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 社会工作实习教育发展历程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并非纯粹地探索研究知识和学理,对其实践性的要求可以从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有关教育模式的转变看出。社会工作实习教育大致经历了“传统学徒式训练”,到强调“学校专业教育”,再到发展为“认知学徒制”三个阶段。
2.2.1 传统学徒式训练
早期的社会工作教育为传统学徒式训练,强调“做”,进行一对一、手把手地传授。由资深的社会工作者带新进人员,通过经验的传递和直接服务案主的过程,以获得有关工作的经验和技巧(Berhard, 1977)。就学习内容而言,传统学徒式训练大都偏向于技术性层面,针对某一特殊的案主或情况开展针对性的服务,学习内容较为固定、针对性强,但仅仅限定在机构和案主所需要提供的服务层面上。传统学徒式训练强调一对一,由固定负责训练人带领,一般指导学生从较为低层次或简单的工作开始学习,经过不断重复练习至熟练后,才逐渐增加复杂和困难度较高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传统学徒式训练是一种纯粹的体验式学习过程,学生在现实情况中遇到困境后才开始寻找解决方法,用问题来指导学习的方向。学生将遇到什么问题、学习何种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负责训练人和其个人的专长和兴趣。故而传统学徒式训练虽然非常重视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际的服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但其最大的问题则是学生没有学习的自主性,完全依赖教师。同时,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掌握过于局限和技术化,对于知识的创新和自我满足感的提升作用甚微。这种纯粹的实践训练模式不能满足社会工作专业多层次知识发展的需求(Merrifield, Guilford, Christensen &Frick, 1962)。此种方法训练出来的社会工作者,能够获得的实际经验和操作技巧实际上极其有限,而且他们的思想缺乏创新性和自主性,工作方式较为刻板,无法应对千变万化的现实情况,难以有效面对服务情况的动态性(Dolgoff, et al. , 2005)。因此,社会工作必须摆脱此种僵化和低效的知识技能传授模式,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发展就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2.2.2 学校专业教育
到19世纪20年代,社会工作已经脱离机构学徒式的训练方式培养专业工作人员,而完全经由学校专业教育的过程,以选择和培训人才(Berhard, 1977)。这种方法强调学生认知的发展和以知识为指导的实践。教授期望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推演出实践方法,并把理论转换为实习中的实际行动(Tolson & Kopp, 1988)。在学校专业教育过程中,学习者必须积极、有效地学习社会工作理论和研究方法,采取一种开放和敢于提出疑问的态度去发展所学到的知识。但这种教育模式也存在着巨大的缺陷,就是理论和现实的脱节,即理论无法顺利地转化为实际的行为。一方面,学校课程所传授的各种知识是高度概念化和抽象化的;另一方面,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昨天的知识也许很快就被未曾预料的今天的新观点和新实践所取代,使得不断从实践中学习成为必需(Cree, 2004)。学校课程所传授的各种专业知识与技巧,大都局限于了解或认知层次上的学习,无法保证学生能够进一步转化成专业行为帮助案主的服务能力,并且应用到实际的社会服务中。学生所学的只是一个个抽象的文字符号,无法把它具体化为自己的行为。换言之,作为现在唯一的社会工作者专业训练机构——学校,使学生在学校能够学到知识,但并不能保证可以“行”(曾华源,1987)。这正是现今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最大的脱节。
2.2.3 认知学徒制
在整个社会工作专业化的教育中,除了传授理论、知识,讲授技巧和伦理道德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实习从事实务工作的机会,让学生能够身体力行地扮演专业服务人员的角色,能够尝试将自己所掌握的理论和知识转变为服务行为,将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和认同感内化,从中培养知、觉、行、思四方面的统合,及时地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使其能投入专业服务的生涯中(Towle, 1951)。所以,教育模式应由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认知学徒制”(Cognitive Apprenticeship) 的教育模式正是符合了这一发展的需要,它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美国认知心理学家Collins等人提出的,在国际范围内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在各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Collins, et al. , 1989)。它改良了传统学徒式训练,吸取了其中的核心技术,并将其与学校教育整合起来,强调学生的情境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专家实践的真实情境中一同学习,培养解决问题和完成复杂任务的能力。
将认知学徒制引进社会工作实习教育,其内容更为广泛,学习方式更具有弹性和创造性。同时,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恰恰防止了将学院式社会工作教育变成单纯的经院式教育的弊端。以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感受到的需求为主,在教学内容上不仅注重个人的自我探索和人格成熟,而且通过寻求理论知识和基本工作原则来学习工作技巧和程序,从而表现出能胜任。实习教学者能通过学习者提出来的疑问和需求,引导学习者自省、思辨和判断行为的表现,并探索其内在因素的相关性,体会工作的一般原则,允许学习者有各种尝试个人想法的机会,以诱发学习者的动机,培养其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Openshaw, 2008)。学习者在整个过程中是一种主动的学习过程,通过课堂教育的基础积累,将以往学习的知识经过自身的理解进行储备,当遇到实际问题时主动地依据个人的能力,切实地服务于案主,且在整个实习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及时更新和补充新的知识,在实际知识体验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