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胃肠病效方验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8章 胃肠病病证理论(7)

第二节 胃肠病常用中药配搭技巧

药对是中药最常见的配搭形式,也称对药。是中医临床用药中将两味药物相互配伍合以应用的形式,从而起到协同增效、相互制约、双向调节等作用。药物之间可以性味为主进行配对,如寒凉配对、温热配对、寒热配对、辛甘配对、酸苦配对、酸甘配对、甘淡配对等;也可以功效为主加以配对,如升降配对、攻补配对、气血配对、阴阳配对等。总之,就是根据治疗需要,协同作战,扬长避短,相辅相成,以发挥最好的治疗效果。灵活运用药对对于提高处方质量,提升临床疗效有一定的益处。以下介绍一些消化病常用的药对配搭。

黄芪&白及

黄芪,益气固卫、和敛脾阴,排脓而生肌,升三焦元阳,补五脏不足,其性不温不燥不伤胃津。本药用于溃疡病虚寒证或郁热证,可取其排脓活血托疮之力。白及性涩而收,擅入肺胃经,以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为长。二药配伍同用,功可活血托疮,收敛止血。若伴肠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可加白蔹、半枝莲、白花蛇舌草以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敛疮生肌。

白术&白芍

白术,甘、苦,温,入脾胃经,补脾虚化湿气,促生化之源。《别录》曰:“消痰水,除皮间风水结肿,暖胃消谷嗜食。”白芍酸寒柔润,敛肝补阴,养肝柔肝。《本草备要》指出:“补血,泻肝,益脾,敛肝阴,治血虚之腹痛。”二者配用,一阳一阴,刚柔相济。柔肝安脾,为调和肝脾常用之配伍,主治肝气郁结,肝失条达,肝气横逆,犯胃侮脾,或脾虚肝旺,土虚木乘之证。

生白术&虎杖

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尿、止汗、安胎。白术临床分炒用和生用,炒白术与生白术均有健脾益气之功,但炒白术燥湿力强,而生白术助运之力强,有助于通便下行。天津名中医邢锡波认为生白术是滋脾阴药,证之临床,用大量生白术(30g以上)治疗大便秘结,效果显著;消渴用之,能明显改善口干、口渴诸症。虎杖,微苦,微寒,入肝、胆、肺经。功能利湿退黄、泻热通便、散瘀止痛、化痰止咳。二药合用,临床可用于治疗因脾虚推动无力而致的气虚便秘、湿邪困脾之湿阻便秘、便秘日久而兼阴虚之象所致的阴虚津亏便秘及老年习惯性便秘,而且由于精神紧张而致的便秘患者亦可用之。临证时,二药应用剂量均较大,一般40~50g。

枳实&白术

枳实、白术伍用,出自《金匮要略》枳术汤。原治水饮停滞于胃,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者。枳实辛散宣通,破气消积,泻痰导滞,消痞止痛;白术甘温补中,补脾燥湿,固表止汗。枳实以泻为主;白术以补为要。二药参合,一消一补,一急一缓,一走一守,相互制约,相互为用,以达补而不滞、消不伤正、健脾强胃、消食化积、消痞除满之功。二药配伍治疗脾胃虚弱、饮食停滞、腹胀痞满、大便不爽、肝脾大、内脏下垂等症。枳实、白术用药分量的配比,应审因增减,若体壮新病者,则以枳实为主,白术为辅;反之,体弱久病,脾虚胃弱者,应以白术为主,枳实为辅,否则易伤人也。

白术&苍术

白术具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之功效,功擅健脾益气止汗,补多于散,被前人誉为“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如《本草汇言》:“白术,乃扶植脾胃,散湿除痹,消食除痞之要药。脾虚不健,术能补之;胃虚不纳,术能助之。”苍术具有燥湿健脾,祛风除湿之功效,功擅平胃燥湿,散多于补。二药伍用,有补有泻,一脾一胃,可达补脾益气以泄湿浊之有余,燥湿运脾以补脾气之不足。治疗脾胃失健,湿邪中阻之食欲不振,纳差、腹胀、呕恶、肠鸣、泄泻等症。临证时依据脾虚与湿盛之偏重而灵活运用。

苍术&升麻

苍术燥湿运脾;升麻升举清阳,且善解毒。苍术质重味厚,可导胃气下降,升麻质轻味薄,能引脾气上腾。二药一升一降,升清与燥湿运脾并用,相辅相成,正合脾气宜升、喜燥恶湿、宜健运之特性。相伍为用,则清气升发,浊气下降,共奏振奋脾胃气化、升清燥湿泄浊之功。临床适用于湿浊阻滞中焦的脘腹胀满、恶心、呕吐等症,颇有效验。

