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引领山区农业开发的有益探索——“清江源”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7)
摘要:本文在深入了解湖北恩施“清江源”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历程、运行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以“农企联姻,科技引领,产业支撑,生态循环,多方共赢”为内涵的“清江源”模式对促进贫困山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改变山区贫困落后面貌、增强山区农民自我致富能力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示范意义,是恩施州烟草公司在以科技引领山区农业开发上做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清江源”模式 科技引领 山区 农业开发
2012年1月,全国烟草工作会明确提出要通过稳定生产、加快品牌发展、强化科技创新等措施全面推动我国“烟草上水平”,各企业要深入贯彻落实这一基本方针和战略任务。在卷烟行业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恩施州烟草公司始终坚持“科技兴烟”战略,切实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走“科技强品牌、科技创效益”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于2008年启动恩施香城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经过四年的发展形成现在的湖北恩施“清江源”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区。恩施市委书记向前进评价其是“农业产业化的龙头、现代农业的典范、武陵山试验区跨越发展的标杆”。
湖北恩施“清江源”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区以现代烟草农业开发为出发点,以“清江源”特色优质烟叶开发为依托,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烟草科研,建设全州现代烟草农业试点。该园区在探索恩施烟草业及园区自身发展的同时,还开拓了一条以国有企业资金实力为基础,以科技为引领,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实现“政府、企业、山区农民”三方共赢为特色,在短短四年时间内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各级领导肯定的、深受农民欢迎的山区农业开发模式,我们将其称为“清江源”模式。
1 “清江源”模式的内涵
“清江源”模式是在香城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进行万亩土地整体流转和产业综合开发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起来的。香城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首先通过政府集中流转耕地4047亩、林地8550亩,然后,以村经济联合社为依托,以本地农户为主要依靠对象,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方式,创新“烟叶专业合作社和公司化集中种植、专业农场、专业户承包”的“一社三体”经营管理模式,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进行多产业综合开发,依靠科技创新发展循环农业,在园区内实行统一管理,坚持走烟叶可持续发展之路,并在此基础上,依托园区产业基础积极推进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组织农民技能培训和就近就业,多渠道保障农民利益,园区产业不断壮大,农民收入和生活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实现了“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民”三方共赢。形成了国有企业以科技引领山区农业开发的“清江源”模式。
“清江源”模式的内涵可以用五句话概括:即“农企联姻,科技引领,产业支撑,生态循环,多方共赢”。
1.1 农企联姻
恩施州烟草公司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优势引导农业产业化发展,深入山区进行农业开发,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将企业与农民联系在一起。在促进山区农业发展、提高农业效率的基础上增加企业利润,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1.1.1 以国有企业为带动力
“清江源”模式的成长壮大速度之快首先归功于恩施州烟草公司。恩施州烟草公司强大的经济实力是科技园区建设、发展的基础,其在土地流转、园区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拆迁还建中的作用尤为显著。恩施州烟草公司坚持走烟叶资源化道路、扎根烟叶基地建设的决心是促进园区快速发展的原动力。烟草公司的科技优势是园区发展的助推剂。国有企业具有私营企业不可比拟的资源优势,选取合适的方式参与农业开发是一条值得推广的经验。
1.1.2 以农民合作社体系为中间纽带
“清江源”模式中企业直接参与合作社的经营管理,为合作社发展提供资金、技术等各项支持,同时,依靠合作社与农民进行联系,间接为当地农户和农业发展提供服务。模式中的合作社体系分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专业合作社、分社三个层次。
第一,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是烟草公司和专业合作社共同出资注册成立的新的法人单位,是协调烟草公司和专业合作社的桥梁,烟草公司所出台的政策由联合社落实到专业合作社,烟草公司的职工以联合社的名义派驻到专业合作社参与生产经营和管理。既规避了派驻职工参与型模式中的各种问题,又体现了政策扶持型参与模式的优点。
第二,烟草专业合作社。湖北恩施清江源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区以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为统领,成立望城、茅坝槽、蒲家垭3个专业合作社。园区依托合作社对烟叶生产经营管理实行“一社三体”的模式,其中,“社”为现代烟草农业专业合作社,参与现代烟草农业的产业建设和服务,下设育苗、烘烤等专业队和基建、特色种植等分社;“三体”是指公司化集中种植、专业农场和专业户承包三种烟叶生产经营管理模式运行主体,实行多种烟叶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并存,对烟叶生产各环节实行专业化分工。
