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传:初心与未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追根溯源:李氏家族

我自小便很喜欢念书,而且很有上进心。那时候,我就立誓要像父亲一样做一名桃李满天下的教师。但是由于环境的改变,贫困生活迫使我孕育出了一股强烈的斗志,就是要赚钱。可以说,我拼命创业的原动力就是随着环境的变迁而来的。

第一节 家族迁徙:从焦作到潮州

潮州,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因濒临南海,经常有潮水往复,所以取名潮州。这里文明昌盛,多产名士,自古便是孕育灵秀之地,被誉为“海滨邹鲁”。

潮州位于广东省东部,从汉武帝元鼎六年成立古揭阳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潮州的文明开化,应该是始自唐朝。唐朝文学家韩愈曾因为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使。当时潮州还属于蛮荒之地,韩愈的到来为此地带来文明的种子。经过韩愈的治理,潮州文化逐渐发展起来,为以后的文明发展打下了基础。清朝时期的两广总督吴兴祚在参观韩愈祠时,曾为之题诗:

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

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

明、清两朝以来,潮州人才辈出,各界名人不断涌现,直到现在,潮州仍是文化荟萃之地。这里,就是商界奇人李嘉诚的故乡。

在潮州市北门街面线巷,有一座非常普通的住宅,门宅不大,装修也比较一般,不过古色古香,十分静谧。李嘉诚就出生在这座古宅里,到现在李嘉诚都可以非常清楚地记起自己少年时住过的小院,以及院落外的大街小巷。虽然这些在今日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在李嘉诚的心中,它们是那样的清晰,清晰到他记得自己曾经上学路过那些羊肠小道的心情,他也想得起少年时的自己每天归家时,那种可以学习的幸福感。

每次站到曾经住过的小院前面,李嘉诚都万分感慨。这是祖父和前辈们留下的小屋,也是记录了他美好少年时光的地方,这对于他来说,早就不单单是一间房子那么简单了,它更是他年少时,为数不多的温暖所在,是他也曾像别的孩子那样无忧无虑,有父母疼爱的证明。这里的一切都保存在了他的记忆中,不会被岁月抹去,无法割舍。

不过据资料考证,李嘉诚的祖先应是来自河南焦作。据李氏族谱记载,潮州李氏的一世祖名叫李怀功,字明山,本来是中原人士,后来迁居福建莆田,又迁居广东潮州。关于迁居福建莆田这一点,李嘉诚本人在会见福建省领导时曾亲口提到:“我们祖先有几代在福建莆田居住生活过,我可以说是半个福建人。”在迁居莆田之前,李明山到底居住在中原什么地方,之前并没有定论,后来在河南焦作发现的一块石碑,算是提供了一份比较可靠的证据。

2007年7月,河南焦作市博爱县孝敬镇唐村发现了一块石碑。该石碑为墓碑,墓主人名叫李自奇,碑文所刻为:皇明庠生李公讳自奇,字之奇,行五,配陈氏,生于明万历八年,卒于康熙六年,为大清康熙二十八年所立,子李允、李牟、李参。在其后的碑文中,还注明李牟的儿子名叫李怀功,字明山,孙子名叫李朝客。后面的碑文说李朝客迁往福建莆田,后居潮州府。这一点似乎与前面说的一世祖李明山为迁居始祖有些矛盾,不过我们可以根据李氏族谱的记载综合来看。

据李氏族谱记载:李明山之父李牟,字沐,婚配汤氏,生子怀功,字明山,庠生。牟文武双修,明崇祯七年随父李自奇往陕西山西传拳,被诱入闯贼营为将。明崇祯十七年,遭闯贼误杀,子怀功依牟堂兄李仲浙江俊府武堂习拳成师,徙往福建传拳为生,徙莆田又迁潮州府。

我们可以大致推测,当时从河南迁往福建的应是李明山和李朝客父子俩,至少当时李朝客是已经出生了的。而且根据这两条线索,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当时李氏家族迁移的图景。

