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崇祯:有心无力的帝王
天启驾崩,崇祯继位,除阉党,整边防,大有再造朱明中兴的架势。然而百余年的积弊又岂是一朝可补?民不聊生的百姓举起义旗,在闯王李自成和魔王张献忠的率领下横扫中原,直扑京师。刚愎自用的崇祯帝误中反间计,自毁长城,让一代抗清名将袁崇焕冤死街头。朱由检的那一封封罪己诏,不仅没有感动上苍,反而成为他的墓志铭。
年轻新帝有心机
明天启七年八月,紫禁城。
崇祯帝朱由检瞟了一眼殿下跪着的四位美女,冷哼一声,不置可否,魏忠贤的如意算盘成了竹篮打水。
要知道,魏忠贤在这四位国色天香的美女身上藏了一颗香丸,名曰“迷魂香”。顾名思义,闻此香日久,会对神经系统产生不可逆转的破坏,人也就变成了白痴。魏忠贤想要用这个办法,来控制住刚刚登基的朱由检,继续天启年间的作威作福。
令人他没想到的是,16岁即位的朱由检对于自己贡献的美女毫不动心。也不知道是皇上天性淡漠,还是对自己产生了戒备之心,魏忠贤心里十分惶恐不安,当即以退为进,在崇祯帝即位后的第七天,便上表请求致仕。
继承兄位的崇祯帝朱由检早在天启帝在位时便对魏忠贤极为不满。一朝权在手,便想将这个祸国殃民的旷世阉佞狠狠地治理一番。但他深知,阉党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轻举妄动,便会打草惊蛇。若是逼得阉党狗急跳墙,那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崇祯帝暗暗打定了各个击破的主意。
首先,他将魏忠贤请求致仕的上表驳回,稳定住阉党那颗躁动不安的心,留给他们一线希望。
其次,崇祯帝示意朝中群臣上书对魏忠贤及其阉党进行弹劾。一时之间,对魏忠贤党徒的弹劾奏章像雪片一样地飞向思宗。号称“五虎”之首的崔呈秀首先受到攻击,崇祯将其兵部尚书的职务撤除。随即便有大臣开始揭发魏忠贤的罪行。浙江嘉兴的贡生钱嘉征上书弹劾了魏忠贤的十大罪:
一并帝(架空皇帝),二蔑后,三弄兵,四无二祖列宗,五克削藩封,六无圣,七滥爵,八掩边功,九睃民,十通关节。
——《明史·魏忠贤传》
这其中的任何一条罪名都足以使他灭门。
崇祯还是没有直接对魏忠贤采取动作,而是先拿魏忠贤的对食客氏开刀。
所谓“对食”,是古代宫中一种太监和宫女的配合方式。得宠的太监便可结交一名宫女,由她照顾衣食起居,或者是由皇上特别赐予,令他们建立家庭。其实这是虚凰假凤,并非真夫妻,称对方为“对食者”,而这种关系则被称为“对食”。
魏忠贤的对食正是客氏——天启帝的乳母。魏忠贤在朝中颐气指使,客氏则在宫里作威作福,她胁持皇后,迫害宫女,无恶不作。偶尔出皇宫一次,也是前呼后拥,气派非常。她与魏忠贤狼狈为奸,将威严富丽的皇宫,变成了一座藏污纳垢、罪孽深重的人间地狱。想要扳倒魏忠贤,拿客氏开刀最为稳妥。
崇祯帝下旨:由于明熹宗龙驭上殡,其身边之人于礼应当被打入冷宫。但客氏是大行皇帝的乳母身份,不宜居于冷宫,因此,令客氏搬出皇宫。
客氏无奈,把熹宗的胎发、痘痂以及自小到大换下来的牙齿和剃下的须发收集起来,装在一个小盒里,一路嚎哭着离开皇宫。她也知道,自己这一去,必是凶多吉少。
崔呈秀的罢官和客氏的离去,让魏忠贤顿感大势已去。但皇上不允致仕,他也只能在胆战心惊中等待自己的末日。不过,他还抱有一线希望。
钱嘉弹劾魏忠贤十大罪之后,朝中耳目众多的魏忠贤便听到了风声,连忙入宫哭诉。可这个时候的痛哭流涕又有何用?崇祯不是那个木匠皇帝天启,鳄鱼的眼泪对朱由检没有任何效果。
当下,崇祯便命左右朗读原疏,魏忠贤惊心动魄,只是磕着响头。魏忠贤大约磕了百十来个,但根本没能换来崇祯的心慈手软。
魏忠贤毫无办法,只得拿出自己的家私重宝,贿赂信邸太监徐应元,托他在皇帝面前美言几句。徐应元受人钱财,倒也懂得替人消灾。更何况他本来是魏忠贤赌桌上的朋友,很痛快地便答应了,赶到崇祯面前替魏忠贤说情。然而决心已下的崇祯还没等徐应元把话说完,便将他臭骂一顿,撵出宫门。魏忠贤最后的努力宣告失败,最后一丝希望,变成了彻底的绝望。
徐应元说情的次日,崇祯帝便颁布一道严旨:
逆恶魏忠贤,盗窃国柄,诬陷忠良,罪当死。姑从轻降发凤阳,不思自惩,犹畜亡命之徒,环拥随护,势若叛然。著锦衣卫速即逮讯,究治勿贷!
