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人力成本管理认识误区
1.人力成本是成本
很多企业管理者对人力成本的认识还停留在人是企业成本的阶段,这是错误的。人力成本不仅仅是企业成本,还是企业的一项投资,企业引进人才、开发员工能力、激励员工的投入就如同企业经营投资购买、改进和维护设备一样。企业的人力成本从本质上来看是一种投资。企业对员工采用不同的人力成本投入,可以从员工那里得到不同的效益回报。
这方面最为典型的例子是20世纪初美国福特汽车将员工最低日工资由原来的每日“工作9小时2.34美元”调整为“工作8小时5美元”后,员工为企业所带来的变化。当时的背景是,汽车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为了压缩成本,汽车工厂不断降低工人工资或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汽车工人在各个公司之间频繁流动。流动的员工无法保证汽车品质的稳定,而且汽车工厂也不愿意为流动的员工支付更高的工资。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当福特公司的政策推出时,来自世界各地的工人开始涌向福特。每个人都想拿5美元的工资。福特工厂外,有大量的工人来寻找工作。而工厂内的工人唯有努力工作,才不会被别人替代。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这一措施使福特工厂员工年流动率由370%跌到了16%,劳动生产率大幅上涨。而此期间,工厂内推行的流水线作业得以顺利进行,劳动效率成数十倍地增长。规模的增长,又带动了价格的迅速下降,这对福特汽车能够在短时间内走入千家万户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1914年福特的年利润是3000万美元,而在实行日薪5美元后,1916年,年利润就达到了6000万美元。人力的资本作用得以体现。
当然,福特汽车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快速获得了回报。企业中,人的影响因素更为复杂,所以人力成本投入回报的周期更长、形式更为隐蔽。人力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则是改善这一问题的基本方法。
2.控制人力成本就是控制薪酬
很多管理者认为,人力成本主要就是员工薪酬,所以控制人力成本首先就是要控制员工薪酬。这主要是因为,人力成本中的薪酬表现的形式更为直接,其在人力成本中所占的比重也是最高的。员工也有类似的认识,是因为薪酬是员工可以看到最为直接的企业支出,而其他的培训、福利对员工的影响没有那么直接,更别说招募成本、离职成本这样的人力成本。所以,一旦企业提出要控制人力成本,员工们首先担心的是企业是否要控制薪酬了。
事实上,人力成本的范围要远远高于薪酬所能够涵盖的范围。企业通过控制员工薪酬可以实现控制人力成本的目标,通过优化管理流程、改变人员配置、调整组织机构等措施,一样可以达到控制人力成本的目的。
20世纪70年代,美国女性参加工作的人数增加,男性职工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考虑家庭生活问题。随着员工生活方式的变化,很多企业原有的福利制度不再能满足员工的需要,而增加福利会提高企业人力成本的支出,企业并不希望增加此项支出。有的企业开始尝试在福利总额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向员工提供若干种福利选择,员工可以在其中按照自己福利总额标准内选择适合自己的福利组合。例如,企业提供了家庭其他成员的医疗保险,还提供了不同价格的旅游假期线路,有家庭的员工则可以选择此项保险及价格较低的旅游线路,单身员工则可以放弃医疗保险而选择费用更高的旅游线路。这项措施被称为自助餐式福利。该措施实施后,企业福利费用得到了控制,而员工的满意度也大大提升。
所以,人力成本控制并不是简单地控制员工薪酬。还应该注重其他人力成本项目,以及人力成本付出方式。
3.人力成本越低越好
许多企业会有这样的认识,“人力成本会消耗企业的利润,人力成本降低意味着企业成本付出的降低,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但过低的人力成本并不能导致企业低成本付出。
低人力成本下,招募成本的高低与企业招募人才时可供选择的范围是直接关联的。降低招募成本,就意味着企业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招聘员工。员工开发成本低,也意味着员工在企业中能力成长会受到限制,企业一旦出现变化,员工适应能力不足,会造成工作效率的下降,同时,员工也会为了寻找更多的能力提升机会而选择离开公司。低使用成本,意味着员工的薪酬、福利处于较低的水平,更加容易导致员工的流动。一旦员工流失超过了合理的比例,就会造成企业经营的困难,降低企业收入能力,提高企业的运营成本。所以,人力成本越低越好是不对的。
当然,人力成本也并不是越高越好,过高的人力成本会造成人力成本的浪费,也容易滋养“懒人”。实际上,人力成本的高低并不是衡量人力成本控制效果的标准。衡量企业人力成本是否适宜,对内要与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销售收入、利润等发展指标比较,对外要与同行业和竞争对手的控制水平相比较。在不同的时期,将人力成本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才是人力成本控制所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