第三,产业集群分社。针对园区多种产业综合发展的定位,在专业合作社框架内成立组织烟叶种植、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园林绿化、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等分社,参考烟草农业合作社的服务模式,积极发展相关产业。目前,入社人数达到466人。
在“清江源”模式里,合作社已经成为“上接公司、中拓市场、下链农户、普惠农民”,集专业化服务和产业建设为一体的综合性合作社,成为科技园区建设的重要合作伙伴和有力推动者。截至目前,全州已注册各类合作社25个,入社烟农11513户,占恩施州烤烟合同种植户比重达到41.4%。合作社体系帮助园区实现了规模经营、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土地产出率,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1.2 科技引领
科技是“清江源”模式中园区建设、烟草企业盈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原动力。2010年8月,恩施州烟草专卖局(公司)技术中心在科技园区挂牌成立,依托烟草科技研发中心形成了集技术研发、科技示范与推广、培训于一体的完善的科技平台。园区内有现代烟草农业技术研究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开发区、现代烟草农业技术培训中心等三个部分,下设7个研究室,5个功能区。
1.2.1 科技研发
技术中心主要负责全州烟叶生产技术管理和烟叶生产科技研发。技术中心下设现代烟草农业研究室、“清江源”烟叶品牌研究室、特色品种选育室、生物环保技术室、化验检测分析室、硒资源利用研究室、病虫害预测预报站等7个研究室。集中国家烟草专卖局、湖北省烟草专卖局等重点科研项目,突出前沿性、基础性等课题研究,提高恩施州烟草科技研发能力和烟叶生产水平。同时,进行资源循环利用和废弃物回收处理等应用性研究。2009年共承担7大类、21个研究专题、35个示范或试验项目,2010年有6大类、26个专题、42个子项目。
1.2.2 科技示范与推广
园区试验、示范、应用先进的科技成果、生产技术、管理模式、先进机械等,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发挥辐射、带动、推广的功能,提高科研成果利用率。2009年至2010年,科技园区共实施科研示范项目80个。2011年,园区承担的示范项目范围进一步拓宽,涵盖种植技术、施肥技术、土肥技术、技术推广等多方面。2009年,仅烟叶生产一项,园区内土地产出平均每亩达到2300元,比开发前提高近6倍。此外,科技示范推广项目的实施对转变山区农民种植习惯和观念作用显著。
1.2.3 人才培训
以教育培训中心为依托,加强职工思想素质、职业技能、工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培养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精干的技术队伍、科研队伍、管理队伍、经营队伍。首先,着力培养一支理论水平较高、实战经验丰富、操作能力较强的科技人才队伍。其次,开展产业工人培训,提升园区内农民技能水平,变农民工为产业工人。
1.3 产业支撑
园区以科技为支撑,着力发展中心产业——烟草生产与加工,同时,创新产业发展模式,积极探索产业多元化发展格局,形成农副产品综合、多层次开发转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变单一的利润增长点为内涵丰富的利润增长面,通过产业发展经济、带动农民致富、改变山区面貌。
1.3.1 创品牌,发展烟叶主导产业
园区围绕“清江源”品牌烟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基地建设,整合科技资源,不断提升烟叶生产、加工的标准化水平、管理水平、科技水平,形成有特色的生产技术体系,严把质量关,为品牌化战略打基础,辐射、带动全州烟叶生产的整体水平。同时,按照各重点工业企业的要求,进行严格的生态、品种以及栽培技术区划,与重点工业企业有效对接,建成卷烟品牌导向的原料供应保障基地。
1.3.2 靠科技,发展有机农业
园区以合作社为桥梁,贯彻落实“公司指导、农户种养、产前投入、订单回收、价格保底、收入保底”的运行模式,带动当地农户发展有机作物种植业和有机畜禽养殖业。目前,包含蔬菜、瓜果、食用菌在内的有机种植业和包含土鸡、兔子、黄牛在内的有机养殖业均已初见规模。生产和销售则由公司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回收、统一加工,形成“清江源”有机食品系列,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2年,园区有机农业计划种植500亩,养殖规模达到2万只以上,年可实现产值300万元以上,为农户增收近200万元。
1.3.3 展优势,发展观光农业
结合恩施州第三产业发展战略目标,园区充分利用其生态优势、气候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建设旅游景观,完善旅游服务设施,突出“绿色、生态”的发展主题,建立科技观光农业基地和生态旅游基地,打造恩施州生态走廊。鼓励多种经营模式的观光农业发展,努力建成包含科技园、新农村、景观大道、观景长廊、园林基地在内的系列景观链。带动园区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经营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保护自然景观资源,促进农民增收,产业增效。
1.3.4 重环保,发展循环经济
园区以科技为支撑,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科技园区。建设“烟叶生产废弃物—生物有机肥—有机种植—生物有机肥—烟叶,有机作物种植”和“有机养殖—生物有机肥—有机种植—有机养殖”两条循环产业链。目前已建成菌种厂、生物肥料厂、秸秆压块加工厂等几个重点项目,菌种厂每年消化利用烟秆200吨,生物肥料厂每年消化利用烟筋、烟秆等5000吨,同时还将研发生产富硒有机肥,秸秆压块加工厂每年消化利用烟筋、烟秆等10000吨以上。
1.4 生态循环