李牟本是一名秀才,不过也习武,文武双全,崇祯七年跟随父亲李自奇前往陕西、山西等地教习拳艺。后来被骗到闯王李自成的军营中,成为一名将领。崇祯十七年,被李自成误杀。之后儿子李明山跟随自己的堂伯父李俊学习拳艺,成为一名拳师,带着儿子李朝客及其他家人迁往福建莆田,以教习拳艺为生。后来因为战乱,又从莆田迁往潮州府。

综合以上信息,李自奇虽然前往陕西和山西教拳,但死后葬在河南焦作,古人注重落叶归根,应是祖居焦作无疑。到李明山这一代,才从焦作迁往莆田,后又至潮州,成为潮州李氏的一世祖。而李嘉诚是潮州李氏的第十世,李氏家族在潮州正好繁衍了十代。

第二节 先祖李鹏万的辉煌仕途

自李明山之后,当地的史籍上几乎再无李家子孙的身影,一直到李家第七代孙李鹏万主事的时候,李家才再度发展起来。

李鹏万,这位李嘉诚的先辈,自幼天资聪慧,是海阳县的名人,写的一手好字,在两次乡试中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在这之后,李鹏万更是平步青云,一度成为慈禧身边的大红人。但是没多久,李鹏万就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同流合污,以生病为由向慈禧辞去了一切职务,回乡养老。

李鹏万是李明山的第七代传人。他的成功可以说是李氏家族诗礼传家优良祖训的最好体现,在历经了七代人的艰苦努力后,才释放出如此闪耀的光芒。

在高中进士之前,李鹏万就曾两次在乡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他能写一手好字的本领更是被众人所知。每年过节,都会有人上门求取李鹏万亲手写的对联。乡亲们夸赞李鹏万的书法颇有古人苏轼之风。

举人在当时相对普遍,但是进士就不一样了。那时候,进士和一般的举人和秀才是不同的,和那些在普通大考中取得名次成为官员的学子也不一样。李鹏万的进士是皇帝亲自题名,从数以万计的优秀考生中选出来的。无论放到哪里,这都是至高无上的荣耀。

因此,当李鹏万成为京官的消息传出后,整个潮州都沸腾了。李鹏万瞬间成为乡亲们的骄傲,他们纷纷以和他是同乡为荣。潮州城里张灯结彩,鞭炮声、喝彩声响彻这座古城,一直持续了整整三天,才慢慢停息下来。

李鹏万将一切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再次提醒自己,要将为人民谋取福利作为自己的第一使命,立志做一个好官。进京后,李鹏万牢记自己的使命,不敢有一分懈怠。他每天早上早早起床读书,尽心尽力地对待手中的所有任务,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情。上天永远不会亏待努力的人,李鹏万也不例外,经过努力,他的仕途路走得越来越好,可谓扶摇直上。和李鹏万同时入朝为官的人很多,一起升迁的也不少,这其中很多人在升官后,就失去了原来的拼劲儿,但是李鹏万没有,他一点儿都不满足自己目前的状况。

那时候,慈禧刚刚开始执掌朝政,自然想要笼络人心。没多久,慈禧宣布,将在紫禁城举行一场大考,地点就选在文华殿,并且派下圣旨,凡中考者均可连升三级。很明显,这次考试是为了让大臣们一展才华,给有真才实学的官员一个脱颖而出的机会。

李鹏万早就立志要出人头地,他不愿意像一般的官员那样,浑浑噩噩地过完一生。他想将自己的才华用在该用的地方,造福百姓。对李鹏万来说,遇上这一次的大考,实属幸事,决不能让机会从手中溜走。经过数年的官场生活,原本就品学兼优的李鹏万,变得更加出色。他对这次考试非常有信心,暗暗立志,要用自己出类拔萃的文笔,在这次大考上取得名次。结果就像预料的一样,李鹏万以出色的文笔和饱含深意的文章,摘下了文华殿上的桂冠。

李鹏万在成为让所有京官羡慕的文官拔贡之后,依然没有止步的想法,他更认真地对待政务,没多久就赢得了慈禧的欣赏,成为平辈中最耀眼的明珠之一。但是好景不长,这样的日子没过几年就结束了。李鹏万因为一件事情,间接得罪了慈禧,将自己的大好前程尽毁。在那之后,再也没有得到慈禧的重视。