苍术&麻黄

苍术,味辛、苦,性温,归脾、胃、肝经;功擅祛风胜湿,燥湿运脾。如《本草纲目》云:“治湿痰留饮,及脾湿下流,浊沥带下,滑泄肠风。”麻黄,味辛、微苦,性温,能祛风解表,发汗平喘,宣肺利湿。二药合伍,能宣利肺气、燥湿运脾。共奏宣肺运脾燥湿、行表里之湿之功。临床主治湿阻证。二药配伍是治疗湿证最为理想的药物,对积湿为病常可以二药为主,疗效显著。

麻黄&石菖蒲

麻黄解表宣肺,疏理脾气;石菖蒲芳香化湿,开窍醒脾。麻黄虽走表,亦有祛内里寒湿之功效。另外,麻黄还有醒脾之功,与石菖蒲相伍起醒脾、消胀、开胃之效,用于湿困脾胃之证疗效显著。总之,二药合用,调理肺脾气机,化湿醒脾运脾,相得益彰。治疗痞满之证,在辨证的基础上加麻黄,可达转枢之用,药后出现打嗝,转矢气,其痞塞满闷顿时消除。

石菖蒲&防风

石菖蒲功擅化痰湿秽浊,醒脾开胃;防风祛风胜湿,升运脾气。二药合伍,芳化升运、轻灵疏通,相得益彰,共奏化湿祛风运脾之功。临床用于治疗胃脘水湿停滞之证。现代研究认为,石菖蒲煎剂内服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及制止胃肠异常发酵,并有缓解肠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二药相伍,化湿祛风,对胃下垂、胃炎而见脘腹部如有水击气之声,常可用之有效。如不效,可配伍茯苓、泽泻、白术等药加强利湿之功。

黄芩&仙鹤草

黄芩,苦寒,功能清热燥湿,现代药理研究本品具有良好的抗炎杀菌作用;仙鹤草,苦辛、平,功在健胃补虚,止痢止血,现代药理研究有保护细胞免疫功能及免疫调节作用。二药配伍,互相协调,清热力强,且不似芩、连相伍易致苦寒败胃。另外,二药均可入大肠清热解毒燥湿,且有良好的抑菌作用,临床多用于胃痛、痞胀、呕恶、泄痢等属湿热内蕴者,特别是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病效佳。一般黄芩用量3~9g;仙鹤草用量10~15g,大剂量可用30g。

柴胡&白芍

四逆散、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名方中均有此对药。柴胡性辛散,疏泄肝气;白芍性酸柔,养血敛阴,濡养肝血,柴胡得白芍之柔,不至疏散太过,白芍得柴胡之散,不至阻滞气机。二药相合,补血理气,升降相配,互制互补,气血双调,具有养血柔肝,疏肝解郁功效。适用于治疗证属肝气犯胃、肝脾不和之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或十二指肠溃疡及慢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

茯苓&土茯苓

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脾、肾经;甘则能补,淡则能渗,既能扶正,又能祛邪,为健脾渗湿之要药,擅治脾虚运化失常、水湿内蕴诸证。土茯苓,味甘、淡,性平,归肝、胃经;具有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之功效,如《本草纲目》:“健脾胃,强筋骨,去风湿,利关节,止泄泻。”二者合用,共奏健脾渗湿之效。土茯苓用量较茯苓要大,一般多为20~25g,甚至可用至50g,以增强除湿作用;茯苓的用量相对较轻,一般多为15~20g。

茯苓&熟薏米

茯苓性平,善渗湿利水,健脾宁心。《本草纲目》言:“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熟薏米味甘性凉,善渗湿利水,健脾除痹,清热排脓。《药品化义》云:“熟薏米,味甘气和,清中浊品,能健脾阴,大益胃肠”。因其性和而不伤胃,益脾而不滋腻,渗湿而不峻烈,与茯苓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药配伍,既健脾利湿,又降脾胃浊气。《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参苓白术散中有此对药。

薏苡仁&白花蛇舌草

薏苡仁功能健脾渗湿,现代研究认为薏苡仁酯具有抗癌作用;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具有广谱抗癌的作用。二者相配,对胃癌、胃癌前期病变如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镜下有小颗粒增生、疣状增生、息肉等病变具有抗癌防变、消瘤平疣之作用。应注意的是,二者相伍虽能治疗胃癌及癌前病变,但适用于属湿热证者。一般用量,薏苡仁15~30g;白花蛇舌草15~30g,大剂量可用至60g。

