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读社会蓝皮书:1998~2017
社会蓝皮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社会学家领衔,成立“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集合社会学界多位学者以“中国社会形势”为研究对象的年度性智库报告。社会蓝皮书对中国社会形势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进行年度监测,从专业的角度、学者的视野,运用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针对社会发展中的“大趋势”展开分析和预测。社会学所原所长陆学艺先生担任主编2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培林副院长从第3本蓝皮书起担任副主编,2002年起担任主编,并13次执笔撰写总报告至今。
截至目前,社会蓝皮书已连续发布25本。2017年也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实施皮书专业化品牌运作、实现数字化传播的20年。在这个重要的节点,对社会蓝皮书尤其是1998年以来发布的智库报告及其产生的影响力做一次全面的梳理、分析和评估,不仅对于社会蓝皮书本身的总结是一件有意义的事,而且能为更多的皮书及智库成果提供好的参照与镜鉴。
本文分析所用文本数据来源于皮书数据库和社会蓝皮书课题组,包含社会蓝皮书自《199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至《201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所有的单篇报告篇名及作者。共获得单篇报告484篇;对于作者,我们统计了所有报告的署名作者,共计262位;对于研创单位,本文只统计第一作者(或署名执笔人)的工作单位。本文检索内容涵盖所有单篇报告的标题、关键词、作者、第一作者工作单位等内容。将全部内容分类整理、编码形成数据库,并从基础数据、研创团队、研究方法三个方面对内容进行文献计量分析。
本文第四部分社会蓝皮书的传播影响力数据中,关于社会蓝皮书的点击量、下载量的数据来源于皮书数据库;社会蓝皮书的被引数据来源于谷歌学术;关于社会蓝皮书的媒体报道数据来源于讯酷搜索软件。
一 社会蓝皮书发布的基础数据分析
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策划出版的《皮书手册:写作、编辑出版与评价指南》中,给智库报告做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定义。该书认为,智库报告是指“由专业智库撰写,基于公共事务领域,对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科技、社会等宏观或微观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旨在为决策机构估计形式、确定目标、制定政策提供建设性的决策依据和行动建议的研究性文献。”皮书是智库报告的集合。自20世纪90年代末推出以经济蓝皮书为开端的皮书系列以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至今已出版皮书2000多部,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法治、金融等领域。
社会蓝皮书发布以来,报告数量均衡、质量稳定。1998~2017年,20年来社会蓝皮书共发布智库报告484篇,平均每年发布24篇(见表1)。从图1可看出,报告篇数最多的是1998年出版的,共32篇;其他年份的报告数量在19~30篇,且大多报告篇数在25篇以内。
表1 社会蓝皮书报告数量及作者数量
图1 社会蓝皮书1998~2017年版智库报告数量及作者数量分布
1.《社会蓝皮书》持续且稳定的发布积累了宝贵的社情民意数据
美国管理学家、统计学家爱德华·戴明有句名言:“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来说话。”美国的联邦政府构建了世界上最大的数据帝国。这些数据有三个来源:一是业务管理的数据,二是社情民意的数据,三是物理环境的数据。以社情民意数据为例,在1940年罗斯福引进民意调查后,美国政府为了了解社会开展了大量的专业调查,其中劳工统计局的“国家纵向调查”(National Longitudinal Survey),就是以时间轴为单位,在确定调查对象后,对其进行长期的跟踪、反复的问卷访谈,收集大量的数据后进行统计分析的调查。随着数据的积累,一个以个人成长为中心、越来越大的社会画卷也开始展开。这种以一个国家为单位的大型社会调查,是研究社会长期变迁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也为政策的制定、调整和评价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连续发布26年的社会蓝皮书作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中最为亮丽的“皮书之星”,持续、稳定是其最难能可贵的“品质”。表2的数据说明,皮书系列截止到2017年7月已出版过的皮书品牌共计628种(含已淘汰品种),其中,连续发布20年以上的,只有3种;连续发布10~19年的,53种;连续发布5~9年的,136种;大部分皮书发布均未满5年,共436种。社会蓝皮书已经持续发布26年,从表3可以看出,自1998年起,其出版时间均稳定在当年1月或上年的12月,发布时间均在其出版后半个月内。
