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区
我们针对21个大都市区的抽样样本需要反映区域、群体规模和增长率的多样性,为此历史数据要适用于划分合理的、一致的街区边界,并与以前使用的都市生态研究中的样本相吻合。这一过程并不是随机的,我们期望它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城市样本,进而使得我们的研究发现可以用以描绘美国大都市的总体特征。1980年的人口普查中,统计区的数量增长到318个,涵盖大约40000个街区,包括美国3/4的人口,由于数量庞大而不能单独处理。
本书对近6000个社区进行研究是有价值的,这些社区恰巧分布在21个大都市区内。社区由五彩斑斓的马赛克瓷砖组合而成,马赛克地区就是我们所说的美国的居住系统。我们通过仔细观察21个大都市区以探寻马赛克区域组合的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发现这一模式重现于大量大都市区,足以证明该模式在全国具有普适性。
近年来,成为统计区的资格要求已经放松,甚至增加了几个相当小的地区,而且不能确定这些地区是否拥有大都市或大城市的地位。我们选择不依据一个较大的阈值规模来限定对定义的影响。因此,我们在整体范围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定统计区,以获得官方认可,并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比较。此外,我们对普遍意义上的居住系统也颇有兴趣,但我们的关注点不仅仅是这个系统中最大的居住点。班格尔和希博伊根作为最小的统计区,在1980年的人口普查中首次被视作统计区,其中心城市拥有不到50000人。在做时间跨度上的对比时,我们选择采用在所有普查中始终保持一致的统计区边界。总之,我们夜以继日的研究不仅建立在不同次人口普查间地理单元精确可比较的基础之上,而且包含了每个十年间的所有大都市领地。
表1-1包含21个统计区的一些基本信息。从表1-1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前面讨论的总体人口分布趋势。20世纪70年代大都市的增长率普遍低于60年代,总体比例从17%下降到10%。北部和东部统计区的增长尤其缓慢,波士顿、纽瓦克和圣路易斯统计区的注册人口数出现了绝对下降。阳光地带人口回升显著。这里的回升是指统计区人口数量的增长,如阿马里洛、亚特兰大、盐湖城、圣地亚哥及斯托克顿。伴随着东北老中心城市登记数量不达标、绝对人口数减少,中心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例下降。收入之间的差距在统计区间和内部十分明显。统计区的平均收入跨度从班格尔的最低值14042美元到弗林特的最高值20810美元。总的来说,我们的21个大都市区包含美国大约1/6的人口,与美国大都市的一般增长率(10%)相比,70年代的累计增长率为7.2%。
表1-1 样本大都市区的基本特征
续表
∗以上为本书中使用的城市名称。其中,少量统计区包括额外的中心城市、综合县,或与其他国家领土交叉的地区。
†可能包括多个指定的中心城市;参见上文脚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