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取象于钱,外圆内方——“糊涂学”的三重境界(4)
在几万名现场球迷的注视下,迪卡尼奥没有踢出这个“决胜的一脚”,而是弯下腰,把球稳稳抱在了怀中……
全场因惊异而出现了片刻的沉寂,继而突然掌声雷动。
如潮水般滚动的掌声,把赞美之情献给了放弃打门的迪卡尼奥。
这举动,对于任何一个期待成功的球员来讲,都是一种莫大的舍弃,而这更意味着一种原则、一种自信。保持如此适度的超脱,保持非情绪化的客观与全面,使他获得了大家由衷的赞美。
超脱,其实就是一种选择。面对一道数学题,你必须学会放弃错误的思路;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你必须学会放弃那些不适合自己的路线;面对失败,你必须学会放弃懦弱;面对成功,你必须学会放弃骄傲……这样一种超脱的精神,比拥有任何物质的东西更重要。
然而,往往有盲目者以为成为高人雅士必先学会其异于常人的品性与举止,只是学了皮毛,还自以为得了真髓,却不知只是舍本求末,徒惹笑柄。
为人处事,应行自己之路、有自我之格、定自善之准。只要坚持下去,适度的超脱便是自然而然的了。所谓“去留无意,任天空云卷云舒;宠辱不惊,看窗外花开花落”就是他们的生活态度。
3.“糊涂”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选择快乐
生命,是所有事的前提。只有拥有生命,才有可能完成理想,才能拥有希望。人们要提高自己生命的质量,最大限度地让其得以延续。最后,我们会发现,活着真好,只有活着,才能有希望、有理想、有抱负。
人既存在于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则必将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无论是灾难还是生活中小小的困难,都是既成事实,是无法改变的。智慧的人不会怨天尤人,因为他知道怨于事无补;也不会自暴自弃,因为他知道自暴自弃会导致更大的失败。我们常说要拿得起放得下,而在实际行动中,拿得起容易,放得下却难。所谓放得下,是一种心理状态,就是遇到千斤重担压心头的时候能把心理上的重压卸掉,使之轻松自如。
辩证法告诉我们:有得必有失,有失才有得,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糊涂学”的智慧启示人们要做到事事顺心,就要拿得起,放得下。放弃是一种睿智,它可以放飞心灵,还原本性,使你真实地享受人生;放弃是一种选择,没有实质的放弃,就没有辉煌的选择。
生活中,我们总是试图抓住一些我们无法挽回的不幸的事情。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讲都是“包袱”,它们对我们是非常不利的,我们应该甩掉它们,把它们打入历史的坟墓。你对生活的感觉主要取决于你的选择与追求。对于生活,我们要学会欣赏;对于“包袱”,我们要善于抛弃。所以,获取快乐并不难,生活本身就是在许多的辛苦和烦恼中存续的,善于放下“包袱”,超越自我,欢乐就会常有。
一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选择快乐,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对自己微笑呢?丢掉人生旅途上不需要携带的行李,轻松一些,不要因为担忧过去而错过未来更好的机会。在你背负沉重“包袱”的时候,你一定要设法快乐,只有卸下种种“包袱”,轻装上阵,从容地等待生活的转机,踏过人生的风风雨雨,才能懂得放手和享有,才能拥有一份成熟,活得更加充实、坦然和轻松。
生活中,一帆风顺不常有,磕磕碰碰却在所难免,就像月亮圆圆缺缺、大海潮起潮落一样。完美只是想象,不完美才是现实。把做人的实际还原于生活的残缺,不要从完美的绝顶跌入痛苦的深渊,不要把太多的不可能强加给有限的你。善于接受生活的不完美,你的人生才能更加快乐。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亮的圆缺转换、明暗轮回才是自然规律,不可更移,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看看那些贵族们、富翁们,他们腰缠万贯、财大气粗、出则车马、入则红罗,他们过得潇洒吗?未必。生活不可能像我们期待的那样完美无缺,它有苦有乐,因此我们需要把握和控制自己。对于已经失去的,不必斤斤计较、过分追悔,逝者不复来,眼泪和叹息不会感动上帝,也不会使人生增值,唯一可做的是接受现实,勇敢、乐观地迎接新的生活。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世界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人们在工作、学习中总会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有的人“闻过则喜”,有面对缺点和失误的勇气,并且努力纠正自己的缺点,从而使自己不断进步、不断完美;有的人则“闻过则怒”,对自己的错失无改过之意,甚至否认自己存在的错失,结果,缺点和失误越来越严重,最终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完美主义者在做事的时候总是力求不存缺憾,哪怕是无关紧要的细节也不肯放过,却不知,要求完美是一件好事,但如果过了头,反而比不完美更糟糕。一个人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是勇气的表现,更是智慧的体现,只有自信心不强、缺乏责任感的人,才会把自己的缺点造成的失败当成是别人的负面影响所致。而在遭遇失败时,能够勇敢地承担责任并理智地评价自己和别人,才是真正的智者。人生是不完满的,因此我们对于人生中许多不完满的人和事应当表示不烦不燥,表示容忍和大度,表示理解和宽容。
很多人为记忆而活着。记忆就像一本独特的书,内容会越翻越多,描述也越来越清晰,让你越读越沉迷。但是,也有很多人为健忘而活着。过去的一切事情对他们来说都是过眼云烟,这些人不计较过去,不眷恋历史,不归还旧账,只顾眼前和现在。
“糊涂”人生未尝不是一种幸福。因为人生并不像期望的那么充满诗情画意、快乐自在,人生中有许多苦痛、悲哀、令人厌恶和心碎的东西,如果把这些东西都储存在记忆中,人生必定会越来越沉重、越来越悲观。实际上的情景也是这样,当你回忆往事的时候,你会发现,在人的一生中,美好快乐的体验往往只是瞬间,只占据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时间都伴随着失望、忧郁和不满足。
既然如此,“糊涂”有什么不好呢?它能够使我们忘掉忧怨,忘掉伤心事,减轻我们的心理重负,净化我们的思想意识;可以帮我们从记忆的苦海中解脱出来,使我们忘记自己的罪孽和悔恨,利利索索地做人并享受生活。
那么,我们应该在什么地方“糊涂”呢?