——《明史·魏忠贤传》
凤阳何地?安徽凤阳正是明朝开国之君朱元璋的出身之地,朱家祖坟之所在。崇祯将魏忠贤派到那里守坟,无异于判了个无期徒刑。
魏忠贤无奈接旨,离京上路。虎瘦威风在,魏阉虽已失势,但党羽依然如织。离京路上,所带随从数百人之多,四十车珠宝、千匹马随行,不似被贬,反倒像出巡。
崇祯岂能让魏阉如此风光?闻听之后,当即追加一道旨意:
朕临御以来,深思治理,乃有逆党魏忠贤擅窃国柄,奸盗内帑,诬陷忠良,草菅多命,狠如狼虎,本当肆市,以雪象冤,姑从轻降发凤阳,岂巨恶不思自改,致将素畜亡命之徒,身带凶刃,环拥随护,势若叛然,朕心甚恶,着锦衣卫差的当官旗前去扭解,押赴彼处交割,其经过地方,着该抚按等官,多拨官兵,沿途护送,所有跟随群奸,即时擒拿具奏,毋得纵容遗患。若有疏虞,罪有所归,尔兵部马上差官星速传示各该衙门。
——明·计六奇·《明季北略》
崇祯把话说得很决绝:“魏忠贤绝不可能再存在于世上。”先时已经是从轻发落,没有取他性命,而这个魏阉依旧风光逍遥——被发配还摆出了一副巡游的架势。虽然崇祯明知道区区几百人成不了大气候,但毕竟是一个隐患。魏忠贤不死,崇祯就睡不了一个安稳觉。所谓的魏忠贤有谋反之心,只不过是一个借口罢了。唯有让其所经之路的各地方官员配合锦衣卫将魏忠贤正法,才是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
旨意下达之时,魏忠贤正走到河北阜城,在驿馆之中歇息。忽然听到耳目传来的消息,知道锦衣卫正在快马加鞭地追赶。心知一旦被拘入京,小命必定不保。
正在此时,耳畔传来一阵《挂枝儿》的歌声:
随行的是寒月影,吆喝的是马声嘶。
似这般荒凉也,真个不如死
这首《挂枝儿》的另一个名字是《五更断魂曲》,曲分五段,从一更唱到五更,由京师里一位姓白的书生所作。魏忠贤听到之后心里更加郁闷。再加上锦衣卫的步步逼近,当下只得长叹一声,与干儿子李朝钦用一根绳子了结了自己的性命。
旷世阉佞终于结束了他的一生。
魏忠贤乱政期间,也正是明与后金对峙的最关键时刻。而魏忠贤在此时做了什么?
天启五年十月,袁崇焕在辽东重镇宁远打败后金军队,这一胜利本来与魏忠贤毫不相干,可魏忠贤竟借此机会封他的从孙魏鹏翼为安平伯,其侄子魏良栋为东安侯,年长的侄子魏良卿已被封公,所以就加封为太师、加封魏鹏翼为少师、魏良栋为太子太保。他手下的党羽爪牙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崔呈秀为兵部尚书兼左都御史。唯独在前线浴血奋战的袁崇焕和部下将士们没有得到任何封赏。更滑稽的是,被封为都督、侯爵的魏鹏翼和魏良栋,竟还是在襁褓中的婴儿。
崇祯帝继位便诛杀魏忠贤,对前线抵抗后金的将士来说,无疑是个莫大的鼓舞。
崇祯帝继位之初的所作所为,让大明君臣看到了一丝中兴的曙光。不可否认,朱由检诛杀魏忠贤、重整朝纲的举动确实为明君之手笔。然而,此时的大明帝国已不单单是诛杀了一个魏忠贤便可换来国泰民安。与后金多年的征战已经耗尽了大明帝国的精血,朝中的党争更让自朱元璋以来元气损失殆尽。崇祯帝所尽力支撑着的,不过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破屋子罢了。纵使巾帼英雄与热血男儿齐齐上阵,也不过是勉力维持着这座腐朽的大厦。
秦良玉:官方正式任命的女将军
学就西川八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
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这是崇祯皇帝亲笔所写的四首表彰诗之一,其中的巾帼指的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有官方正式任命的女武将——秦良玉。
由于父秦葵是贡生出身,良玉自幼便接受良好的儒家教育,深感“忠臣烈士之义,感身报国之情”。曾慷慨朗言:“倘使女儿得掌兵柄,应不输平阳公主和冼夫人。”
后金政权建立之后,八旗兵勇虎视中原,屡屡叩关进犯。两年后的萨尔浒大战成为明亡清兴的转折点。此役明军惨败,东北告急。此后,驻辽明军几乎是闻警即逃。明廷遂在全国范围内急征精兵,驰援辽东。