刚刚坐冷板凳那几年,李鹏万仍然十分想得到慈禧重用,希望可以为国家社稷、天下黎民做点儿事情。但是他不愿意像那些乐于阿谀奉承的官员一样,不愿意以一种巴结讨好的方式去争取前程,因此只能干等。没过多久,李鹏万发现自己的官邸已经被人监控起来,从里到外,处处都是可疑的人。他开始思考这些人的来历,当时李鹏万的官位甚高,能这么做的人不多,所有的证据都在指向一个人,就是慈禧太后。

李鹏万回想了一下慈禧近几年的行事作风,顿时觉得非常心凉。其实,慈禧从亲政以来,一直都在奉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政策,凡是违逆她意思的官员,不是贬官,就是押送菜市口斩首。这里面有很多位高权重的人物,李鹏万只是其中之一。

清同治四年的夏天,李鹏万被派往河南进行巡视。那时候,一场百年难见的大旱正在席卷着整个中原大地。李鹏万在去河南的路上才发现,原本美丽富饶的中原大地,竟然成了一片荒野,到处都是枯黄的野草,没有半点儿生机。

李鹏万的祖籍就是河南,他万万想不到自己曾经盼望的美丽家乡,竟然成了一片荒芜。看着面黄肌瘦的灾民们,每天只能以枯草、树根充饥,李鹏万不禁潸然泪下。然而,让他气愤的是,当他快马加鞭地赶到地方官府时,却看见当地的那些官员不但没有受饿,反而大鱼大肉、花天酒地,丝毫不懂体恤民情。眼前的鲜明对比,让李鹏万彻底愤怒了,当场罢免了几个在他职权范围内可以处置的官员。但是他毕竟不是当地的官员,不方便干涉太多。只能将这些都记在心里,准备等到回京后再向慈禧太后禀报。

回京后,李鹏万立即将自己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写了下来,述说河南境内的大批朝官贪赃枉法、罔顾人伦。为了保证河南不被天灾涂炭,他谏言慈禧对此事明察,严办这些人。无数官员都涉及其中,被要求罢免的河南高官更是人数众多。李鹏万将自己的愤怒全部表现在文章中,言辞激烈地批判了那些官员。

那时候,李鹏万还不知道他指责的这些人中,很多都是慈禧眼中的自己人。尤其是他重点说的那几位河南高官,多年来更是和朝廷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他们会在每年慈禧太后寿辰时,送上大量的金银珠宝。

慈禧无论如何也无法将这些深受她爱护的臣子,和李鹏万文章中狼子野心的恶人联系到一起,当然,慈禧本人也不允许李鹏万将他们联系到一起。李鹏万的文章引起了慈禧的反感,认为他言辞过于激烈,夸大了事实的真相。按照慈禧当时的处事态度,必定会重罚写这份奏折的人,甚至将其降职。但是李鹏万毕竟是两年前在紫禁城文华殿内摘得桂冠的举世才子,慈禧当时也确实欣赏他的文采,这才只是退回了奏折,没有降罪于他。这件事是李鹏万人生的转折点,从此以后,慈禧再也没有对他予以重用。

李鹏万回想近几年的事情,每天除了上朝外,再也没有做过什么大事。他并非不学无术的人,不可能将每天大把的时间都用在研究官场六部九卿上面。再加上官场内部高层官员之间的尔虞我诈、步步惊心都让他感到疲惫。他十年如一日的苦学,为的是报效国家,服务百姓,而不是为了混迹尔虞我诈的官场。从小养成的品质更加让他无法适应官场中的险恶。这个恶浊的大环境根本不适合他。再加上此次巡视河南,更让他感觉到高处不胜寒。李鹏万觉得自己若是再继续留京为官,非但不能为大清朝政和众多黎民百姓做贡献,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泥沼,甚至送命。

光绪五年秋,李鹏万以生病为名向慈禧递上了一道条陈,恳请慈禧允他返乡养老。慈禧心中虽然仍记恨李鹏万,但也是惜才之人,也知道李鹏万拥有真才实学,所以在接到他的请辞后并没有立即同意,而是派人前去劝说,希望他可以留下来,继续效命朝廷。但那时候的李鹏万已经厌倦了官场,去意已决,自然不愿继续留下。

