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总结
尽管经济越来越全球化,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国际旅行对很多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媒体在刻画一个国家的形象方面仍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大众传媒既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理解一个国家,也可能误导读者,使其对一个国家产生误解和偏见。从2016年全球79家媒体发表的120篇文章来看,国外媒体对“一带一路”的关注重点主要涉及“一带一路”的实施内容、“一带一路”对亚洲和世界的贡献、“一带一路”面临的挑战、“一带一路”提出的目的及如何共建“一带一路”等5个方面。具体而言,基础设施、金融支持、贸易发展、战略考量、经济和政治影响是绝大多数媒体文章关注的焦点,而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和民心交融、民心相通的建设活动则少有提及。
价值观的崛起及其影响的提升是一个民族发展和崛起的最高境界,如果一个民族仅仅在物质上取得了巨大进步,而自身的价值观没有独特性,那么只能说这种发展是附庸在那些大国的主体文明之上的。“一带一路”所倡导的“亲、诚、惠、容”理念和“共建、共享、共赢”原则,以及“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追求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有望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因为融入了深入人心的价值观才更显其魅力与活力。因此,吸引国外媒体的不应仅是基础设施、资金投入、贸易增长等硬联通,还应有能够更好促进民心相通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文化和教育活动等软联通,而且对此报道得越多越好。要引起外媒对民心相通活动的充分关注,首先我们要重视并积极开展此类活动,使民心相通落在实处;另外,我们的媒体要重视弘扬丝路精神,弘扬中国的价值观,讲好丝绸之路的故事。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各国媒体对中国“一带一路”的报道内容、报道方式、报道视角也从一个非常重要的侧面,让我们管窥到不同国家出于自身国家利益对“一带一路”做出的解读和所持的态度。在个别媒体唱衰“一带一路”的同时,更多媒体则客观冷静地指出了“一带一路”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并提出中肯善意的建议。如黎巴嫩的《每日星报》有文章写道,和所有跨国经济合作项目一样,“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借助明智的外交手段,与各国建立良好关系,同时也要审时度势,精心规划。中国面临的挑战也许是复杂的,但应对挑战的措施却并不复杂。首先,必须杜绝腐败。腐败不仅会破坏“一带一路”建设,还会削弱中国未来寻求跨国经济建设的能力。其次,所有基础设施建设都必须充分考虑建设资金、经济效益以及生态影响。最后,所有项目都必须公开透明,并具备有效的监管和制衡机制。国外媒体提出的批评、建议,对各种风险的预估与分析,以及对各类相关人士的访谈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世人对“一带一路”的期待,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共建“一带一路”。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他的《中国的问题》(The Problem of China)一书中写道:“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有耐心的民族,他人谋划十年之事,中国人则谋划百年之事。他们是摧不毁的,他们等得起。”“一带一路”就是当代中国谋划的联通中国梦和世界梦的强劲纽带,是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方式。它高瞻远瞩,影响深远。在这条建设大道上,我们的脚步不会停歇。国外媒体关注“一带一路”,我们也会持续关注国外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报道和评论。外媒对“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丝路精神和中华民族价值观的关注,是我们期待看到的结果。我们等得起!
王辉 贾文娟
2017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