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文化自信的前世今生(3)
在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成为我党最强大的理论武器之后,毛泽东同志仍然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强调不能“否定中国的东西”。1956年,毛泽东同中国音乐家负责人谈话时指出:“我们要熟悉外国的东西,读外国书,但是并不等于中国人要完全照外国办法办事……中国人还是要以自己的东西为主。”他在指出要把医学、生物、化学等西方的东西学好时,特别强调“要把中国的好东西学到,要重视中国的东西”。他面对社会上存在的全盘西化的教条主义以及文化保守主义的争论时认为“应该越搞越中国化,而不是越搞越洋化,这样争论就统一了”。[26]
毛泽东不仅确立了对待中国古代文化遗产所取的根本态度和原则方针,反复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而且还炉火纯青地对传统文化进行选择、改造和超越,他在自己的报告和文章中引用最多的、最信手拈来的都是中国传统的东西。研究毛泽东的专家李锐说过这样一段中肯的话:“通观《毛选》五卷,极少引用马恩原著,列宁著作也限于哲学,引用斯大林著作稍多几处,而中国古籍则信手拈来,触目皆是。从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到诗词曲赋、历史小说、各家笔记等,能找到几百条成语典故。”李锐还曾对《毛选》四卷里来源于中国古书的成语典故做过一个粗略的统计,其中作为中国传统哲学著作的《论语》《孟子》《朱子语类》等引用数量多达20至30条,而《大学》《中庸》《易经》等引用数量也在10条左右。[27]正是在毛泽东同志带动下,全党全社会开始积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相结合,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开始全面复苏。
第三节 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及知识界对传统与现代化关系的争论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伟大飞跃。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的30多年以来,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非常高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大幅度增长,国家整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尤其是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特别令人瞩目的一个重大事件就是中国的崛起。据统计,2002—2011年10年中,中国GDP年均增长率达10.7%,而同期全球GDP年均增长率仅为3.9%左右。从经济总量上看,当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综合国力国家,与当今世界第一经济体——美国的差距由1980年的5倍迅速缩减至2011年的2倍[28]。据预测,至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有望赶超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
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看,1978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欧盟国家的差距为38.7倍,与日本的差距为55.97倍,与美国的差距为65.98倍,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为12.68倍。而2011年,上述差距迅速缩小。2011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欧盟的差距降至6.4倍,与日本的差距降至8.43倍,与美国的差距降至8.84倍,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不足2倍。2011年与1978年相比,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差距整体上降低了7倍多,反映了中国国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以及中国经济所蕴含的巨大潜力。
当前,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1978—2010年,我国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的位次均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2010年,中国工业产品中的粗钢、煤、发电量、水泥、化肥、棉布等200多种工业品均位居世界首位。同年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总量的19.8%,而美国的占比是19.4%,中国成为新的“世界第一工业大国”[29]。
伴随着中国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中国的科技创新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高科技产品出口额自2000年来稳步上升,且发展迅速,远远超过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国。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高科技产品出口国。[30]从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来看,相比于1996年,中国2008年的这一指标增长了158.7%,而同一时期的欧盟增长了10.63%,日本增长了22.9%,美国增长了9.1%,世界平均增长了6.6%。虽然中国相比于其他世界主要经济体而言,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仍然偏低,但增长势头迅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不断缩小。
中国崛起不仅体现在经济上,在政治领域中国也成为了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中国还是一个国际体系的后来者,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还曾是国际体系的受害者。因此,在对外关系上,特别珍视主权、独立及平等,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对他国内政的粗暴干涉,寻求国家间关系的和平、平等与和谐,在对世界事务的应对上,大多属于被动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飞速提升,中国开始奉行对外的积极安全政策,通过创建上海合作组织打击“三股势力”,维护中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通过创建六方会谈,探索以和平的多边方式解决朝核问题,维护朝鲜半岛的稳定及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中国成为地区和平与稳定的一支积极力量。此外,中国还通过参与东盟地区论坛、东盟防长扩大会议、香格里拉对话、亚信峰会等地区安全机制,寻求促进地区安全、化解海洋纠纷、构建地区安全互信的机制和措施。在全球层面,中国一贯支持联合国在解决全球安全问题上的核心作用,并在冷战结束后积极参与联合国的各类维和行动。自1992年中国首次向柬埔寨派遣蓝盔部队执行联合国的维和任务以来,到2013年5月已经累计向联合国三十多项维和行动派出各类人员约2.1万人次,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同时,中国还积极参与反恐、防扩散及重大自然灾害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参加了一百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签署了三百多个国际公约,成为地区和平及全球安全的重要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31]