薏苡仁&半枝莲

薏苡仁化湿清热,又能抗癌,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痹拘挛、脾虚泄泻等;半枝莲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抗癌之功效,能治阑尾炎、肝炎、胃痛、早期肝癌、肺癌、子宫颈癌、乳腺炎等。二者相伍,清热利湿、抗癌防癌。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常增生等癌前病变。一般薏苡仁用量15~30g;半枝莲用量15~30g。

黄连&紫苏梗

黄连清热燥湿,徐灵胎曰:“苦属火性宜热此常理也,黄连至苦而反寒,则得火之味与水之性,故能除水火相乱之病,水火相乱者湿热是也。”紫苏梗乃紫苏的茎,功擅宽胸利膈,理气安胎。《本草纲目》:“行气宽中,消痰利肺,和血,温中,止痛,定喘,安胎。”脾胃为调节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病者在气机升降失常的同时常兼挟湿、热、郁,导致诸邪交错,蕴结为患,缠绵难愈。此时黄连与紫苏梗合用,则湿热去而气机自顺,气机调而湿热自消。二者相伍,一辛一苦,一寒一温,既助脾喜燥恶湿之性,又利胃通降泻浊之功,共同调节中焦之气、热、湿。

半夏&胡黄连

半夏,味辛,性温,辛开散结,苦可降逆,善散结消痞,和胃降逆。成无己曰:“辛者散之,润也。半夏之辛,以散逆气结气,除烦呕。”胡黄连,味苦,性寒,本品苦寒沉降,能清湿热,退虚热,除疳热。《唐本草》:“主骨蒸劳热,补肝胆,明目。治冷热泄痢,益颜色,厚肠胃。”与黄连相较,黄连苦寒之性太甚,恐有伤正之嫌,而胡黄连则相对平和,亦兼具黄连功效,可代而用之。二者相伍,亦合仲景半夏泻心汤之基本结构,是辛开苦降法的经典药对,临床胃脘痞闷胀痛、呕吐、泄泻皆可用之。

半夏&厚朴

源自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半夏辛,温,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效。厚朴苦、辛,温,有燥湿消痰、下气除满之功效,既可除无形之湿满,又可消有形之实满,为消除胀满的要药。半夏功擅化痰散结,降逆和胃;厚朴长于行气开郁,下气除满。慢性咽炎、反流性食管炎、胃炎等疾病属于痰气交阻所致者,在组方时常可配伍应用,痰气并治,疗效显著。

半夏&麦冬

半夏辛温,归脾、胃、肺经,燥湿和胃,止呕消痞;麦冬甘润微寒,归肺、胃、心经,滋阴养胃。二药一润一燥,用以治疗痰湿困脾兼胃阴不足之干呕、呃逆、饥不欲食者,使脾湿得除,而不致温燥;胃阴得养,而不致滞腻,体现出用药贵在平衡之道。该对药貌似矛盾,实则各有所指,半夏祛困脾之湿邪,麦冬补失养之胃阴,扶正与祛邪并举,故常有佳效。

升麻&半夏

升麻,辛甘,微寒,能够升举阳气。《本草纲目》曰:“消斑疹,行瘀血,治阳陷眩晕,胸胁虚痛,久泄下痢后重,遗浊,带下,崩中,血淋,下血,阴痿足寒。”半夏,功能降逆止呕,燥湿化痰,消痞除满。欲降宜先升,浊降则清升。二药合用,一升一降,升清阳降浊阴,从而调畅气机,使之升降有序。临床可用此药对治疗脾胃病气机升降失常导致的胸腹胀满之证,不论寒热虚实皆可选用,常收桴鼓之效。

竹茹&紫苏

竹茹,味甘苦,性微寒。入肺、胃经,功擅清热,降逆除烦止呕。《本经逢源》云:“竹茹专清胃腑之热,为虚烦烦渴,胃虚呕逆之要药。”紫苏,味辛,性温。归肺、脾经。本品味辛能行,性温可散,具有行气宽中,利膈宽肠的功效。《本草崇原》:“紫苏主宽中行气,消饮食。”故二药合用,辛苦并施,行气宽中,降逆止呕,适用于脾胃气机逆乱,胃脘不适之恶心、呕吐、呃逆之症。

荷叶&藿香

荷叶,味苦而涩性平,清暑利湿,升发清阳,醒脾开胃。《医林纂要》指出:“荷叶,功略同于藕及莲心,而多入肝分,平热、去湿,以行清气,以青入肝也。然苦涩之味,实以泻心肝而清金固水,故能去瘀、保精、除妄热、平气血也。”藿香,性辛,微温,可芳香化湿,解暑消痞,《本草图经》谓之:“治脾胃吐逆,为最要之药。”二药合用,多具有祛暑清热,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和胃止呕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