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移动浪潮下的新商业逻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序 互联网思维,一个标签或者一种观念

2013年3月,因为一个很偶然的机缘,我和公司的两位同事萌生了做一个微信公众账号的想法,这个微信公众账号就是现在的“B座12楼”。

可能是因为在一个比较恰当的时间点上,“B座12楼”的订阅量猛涨,多的时候,一天可以增加上千个粉丝。很快,“B座12楼”成了创业和投资领域最大的微信公众账号之一,我们3个投资人也从投资互联网变身为参与互联网的创业者了。

以前做投资,接触的互联网项目也很多,但终究是站在门外看门内,这次创办“B座12楼”的经历,却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互联网的力量,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对生活和商业的巨大影响。我不知道“B座12楼”最终能不能给投资行业带来改变,但至少,它对我们自己的改变却是实实在在的。

“B座12楼”的崛起,并不是因为我们有多么高深的互联网技术,我们的互联网经验也并不突出,我们只是站在了创业者的角度,主动脱下了披在投资人身上虚饰的“高、大、上”的外衣,以“对话”代替“指导”,用平等的姿态代替了倨傲,将互联网的精神和互联网的思维方式运用到了传统的投资行业中。

最近20年,全球范围的科技进步大部分是拜互联网所赐的,无论是信息传播、电子商务还是社交娱乐,但这种改变基本上还只是基于互联网的技术,是工具层面的;而从2013年开始,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当互联网作为一种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时候,它就挣脱了技术的掣肘,开始重塑生活和商业的方方面面。

对于科技的进步,我们经常会犯下比尔·盖茨所说的那种错误,即过于高估一件事情在最近一两年的变化,过于低估它在未来五到十年内的影响。

当互联网以信息、即时通信、游戏和电子商务的方式出现时,我们都觉得那不过是一种新的媒介及信息传播方式,就像电影被当作一类新的舞台剧,摄影被当作一种新的绘画。这种现象在观念层面尤为突出,文艺复兴运动最早被当作一种新的绘画和雕塑技法,曼德维尔关于“私欲即公义”的观念长期以来被当作扰乱社会秩序的一种公害,更加著名的是晚清洋务派把工业资本主义肤浅地理解为坚船利炮。

“互联网思维”这个词也差不多在经历着同样的命运。从当初的红极一时,到最近怎一个“惨”字了得;从一开始人人谈之眉飞色舞,到最近避之唯恐不及。但知者自知,用者自用。

媒体的本性是“一笔千秋、嘴里乾坤”,如果不能领一时风气之先,便一定要先反了这个风气。至于这种观念对现实商业的意义,并不是它们真正关心的。你说微信红包厉害,一定有人站出来说微信红包不过如此;当年把阿里巴巴捧上天的和今天预言阿里巴巴即将没落的,很可能就是同一伙人;去年他们可以把互联网思维说成是一场文艺复兴运动,今年他们就有本事将它说成是一种新的成功学。

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变化总是跟不上媒体的需求,以至于同样的东西在他们那里就会变换出各种不同的说法,这是媒体的本性,也是比尔·盖茨之所以会说新事物在短期内被高估、在长期内被低估的原因。

“互联网思维”不是一个新的理论,它只是一种观念,一种让商业回归到以人为本的观念。我相信要不了多久,“互联网思维”这种提法就会被人们遗忘,大家最终会发现,商业本该如此。但是,当“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还没有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的时候,当商业世界仍然充满“控制”、“生产者专制”、“虚伪”和“冷漠”的时候,“互联网思维”就不仅是一股吹向传统商业的互联网清风,还裹挟了巨大的力量,让传统世界的人们闻风色变。

当从小就浸淫在互联网环境中的互联网一代(80后、90后)逐渐成长为消费的主力时,“开放、平等、分享、协作”的互联网精神也就跟随他们的足迹,渗透到商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你可以把小米的成功归结于网络分销和饥饿营销,把打车软件的流行看作是巨头间的角逐,把Roseonly的“专爱”视为一个噱头,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面向互联网一代的时候,它们更加得心应手,如鱼得水。

如果说,80后、90后是一群天然带着互联网精神的消费主体,那么,“互联网思维”就是商业在面向这新的人群时的态度、方法和观念。

所以,即使有不少人以“互联网思维”之名行营销炒作之实,即使“互联网思维”是如此不招人待见,但我们仍然相信它在现实商业中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工具、一种营销手段、一种被包装的概念或者一种新的观念,这些都不重要,所见即所得,强求不得,就像德鲁克说的,“一个企业只能在企业家的思维空间内成长,一个企业的成长被其经营者所能达到的思维空间所限制”。

项建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