表2 皮书系列持续出版年份及品种数
资料来源:皮书研究院统计。
2.社会蓝皮书报告的原创性是其高品质的保证
原创性是皮书区别于年鉴、志书类图书的重要特性。皮书的写作不是把从各方面收集来的资料和数据进行简单的罗列或梳理,而是在取得一手数据的同时,要有自己的理论假设和研究框架,并对数据进行结构化的分析,并提供有价值的观点。
根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评价指标体系,皮书的原创和首发通过其内容重复率指标可以测度。从2013~2017年的社会蓝皮书印后内容重复率数据(见表3)可以看出,社会蓝皮书的全书内容重复率始终保持在10%以内。这个数据说明,所检测的每本社会蓝皮书都能保证其90%的内容是原创、首发的,其全书引用政府公文、媒体报道、他人论文、著作,以及作者本人已发表或部分发表报告的字数总和占该报告总字数的百分比均不超过10%。
表3 1998~2017年版社会蓝皮书出版时间
资料来源:皮书数据库。
图2 社会蓝皮书近五年内容重复率检测结果
3.社会蓝皮书的规范性逐年提升
作为持续发布的“资深皮书”,社会蓝皮书每年除了在报告选题设置、方法论述以及对当年社会形势趋势性分析上力求严谨,对学术规范的要求更是始终没有放松。从表4可见,自2008年起,社会蓝皮书补充了全书中英文摘要、主要编撰者简介;对单篇报告也进一步规范,开始有摘要、关键词;自2016年起,社会蓝皮书开始有全文规范的参考文献。
表4 历年社会蓝皮书的学术要件规范性
说明:表格中的1是指该要素齐全且规范;0.5是指该要素有,但不完整;0是指该要素缺失。
二 社会蓝皮书研创团队分析
1.核心作者团队
核心作者团队是一本皮书持续高质量产出的基础。1998~2017年版本的社会蓝皮书的484篇报告的署名作者共有262位。其中,共有18位学者(署名为第一作者)发表的报告篇数达到10篇及以上(见图1)。
图3 报告数量在10篇以上的第一作者
说明:本数据仅统计署名为第一作者的报告数量。部分作者作为执笔人撰写报告,但书中署名第一作者为“课题组”的,均不算作个人独立报告,未计入统计。
从表5可以看到,25年的总报告中,均署名为“课题组”。这说明,社会蓝皮书的编撰尤其是总报告的研究、创作多为集体智慧的结晶。结合表1、表5可见,总报告的执笔人均为蓝皮书主编,其中担任总报告执笔人最多的为李培林,共计13次。
表5 社会蓝皮书25年总报告署名
续表
续表
2.社会蓝皮书报告作者的增复量
增复量是用于测度在一定时期内,蓝皮书中新作者和老作者所发表报告在报告总篇数中的占比。发表过一篇报告的为新作者,发表过两篇及以上报告的作者为老作者,新作者的增加和老作者的稳定是保证社会蓝皮书活力和质量的重要因素。
从表6可见,统计期20年中,社会蓝皮书的老作者比例保持在80%以上。这意味着,一方面,社会蓝皮书的主要研创团队始终保持稳定;另一方面,社会蓝皮书对新生作者团队可以考虑继续加大培养力度。
表6 社会蓝皮书报告作者的新增量和重复量
三 社会蓝皮书研究方法梳理
1999年社会蓝皮书中《1998~1999年:中国就业、收入和信息产业的分析和预测》一文关于研究方法的一段说明文字就曾指出,“对社会形势的判断和预测,能否依赖更加计量化的规范步骤,这在学术上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因为严格地讲,在社会科学领域,由于社会现象的复杂性,没有考虑到的相关变量和无法实现操作化的相关变量总是存在的,这样,任何基于一定理论假设的模型和方程都不可能是封闭的。这就意味着,社会科学领域任何的模型测算结果,都存在着无法消除的误差和解释上的较大弹性。然而,社会统计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社会领域的广泛应用,拓展了社会科学研究的空间和深度,这方面的不断探索、尝试和完善,对社会科学的发展已经和即将产生巨大影响。”可以说,社会蓝皮书的研究者在不断摸索中始终在尝试通过运用社会调查、社会统计、大数据分析等定量、实证分析技术,提高报告的实证性和现实取向。
本文对社会蓝皮书1998~2017年484篇报告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梳理,如图4所示,在这484篇报告中,完全使用实证或定量研究方法的报告有131篇;使用了混合研究方法的,一共有347篇;二者占报告总数量的98.8%。而完全使用理论演绎进行定性研究的文章仅有6篇,且多为早期(2004年前)的文章。该数据说明,20多年来,社会蓝皮书始终坚持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探索,并已经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有效结合量化研究的智库报告研究之路。
图4 社会蓝皮书报告研究方法统计
说明:图中方法一是指报告使用研究方法为实证研究方法(131篇):使用一手的社会调查数据,建立指标体系或预测模型(如人口未来发展趋势);方法二是指报告使用的研究方法为定性研究(6篇):理论性分析;方法三是指使用混合研究方法(347篇):包括使用定量的国家统计局数据、部门统计数据或其他社会调查研究数据,进行二次加工和分析,或使用研究媒体已公开的案例,进行分析。
四 社会蓝皮书传播数据分析
1.社会蓝皮书在皮书数据库中的传播:奠定学科地位