接到调令的秦良玉立刻厉兵秣马,率先挥师北上,由四川一路赶至关外与清兵交战。在沈阳之役中,秦家军一战成名,秦良玉兄秦邦屏、弟秦民屏亲冒矢石,率数千名兵士渡过大凌河,杀退金兵,斩首数千。无奈寡不敌众,由于后金军以优势兵力包围秦家军先锋部队,秦邦屏最终战死沙场,而秦民屏也不敌败退。出师不利并没有动摇秦良玉抵御外侮的决心,她又亲自率领三千精兵出山海关御敌,遏制了后金军的嚣张气焰。秦良玉的忠勇让明廷颇为重视,先后赐爵封赏,官拜二品,而为国献身的秦邦屏也享受立庙祭祀的殊荣。
不久,秦良玉率军回蜀,剿灭土司奢崇明等人叛乱,解成都之围,并乘胜收复重庆。因功升都督佥事,充总兵官。
不过,皇太极并没有放弃入侵关内的目标。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后金军10万余人绕道内蒙古,从喜峰口突入长城,攻陷遵化,直逼北京城外,明王朝的心脏面临着沦陷的危机。秦良玉得到消息,立刻起兵星夜赶赴北京勤王护驾。彼时赶赴北京的各路官军有20余万,但畏于后金军的强大战斗力,纷纷推三阻四,互相观望,竟没有一人愿出战迎敌。
秦良玉见此状况,亲率数千秦家兵从宣武门出城与清军激战。秦良玉平时治军有方,兵士训练极其严格,手持三丈长的白蜡杆迎敌,马上步下罕有敌手,号为“白杆兵”。年已55岁的秦良玉手持白蜡杆,身先士卒,一马当先,冲入敌营,白杆兵见主帅如此英勇,士气高涨,纷纷以一当十。后金军没有见过这般阵势,自然乱了阵脚,死伤甚众。在老将孙承宗的配合下,明军大胜。后金军一溃千里,最终放弃滦州、永平、迁安、遵化四城,撤回关外。明王朝总算是暂时渡过了危机。立下不世奇功的秦良玉受到了崇祯帝的接见,受封良多。崇祯帝甚至罕见地一连赋诗四首表彰秦良玉。对于一生都困于内忧外患中的崇祯帝来说,这的确是不得了的举动。而秦良玉戎马生涯至此也达到了巅峰。
然而,大明王朝因此一战却失去了一员智勇双全忠心耿耿的猛将。蓟辽督师袁崇焕由于皇太极的反间计,被崇祯帝凌迟处死。崇祯帝自毁长城的愚蠢举动让大明王朝再也无法有效抵抗后金军的节节进逼,踏上了彻底败亡的不归路。
大明王朝也许真是气数已尽,在苦苦抵挡后金军的同时,农民起义的风暴又席卷了中原大地。张献忠、罗汝才等人由陕入川烧杀抢掠,秦良玉为保一方平安,只好放弃了北上与后金军作战的打算,与农民起义军在川东一带作战,杀敌甚众,甚至生擒了罗汝才的副将,缴获敌军粮草辎重无数。张献忠慑于秦良玉和“白杆兵”的威名,久久不敢入川。
然而正所谓一将无能累死千军,在明军统帅邵捷春的错误指挥下,秦良玉被迫引兵驻扎重庆,与明将张令遥相呼应。邵捷春自以为成掎角之势可以抵御敌兵进攻,但却放弃高地,无疑是自失地利。正如她对绵州知州陆逊之所言:
邵公不知兵,其移我部兵自近,而派张令守黄泥洼一带,甚失地利。贼军盘踞归、巫众山之巅,俯瞰吾军营垒。倘若他们自上而下,乘势使气攻击官军,张令部必败。张令一败,次必及我部军。我部军一败,谁又能救重庆之急?
——《明史·秦良玉传》
在陆逊之的苦苦劝谏下,邵捷春才同意变更驻防。可惜为时已晚,一如秦良玉之言,张献忠军早已居高临下向明军发起进攻。士气低迷的明军大败,号称神弩将的张令也壮烈战死。兵败如山倒,秦良玉所部也不能幸免,主力三万“白杆兵”全军覆没,秦良玉仅以身免,逃回重庆。从此一蹶不振。
崇祯十七年(1644年),崇祯皇帝在煤山自杀身亡,大明王朝覆灭。秦良玉闻此噩耗,为崇祯帝服重孝,志哀甚诚。年近七十的秦良玉为了保全蜀地一方平安,又重新披挂上阵,增援隘口,抵御张献忠的进攻。可惜四川巡抚陈士奇庸懦无能,节节败退。不久,张献忠攻占成都,建国号“大西”,改元“大顺”,居然做起皇帝来。整个川贵地区几乎都被张献忠所控制,只有遵义、黎州和秦良玉所镇守的石柱地区誓死不从,进行了坚决的抵抗。秦良玉曾经说:“吾兄弟二人皆死王事,吾以一孱妇蒙国恩二十年,今不幸至此地步,怎能以残余之年以事逆贼!石柱一地有敢从贼者,族诛之!”
秦良玉为了明廷奋战终身,她的独生子马祥麟也在襄阳保卫战中以身殉国。她的忠义也深深被明王朝铭记,南明永历二年(1648年),永历皇帝在云贵桂诸省颠沛流离时,还不忘派专人加封秦良玉太子太傅,授“四川招讨使”。此时的秦良玉早已卧病在床,不复当年之勇,但仍然挣扎着病体叩谢皇恩,并发誓道:“老妇人朽骨余生,实先皇帝恩赐,定当负弩前驱,以报皇恩!”