1)看开名利,“难得糊涂”。
这在对待个人功名利禄的问题上不失为一剂良药。一个人一生的道路是很宽阔的,当官为民、有钱没钱,都一样可以活得有滋有味,各有各的活法儿。
能在功名利禄上持“难得糊涂”的“糊涂主义”,一切顺其自然,认认真真地做事,老老实实地做人;得则得,不能得不争;当得没得,不急不恼;不该得,得了,也不要。这才叫聪明人,才能活得轻松、悟得透彻。
2)转移“痛点”,自得其乐。
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是任何付出都会有回报。生活有时确实存在明显的不公平,不光你自己觉得不公,连周围的人也可能会认为不公平。但这时候,你万不可激动,更不能一时冲动,干出无法收拾的事来。
在这种情况下,千万不能耿耿于怀、忧心忡忡,更不能失去理智。即使只从养生之道出发,也不能肝火太盛。
有一个小笑话,说有一个老太太,晴天也哭,雨天也忧。因为她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雨伞,二女儿卖冰棍。晴天怕大女儿赚不到钱,雨天又怕二女儿赚不到钱。有位智者开导她说:“您老人家大可不必天天忧心。晴天的时候,可以为二女儿高兴,今天冰棍一定好卖;雨天的时候你就为大女儿高兴,今天雨伞一定卖得好。这样一来,你就变天天哭为天天乐了。”老太太一想果真有道理,怎么自己从前就没想到呢?
忧和喜是事物给你带来的两种心情,只要你不钻牛角尖,懂得“痛点”转移,善于从两面或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哲理就在你身边,大可不必忧心仲忡。
3)不戚戚于贪贱,不汲汲于富贵。
人生就像一场田径比赛,不管多么努力,技术运用得多么出色,结果总会有相对于第一名的落后者。享受欢呼的,只有那成千上万人中第一个冲到终点的幸运儿。相对于那些在某一领域中因出类拔萃而获得万众瞩目的人物来说,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在平凡的工作、平凡的家庭中默默尽力的人。而且,人生风云变幻,又有多少人没有品尝过世事沧桑的滋味呢?能够体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做自己所喜欢的事,心灵从容富足,则在富在贫,皆足安心。即所谓“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在这个问题上,孔子有一句著名的话,叫“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说:人皆有利心,此不可免,但是要去贫贱、求富贵,均必须以是否符合“义”为前提,以不正当的手段谋求来的富贵没有任何价值。
4)以“不贪为宝”。
中国人历来都提倡以“不贪为宝”的品德。春秋时,宋国有贤人子罕,官至辅政。国中有人得了一块硕大而又明洁的美玉,于是赶快去献给他,可是子罕不受。献玉者问他:“你为何不要这块玉?这是玉匠鉴定过的宝物,价值连城啊!”子罕听了回答说:“我以不贪为宝,而你以玉为宝,应该各安其宝。请你把玉拿回去吧!”
在子罕看来,此玉不过是“刀刃之饴”,有何可羡?持身不贪,才是最宝贵的品德。在我们的生活里,常会有这种“玉”,即使无人拿来献给你,它也会在那里温润晶莹地诱惑着你。有多少人受了这种灿烂的诱惑,步趋而去,结果把立世持身的“宝”给失去了。
元代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叫许衡,一年夏天与众人行路,甚渴。正巧路边有一片梨林,大家一哄而上,摘梨解渴,唯许衡不动。人问他为何不吃,这梨树无主啊!许衡答曰:“不是自己的东西,就不该乱拿。现在世道混乱,梨树无主,难道我的心也无主吗?”“不贪”应该是我们的心中之主。
5)取舍有度。
在中国的古代哲学思想中,道家思想是最机智、最富有辩证因素的一种,它也是“糊涂学”的重要理论依据。道家的思想特别强调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互相对立与互相转化,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曾说:“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一个人要想得到什么,就应该先给予别人、帮助别人,使“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即使于声色滋味上,也要懂得物极必反、取舍有度。
6)勿患得患失。
自古人生,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要想兼顾,总是很难的。在得失之间,应该重权衡。一旦认定目标,就要追求该追求的;对于失去的东西,应尽量“糊涂”,处分不宜过分重视。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对于个人的利害得失往往斤斤计较、瞻前顾后,鱼和熊掌哪一个也舍不掉。这就实际上是一种不健康的患得患失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