同年冬天,李万鹏返回了自己的故乡。返乡后,他并没有继续住在海阳县,而是去了离海阳县不远的潮州。选择在那里繁衍后代,李嘉诚就是在潮州出生的。

李万鹏可以说是李氏家族中最辉煌的一段,他将李氏家族的优良祖训完美地表现了出来。之后的几个李家子孙都平凡无奇,这一直持续到了李嘉诚的父亲李云经那一代。

第三节 李鹏万的两个儿子

李鹏万膝下有两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李起英和次子李晓帆。李鹏万当时毅然辞官离京也有他们的原因。

次子李晓帆就是李嘉诚的祖父,也是继承李鹏万衣钵的人。当初李鹏万为了锻炼两个儿子,时刻教导他们学习,在前往京城为官期间,便将他们带在身边,就是希望他们可以接受京城文化的洗礼,为将来入朝为官做准备。

但是李鹏万发现,官场远不像他想的那样简单,正所谓一入京门深似海,那里充满了险恶与奸诈。尤其是进入晚清时期后,几乎无人不贪,到处都是收送贿赂的人,这让李鹏万后悔极了。他害怕这个巨大的染缸,会影响到自己的爱子,怕两个孩子在这种环境的熏染下,变成不知上进,天天以研究官场为业的纨绔子弟。想到这一点,李鹏万更加不愿意继续待在京城,他宁愿弃官归乡。

值得高兴的是,两个孩子都很上进,尤其让他感到欣慰的是次子李晓帆。在京城那段时间,他并不像别的官家子弟一样,整天游手好闲,不知上进。他最常去的地方是琉璃厂。因为那里有很多古玩店,珍藏着辽金、北魏、东晋、唐、宋等历代有名的书画。李晓帆很喜欢这些东西,只要没事,就会去琉璃厂参观。这些文化精品对李晓帆的影响很大,完全可以称得上是李晓帆才智的启蒙老师。

李晓帆自幼就非常喜欢书画。每天最喜欢的事情便是待在父亲李鹏万的书房里。李鹏万的书房中存有大量图书,涉及方面甚广,几乎每本书上都有他的题字和点评。李晓帆大量地阅读背诵,靠着父亲留下的字,无师自通地学会了很多知识。在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下,李晓帆终于在大清光绪三十三年,考中了秀才。那一年李晓帆才17岁,考试结果出来后,众人皆惊。纷纷称赞李家果然都是才子。然而,清朝的统治在李晓帆中秀才后的第二年就因为慈禧的突然驾崩而结束了。被读书人封为成才之路的科考自然也中断了。因此这也成了李鹏万心中的遗憾。他从来都知道小儿子的才智,尤其在将对李起英的希望移至李晓帆身上之后,发现李晓帆非常聪慧,很多别人费尽力气也学不会的东西,李晓帆都能非常容易地弄明白。他一度觉得这个儿子会成为第二个他,多年后必定可以在紫禁城的文华殿中独占鳌头。

其实李鹏万最开始看中的儿子并不是李晓帆,而是他的长子李起英。在父亲在京为官的时候,李起英也被一同带往京城。和弟弟李晓帆一样,李起英也是一个上进好学的好孩子,身上同样有着李家人特有的正直与刻苦,他很清楚自己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时刻警醒自己,绝不能和那些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为伍。因此,经过几年的京城生活后,没有沾染上任何的不良风气。从他身上依然找不出那些朝廷命官身上的陋习。无论在哪里,他始终用功学习,认真对待自己的功课。

李鹏万为此感动极了,当时李起英是他寄予厚望的人,希望他可以继承自己的衣钵。看着李起英能有如此修为,李鹏万感动着也骄傲着,更加用心地培养这个儿子。

虽然清朝的腐败让李鹏万厌恶至极,但是他仍然觉得考取功名是出人头地的唯一出路。这一点其实很好理解,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几乎人人都觉得成才之路只有那一条,十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一朝入朝为官,李鹏万自然也不例外。“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被他当作至理名言,他不止一次地告诉自己的孩子们,如果想要有一个好的出路,就只能像他一样刻苦读书。