然而,天不顺遂人意,仅仅几日之后,风烛残年的秦良玉就驾鹤西去,空留一腔遗恨满族人间。在其嫡孙马万年为秦良玉所题的墓碑中,不难看出这位女中丈夫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赫赫功勋:
明上柱国光禄大夫镇守四川等处地方提督汉土官兵总兵官持镇东将军印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太子太保忠贞侯贞素秦太君墓
秦良玉抗清,书写了一部真实版的《穆桂英挂帅》,但就如同宋朝一样,个人的努力永远也换不来国运的绵长。
袁崇焕怒斩毛文龙
昨夜营星色黯然,讣音忽向路人传。
但嗟韩信成擒日,不见蒙恬御敌年。
功业已沉沙碛雨,精灵犹锁海门烟。
好收战骨鸱夷里,归葬西湖岳墓边。
——明·吴惟英·《挽毛大将军》
崇祯二年六月初五(1629年7月24日),双岛(位于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西南海中),一代名将、为保卫明朝奉献了毕生心血、被时人誉为“海上长城”的毛文龙,冤死在袁崇焕的尚方宝剑之下。
毛文龙自幼失怙,和母亲寄居在舅舅家中,从小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正所谓寒门出孝子,白屋出公卿,毛文龙自幼便习文练武,弓马娴熟,能文善字。其舅舅沈光祚曾任山东布政使,看到外甥如此出色,自然也极其器重,提拔他进入军队,担任都司。30岁时,毛文龙被调至山海关外,彼时正值后金兴起,与明军在关外展开激战。这给了毛文龙一个大展身手的舞台。
天启元年(1621年),毛文龙趁镇江(今辽宁省丹东市)兵力空虚,里应外合,亲自率领200余人夜袭,一举攻陷镇江,并擒杀满洲贵族佟养真及其子佟松年等60多人,史称“镇江大捷”。这一仗沉重打击了后金在辽西的势力,一时间,辽西诸城相继归降。而毛文龙也声名鹊起。先后被授予参将、副总兵、总兵之职。尽管镇江不久就被后金夺回,但毛文龙却趁机在鸭绿江口的皮岛建立起了据点,成为打入后金势力范围的一颗钉子。
镇江大捷之后,毛文龙利用皮岛驻军的便利,数次率兵攻入后金,收复大量失地。给后金的腹地造成了沉重的压力。在毛文龙的不断袭击和骚扰之下,后金局势动荡不安,大批本已经投降后金的城池又重新倒向明朝。
毛文龙深入敌后的游击战术,让努尔哈赤焦头烂额,无暇他顾,暂时放缓了扩张步伐。天启六年(1627年),后金军进逼宁远,毛文龙趁良机突袭永宁城,努尔哈赤只得回师盛京,宁远一役无疾而终。不久之后,努尔哈赤又亲征喀尔喀蒙古,满洲一时兵力空虚,毛文龙趁机麾兵大举进攻后金,并包围了距盛京只有不到二百里的鞍山,努尔哈赤惊慌失措,连忙回撤寻找毛文龙主力决战,但毛文龙此时又转移主力奇袭萨尔浒城,让努尔哈赤疲于奔命,应接不暇。
毛文龙的赫赫战功,让后金对他切齿痛恨。第二年,四大贝勒之一的阿敏率兵8万攻打朝鲜,史称“丁卯之役”。阿敏特意派济尔哈朗率5万大军进攻毛文龙驻守的铁山。重兵压境之下,铁山很快沦陷,毛文龙率主力突围,而全家老少370余口却不幸全部罹难。毛文龙抑制住悲痛,率兵进入朝鲜,追击阿敏亲率的3万骑兵,连战连捷,后又攻入辽东,给予后金沉重的打击。
毛文龙取得的一系列军事胜利有效地牵制了后金的兵力,遏制了后金蚕食辽西诸地的局势,其功绩得到了朝中高官的大力肯定和极高评价。
经略辽东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熊廷弼曾言:“管铁骑营加衔都司毛文龙,弃儒从戎,志期灭虏,设防宽叆,凡夷地山川险阻之形,靡不洞悉;兵家攻守奇正之法,无不精通,实武牟中之有心机,有识见,有胆略,有作为者,岂能多得!
督理辽东军务大学士孙承宗不无感慨地说:“文龙以孤剑临豺狼之穴,漂泊于风涛波浪之中,力能结属国,总离人,且屯且战,以屡挫枭酋。且其志欲从臣之请,牵其尾,捣其巢。世人巽软观望惴惴于自守不能者,独以为可擒与,真足以激发天下英雄之义胆,顿令缩项敛足者惭死无地。”
当时的右籍屯田主事徐尔一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辽左兴师十载,任东事者,如经略杨镐则丧师,袁应泰则陷城,熊廷弼则败逃,巡抚王化贞则失机,总兵刘则阵亡,马林则挫锋,其余不可胜述,而投清者亦不知几许,未有如毛帅开镇九年,护持两国,复城献俘者。”
工科给事中杨所修亦曰:“东方自逆奴狂逞以来,唯一毛文龙孤撑海上,日从奴酋肘腋间撩动而牵制之。”
诸臣的短短数语,足见毛文龙抗清之功。那么,这样一位战功卓著的抗清将领为何却惨死于同族之手,而没能马革裹尸,死得其所呢?
中原与关外,早有商业往来,不过主要以陆路贸易为主,通过山海关,抵达辽西,再分散到关外各地;后金与明的战争爆发之后,陆路贸易陷于停顿,精明的商人们将目光转向了海上,通过渤海湾继续进行贸易。可是,为了防止后金通过商业渠道获得粮食、布帛、铁器、硫黄、炮硝、武器等物资,明政府索性断绝了与后金的商业往来,禁止出口以上提到的物资,也严厉禁止在内地贩卖人参、毛皮等后金的土特产品。可是,官方的禁止并不能抑制人们对人参的需求,毕竟作为一种补品和药品,人参价值甚大。一时间,人参价格陡涨,供不应求。毛文龙尽管是一员忠心耿耿、智勇双全的大将,但他在个人修养方面却颇不检点。他所控制的环渤海湾一带,海运极其便利。毛文龙见有利可图,居然利用职务之便,组织关外农户采参,并以低价收购,再通过兵船运送到内地高价出售,牟取暴利。
此外,屡立战功的毛文龙也日渐滋生了居功自傲的情绪,他屡次向朝廷催要饷银,号称用兵20万,需军饷数百万两。这一数字让户部大臣也颇感头疼,他们怀疑其真实性,并向皇帝建议核查兵丁数量。新即位的崇祯批准了这一请求。然而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最终核查出的人数居然只有2.8万余人,比毛文龙提供的数字少了足足17万人!这就不能不让生性多疑的崇祯皇帝在震惊于毛文龙吃空饷贪污腐败的同时,进而对他的忠心耿耿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不久,袁崇焕出任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负责蓟辽地区军务。书生意气的袁崇焕自然对毛文龙拥兵自重的行为看不过眼,决心整治他。上任不久,他就颁布条令,将朝廷运输军粮兵饷的权利收归蓟辽督师衙门,并更改了运输路线,避开属于毛文龙势力范围的登州、莱州,此外更进一步厉行海禁,彻底禁止私人船只通行渤海。这无疑彻底断绝了毛文龙的财路。
毛文龙对袁崇焕此举自然极为不满,他上奏崇祯帝,向皇上抱怨“诸臣独计除臣,不计除奴,将江山而快私忿,操戈矛于同室”。这话中又不免带了些恃宠而骄的意思。崇祯帝虽然满心不悦,但也只好下诏抚慰,并且驳回了袁崇焕的条令。虽然如此,但毛文龙并没有意识到,他的地位已经随着与袁崇焕的矛盾逐渐尖锐而变得岌岌可危了。
崇祯二年(1629年)五月,袁崇焕声称阅兵,来到皮岛。他随即要求毛文龙整顿军务,并准备收复镇江、旅顺,但这些原本合理的建议却被毛文龙一一拒绝。这让原本科举出身的袁崇焕动了书生意气,从而做出了一个不智的决定。
几日后,失去耐心的袁崇焕对毛文龙说:“余节制四镇,严海禁者,恐天津莱登,受心腹之患。今设东江饷部,钱粮由宁远运来,亦无不便。昨与贵镇相商,必欲取道登莱,又议移镇,定营制,分旅顺东西节制,并设道厅,稽兵马钱粮,俱不见允。岂国家费许多钱粮,终置无用?余披沥肝胆,讲至三日。望尔回头是岸,谁知尔狼子野心,欺诳到底,目中无我犹可,圣夫子英武天纵,国法岂能相容?”
