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 技术必须过硬
中国要从制造大国提升为制造强国,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战略,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中国企业就必须造就一大批高技能人才。时代呼唤工匠精神,企业需要能工巧匠。班组长要保持技术上的优势,必须有过硬的技术,要成为专业上的行家里手。
3.2.1 弘扬工匠精神
1.时代呼唤工匠精神
中央电视台系列片《大国工匠》播出之后,引起了全国的强烈反响,时代呼唤工匠精神。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要进行供给侧的改革,中国“智”造将由千千万万的大国工匠铸就。时代呼唤工匠精神,班组长作为奋战在一线的技能高手更应该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
中国航天、中国高铁是共和国的两张金色名片,也是中国制造的杰作。在火箭、卫星、高铁列车这些高端产品的背后,是一大群中国优秀的技能工人。火箭是高科技产品,但它依然离不开焊接。高凤林硬是把焊接工变成了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的大师。
经验分享3-3 高技能楷模高凤林
高凤林是火箭总装厂的一名普通焊工,中专学历,却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中国多次火箭发射的核心焊接技术是高凤林带队完成的,他是如何从一些员工成长为高级技师的呢?
高凤林不到20岁就参加了工作。在车间实习期间,他发现现有的电焊操作缺乏系统、规范的操作工艺,由于主要靠经验,电焊的质量会随着人员的波动而变得不够稳定,这对于一般的产品没有关系,但对于航天火箭这种高精尖产品,质量波动却有可能带来致命的隐患。为此,高凤林决心攻克难关,他通过大量观察和实践,反复实验,总结出焊接技术“稳、准、匀”的基础要领。为了实现这三个字,他端过砖头,甚至在焊枪上绑上铅条进行练习,形成自己独有的焊接技术,在长征三号火箭的研发中立下奇功。
面对成绩,高凤林没有自满,而是深深感到自己理论知识的不足,恶补专业理论知识。单位领导积极支持高凤林的行为,为他创造实验的条件,并送高凤林参加各种专家的研讨交流会,高凤林很快成长起来,逐步成长为既有高超技能又拥有专业理论知识的高级技师。
2006年,受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邀请,高凤林作为航天专家,参加了由世界16个国家参与的反物质探测器项目,他提出的生产制造方案,得到了各方专家的认可,解决了AMS2反物质探测器项目的制造难题,获得了美国宇航局的认可,同年被国家七部委评为“中国高技能人才十大楷模”,成为航天制造的“明星”。
➲【点评】
高凤林总结得好:“工匠不仅需要一双‘熔融绘制’的手,还需要创新的头脑。”让创新成为常态,让工作事半功倍。
工匠精神讲求钻研,推崇极致。我们在工作中也是这样精益求精的吗?
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很快,不少人得了“浮躁病”,总想一夜暴富。干什么不钻研什么。经济进入新常态,只有追求工匠精神的员工才能立足,才能走在时代的前列。
2013年中央电视台年度经济人物评选主题为“转型升级的智慧与行动”,“中国技工群体”获得特别奖,由北一机床重型高级技师刘海旺、上海电器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刘霞、中国北车唐车公司数控配管高级技师“金蓝领”苏健作为特别上台领奖。这足以说明宏观的转型升级与企业内部造就工匠的必然联系。
2.精湛的工匠技艺
中国在传统上是非常重视工匠技艺的。但近30年来,“浮躁病”蔓延。今天,我们改革进入了深水区,经济进入了新常态,也到了根治“浮躁病”的时候了。步子稍慢一点,心态多静一些。企业从追求数量转变到追求质量和效益上来,员工则要立足岗位,钻研技艺。不管是哪个行业的人,都要干什么,就想什么,就钻研什么。否则,就没有未来,就会被社会淘汰。精湛的技艺,就个人来讲能立身;就企业来讲能立命;就国家来讲能立强!
班组长作为现场技术、技能的能手,应该坚持技术为本,不断钻研技术,提高技艺,持之以恒地追求精湛的工匠技艺,成为员工的技术楷模。
3.2.2 学习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
1.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代表、为起点,建立了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人类的“腿”变长了,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与交往。期间大英帝国崛起,主宰了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电子)为代表的能源革命,电动机的普遍使用,使人类的“手”更有了力量。期间美国崛起,称霸全球。第三次工业革命,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智能革命”,它大大提高了人们的数据处理能力,借助手机,实现了全球的实时联络,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大脑”、思维方式、情感交流和生活方式。中国错过了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机会,今天决不能错过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机遇。
2.适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自李克强总理首倡“互联网+”的理念,随即引起各级政府、各类企业、政策研究机构和中外媒体的高度重视和强烈反响。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必须运用“互联网+”的思维,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推动产业技术革命,通过创新驱动我国经济向更高水平发展。
有了微信,很多班组利用它建立起班组群,使组员间的沟通更加通畅。有了视频通信,同行业的异地班组可以相互切磋维修技艺。随之的新商业模式对我们大家的日常生活也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3.2.3 岗位成才
1.聚焦于技术进步
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一个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与制造强国德国和日本相比,从员工层面来看,我们之间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敬业精神和员工技能上面。员工要以岗位为职业舞台,学一行,精一行。没有技术,不掌握技能的员工是没有未来的。
班组长要成为班组里新技术的引领者,随着企业的自动化程度越高,操作越复杂,越要学习新技术。在调结构、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更要聚焦于技术的进步,而不至于被新技术所淘汰。
2.成为岗位专家
很多人会觉得自己的工作太平凡,岗位很一般,甚至没什么技术含量。其实不然,每个人都要做到岗位上的企业第一。比如,秘书复印文件,就比经理要快要好,还能进行简单的复印机维护。否则,总经理自己干复印,秘书的岗位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对于其他岗位也是如此,要做到在这个岗位上,企业里没有任何人比自己更强,这样就可以在岗位上立足了。班组长更要成为本岗位的专家,使自己在技术、管理上做得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