李起英从小受父亲的耳提面命,学习向来非常刻苦。从北京回到广州后,更是以治学为己任,一刻不敢怠慢。按照李起英的才学和人品,只要可以坚持下去,必定会大有成就,甚至有可能超过李鹏万的风光。

可是李起英却不这么想。几年的京城生活让他看尽了官场的黑暗,因此不愿入朝为官。李起英也跟父亲说过自己的想法,想一直留在潮州教书。李鹏万非常理解儿子的心情,不过他还是劝说儿子不要被一叶障目,想要成才只有那一条路,他鼓励儿子,说一直将李起英看作继承自己衣钵的最佳人选,让其加油。

李起英到了弱冠之年,李鹏万亲自送其上考场。不出意料,李起英首次乡试,便中了贡生。就在所有人都以为李起英会沿父亲的路走下去的时候,他本人却如突然转性一般,一改往日刻苦形象,开始偷懒起来。李鹏万为此没少头疼,他数次劝说长子,都被李起英几句话给挡了回来。之后,李起英更是得了一场大病,学业也因此而遭到中断,这更加影响了李起英后来的仕途。

看着病床上的长子,李鹏万心里难过极了。再三思考过后,他终于决定尊重孩子的意愿。李鹏万所处的是封建时代,大家奉行孔孟之道,孩子的一切都应该由父母决定,听父母的话,便是最大的孝道。在那样的年代里,李鹏万能够尊重儿子的选择实在太难得了。可见,李家人的思想从很早以前就非常开明了。

就这样,李鹏万将期望转到次子李晓帆身上。好在李家的男儿都是聪明努力的好孩子,不论是李起英还是李晓帆,都是难得的好孩子。在外人眼中,他们正直努力,都是极为优秀的人才。

由此可以联想到,当初李泽楷完全不考虑家族公司,选择当时并不流行的计算机专业时,李嘉诚所表现出的支持其实也有继承祖风的成分。因为李嘉诚的祖先,早在最封建的年代里,就为他做了一个开明的榜样。让李嘉诚明白,什么才是真正对儿子好。

其实不管是李鹏万身上,还是李起英和李晓帆身上,都是可以看见李嘉诚影子的。他们同样的勤奋努力,敢于拼搏。无论命运赐给他们什么难题,都可以勇往直前,努力走自己想走的路。这应该也是李氏家族最优秀的品质。

第四节 走上街头的爱国主义者

多少年来,李嘉诚一直致力于慈善。为了让祖国拥有更多的人才,他投资修建学校,帮无数孩子完成了求知的愿望;为了让更多的人可以接受治疗,他无数次的向医院捐款,解决了很多人就医难的问题。他更是将自己1/3的财产拿了出来,全部托付给了名下基金,就是为了可以有系统地资助中国及世界各地的慈善服务。他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建立一个关怀的社会。

李嘉诚说:“我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爱国并不是说说而已的事情,需要讲真话、做实事、有奉献,这才是爱国的表现。”他多次强调,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的祖国好,他只是做了一个国民应该做的事情。

这个亚洲首屈一指的投资家,因为怀有一颗爱国之心而受到众人的尊敬。若是可以翻看李氏的家族史,不难发现李氏家族中的男儿没有一个是不爱国的,他们都愿意为人民,为祖国做出奉献。

李鹏万不愿与贪官同流合污是爱国,李起英以治学为己任是爱国,李嘉诚的祖父李晓帆在大街高举“反对二十一条”的条幅,自然更是因为爱国!

