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与情感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美国最早的实验心理学家之一,1890):如果人们试图给以人心为载体的每一种情感命名,那么某一人群总会为其他种族不加区分的一系列情感找到合适的名称。如果以选择这种或那种特性为基础,那么各种分类组合都将成为可能。唯一的问题是,这种或者那种归类方法是否最大程度地满足了我们的目标?
有时,人们会进入这样的状态——觉得周围的一切都愉悦而明亮;而有时,尽管外界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人们却觉得整个世界都显得黯淡和无聊,朋友们也总会发现你很沮丧。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心态、情绪、情感或性情?是什么原因使这些情感产生了如此奇妙的效果呢?以下是词典里对“情感”(emotion)一词的定义:
●一种强烈感觉的主观体验;
●激动或波动的精神状态;
●涉及人身体状况的心理反应;
●主观而无意识的情感;
●涉及情感的意识部分;
●理性思考的非理性方面。
如果你仍然不了解“情感”的内涵,便不会从这些定义中学习到知识。“主观”应该是什么意思,“有意识的情感”又是什么?这些“意识部分”是在哪些方面与“感觉”相联系的?每份情感都会有“波动”吗?我们试图界定“情感”的内涵时,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问题?
需要界定“情感”的原因很简单:“情感”是一个“手提箱”式词汇,我们用它来掩盖大范围内不同事物的复杂性,而这些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还没有理解。以下是我们用来指代多种多样的精神状态的成百上千个术语中的一部分:
钦佩、喜爱、好斗、激动、痛苦、惊恐、雄心、快乐、愤怒、悲痛、焦虑、冷漠、信心、诱惑、敬畏、狂喜、无畏、无聊、自信、困惑、渴望、轻信、好奇、拒绝、高兴、沮丧、嘲笑、欲望、憎恨、厌恶、气馁、怀疑、疑虑……
任何时候,只要想改变自己的精神状态,人们就可能用到以上词汇来描述自己的新状态,但是通常情况下,上面提到的这些词或短语只适合表达宽泛的情感状态。许多专家倾其一生来划分人们的思维状态,把像“情感”“性情”“脾气”和“情绪”这样的术语排成有序的表格或图表,但是,我们应该把“痛苦”定义为情感或情绪吗?应该把“悲伤”定义为性情吗?没有人能够厘清这些术语的用法,这是因为不同的传统习惯对这些词有不同的区分方法,不同的人有表达纷繁各异的情绪的不同的想法。又有多少读者能够准确地描述以下各种情感的情感状态呢?
●失去孩子的痛楚;
●对国家永远不能享有和平的恐惧;
●爱人到来时的激动和期待;
●选举大获全胜时的兴奋;
●高速行驶的轿车失控时的恐慌;
●注视着玩耍中的孩子时的欣喜;
●处于封闭空间中的惊慌失措。
在日常生活中,在说出“快乐”或“恐惧”之类的词汇时,我们期待朋友了解我们的真正意图,但是如果要用更精确的情感词语代替上述这些常用的词语,反而会阻碍而不是帮助人们总结出人类大脑运行的理论。因此我们认为,每一种情感状态都建立在许多细小的过程的基础上,而这一理论则是本书采用的分析人类思维的全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