说毕,袁崇焕向西请命,命令手下将毛文龙绑缚起来,除去了他的官帽和官服。倔强的毛文龙不肯就擒。于是袁崇焕又说:“尔疑我为书生,不知我乃朝廷一员大将。”随即颁布了毛文龙的十二大罪状:
祖制,大将在外,必命文臣监,尔专制一方,军马钱粮不受核,一当斩;
尔奏报尽欺罔,杀降人难民冒功,二当斩;
尔奏有牧马登州取南京如反掌语,大逆不道,三当斩;
每岁饷银数十万,不以给兵,月止散米三斗又半,侵盗军粮,四当斩;
擅开马市于皮岛,私通外番,五当斩;
部将数千人悉冒己姓,副将以下滥给札付千,六当斩;
剽掠商船,自为盗贼,七当斩;
强取民间子女,八当斩;
驱难民远窃人参,不从则饿死,九当斩;
拜魏忠贤为父,塑冕旒像于岛中,十当斩;
铁山之败,丧军无算,掩败为功,十一当斩;
开镇八年,不能复寸土,观望养敌,十二当斩。
——《明史·袁崇焕传》
毛文龙的部下大惊失色,纷纷叩头哀告,乞求袁崇焕网开一面。袁崇焕声色俱厉地对毛文龙部下嚷道:“毛文龙如此罪恶,尔等以为应杀不应杀?若我屈杀文龙,尔等就来杀我。”见袁崇焕一副混不吝的样子,文武百官自然也不敢答话,唯有伏地哀哀恸哭而已。就这样,一代名将毛文龙就惨死在袁崇焕祭出的尚方宝剑之下,余部被袁崇焕化整为零。
袁崇焕擅杀毛文龙引发了严重的后果。首先,后金从此少了一员劲敌。没有了后顾之忧的后金能够腾出手来专心致力于扩张战争。毛文龙死后仅三个月,就爆发了著名的己巳之变——前文已经提到,后金大兵10万绕过长城,直逼北京城下。虽然危机在秦良玉等人的浴血奋战下最终解除,但经此一役,明廷官员却深刻认识到了毛文龙之死对明王朝的危害,并迁怒于袁崇焕的处置失当。刘宗周就曾上疏指出“己巳之变,坐误国者,袁崇焕一人。小人竞修门户之怨,异己者概坐以崇焕党”。
崇祯二年之后,清军大规模侵入河北山东等地,给当地百姓造成了严重的灾难;而毛文龙的部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人更是心怀怨望,在山东登州等地发动兵变,随后又投降后金,成为日后清军的重要力量。这恐怕是袁崇焕始料未及的。
更重要的是,崇祯帝虽然对毛文龙心怀不满,但他对袁崇焕擅自处死毛文龙的举动更是不能认同。史载“帝骤闻,意殊骇”。但“念既死,且方倚崇焕,乃优旨褒答。俄传谕暴文龙罪,以安崇焕心”。袁崇焕恐怕自己也不知道这样的一个行为,竟然在崇祯帝的心中留下了专横跋扈的印象。果然在不久之后,袁崇焕也同样惨死,而大明王朝一连损失两员大将,其衰亡的速度大大加快了。
糊涂帝王自毁长城
袁崇焕虽然书生意气,擅杀毛文龙,但他仍不失为一员忠心耿耿、智勇双全的猛将。著名的宁远大捷就是在袁崇焕的指挥下取得的。面对小小的宁远城,后金甚至赔上了努尔哈赤的性命。然而宁远却始终未能攻克。面对这种状况,皇太极便动起了绕道进攻关内的心思。而袁崇焕对后金的这一计谋也早有预防。他曾经多次向崇祯帝上奏,指出“蓟门单弱,敌所窃窥。臣身在辽,辽无足虑,严饬蓟督,峻防固御,为今日急着”,要求加强对河北其他前线地区的防御。但这一建议并没有得到崇祯帝的充分重视,甚至袁崇焕派出的援军也被遣还。就在这时,皇太极开始行动了。
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皇太极亲率10万大军绕道内蒙古,越过喜峰口攻入长城,兵分三路,进入河北一带,包围遵化。毫无防备的北京城顿时直接暴露在后金的铁蹄之下。袁崇焕得此噩耗,“心焚胆裂,愤不顾死”,连忙率军星夜兼程返回北京勤王救驾。彼时,后金军已攻陷多处隘口,准备进攻通州,但袁崇焕用兵神速。竟然抢在后金军之前返回通州,准备守城战。皇太极得知这一消息,大惊失色,以为山海关的通路已经被明军严密封锁,无奈只得放弃通州,向西进攻北京。
后金军围困北京原本只是被迫无奈的权宜之举,然而却歪打正着地点中了明廷的死穴。大惊失色的崇祯帝连忙调集兵马进京护驾。袁崇焕也没有料到皇太极竟然会棋高一招,只好亲率九千骑兵赶赴京师。眼看兵凶战危,袁崇焕竟然忘记了明廷祖制“非禁卫军不得入京畿”,率兵直抵广渠门外并就地扎营。由于袁崇焕治军有方,赏罚分明,士兵战斗力和士气都十分高涨。在广渠门外与清军大战一日,暂时击退了后金军的围城态势。
见战不下袁崇焕,后金军便退至京郊一带,肆意烧杀抢掠,企图以此激怒袁崇焕兴兵进攻,孤军深入。不料袁崇焕虽然对此不予理睬,但朝内不少官员却纷纷中计。他们的田宅庄园大多在城外,后金军此举让其大受损失,痛心疾首之余也将一腔邪火转移到了袁崇焕身上,认为正是其处置失当,才让后金军兵临城下。更有甚者,将此事与毛文龙的死联系起来。居心可谓颇为险恶。
袁崇焕尽管身处如此不利局面,却依然不为所动,坚持战斗。数日之后,后金军又卷土重来,在左安门一带展开攻击。在袁崇焕的抵抗下又是无功而返,反而被明军的火枪手夜袭得手。
袁崇焕组织的几次战斗,给明王朝赢得了喘息的时间。各地勤王保驾的军队纷纷赶到,在数量上对后金军也形成了优势。皇太极见势不妙,便决定将袁崇焕先行除掉,为此假意做出退兵议和的姿态,暗中却定下了一条毒辣的“反间计”。
