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5章 小学语文课程概述(4)

(三)探究学习

1.探究学习的含义

所谓“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主动参与,独立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相对于“接受式学习”而言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丰富自我体验,通过自主探究过程领悟语文学习的策略和方法,在循序渐进的训练下,逐渐形成语文能力。这种学习方式更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和实践性,更强调学习方法的掌握。探究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1)问题性。

探究学习通常是围绕一个问题展开的,问题是核心。在探究学习中,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关键。所以,教师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筛选问题、整合问题。首先,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质疑问难的精神。其次是选择恰当的问题。所谓恰当的问题,就是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的问题。

(2)开放性。

与一般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比较,研究性学习具有更明显的开放性。其表现为空间开放、时间开放、内容开放和形式开放。语文探究学习要走出狭隘的教室,走进家庭,走向社会,因为语文无处不在。只有这样,才会有开阔的视野、丰富的资源。语文探究学习已经不满足于课堂上短短的40分钟,而是要延伸到课前与课后。课前研究,帮助理解文章;课后研究,增加知识储量。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学内容往往局限在课本上,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没有选择权,而探究学习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增加大量的学习资料,完全突破课本的限制。同样,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把探究形式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潜能。

(3)过程性。

探究学习以语文课堂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历体验。过程性是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最根本的区别。接受学习重视学习的结果,而探究学习则重视学习的过程。所谓“过程”,就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在教师带领下进行学习体验的过程。

2.探究学习的实施策略

(1)创设探究学习的问题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9]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诱人深入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给思维以强大的内驱力。比如,挖掘文本中的探究性因素,以课文资源为凭借创设问题情境。通过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教学媒体相结合,营造探究氛围。其目的就是为了引起学生探究的动机和欲望。

(2)教会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

一般来讲,探究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所以,教师要通过学习过程的展示,教会学生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可以分为提出问题、制订计划、调查研究和交流总结四个阶段。在提出问题阶段,教师要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在确定选题的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筛选、提炼、整合成主要问题,明确探究方向。在制订计划阶段,要求以探究小组为单位,对探究活动做出计划和进行人员分工,但要注意计划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在调查研究阶段,要求在调查、研究、探究的基础上,建立解决方案。最后要求在班级范围内进行小组的汇报交流。这个阶段是师生共同回顾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同时学到新的探究方法。

(3)探究学习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小学语文探究学习重在过程,因此旨在通过评价促进学生探究水平不断发展和提高。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应侧重评价学生参与探究过程中的感受、体验、价值取向;应侧重评价学生的态度、方法,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评价;应侧重学生自我、群体的综合评价,不能单以教师的评价为标准。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是语文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开放的语文课程以学生的语文生活经验和成长需要为依据,强调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走出教科书,走出教室,走出校园,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密切语文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既引导学生利用教科书学习语文,又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和空间,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强调师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强调师生对课程的构建,这样的语文课程必然是开放而有活力的。

(一)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从语文课程的内容来讲,语文课程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生活的内容有多丰富,多宽广,那么语文的内容就有多丰富,多宽广。作为这个开放系统的语文课程的组成部分,有学生的语文学习、校园的语文课程、家庭的语文生活、社会的语文实践、自然的语文资源和网络的语文在线。[10]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1.摆脱教材束缚,大量接触语文材料

“大语文”观的建立使得学生获取语文知识不仅仅只限于教材、课本,语文学习资源无处不在。单凭一本书进行教学的时代已经过去。所以,应该让学生大量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规律。例如,《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第二学段和第三学段分别提出5万字、40万字和10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的要求。

2.打破学科界限,尝试跨学科渗透

语文课程的内容来源于生活,语文学科往往和其他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可以利用语文这个工具去学习其他学科,也可以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进行语文的实践。跨学科的渗透可以丰富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比如数学课的理性思维对于学生语文作文的学习就有很大的帮助。

3.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阔学生视野

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把与语文教学有关的信息和资料信手拈来,开阔学生的视野,尤其可以加深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理解。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改变了语文的传统学习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二)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传统的语文教学拘泥于教材、教参,使得原本鲜活灵动的语文课变得味同嚼蜡。而事实上,语文课堂是一个师生对话的课堂,是一个人本对话的课堂,语文教学应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

1.开放教学目标

要将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发展语文能力与发展其他能力(如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发展能力与发展智力素质、非智力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要积极端正学生语文学习的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2.开放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要遵循时代性与开放性原则,丰富教材的内容与形式,增强教材的活力。尤其是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教师可以有选择地教授内容,适当增减与调整。

3.开放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这本身就是开放的。根据教学的需要,注重教师、学生、环境等多要素的联系,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平等、融洽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的目的不能仅仅满足于对教材内容的掌握,还要为他们提供积极思维的广阔舞台。因此,要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敢于提问、勇于探索的精神;要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束缚,把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延展教学的时间,拓宽教学的空间。

4.开放教学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强调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度,教师要为他们提供各种外显的自主参与活动的条件,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发展水平以及课堂实际,灵活地进行教学。

(三)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崭新的课题,已成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关注的焦点。

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需求,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1.以教师为课程开发主体

作为主体,一方面,需要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实践的机会有限、经验不足,更需要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和家长、学生、专家等进行多方面的对话,捕捉课程的“亮点”,在开发课程的实践中得到充分的锻炼,不断提高自己开发课程的能力。

2.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尤其校本课程要做到具有学校特色,更是需要长期的摸索和积累;其是否具有针对性和适合性,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能否得到学生和教师的认同,能否得到社区的理解和支持,能否在校际享有一定的知名度,都需要在实际的过程中掌握情况,调整改进,逐渐完善,使校本课程真正“植根本校”、“服务本校”。

3.加强课程专家的指导

目前,很多学校都开设了校本课程,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课程开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校本课程开发角度而言,三级课程政策的实施打破了原有的大一统的课程体系,而建立了多元化的课程观。课程的设置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增进个人的幸福,也就是说要考虑课程是不是满足了学生的需求。所以,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注重科学、规范和完善。这就需要课程专家的指导。

4.完善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系统

开发校本课程,建立和完善保障系统很必要,具体包括课程资源、师资队伍、管理制度、评价体系等子系统。学校必须因地制宜,掌握本地、本校的课程资源;合理配置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队伍,明确分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增强课程开发的可行性;通过规范的制度和合理的评价,监控、指导、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

复习与思考

1.学习本章后,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困惑?认真思考后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2.可以选择一则课堂教学实录,根据四大教学理念,对这堂课的教学进行分析,说出自己的理解。

3.观摩一堂语文课,思考语文教师是否在教学中落实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推荐阅读

1.江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杨再隋.语文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3.倪文锦.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语文教育新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5.房尚梅.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双基”教学.语文学刊,2011(14).

[1]巢宗祺:《谈谈“语文素养”》,巢宗祺博客,http://eblog.cersp.com/userlog3/70769/archives/2007/241195.shtml。

[2]辛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辛军博客,http://home.zdjw.gov.cn/blog/u/496/archives/2012/41556.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2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2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杨再隋等:《语文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21页,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6]韦志成:《论语感及其训练》,载《中学语文》,1994(1)。

[7]刘捷:《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朗读》,载《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3)。

[8]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267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9][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58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10]江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40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