尊重自然生态规律,提倡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保护生态环境是科技园区的一大亮点,也是示范区最初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园区以两型科技园区建设为目标,利用“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生产方式,实施“产业循环、加工循环、资源循环、农户循环”四大循环体系建设。主要包括烟秆、烟筋生物质循环为核心的循环模式,以沼气池为纽带的物质循环模式,以污水处理系统为核心的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以流化床锅炉供能为主、新能源相配合的使用模式和废弃垃圾处理利用等。
1.4.1 废弃物回收利用
烟叶生产的废弃物如烟筋、烟秆,可作为食用菌生产的原料,也可经压块或汽化处理替代传统能源。生产食用菌后的废弃物——菌渣经消毒杀菌处理后,成为大棚设施蔬菜瓜果栽培的基质,提高土壤的通透性,改善烟田土壤的理化状况。
1.4.2 循环利用经济效益显著
园区内的生物有机肥厂逐步达到年生产能力1万吨,产值2000万元;2011年食用菌菌种厂生产替代烟秆原料的食用菌袋28万袋,产值86万元;2009-2011年生产大棚蔬菜产值达到11万元,基本实现保本微利经营。
1.4.3 保护生态环境
使用太阳能捕蛾器及生物性激素诱剂灭杀烟田害虫,达到减少烟叶农残、减少排放、保护环境的目的;沼气池工程提供生产生活燃料的同时,使废物无害化处理改良烟田;秆压块或汽化燃烧的废渣又成为烟田土壤改良的原料,可以补充速效钾源。
1.5 多方共赢
湖北恩施“清江源”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创新机制,以企业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带动山区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坚持走科技强园、产业兴园、绿色产业化道路,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企业、农民和政府三方共赢的局面。
1.5.1 企业
经过四年时间的发展,湖北恩施“清江源”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迅速发展壮大,形成国土面积52km2,森林面积约55000亩,耕地面积14000亩的规模,建成了卷烟品牌导向的原料供应保障基地。依靠科技,成功实现了降本、提效、增收的综合目标。烤烟亩平可减少劳动用工8个左右,降低劳动成本400元左右;白肋烟亩平可减少劳动用工7个左右,降低劳动成本350元左右;科技园区烟叶亩均纯收益达到243.32元;开发前科技园区土地产出仅400元/亩,开发后仅烟叶生产每亩达到了近2300元,比开发前提高了近6倍。
1.5.2 农民
第一,农民收入增长迅速。2007年之前,望城村和茅坝槽村以外出务工经济为主,人均年纯收入不到1000元。现在,农民收入来源有三块:一是土地流转收入,约为80~100元每亩每年;二是就近打工收入;三是合作社分红收入。2010年,望城村和茅坝槽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4790元和4550元,初步实现了脱贫致富目标。第二,山区基础设施得到大幅改善。园区投资进行道路、渠系、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了当地“缺水无路”的生活窘境。第三,新农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采用企业、政府、农户集资建房的方式,修建桂花苑、麻园槽和谢家坪三个居民小区,建设和谐型、环保型、生态型的新农村。
1.5.3 政府
第一,湖北恩施“清江源”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多产业综合发展,为政府带来可观的税收收入。第二,有效缓解山区就业难问题,2011年“清江源”科技园区累计可带动235人常年或临时就业,可增加村民收入131.3万元。园区劳动力实现了100%就业,常住人口就业率达到90%以上。第三,园区引领山区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做出积极贡献,为恩施州产业发展战略添砖加瓦。
2 “清江源”模式的作用及意义
“清江源”模式以科技进步为引领,以机制创新为动力,有效解决了当前以科技带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八大难题,对指导我国现代烟草农业以及推进我国山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
2.1 解决了农业科技投资难问题
农业科技开发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在农户资金缺乏、地方政府经济基础较差、国家财政支持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必须培育多种市场主体、动员各种社会资本参与农业投资。“清江源”模式通过实力雄厚的国有企业找到了投资渠道,有效解决了农业科技资金需求问题。
2.2 解决了山区科技人才缺乏问题
科技人才是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最为关键的一环,而受经济条件、区位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山区在吸纳人才、稳定人才的过程中不具备比较优势。“清江源”模式中,国有企业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和科技资源,为科技人才创造良好的经济条件、科研平台和个人成长空间,帮助山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有效解决了山区科技人才缺乏问题。
2.3 解决了科技成果应用脱节问题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十分丰富,但很多成果止于研发、鉴定和评奖,大量优秀农业科技成果没有得到推广与应用。“清江源”模式下,直接由龙头企业成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并以其为媒介将科研院所与企业连接起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然后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将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直接进行试验、推广,解决了目前普遍存在的农业科技成果研发与应用脱节问题,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率。
2.4 解决了科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在传统分户经营模式下,由于基层农技人员缺乏,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在“清江源”模式下,政府和企业提供的农业技术服务可以直接传送到专业合作社平台,而合作社则通过统一经营、统一服务或农业示范等方式直接将农技服务送到户头、田头,较好解决了农技推广体系不完善的问题。
