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合作共赢
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所谓互利共赢就是通过扩大对外开放,与世界上各国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所谓多元平衡就是世界上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是平衡的,不过分依赖于某个市场;产业和贸易结构也是平衡的,不依赖于某一个或几个产业产品的出口。所谓安全高效就是对于世界上出现的经济危机有抗打击能力,对于国际经济的动荡有抗压能力。
2015年5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通过了《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该《意见》于2015年9月18日发布。《意见》不仅进一步强调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而且强调建设开放型经济强国。《意见》指出:要统筹开放型经济顶层设计,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开放型经济强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意见》强调:“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总体目标是:加快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更加积极地促进内需和外需平衡、进口和出口平衡、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平衡,逐步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实现开放型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扩大开放中树立正确义利观,切实维护国家利益,保障国家安全,推动我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开放型经济强国”“实现开放型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的表述,是新的目标。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具体要求就是:
(1)建立市场配置资源新机制,建立公平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全球高效配置、国际国内市场深度融合,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更加积极地促进平衡即内需和外需平衡、进口和出口平衡、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平衡,逐步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加快推进与开放型经济相关的体制机制改革。
(2)形成经济运行管理新模式,实现开放型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见》明确指出:按照国际化、法治化的要求,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依法管理开放,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相适应的管理方式,形成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机制,推动国际经济治理结构不断完善。推进政府行为法治化、经济行为市场化,建立健全企业履行主体责任、政府依法监管和社会广泛参与的管理机制,健全对外开放中有效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体制机制。为此,要做到:其一,推进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完善外商投资市场准入制度,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目前,我国利用外资仍采取逐案审批加产业指导的管理方式,审批环节多,影响了外资的积极性。为改变这种状况,2013年中国搞了一个重大探索,就是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方式,只要没有列入负面清单的行业,企业投资都不需要审批。需要强调的是,自贸区不是搞“政策特区”或“税收洼地”,而是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探索创新经济管理模式。其二,改革市场准入、海关监管、检验检疫等管理体制,加快环境保护、投资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等新议题谈判,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其三,完善外商投资监管体系。按照扩大开放与加强监管同步的要求,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外商投资信息报告制度和外商投资信息公示平台,充分发挥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平台作用,形成各政府部门信息共享、协同监管、社会公众参与监督的外商投资全程监管体系,提升外商投资监管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透明度,防止一放就乱。
(3)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拓展开放型经济发展新空间。坚持自主开放与对等开放,加强走出去战略谋划,实施更加主动的自由贸易区战略。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内陆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为依托,以开发区和产业聚集区为平台,积极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路径,创新加工贸易模式,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为依托,稳妥推进有条件的企业将整机生产、零部件、原材料配套和研发、结算等向内陆地区转移,形成产业集群,支持在内陆中心城市建立先进制造业中心。重点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全方位推进与沿线国家合作,构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深化与沿线国家多层次经贸合作。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推动东西双向开放,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扩大沿边开发开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4)形成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全面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巩固和拓展传统优势,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以创新驱动为导向,以质量效益为核心,大力营造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透明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和合作共赢的人文环境,加速培育产业、区位、营商环境和规则标准等综合竞争优势,不断增强创新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