不少史书中都记载了这条“反间计”的过程,例如《明史·袁崇焕传》是这样记载的:“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十二月朔再召对,遂缚下诏狱。”
《明通鉴》的描写则更为详细:
先是大军获宦官二人,令副将高鸿中等守之。太宗文皇帝因授密计,鸿中等于二宦官前故作耳语云:“今日撤兵袁巡抚有密约事可立就矣。”时杨太监佯卧,窃闻其言,纵之归,以所闻告于上。上遂信之不疑,再召见崇焕及大寿于平台,诘崇焕以杀毛文龙之故,责其援兵逗留,缚付诏狱。
《大清实录》中亦有相似的记载:
先是获明太监二人,付与副将高鸿中参将鲍承先宁完我榜式达海监收。至是回兵,高鸿中鲍承先遵上所授密计,坐近二太监作耳语云:“今日袁巡抚有密约,此事可立就矣。”时杨太监者佯卧窃听,悉记其言。庚戌,纵杨太监归,杨太监将高鸿中鲍承先之言详奏明帝遂执袁崇焕下狱。
蒋良骐也曾在《东华录》中记载此事:
先是,获明太监二人监守之。至是副将高鸿中,参将鲍承先遵上密计,坐近二太监,故作耳语云:“今日撤兵计也。顷上车骑向敌,有二人来见,语良久去,意袁巡抚有密约,事可立就矣。”时杨太监者,仰卧窃听。庚戌,纵之归。后闻明王用杨监言,执崇焕入城磔之。
以上几条记载大同小异,由此观之,应该是皇太极指使后金军官讨论关于袁崇焕通敌卖国的虚假消息,又故意让被俘获的太监听到,并假意疏忽让其逃跑。太监自然将这些虚假消息带回给崇祯帝,使崇祯帝对袁崇焕谋反深信不疑。
为了加强这条计策的效果,皇太极还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在之前的战斗中,后金军故意使用之前缴获的袁崇焕所部使用的箭矢作战,射伤了明军将领满桂。可以想象,满桂在治疗箭伤时,发现箭头居然是袁崇焕部的,心中该做何感想。再加上满桂是蒙人,生性憨直,根本想不到是皇太极做的手脚,反而坚决认为是袁崇焕陷害自己,便进宫对崇祯大叫大嚷,要求公道。
后金的计策可谓阴险毒辣,而此时朝廷内的一部分阉党余孽对袁崇焕不满,便趁机大肆给袁崇焕泼污水,造谣说他通敌卖国。如此种种事情同时发生,确实让人几乎不得不相信袁崇焕的谋反行为证据确凿。当然,倘若遇到的皇帝是雄才大略、用人不疑之辈,则事情尚有转机;不幸的是,崇祯帝是著名的刚愎自用、生性多疑之辈。崇祯自认为“朕非亡国之君,臣皆误国之臣”,把身死国灭的责任一股脑推到臣下身上。他在位17年,换了50个大学士、14个兵部尚书,先后杀死督师与总督10人、巡抚11人。虽然不能说他昏庸无能,却也称不上有道明君。原本因为毛文龙之死,他就对袁崇焕心存芥蒂,如今有大量“证据”显示袁崇焕是“汉奸”,他自然更是深信不疑了。
可叹袁崇焕对于此事一无所知,还在积极准备对后金的作战;而那边厢崇祯皇帝却早已准备动手了。崇祯二年十二月初一,崇祯帝声称要商议军饷筹集之法,将袁崇焕等人召至宫中。全无防备的袁崇焕甫一进宫,便被锦衣卫拿下。崇祯帝严厉斥责袁崇焕,历数他种种“罪恶”,并将他投入锦衣卫大牢,其所有职务移交满桂等人管理。袁崇焕所部闻此噩耗,几乎哗变;其得力干将祖大寿干脆率袁部返回了山海关。
皇太极见诡计得逞,立刻回兵卢沟桥,与明军在永定门大战数日。没有了袁崇焕的指挥,明军明显不是后金军的对手。高级军官或战死殉国,或被生擒活捉,后金军一鼓作气突破了明军的防守阵地,攻到了北京城下。恼怒的崇祯帝干脆又杀了兵部尚书王洽,但这对于改变危机的局势丝毫于事无补。
在这危在旦夕的时刻,又是袁崇焕将个人待遇置之度外,给祖大寿手书一封,要求他放下儿女情长,以国家大局为重,回兵与后金作战。祖大寿得此书信,深为袁崇焕所感动,便回兵京师,重新击退了后金军的攻势。
此时,各地的勤王军队也纷纷与后金军展开了激战。前文已经提到,在秦良玉等军的共同作战下,后金军死伤甚众,皇太极无奈,只好撤军。祖大寿、秦良玉等部乘胜追击,杀死杀伤清军无数。北京保卫战算是以明军的全面胜利告终。
祖大寿因其战功被崇祯帝大加封赏,但奇怪的是,对于袁崇焕,崇祯帝却没有任何的表示,他不仅不领袁崇焕召唤祖大寿的情,相反还奇怪地认为,大明朝文官武将人才济济,没有你袁崇焕,我崇祯一样可以平定天下。如果说,这之前他还心存一丝无人可用的忧虑的话,那么在后金退兵以后,他反而坚定了诛杀袁崇焕的决心。
一两银子一片的忠臣肉
崇祯三年八月五日,崇祯帝凌迟处死袁崇焕之心已决,诏谕廷臣:“崇焕擅杀,逞私谋款,至敌欺藐君父,失误封疆”,“限刑部五日内具奏”。八月十六日,中秋节刚过,崇祯皇帝先是在乾清宫暖阁召见辅臣成基命等,而后又在平台召见内阁、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翰林院、科道掌印官及锦衣卫堂上官等文武大臣,宣布了袁崇焕的九大罪状:
袁崇焕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及至城下,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此时的崇祯也不忘展示一下他作为皇帝的“仁慈”,假惺惺地说:“种种罪恶,命刑部会官磔示。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以下给功臣家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于二千里外,余俱释不问。
——《明史·袁崇焕传》
紧接着,崇祯皇帝宣布了他的最终决定:“依律磔之!”并迫不及待地命令刑部侍郎涂国鼎前去西市监斩。当日午时,“风霾昼闭,白日无光”,袁崇焕被押赴北京西市,以惨无人道的“磔刑”处死,时年46岁。袁崇焕在临刑前仰天长叹: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后人每览于此,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崇祯皇帝对袁崇焕早就动了杀心。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后,崇祯皇帝仍不解气,便下诏给袁崇焕加上了更大的罪名:袁崇焕“谋叛欺君,结奸蠹国。斩帅以践虏约,市米以资盗粮。既用束酋,阳导入犯,复散援师,明拟长驱,及戎马在效,屯兵观望,暗藏夷使,坚请入城,意欲何为?致庙社震惊,生灵涂炭,神人共忿,重辟何辞!”仅仅过了17天,崇祯皇帝又在戒谕廷臣时,将袁崇焕的“罪名”进一步提高到了“通虏谋叛”的地步:“袁崇焕通虏谋叛,罪不容诛。尔廷臣习为蒙蔽,未见指摘,今后有朋比行私、欺君罔上者,三尺具在。”
依照《大明律》的规定:“谋反”、“谋大逆”者,不管主从犯,一律凌迟,祖父、父、子、孙、兄弟及同居的人,只要满16岁的都要处斩。可见崇祯帝只有将袁崇焕以“通敌谋反”定罪,自己才能不背上冤杀忠良的骂名。只可惜事与愿违,当初袁崇焕蒙冤入狱之时,朝野为之震动,一些直言敢谏之士迅速行动起来,争相谏疏,为袁崇焕辩白。
在辽东将领中,祖大寿是营救袁崇焕最“给力”的一员,曾请求削职为民,以自己的官阶赠荫换取蓟辽督师袁崇焕的性命,但崇祯帝不准。在袁崇焕谋反案的审理过程中,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成基命一直持保袁的态度,年逾古稀,还向崇祯帝叩头,力谏“临敌易帅,兵家所忌”,“敌在城下,非他时比”,哭着请求皇上明察,慎重处置,崇祯帝拒不纳谏。官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机务的周延儒也连连上疏,力保袁崇焕,崇祯不听。给事中钱家修冒死上《白冤疏》,“为督师蒙不白之冤”,历数袁崇焕六大冤情,称其“义气贯天,忠心捧日”,“甘同诛之罪。伏祈皇上骈斩臣头以励忠臣,以成义士”。御史罗万寿因申辩袁崇焕无罪,被削职下狱。布衣程本直上《白冤疏》为袁崇焕鸣冤,竟被处死。
在袁崇焕下狱的大半年时间里,关外将士、百姓几乎每天都到巡抚孙承宗的官衙或者居所,为袁崇焕鸣冤叫屈,愿意代袁崇焕受死的人更是不计其数。但杀意已决的崇祯帝对此无动于衷,他刚愎自用,用人多疑,只信内臣,不信士流。为袁崇焕请命的朝臣、士大夫均遭诘责,他们中的大多数或下狱,或遭贬谪,更有甚者被处以极刑。袁崇焕屡屡辩白称自己无罪遭陷,欲杀之而后快的崇祯帝对其更是置若罔闻、熟视无睹。此时的崇祯帝,出于某种原因,已急欲将袁崇焕处死以了却心病。
可怜一代名将,倾尽毕生心血与精力来保卫国家,最后却被扣上了“通虏谋叛”、“擅主和议”、“专戮大帅”、“市米盗资”等罪名而被“诏磔西市”。服刑之惨状,令人毛骨悚然。
更可悲的是当时北京城中的百姓不明真相,对皇帝的说辞信以为真,认为袁崇焕投敌叛国,一个个都对其恨之入骨。据《石匮书》所载,“见磔崇焕,时百姓将银一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啖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皮骨已尽,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乃止。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
袁崇焕被冤杀后,弃尸于市,其部下佘姓义士深感袁崇焕之大义,“夜窃督师尸”葬于广渠门内广东义园,并让后代世代为袁守墓。但面对此桩千古奇冤,袁崇焕至死莫白。直到乾隆四十七年才真相大白,得以昭雪,后人为纪念袁崇焕,先后修建了祠和墓。祠的前廊两端及室内墙壁上嵌有《重修明督师袁崇焕祠墓碑》等石刻,屋檐下是“明代先烈袁督师墓堂”的匾额。袁崇焕手书“听雨”石刻嵌于墙上。墓前立有清道光十一年湖南巡抚吴荣光题写的“有明袁大将军之墓”石碑及石供桌,坟侧小丘为佘姓义士之墓。
