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圣学纲目:史幼波《大学》讲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修己治人与自度度人

《大学》所分章节,以及章节的标题都是南宋大儒朱熹定下来的。本来《大学》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为了读起来条理清晰,朱子就给分了章节,并作了注解。进入明代以后,因为皇帝姓朱,当然就想拉一个姓朱的文化伟人来装门面,同时为了统一思想,就把朱熹对儒家经典注解,作为“考大学”的标准答案,这样一来,当然人们就只有遵从朱子的注解了。

实际上,历代的统治者,尤其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他们所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骨子里的“家天下”观念,最害怕的就是大家真正都去学习儒家的这一套“民贵君轻”的政治理念。朱熹把“亲民”注解为“新民”,这个就很好啊!用了一个“新”字,就变成了革新民智,就是让老百姓把旧的心理状态、思维模式变得全新,变成一种新的模式,统一思想,用统治者需要的思想来清洗掉人们旧有的思想。为什么朱熹的注解能成为后来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呢?就是因为他无意之中,把这个思想转化得很到位,使后来做皇帝的都喜欢,感觉说到心坎上了。

下面的“止于至善”,是指学习大学之道最终要达到的境界。止,不光是停止的意思,而是要达到、要抵达。一个目标我们只有达到了才会停止。止于至善,就是要达到最高、最完善、最圆满的善的境界,然后永远安住在这个境界里。

这就是“三纲”的基本内容。我们说儒家的学问无非就是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修己”,一个部分是“治人”。修己,就是自己德行的修养;治人,并不是我们现在字面上看得那么暴力。治,即治理,过去说天下大治,是说社会被管理得非常和谐、非常好。你只有具备了内在的德性以后,你才能够去治理好一个国家、管理好一个部门,才能够做一个好的领导人。

在《大学》的三纲中,“明明德”就是在修己,让我们内在的德性要明亮起来、光明起来;亲民,就是外用,从字面讲就是与老百姓亲近嘛,就是儒家治人的学说;最后儒家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成圣,就是“止于至善”。

我们看佛家的说法也与此相似。佛家修学的根本,无非就是自度、度人、觉悟成佛这三点。自度,就是自己修行。行菩萨道就是度人,也就是《大学》三纲里面提出的“亲民”,你不亲民,你高高在上怎么行,你必须和众生打成一片才行。度,就是帮助的意思,佛教说生死是个大苦海,普度众生,就是帮助所有的生命都度过这个生死大海,最后大家都达到觉行圆满,这跟《大学》里说的“止于至善”,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