2.5 解决了农业效益提升问题
传统农业受限于劳动力素质、自然条件、生产方式等,产出的产品在市场中不具备市场竞争力,附加值低,严重制约农业增产增效。“清江源”模式下,园区依靠科技研发、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设施、高素质的产业工人,能有效提高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并通过现代农业专业化服务有效降低单位成本,确保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2.6 解决了山区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武陵山区是生态优势区域也是生态脆弱区,如何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修复、优化生态环境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清江源”模式中,园区以科技为支撑,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循环农业,此外,以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业为契机对自然景观进行合理开发和保护,很好的化解了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2.7 解决了山区优势资源综合利用问题
山区优势资源丰富,将其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将助推产业升级及企业品牌战略发展。“清江源”模式中,园区紧抓当地优势资源不放松,一方面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业,另一方面着眼于恩施丰富的硒资源,利用科研平台开发“清江源”富硒特色优质烟叶和富硒有机肥,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2.8 解决了科技扶贫问题
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是山区贫困的根本原因。“清江源”模式很好的践行了新型扶贫开发和科技扶贫的理念,以科技开发、技术推广帮助山区进行农业开发、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同时,创新机制,以合作社平台为纽带,形成农民易于接受的服务模式,增强区域产业成长动力和农民自主创收能力,改“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3 建议
经过近年的发展,园区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项目覆盖不均、资金分散、比较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等。且随着园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产业体系的不断丰富,其面临的困难将更多更复杂,园区需要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做进一步的突破。这些都有赖于政府为其创造条件、提供优惠。
3.1 整合资源促园区发展
第一,整合现有各类项目资金、支农资金,进行集中开发。园区的区位优势和产业特性决定了其拥有丰富的项目资源,为避免重复建设,园区应有针对性的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和支农资金,在做好规划的基础上进行集中的、有序的开发建设。第二,进一步加大对园区的财政支持力度,树立科技引领山区农业开发的典型。“清江源”模式是推广科技引领山区农业开发的典型,具有极强的示范意义,各级政府应给予项目支持和财政支持,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和体系建设完善。
3.2 加强对园区的政策支持
由地方政府牵头,结合园区发展需要,为其提供包含土地政策、产业政策、人才政策等在内的多项支持政策,以促进园区健康发展。如为园区高科技人才引进或流动创造条件,给予适当的土地利用优惠政策支持其发展与农业相关的二三产业,支持园区合理的创新土地流转模式等。
作者简介
邹进泰,1961年7月出生,湖北松滋人。现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学硕士点导师组长、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主要社会兼职(学术)有:湖北省农村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软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湖北省经济学团体联合会常务理事、湖北省灾害学会常务理事等。
邹进泰同志长期从事农村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数量与技术经济学等学科研究。其出版的专著有《发展经济学概论》、《发展经济学新探》、《绿色经济》、《湖北农民收入问题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湖北农业强省战略研究》《武汉城市圈与两型农业》(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3)等10余部。在全国报刊上发表《生态家园富民计划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江汉论坛2005.12)、《发展现代农业 推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经济论坛2009.18)、《气候变化对湖北省城市社会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科技进步与对策)等论文60多篇。主持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软科学、湖北省科技厅软科学等省部级以上纵向课题10多项以及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IDRC等国际合作课题多项。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湖北省社会科学成果奖等多项。曾经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多国进行学术交流、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