1915年1月18日,日本在华公使接见了袁世凯,递交了“二十一条”要求的文件,他们要求政府对“二十一条”事情绝对保密,企图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迫使袁世凯政府签订该条约。对于日本这种企图控制中国领土、政治、军事以及财产等“二十一条”无理要求,引发了全国上下的一致愤怒声讨。大家对于袁世凯政权的卖国行径同仇敌忾。

各个城市的爱国团体,纷纷集会,拒不承认“二十一条”,誓雪国耻。各地青年学生尤其愤怒,他们有的因愤怒难当而自杀,有的自断手指写血书,有的要求参军,请缨杀敌。上海各界也据此事召开国民大会,到场数万人,一致要求取消“二十一条”,表示抗日到底。全国教育联合会决定,各学校每年以5月9日为“国耻纪念日”。北京各学校学生决议,于每日课余时背诵一遍通牒,用来警醒自己勿忘国耻。

对于任何一个爱国者来说,这一天都是为洗雪国耻出力的日子,李晓帆当然也不例外。对于这场由北京学生发起的主旨为对废除旧制度的革命运动,具有反帝爱国思想的李晓帆做出了积极的反应。他亲自带领学生,组成队伍,拉起“反二十一条”的横幅,上街示威,是粤东积极声援支持的代表人物之一。

之后,汉口、汉阳、镇江、福州等地,相继发生反日运动。众多日本商店被愤怒的学生捣毁,损失巨大……

李鹏万去世以后,李晓帆便在潮州附近的澄海县开了家民办学校——“澄海书院”。李晓帆曾中过秀才,又是难得的正直人士,因此大家都愿意将自己的孩子送去给他教。办学校的时候,已经是民国年间了,李晓帆又是进步人士,于是他成为第一批主张废除八股文的开明人士之一。

在他的主持下,“澄海书院”的学生们都用白话文交流,书写的文章也别具匠心。不止如此,因为李晓帆本身就是一个爱国的人,总会时不时地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讲很多爱国的故事和道理,所以他教出来的学生,大多都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

正是因为这样,在“二十一条”暴露出来时,学生们才会如此愤怒。他们纷纷赶去参加潮州学生大集会,自愿跟随尊敬的老师一同上街示威。

潮州不比北京,想要像北京那样发动学生运动,难度相当大。因为有李晓帆这些先进知识分子的带领,同学们才会愿意站出来,投身于这场爱国运动之中。

1919年6月,以李晓帆等先进人士为首的学生运动人数已经达到三千余人,他们高举“反对二十一条”的条幅,不停地走向街头示威,那次游行因人数众多而影响巨大。潮州商界人士同样受到了他们的鼓舞,纷纷加入队伍,甚至有人提出商人应该罢市来呼应学生运动。

潮州是一个以商业为主的城市,如果真出现罢市的情况,必定会造成巨大的损失。潮州军阀非常重视,为了避免后续的麻烦,他们马上派出兵力对学生们进行武装镇压。街头巷尾贴满了对李晓帆等人的通缉令。为了躲避政府的追拿,李晓帆不得不东躲西藏。这让原本身体就不好的李晓帆更加虚弱了。

潮州军阀的打击并不能让李晓帆放弃对爱国运动和文化运动的信心。在潮州,他依然是知识界的先进分子。他更加努力地传播拥护进步的文化运动,反对腐败落后的八股文章。一生支持反帝爱国主义运动,直到生命终结。

曾有人这样评价过李晓帆,说他是一个标准的爱国主义者。他一生都在追求新生活和新文化,是李氏家族有史以来第一个走上街头的知识分子。五四运动后,李晓帆的身体已经超过负荷,无法像之前一样带领学生游行。但这并不能让他停止支持反帝运动。

因为职业的关系,李晓帆身边总是有很多求知欲很强的青年学子,和这些学子一起讨论、读书,是李晓帆晚年最大的乐趣。在李晓帆的教导下,这些青年都有着很浓的爱国思想。他们大多都参与了当时的反帝运动。李晓帆就是通过他们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点儿力气。

晚年时,李晓帆的身体状况非常差,不可能再像年轻时那样带领青年学生去街上游行了,可是他不想错过任何为祖国呐喊的机会。于是便亲自书写学生们游街时用的标语和条幅,算是为祖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了。

第五节 李家第一个商人李云章

李嘉诚小时候,常常会跟父亲一起到笔架山下,看着一座竖立在那里的汉白玉牌坊发呆。牌坊上刻着“昌黎旧治”四个大字。那时候,李嘉诚还不能理解这个几个字的意思,也不清楚父亲为什么总是对着这块牌坊发呆。直到多年以后,李嘉诚有了自己的公司,再次回到家乡,站在笔架山下时,才明白这四个字中包含了故乡人民对治学的崇拜和对经商的轻视。

