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一带一路”是一段探索的旅程
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是真正的历史性计划。
“在全球化的时代,任何一个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国家都需要学习,但是学生总要毕业,不能永远跟在别人后面。”
1837年,美国思想家爱默生在哈佛演讲时说:“我们依赖的日子,我们向外国学习的漫长学徒期,就要结束。我们周遭那千百万冲向生活的人,不可能总是靠外国果实的干枯残核来喂养。”
“一带一路”成为一种思想和信念
“一带一路”不仅是一个个工程项目,还是一种思想信念,由中国提出,在2015年成为世界媒体、学界的主要话题之一,并且已进入欧美政治家、智库的主流话语体系之中。
21世纪的亚洲竞争将是理念的竞争,而不是资源和传统国家间的竞争。任何一个不参与塑造世界秩序的地区,都有可能被形成的世界秩序吞没。
“在经济政策方面,如同在其他许多方面一样,中国不仅在实际表现上超过西方,而且在思想观念上也超过西方。”
“殖民地是被征服的,而国家是被收买的。”聪明的国家会小心翼翼地与各大国都保持友好关系,在不结盟的条件下来获得最大的好处。互联互通已经取代区隔成为全球组织新的范式。人类社会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功能性基础设施,而不是国界,将主导世界的运转。因此客观反映世界的地图不应仅仅强调国家,也应该反映超级都市、高速公路、铁路线、油气管道、通信光缆以及其他象征着全球网络文明的标志。
地缘政治的较量正从领土之争转向互联互通之争,主要表现为全球供应链、能源市场、工业生产以及金融、技术、知识和人才的博弈。尽管互联互通让世界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预测,但它也是增强世界韧性的必然途径。
“一带一路”倡议向中国提供了展示其全球领导地位的独特机会。中国正在利用此战略,以显示其全球角色从国际议程追随者到议程制定者的转变。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沿线有数十个国家随之提出或强化了各自的各种发展计划,如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哈萨克斯坦的“光明之路”、越南“两廊一圈”战略、印尼的“全球海洋支点”计划、匈牙利等国的匈塞铁路计划等。
大国之间的互动也需要学习和探索。“作为众多国家中的一个重要国家在21世纪秩序中如何发挥作用,中国没有先例可循。美国则从未和一个在国土面积、影响力和经济实力方面与它相似,但国内秩序却迥然不同的国家长期互动过。”
得益于地理范围、人口和经济规模以及天然的丰富地质资源,未来几十年,美国在任何可能出现的情况下都仍将是一个超级大国。“在全球化的今天,如果美国和中国这样的大国迎头相撞,那将是人类的灾难。”
战争的现实由猜忌酿成。好消息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发现:“现在有一位新的领导人(习近平)。他在试图指引方向,在国际社会建立起一个崭新、强大、和平的力量。”
“美国提供军事支持和技术,中国提供基础设施和出口市场,欧洲派出救援和治理顾问,企业供应链理顺连接流程,这才是地缘政治的最优明星组合。”以竞争取代战争的全球化发展则是化解超级大国对峙的唯一对策。
国际上对倡议严肃性的怀疑逐步消散
“中国政府根据丝绸之路倡议启动雄心勃勃的基础设施项目,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驱散了对其倡议严肃性的怀疑。”一家印度网站在谈到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时心情复杂地写道。
“在当今世界,经济增长的希望已经戏剧性地转向东方。被称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规模投资项目表明,在引领风气之先和规划未来方面,西方时代几乎已经终结。”
尽管“一带一路”倡议背后有潜在的地缘战略内容,但是这一因素还是被国外观察者尤其是美国学者过分解读。当然,实现能源补给和相关运输路线的多样化无疑是“一带一路”倡议背后的首要地缘战略考量。然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更加适合实现中国主要的经济指标而不是中国政府的地缘战略目标。
到目前为止,中国几乎还没收到来自相关接受国家的负面反馈,即使那些未曾接受中国恩惠,只是在“一带一路”倡议庞大的地缘战略区保持国家利益的国家也没有反对。这确实是意料之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