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山墙的安妮(全译插图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译者序

在翻译《绿山墙的安妮》的过程中,译者的心中经常会感到一阵阵温暖,眼睛也一次次地湿润,对那个充满浓浓人情味的阿凡利亚村不禁心向往之。那里的民风淳朴,男耕女织,丰衣足食,简直就是我们心目中的世外桃源。掩卷思索,略得一二粗浅的心得,愿意在这里与读者们分享。

细读这本小说,译者不时会想起赵晓的文章《有教堂与无教堂的市场经济》。赵晓在文章中提到,在北美,每个城市的中心都有一座教堂,那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中心,是最核心的东西。的确,阿凡利亚村也是这样,人们的大事小情几乎都围绕着教堂展开。星期天他们要去教堂做礼拜,平时还有其他一些团契活动;他们尊敬牧师,将牧师当做最尊贵的客人款待;他们敬虔,每天都要祷告,学习《圣经》。他们是一些敬畏上帝的清教徒,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了荣耀上帝,因此他们才能够彼此相爱,平等诚信地相处,这也就是我们感触颇深的所谓西方人“素质高”。一百多年来,我们向西方学习,只不过学到了一些皮毛,而没有学到根本。因为科学技术不过是西方文明这棵大树上所结出的果子,而信仰则是这棵大树的根。由于信仰的缺失,高科技一旦到了中国就会变味儿,变成某些人坑蒙拐骗的工具。由于这些人缺乏敬畏之心,他们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都用来不择手段地赚钱,彼此互相“投毒”,甚至连砍头的买卖都敢做。想想这些人也真可怜,因为他们没有来世的盼望,误以为只有这一辈子可以活,因此拼命地吃喝玩乐,不管别人的死活。

如果我们说,这本书中的一个关键词是教堂的话,那么,另外一个关键词就是想象力。安妮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帮助她度过孤独凄惨的童年,帮助她为自己的人生涂抹上缤纷的色彩。安妮就像是一块质朴的玉石,在马修、玛丽拉、斯塔西老师和师母阿伦夫人等的雕琢下,最终成为了一块晶莹剔透的美玉。安妮热爱读书,勤于动脑,不幸的身世并没有扼杀她热情奔放的天性。人生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都变成了她成长的必修课。

像所有的女孩子一样,安妮有着爱美之心,只是她的感觉比常人更加敏锐、更加强烈,因此才有了她与林德太太和吉尔伯特的冲突,才有了染发事件,才有了她对自己名字的不满以及对灯笼袖的艳羡。

读着安妮的故事,不由地想起了自己的少女时代。我的父母都是工人出身的老干部,忠厚老实,他们终日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过问我的生活与学习,是外婆一手把我和妹妹从小带大的。解放前,外婆从山东老家逃难到南方,后来又到了河南,一生历尽艰辛。她勤劳善良,聪慧能干,是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记得小姨夫曾经感叹,说外婆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太太!外婆不识字,却能够背诵“木兰辞”和“百花谣”。每天晚上,她都会给我们讲故事,外婆的言传身教在我们身上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可以说,外婆是我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她将永远活在我的心里。

另外,我要感谢已经过世的父母。感谢他们给我起了一个好名字——“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盼望,也是我人生的祝福。我要感谢辛勤工作的父母,他们为我创造了一个比较好的环境,虽然生活清贫,但与许多人相比,也还算得上衣食无忧;感谢父母为我订了《少先报》、《儿童时代》、《红领巾》和《少年文艺》,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培养起了读书的兴趣。我也曾经做过作家梦,曾经广泛涉猎过古今中外的名著,对于武侠、言情、侦探等方面的作品也是博览杂收。我记得,在文化大革命那个文化的荒漠中,我们的心灵是何等的饥渴。在下乡锻炼和在工厂工作的岁月里,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想方设法借到一些“禁书”,如饥似渴地阅读。在书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之下,我的气质得到了陶冶,被人们誉为“文质彬彬”的淑女。后来,“四人帮”终于倒台,我们这才有机会考上大学。我学的是英语专业,徜徉在英语原著的大海中,真的是如鱼得水。我喜欢将翻译作品与原著对照起来读,想看看译者是如何翻译的。我非常佩服李俍民先生翻译的《牛虻》,书中一字一句都准确到位,尽显他在英汉两种语言上的功力。当然,也有许多翻译作品疙疙瘩瘩,其中的长句子读起来如钝刀子割肉,令人痛苦不堪,不忍卒读。

到了四十岁出头的年纪,我又漂洋过海,到美国圆了自己的留学梦。在美国三年半的刻苦学习,每年我都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全额奖学金,总之,不但学到了知识,也对美国的文化与社会有了比较直观和深入的了解。有朋友曾经跟我说过,我博览群书,那些书就像一颗颗珍珠,我应该用一根线把它们给串起来。以前,译者也曾经先后翻译过几本书,但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终于未能付梓。现在想来,几十年的读书写作,可以说都是在为翻译工作打基础,做准备。

译者讲这些话的目的,就是想要告诉读者:热爱书籍吧!一本好书就像是一盏灯,能够照亮你脚下的道路。

向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