在李嘉诚记忆中,父亲李云经时常会给他讲祖辈们的故事。说李家从李嘉诚曾祖父李鹏万去世后,便开始走下坡路。说爷爷李晓帆谨遵祖训,教了一辈子的书。中间也提过李嘉诚的伯父李云章,李家有史以来第一个从商的。那时候,人们对商人的看法非常不好,他们认为只有没有文化的人才会从商。李嘉诚的爷爷李晓帆为此没少在李云经面前数落他,更勒令全家不允许跟李云章过多来往。

李云章的父亲是李晓帆的兄长李起英。当时李云章不顾父亲的反对,坚持要去日本学习他们的经商经验。希望有天可以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商,李云章认为只有让自己强大起来,才能不受其他列强的欺负。他无数次对李起英说起自己的想法,都被李起英骂了回来。面对父亲的不理解,李云章难过极了。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想要出国取经的想法。毕业以后,李云章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坐上了开往日本的轮船。

李云章在日本的生活单调而无味,每天除了上课,就是打工。为了可以早点儿学成回国,他每天只睡六个小时。数年后,李云章学成归来,等待他的却是李起英病逝的消息。李云章心痛万分,他知道自己这个离经叛道的做法,永远也不能得到父亲的谅解了。跪在父亲坟前,李云章再次向父亲说起来自己的抱负,立志要闯出一片天下。

拜祭过父亲后,李云章便用自己在国外的存款,开了自己的第一家店铺,成了家族中第一个经商的人。他用所学的知识,成功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对于同样选择经商的李嘉诚来说,叔伯李云章是他经商的楷模,他常常用李云章的为人行事来要求自己。

李云章还有个弟弟,叫李云梯。受兄长的影响,李云梯也希望能去日本学习先进的文化。但李云梯想学的并不是商学,而是最新的办学方法。李云梯去留学的时候,李云章在潮州已经是一个小有成就的商人了。李云梯没有被兄长的成就迷晕眼,他牢记李家祖训,以求知育人作为自己人生的宗旨。留学回来后,李云梯便潜心做起了教书育人的工作,乡亲们对他都非常尊重。

他也是李云经小时候的榜样。李云经的父亲李晓帆常常指着李云章和李云梯兄弟俩,对李云经说:“你要向你云梯哥学习,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千万不能离经叛道的跟你大哥一样去从商啊!”李云经确实也想听父亲的话,好好跟父亲学习,做一个老老实实的文化人。但天不遂人愿,在李云经14岁的时候,李晓帆因病离开了人世。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变得更加困难。年幼的李云经不忍看母亲独自操劳,主动休学,想要外出打工,分担一点儿家里的经济压力。

从学校回来后,李云经就一直在考虑如何赚钱。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当时已经小有成就的李云章,希望可以跟着堂哥学习如何经商。李云经将自己的这个想法告诉了母亲,希望能得到母亲的支持。他说:“母亲,我明天想去找大哥。我准备以后跟大哥一起经商做生意。儿子不是不记得父亲生前的叮嘱,如果条件允许,儿子也想好好学习。可是自从父亲去世后,所有的重担都落在您一个人的身上,为了养活我和弟弟,您不得不做原来两倍的工作。可是做儿子的又如何能眼睁睁看着老母受苦而不作为呢!”说完,他跪在地上,哭着道:“母亲,您就答应我吧,让我跟表哥一起经商吧!”

李母闻言大哭,她一把搂住李云经道:“纵然生计艰难,我也不希望你放弃学业。你爸一生没什么愿望,只希望你和弟弟可以专心学习,承袭李家的基业。如今他尸骨未寒,你就将他的话放在脑后了吗?经商一事,休要再提,否则我非打死你这个没出息的东西不可。”

看着大哭的母亲,李云经只能将自己的想法暂时压下,老老实实在家读书。第一次经商的想法,就这样夭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