了信息素质的四个基本点:信息素质是一种技术与技能;信息素质的技术与技能是运用信息工具与主要信息源的知识与技能;是否具备信息素质的标准是能否利用信息解决问题;信息素质需要培养。这四个基本点中,“运用信息工具与主要信息源的知识与技能并解决问题”是信息素质的核心,而这个核心也就是保罗·泽考斯基向图书馆界提出培养社会成员信息素质的主要原因。简言之,信息素质的核心是信息能力,特别指检索、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也就是说,能够快速的、有效地获取信息,能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这是信息时代学习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

2.信息素质的表现形式

信息素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信息能力。

(1)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特别是网络传播工具,如采集工具、编译工具、发送工具、存储工具等。

(2)获取信息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主动地、多途径地收集各种学习资料与信息。能熟练使用阅读、访问、讨论、参观、实验、资料检索、电子视听感知等获取信息的方法。这是利用信息的前提。

(3)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鉴别、筛选、归纳、分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存储、记忆、遴选等。

(4)表达信息的能力。在信息收集的基础上,能准确地概述、综合和表达对自己和他人有益的信息,使之简洁明了、通俗流畅并且富有感染力和个性特色。

(5)创造信息的能力。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灵感思维与发散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分析、相关分析,寻找信息生长点,发现与创造新的信息。

(6)运用信息的能力。善于运用接受的信息解决问题,改进学习方法,调整学习计划,扩充自己的知识信息库与学习方法库,让信息发挥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7)信息协作意识与能力。能够利用各种信息协作途径和工具开展广泛的信息协作,使之成为延伸自己的高效手段,能与外界建立经常的、和谐的、多维的信息协作关系。例如,能开展网上的自然科学实验协作,进行网上交互写作、网上交谈讨论与网上协作性科学研究。

(8)信息免疫能力。浩瀚的信息资源往往良莠不齐,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甄别能力以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能够自觉清除信息垃圾,避开有害信息,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和干扰,具备合乎时代的信息伦理素质。

显然,这些能力是围绕个体学习者为适应信息化社会或者学习化社会而提出的。随着信息化社会的迅猛发展,具备这些能力越来越显示出重要性和紧迫性。作为生活在信息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应该对照信息素质能力的这8 个方面,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知识获取形式和知识处理能力,免遭社会的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