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深情的土地

他的办公地点在田间

——原农垦局局长柳登旺纪事

王江鹏

1978年3月至1993年,柳登旺同志从前进农场调到农垦局任副局长、局长,这15年间,我一直给他当秘书和办公室主任,我对他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建设农垦、关心职工生活的工作作风十分熟悉。在农垦系统,只要提起党委书记、局长柳登旺,人们都亲切地称他是“下乡局长”。一年到头,他很少坐办公室,大部分时间在基层,办公地点在田间。

年过半百、操一口陕北口音普通话的柳登旺,担任宁夏农垦局局长期间,每年下基层办公的时间都在300天以上。全系统15个国营农场的45万亩耕地,每块地他都熟悉。几万名职工,不少人他都认识,有许多人他还能叫上名字。因此他赢得了干部、职工的尊敬和爱戴。

实践出真知。柳登旺坚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从实践和群众中吸取智慧与营养。这就使他敢于说“硬话”,敢于坚持真理,在比较复杂的情况下,在重大政策问题上也能作出正确的决策。

柳登旺(左二)陪同领导下场视察

1978年秋,柳登旺由前进农场调任农垦局担任副局长,上任伊始,他就一头扎到下面去了。当时国营农场仍然实行传统做法,单一生产粮食的方式,发挥不了土地资源的优势,创建28年的农场有25年处于亏损状态。对这种状况他百思不得其解,带着如何摆脱困境的问题,他到下边搞专题调查。两年多时间里他跑遍了15个农场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走访了1000多名基层干部和职工,拜他们为师,向他们求教。他认识到宁夏农垦经济要振兴,必须从实际出发,调整经营方针,认真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方针。逐步做到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把国营农场建设成为以供给城市为主的副食品生产基地,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的需要。

柳登旺深入实际,经过广泛地调查得出了这个结论,经过局党委的讨论很快达成共识。他同党委一班人,大刀阔斧地采取了两大举措。第一步亲自参与制定农业规划。把15个国营农场划分为粮油、畜牧、林果3个经济区。第二步经营兼顾一个农场一个特点,在全系统建起五朵金花种植场,10个商品生产基地,并以这些产品为原料,办起了粮油、制糖、酿造、罐头、蘑菇、皮毛、奶制品等10大工厂。例如“五朵金花”(红花、黄花、葵花、玫瑰花、啤酒花):长山头农场大面积种植红花,既是药材又是油料作物;在灵武农场种植黄花,又名金针菜,是一种很有营养的蔬菜;在黄羊滩、暖泉农场种植了葵花10000多亩,是很好的油料作物;在农垦科研所种植玫瑰花,这是一种名贵的天然香料,又是食品工业的添加剂;在黄羊滩农场种植啤酒花,既是酿造啤酒的重要原料,还是一种中草药。他的做法经过实践证明,完全符合农垦的实际情况,并且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农垦局机关干部特别是开车的司机都知道,柳局长为了加快农垦的改革步伐,经常早上七点钟以前出发去农场,晚上七八点钟才回到家里吃饭,中午从来没有睡过午觉,连年轻的司机都感觉有点吃不消,可柳局长仍是精神饱满,毫无倦意。人们都说,柳登旺下基层有个特点,先看后听,再作决定。他每到一地,先到田里看看,地里转转,车间工棚瞧瞧,找周围职工、生产队的干部聊聊,然后才到场部,同领导们研究工作。基层的干部几乎都这样说,柳局长对农场情况的了解,往往比一些农场的领导还清楚,稍有懈怠就会被他“将”一军。

柳登旺(右一)在田间

有一天,柳登旺局长风尘仆仆地直奔灵武农场的小麦田里,小麦长势果然不错,一派丰收的景象,可是他还是看到有些地块小麦叶子发黄,好像得了什么病似的,他就拔了几根样品放在车上,急速赶到了场部,对场长丁克学说:“你们田里的小麦有了锈病。”丁克学一愣,疑惑地说:“不会吧?我刚从田里回来。”柳登旺从车上拿出一把生锈的麦子。丁克学叹服了,心里想,这下让柳局长“将”了一军,并说:“农场大事小事真是躲不过你的眼睛。”柳局长走后,丁场长立即组织全场职工和农业技术人员,对全场5600多亩小麦逐条逐块进行普查,划出“病”区,立即喷洒农药,使病情及时得到了控制。这一年,灵武农场的小麦平均亩产第一次突破300公斤,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大家都说:“我们农场小麦丰收,也有柳局长的一份功劳。”

柳登旺的心同群众紧紧贴在一起。他常讲,几天不下去,不到群众中间去,心里就憋得慌。人们都说他的工作地点在大田里。巴浪湖农场地处高盐、高氟区,水质苦涩,长期饮用会引起消化道和肝炎等疾病,给人们带来很大痛苦。农场领导想了许多办法如打深井、另辟水源等,终因资金和技术上的困难,未能实现。柳登旺知晓后,“五下巴浪湖”,带上技术人员进行实地勘测,选择井位,又找自治区水利部门要来专项资金。3年时间,打深井9眼,使5000多名职工群众喝上了甜水。

柳登旺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抢救职工的事被农垦系统群众传为佳话。一次,他到前进农场去,突然下起瓢泼大雨,遇上了山洪。洪水汹涌而来,汽车无法行走,停车的地方和场部之间的一片洼地已成了一片“汪洋”。农场情况如何?群众怎么样?他心急火燎地把手表摘下来递给司机李少贵,说“:你回去吧,这段水路我来应付。”司机劝不住,也喊不回。柳登旺捡起根树枝,下到齐腰深的洪水中,浊浪涌动的水面上,只见一头白发的他艰难前行。李少贵望着他的背影,眼里涌出泪花。柳登旺吃力地同洪水搏击了足有两里路,浑身泥泞地到了农场场部。场里的干部一见傻了眼,赶紧找衣服给他换。柳登旺生气了,“现在是什么时候?还顾这些?群众怎么样?”场长告诉他,二队4006名大人和娃娃还困在水里。他二话没说,同场干部一起,找来木板、门扇,用椽子绑成木筏,亲自指挥,把被围困在一块高台地上的职工和家属全部转移到了安全地带。

他朴实得像个农民,一张饱经风霜的古铜色脸膛,一头浓而密的白色短发。他到了基层,一碗面,几瓣蒜,就是一顿美餐。因为一年四季都在田间地头,见沟过沟,见坎登坎,土里来,泥里去,他很少穿过一身时兴的料子衣服,更没有穿过一双像样的皮鞋。老伴说:“人家当官的头光鞋亮的,你长年一身土,一双粗布鞋。”他笑着说:“我是搞农业的嘛!”

柳登旺的模范事迹在农垦系统中传颂,激励了一代人。1983年,他被选为中共宁夏第五次代表大会代表,当选宁夏第五届政协委员和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七届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常委。1991年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优秀领导干部”称号。

作者简介:

王江鹏,男,汉族,陕西省临潼人。中共党员,副研究员。1958年5月参加工作,先后在平吉堡农场、农五师政治部、农垦局机关工作,曾任干事,秘书,局办公室副主任、主任,老干部处处长等职。2001年2月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