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炼(上):百位特级谈教师专业成长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生本教育,我一辈子的追求

徐晓燕

2018年,适逢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我国启动特级教师评审制度的第40年。对于我而言,2018年,是我从事中学教育的第34周年,获评上海市特级教师的第16个年头。

回望34年的教师生涯,我发现自己只是一名教育服务工作者,为学生的成人成才做好服务,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做好服务,为学校的优质特色做好服务。常怀“服务之心”,让我更加关注学生和老师的需求;崇尚“生本教育”,使我更从师生的需求出发去完善自我的教育教学。

生本化学,给孩子喜欢化学的理由

2000年,我从教育学院调入金山中学,担任高中化学教学工作,这让我由衷地高兴,因为“生本教育”起源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遵循着“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原则,我要在金中身体力行,让“生本化学”的梦想成真。

我发现孩子们在高中学化学的兴趣远远不如初中。在“生本教育”的引导下,我对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化学热情明显减退的现象作了深入研究。我认为,传统的化学教学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再加上知识难度提升造成了学生学习困难。为了让化学主动亲近学生,让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我形成了“生活化、研究型”的化学教学风格。“生活化”让学生懂得化学对生活的意义,“研究型”体现高中学生学化学的特点,研究是面向未来的学习。主要策略有:①“化学与生活”微论坛。同学们轮流上阵,有的讲化学便利生活,有的讲化学与环境,有的讲化学前沿科技。课堂微论坛虽然只有5分钟,但能激发起学生高度的学习热情。②在教学中,我极力挖掘教材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力求新颖、有趣。比如,在序言课上,我会结合衣、食、住、行讲化学无处不在。在讲到硫黄制硫酸时,我给学生讲欧洲帝国在西西里岛争夺硫黄之战的故事,资源背后的政治、经济和民生。③鼓励学生课外作小课题研究、写小论文。学生去污水处理厂作调研,在环境检查站做课题。这些策略,再加上我亲和、自然的教态,学生们普遍喜欢学习化学,不少学生将化学作为他们终身研究的专业。比如:物理成绩全年级第一名的孙同学,不顾家长、班主任等亲朋好友的反对,“三加一”执着地选择化学。他说:“我就是喜欢化学,喜欢听徐老师的课。”由于喜欢,他除了自己钻研外,还乐于辅导他人,成了我的学科助教。那年高考,他夺得全区化学学科最高分。我带教的班级也得了平均分第一名的好成绩。

“生本化学”的基础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处理好认知起点、认知标准和适度超标的关系。面对创新班学生,我为他们量身定做“超标准”课程《化学的今天和明天》。直击化学最前沿的领域,探讨化学服务与人类和社会的贡献与价值。面对听懂汉语有困难的新疆班维吾尔族学生,用“爱心、细心、耐心”真诚对待。记得有一位维吾尔族男孩叫吾拉木,我给他们上完第一堂化学课后,他跑进办公室着急地对我说:“老师,我一句话也没听懂。”面对这群特殊的学生,我捡起早已遗忘的汉语拼音,语文、化学一起教。学科知识两遍、三遍反复地讲解,直到学生真正明白为止。一有空就和他们在一起,和他们聊人生、补化学,成了他们的“徐妈妈”。慢慢地,孩子们喜欢上了化学,以至于全班53%的学生“加一”学科选择了化学,高考时取得上海市“民考民”均分第一的好成绩。更有意思的是,这位吾拉木同学经过师范大学的深造,目前是新疆喀什某中学的化学教师,成了我的同行。

如今,“生本教育”的理念已经在金山中学全面辐射,形成了以教师“导学、助学、督学”和学生“自学自研、互学互研、深学深研”为主要内容的具有金山中学特色的“三学三研”课堂教学变革。以“学”为主体、以“研”为主线、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渐进自主学习的实践经历,全面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生本教材,让新版教材更为接地气

我参与编写和主编的书籍不少,但有两本书受众面广、效果好,让我终身自豪。

其一是高中化学教材,我将“生活化、研究型”实践成果编入教材,如:爆竹与硫黄、牵牛花与指示剂、火箭与燃料、汽车尾气与氮氧化合物等。我还富有创新地提出在“5.4化学肥料中的主角”一节中增加“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教学内容,以“硫与氮的自然界循环”为例,阐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我认为作为高中生应该明白自然界的力量,要有尊重科学、敬畏自然、绿色化学的意识。这也是如今“学科核心价值”的一种体现。我的创意得到教材编写组的一致称赞,并作为样稿送审获得好评。

其二是区域高中教材《我追求的化学》。金山区是上海国际化工城,区域内建有上海石化厂、上海市化学工业区、天原化工厂以及大大小小的许多化工企业。化工企业的环保意识参差不齐,市民化学知识欠缺,存在很强的“恐化”情绪。为了让学生多了解一些化学知识,用知识消除“恐化”情绪,用知识保护自己的家园,应金山区人民政府的要求,由我领衔主编了一本面向全区高中学生的化学拓展性教材《我追求的化学》。依据高中生知识基础、民生关切,我将“化学与生命、化学与材料、化学与环境、化工在金山和化学的发展”作为编写体例,力图用通俗的语言、浅显的道理,诠释化学工业的重要性以及绿色环保的理念。我率领几位化学教师编写了此教材。由于编写者大多是区内一线化学教师,编写经验有限,于是我就手把手地教,通稿时又一遍遍帮他们修改,书稿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在全区高中拓展课中被广泛使用,起到很好的宣传和教育作用。