皮书数据库致力于打造当代中国研究的智库成果整合、发布与知识服务平台,是以大型连续性学术成果——皮书系列为基础,整合中国发展与中国道路、世界经济与国际政治研究资源及媒体资讯构建而成的在线数字产品。皮书数据库涵盖图书、报告、数据、图表、视频、资讯等资源类型。截至2017年3月,库内收录图书6597本,报告13.6万篇,图片图表50.8万个,字数达30.1亿字。使用机构千余家,年点击量超过200万次,累计页面浏览量476万次。不仅是中国上千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哈佛大学、普林斯顿、耶鲁等世界著名大学及许多国际知名智库都把“皮书数据库”作为重要的学术资源。
社会蓝皮书从1998年起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后,其所有报告电子版均被纳入了皮书数据库,成为皮书数据库中对中国社会形势分析预测的权威资源。截至2017年6月,社会蓝皮书总点击量和下载量达到24814次。其中,最受关注的报告点击量和下载量之和达到了1313次(见表7)。
表7 社会蓝皮书单篇报告点击量排名(前20名)
续表
从社会蓝皮书中点击、下载量排名靠前的单篇报告来看,除了总报告外,教育、互联网舆情、中间阶层、农民工等热点社会问题的报告受关注程度较高。
2.社会蓝皮书在谷歌学术中的被引数据:扩大学科影响力
被引率一直是学界判断文章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与期刊文章不同的是,由于图书电子资源的版权原因,皮书的转引率很难检测,所能检测到的转引率仅能作为一个不甚全面的参照指标。
本文搜索了谷歌学术中社会蓝皮书的被引数据,从表8可见,社会蓝皮书的被检测文章仅为36篇,但被引次数达到了163次。从H指数来看,至少有7篇文章被引用过7次以上。就图书而言,这个可检测到的被引数据还是能够说明社会蓝皮书在业界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力的。
表8 社会蓝皮书在谷歌学术中的被引数据
说明:谷歌学术是由谷歌公司针对学术内容建立的引文索引数据库,作为全球最大的跨语言学术内容引文索引数据库,业已成为全球学者最重要的检索工具之一。谷歌学术的数据建立在其强大准确的搜索引擎技术上,是与Web of Science和Scopus并列的重要引文索引分析工具。
资料来源:谷歌学术,2017年5月12日。
3.社会蓝皮书的媒体传播:极大地推动了智库影响力
显而易见的是,作为起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智库报告,社会蓝皮书研创之目标非但不是学术界业内自娱自乐,出于报告的现实性,写作皮书的学者还尽可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艰涩高深的理论、模型简单化,希望能够把学术界对于当年社会各个领域的思想成果普及给社会公众。
社会蓝皮书自出版第一本以来,就尤其重视皮书内容的发布。每本皮书发布都会掀起当天的新闻报道高潮。本文统计了2017年社会蓝皮书的新闻媒体报道数据。2016年12月21日,2017年版社会蓝皮书发布。当天新闻报道达到420条,一周后,迎来媒体报道的峰值429条,发布一个月内,新闻媒体报道近千条(见图5)。从报道地域来看,社会蓝皮书的媒体影响力辐射全国及海外(见图6)。从报道媒体来看,不仅包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国家一级媒体,还包括新浪、搜狐、网易等新媒体,很多热点报告如《中国高校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北上广新社会阶层调查》等被多家媒体多次转载,关于“收入分配”的相关报告观点则被多家金融信息网站推为“头条”。
图5 2017年社会蓝皮书媒体新闻报道时间轴分布
说明:本数据来源于讯酷搜索软件。
数据来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学术传播中心统计。
图6 2017年社会蓝皮书媒体报道区域分布
说明:本数据来源于讯酷搜索软件。
数据来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学术传播中心统计。
4.社会蓝皮书的国际化传播: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的先行者
社会蓝皮书是皮书系列中最先出版英文版的皮书之一。2007年,第一本社会蓝皮书英文版——The China Society Yearbook(2006)——由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博睿学术出版社(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出版。至今,英文版社会蓝皮书已连续出版了10本(第十本即将出版)。可以说,外文版社会蓝皮书的翻译出版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打开了一个窗口。
皮书数据库的海外使用机构包括大学图书馆,如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伯克利大学、斯坦福大学、杜克大学、约翰布鲁金斯大学、牛津大学等大学的图书馆;高级智库,如美国国会图书馆(为美国各级政府提供公共及外交政策领域全方位咨询服务的研究机构)。社会蓝皮书在海外机构的实际点击量(见表9)标志着社会蓝皮书已进入国际知名学术成果行列。
表9 社会蓝皮书海外点击量(1998~2007)
资料来源:皮书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