这一阶段在文化领域的显著特点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核心地位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和融合了西方文明中有益于现代化发展的积极成果并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创造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但在吸收和融合西方文明的过程中,文化也在经历着一种深刻的嬗变。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化的价值冲突冲击着人们的心灵,人们在文化实践中进行着一系列艰难的选择,应该说任何一个文化开放的国度都经历过在这种冲突中的挣扎,并且反映在人们的现实价值选择过程中。从1978年底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开始到现在,关于“文化问题”的争论历久不衰,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化问题是无可争议的主导话题。这一问题集中地体现在“儒学与现代化”的冲突中。儒家文化究竟对中国的现代化有没有意义?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儒学对于中国现代化的实践来说,没有进步意义。他们认为儒家文化的道德传统,如果不在其基本结构上发生实质的改变,就无法面对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因为儒家的道德主义恰恰妨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民主与法制的建设也存在阻碍作用。这部分学者着重指出,儒家文化的价值观念与现代科学精神有许多相悖之处:首先,科学追求真理,而儒家文化注重道德、情感,并为此宁可牺牲事实;其次,科学是探索与创造,需要勇敢和大无畏精神,而儒家的哲学中强调中庸,推崇自我克制、强调谨慎小心和循规蹈矩;最后,科学需要好奇心、创造力和实验,而儒学讲究“重道轻术”,视好奇心为“玩物丧志”,视实验为“雕虫小技”。在这部分学者眼里,如果人们仍旧钟爱千百年来禁锢着人们思想的儒学,结果必然是大大推迟我们的现代化进程。从这种立场出发,这部分学者呼吁:作为一个现代中国人,首先应该把儒家思想作为一个思想体系从整体上加以全面的否定,否则很难将人类现代化的成果武装自己的大脑。因为儒学在历史上长期同封建统治体系共存共荣,而它所造成的封闭、保守、僵化的文化心理,一直以来与科学和民主的世界潮流不相协调,至今仍然是各种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进步的阻力。
与上述观点相对立,第二种观点认为,儒学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仍有积极意义:首先,儒学的一些思想如仁爱、中和、礼、义等经过文化扬弃、推陈出新,对克服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弊病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其次,儒学在长期发展中,已经深入到了中国人民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心理结构中,作为炎黄子孙,这些带有民族特征的习惯不会因中国走现代化道路而发生根本的改变;再次,儒学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不但对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起过积极作用,而且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宝贵财富;最后,作为儒家代表的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注意到通过人格塑造去入世行道,这一点,与我们今天讲的人的塑造,有异曲同工之妙。现代化就是人的不断自我解放和完善的过程,文化愈发展,愈要肯定人的价值,因而人的塑造是儒家思想与现代化的结合点,是中国现代化乃至整个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
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的价值冲突贯穿整个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从辩证的观点来看,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作一种二元对立的简单判断是极不可取的。我们要知道传统与现代是处在有机联系中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必然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抱残守缺,用古老的封建思想体系来抵抗资本主义文化的做法固不可取,而忽视文化发展的继承和积累现象,割断新文化同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这种态度也是轻率的,有害的。文化建设从来没有暴发户,今后也不可能有。中国文化的新局面不可能建立在一片空地上,它必然是在古代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前进,注入新的血液,赋予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内容。[32]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了,只有将西方现代文明与中国广大人民群众血液中流淌着的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才能取得伟大的成绩。
改革开放的成功是巨大的,但由于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文化自信曾经一度陷于崩溃,文化不自信的余毒并未肃清,因此在理论界和思想界还有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从文化不自信的角度看待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绩。他们故意抹杀了改革开放只是借鉴和融合了西方文明的有益成果;他们看不到改革开放中存在着一个汉化西方文明的过程;他们有意忽视改革开放中鲜明的中国特色,错误地将改革开放取得的成绩归功于照搬、照抄了西方文明,并偏执地认为改革开放中存在的问题是照搬西方文明不彻底导致的。他们之所以有以上错误的思想其根源就在于深入他们骨髓的文化不自信,这进一步导致了他们的道路不自信、理论不自信和制度不自信。这种思想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非常有害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文化自信恰逢其时、高屋建瓴,纵观我国的历史,中华民族从文化自信走向文化不自信,是有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的,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应该认识到,博采众长,吸收一切先进的文化成果,是中国文化的好传统,也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成功经验。中华民族素有吸收人类一切先进文化成果的魄力,也素有吸收一切有价值的中外文化遗产构建新文化体系的胸襟。我们应该容纳新学科、新知识、新系统,贯穿古今,融通中外,继承人类一切优秀文化遗产,创建社会主义的新文化。[33]中华民族能不能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中的有益成果相结合形成一个领先于世界各国的新的文化,重塑中华民族的强大文化自信,是摆在我们这一代人中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