生本教研,使教师快速成长的途径

我的工作起点非常特殊,大学毕业直接被分配到教师进修学校担任化学教研员。这是一个需要丰富教学经验和指导能力的岗位,“白纸一张”的我简直没有方向。但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不会,咱就学;要求高,咱就学勤点。于是,我一边找学校顶班上课,补上我的教学经历。另一方面,多下基层听老师们的课,向老师们学习上课的艺术。三年中我上课600多节,听课600多节。我还经常跟着老教研员,观察他们怎样评课。记得有一次,我独自一人去南汇听课。那次活动结束得比较晚,为了听完专家们的评课,我耽误了回家的末班车。没有电话,无法通知家人,晚上只能和小商小贩挤在廉价的旅馆里。那段日子虽苦,却是我成长的必经之路。我觉得,每听一节课,都会有收获,哪怕收获仅仅只有一分钟,也能积少成多。自身的勤奋加上师傅的点拨,短短三年光景,我已基本胜任教研员的岗位工作。

教研员的任务就是要为教师服务。因此,只要教师们在教学问题上有求于我,我总是有求必应。一次,漕泾护塘村校的一位青年教师要开市级评比课,需要我帮忙。我二话不说,马上动身。那时,朱泾到漕泾护塘不通公交。我只能坐一段巴士,再请当地农民用他们的摩托车送达。在听完他的第一次试讲课后,我并不满意。当天下午就借了一个班,自己上,让那位年轻教师在后面听。年轻教师从旁观者的角度重新审视了这节课,思路豁然开朗。第二天,我又去漕泾护塘村校听了第二次试讲课。又经过了几次打磨,我也在这条“特殊的路”上来回奔波了七八次。最终,这位教师获得了“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评比”一等奖。虽然,获奖的并不是我,但我比自己获奖还高兴!因为,获奖背后有我辛勤的服务成果。

类似的故事还有许多。就像这样,教研员以教师这类学生为本的“生本”教学研究,让许多教师从中获益。教师们就是从这样的一堂堂公开课的“磨课”、一篇篇教研论文的“磨稿”、一次次模拟试题的“磨题”中得到深刻感悟、得到快速成长。在帮助教师成长的路上,得益最多的其实还是我自己,在一次次“磨”的路上,让我一次次突破自我。

生本培训,助上海市化学名师成长

2008年起,我受聘担任第二期、第三期上海市普教系统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化学学科基地的主持人,先后带教了28位上海市化学名师。“生本培训”的理念体现在以学员原有基础为培训起点,以学员的发展目标为培训目标。

“双名”的目标是培养一批具有良好师德修养、先进教学理念、厚实专业素养、开阔国际视野和较强国际交往能力,具有教育研究和教育创新能力,在上海市乃至国内有影响的优秀教师。要成为有影响力的教师,必须在“专”和“特”字上做文章。培训初期,我在学员中做过调查,发现学员大多属于化学“本色”教师中的优秀者。如何让老师从“本色”走向“特色”,我花了不少心思。第一,我为学员量身定制了讲座“教学风格是名师的重要品牌”,以此唤醒学员重视“品牌”意识。第二,分析每个学员的性格特征、成长历史、学校背景和课堂教学风格。第三,形成相对清晰的特色定位。第四,通过课堂实践、课题研究、撰写文章等手段,做大、做强自己的特色。我善于发现学员身上的“特点”,把“特点”串联成“特长”,将“特长”放大形成“特色”。经过专家讲座、导师指导、考察学习、课题研究、教学论坛、教学课演、阅读写作、网络交流等环节的课程,学员们得以迅速成长。

34年的从教路上,我有过多重角色。当过教研员、教师、师训者、校长,无论在哪一个岗位上,我都牢记以自己优秀的专业水准服务学生、服务老师、服务学校。我深信教育是一项美丽的事业,是人间大美。教育是护花的事业,此生我甘愿做一名护花的使者,期待着“生本教育”助力更多美丽花开!

施红莲,1988年8月参加工作。上海市音乐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现任上海市闵行区音乐研训员,上海市闵行女教师管乐团常务指挥等,兼任华师大特聘教授,上海市音乐名师基地导师等。先后被评为上海市领军人才后备,上海市优秀全能教研员等。先后主持多项市级重点课题,在国家级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多篇论文连续三次代表上海参加国家教育部主办的全国科研论文比赛均获一等奖。先后参与多本全国中学音乐教材和高中音乐新课程指导丛书的编写,个人专著《乐海同行——新时期音乐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上海市名师名校长基地优秀成果出版并获得好评。近十年来,领衔开发并主编出版特色教材《上海乡土音乐文化》《上海传统音乐文化》(共四册),其中《上海乡土音乐文化》获上海市特色课程评选一等奖,教材推广至今取得广泛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