袁崇焕文官出身,半路出家任武职,令骁勇多智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代英雄均在他手下铩羽而归,不能不让人折服。他天生的军事才能和独有的战略眼光几可与岳飞比肩,而他的下场却比岳飞更加悲惨。如果崇祯帝不是那样多疑,不是那样刚愎自用,也许中国的历史将被袁崇焕改写。
清朝的康有为曾为“有明袁大将军墓”题了一副对联:“自坏长城慨今古,永留毅魄壮山河”。多少遗恨、多少不甘、多少壮志豪情、多少哀叹惋惜,都在这副对联中了。《明史·袁崇焕传》称:“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袁崇焕一死,明朝亡国已经是不可逆转的局势。
崇祯虽然自己认定“朕非亡国之君,臣皆误国之臣”,但他的行为真是自毁长城,令忠臣寒心。即使他连发“罪己诏”,也避免不了众叛亲离的下场。
无业“草根”闯京城
李自成是陕北米脂人,自小就喜欢打拳踢腿,舞刀弄枪。年轻的时候在驿站管理马匹。不过他运气不好,这份差事干了不久,就因为丢失公文丢了饭碗。没有工作,李自成只能闲坐家中,借债度日。债主三天两头上门搅扰,妻子又不安于室。李自成索性一刀宰了债主和妻子。为了避免吃官司,李自成逃到了甘肃投军,不久便因作战勇猛,被提拔为把总,可很快他又因为欠饷和参将吵了起来,这时候李自成的暴脾气又发作了,手起刀落,参将和当地县令双双毙命,李自成也扯起了反旗。
带着一只小队伍的李自成四处投靠农民义军,但这些义军先后被朝廷招安。李自成不得已,东渡黄河来到山西,投奔了自己的舅舅、号称“闯王”的高迎祥,受到其舅重用,被封为“闯将”。
朝廷对于高迎祥等人颇为忌惮,屡派重兵前往围剿,但李自成一则打仗悍不畏死,二则足智多谋,因此很难对付。中原五省总督陈奇瑜曾经将李自成军包围在兴安车箱峡中,眼看要全歼义军,但李自成买通陈奇瑜的幕僚,伪装投降,获得了喘息的机会。待一出峡,立刻复叛。后来洪承畴接任五省总督,义军损失惨重,不得不采取李自成“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作战策略,挥兵南下,袭取安徽凤阳。凤阳作为明太祖朱元璋的“龙兴之地”,沦陷于义军之手,对明王朝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没过多久,高迎祥兵败被杀,李自成接任“闯王”。尽管张献忠因故出走,但李自成的军势并未因此受到影响,而是继续在四川、甘肃、陕西一带与明军周旋。
在进行了几年的游击战之后,李自成趁明军与后金军在山海关长城一线争夺,中原空虚之际,率领大军猛扑河南。适逢天灾,大量饥民加入义军,无论是数量还是士气,明军都不是对手,只能望风披靡,节节败退。崇祯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攻破洛阳,擒杀福王朱常洵。朱常洵是万历皇帝的儿子,由于深得万历宠爱,一再受封获赏,富可敌国。李自成缴获了福王的财产,军势大振,遂兴起了攻灭明朝取而代之的想法。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攻占西安,改名为西京,建立大顺政权。随即亲率百万大军东征,目标便是明王朝的首都北京。此时的农民义军,早已不是流寇山贼,而是训练有素、作战威猛的正规军。李自成一方面发榜安民,号召民众起来反抗明朝统治,另一方面连战连捷,席卷山西,攻克太原、大同。进兵神速,转眼之间逼近了京城。
此时的明王朝已经是摇摇欲坠,虽然崇祯急忙组织各地明军前来抵抗,但都大多一触即溃,各地官吏更是纷纷开城投降。李自成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到三月中旬,已经进抵北京城下。崇祯急得跳脚大骂群臣,但大臣们却都各怀鬼胎,低头不语。明王朝真的是日薄西山,快要灭亡了。
据说,在农民义军攻打北京前夕,李自成曾经派遣明朝降官秘密进入北京与崇祯谈判,要求崇祯裂土封疆换取和平。根据史料记载,李自成要求“割西北一带分国王并犒赏军百万,退守河南……闯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剿辽藩。但不奉诏与觐耳。”但崇祯帝却仍然以天子自居,宁可一死,也不同意偏安一隅,苟且偷安。
议和既然不成,李自成只好以武力解决问题。在红衣大炮震耳欲聋的开炮声中,农民义军呐喊着向北京城发起了冲击。城内守军毫无还手之力,纷纷四散逃窜。讽刺的是,崇祯的宠臣、守城总管、宦官曹化淳率先打开外城广宁门投降;第二天,宦官王相尧、兵部尚书张缙彦、朱纯臣等人也纷纷打开自己把守的内城城门。大顺军顺利占领了北京城。真正成为孤家寡人的崇祯帝只得吊死在煤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