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社区老年心理障碍与治疗
一、老年人及老年期的特点
我国已于2001年跨入老龄化社会,据相关部门预测,至2015年中国老年人口约4.15亿,是世界上老年人人口最多的国家。关注、关心、关爱老年人身心健康对社会、家庭和个人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老年人心理干预的目的是让老年人有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更佳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老年期常被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我国一般将老年群体中60~69岁的人划分为低龄老人,70~79岁的为中龄老人,80岁及以上的为高龄老人。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在身体健康状况、生活自理能力、参与社会活动、婚姻状况、家庭关系、心理需求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划分老年期不但有助于我们综合评估老年人的共性需要和差异性需要,而且有助于甄别其中适合进行心理咨询的服务对象。
(一)老年期生理特点
人体机能老化给人体九大系统带来变化,详见下表。
(二)老年期心理特点
1.智力
年老的时候认知和智力功能的减退并非在所难免。实际上,老年人的晶体智力比年轻人还要好,然而,个人处理复杂问题的速度的确会随着年老而有所下降,这是由于脑部的神经传输介质的效率有所改变造成的。在没有诸如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或营养不良导致的器质性脑损伤的情况下,老年人会保持学习新技能的能力,并仍然可以在智力上保持活跃状态,让大脑能一直得到刺激并投入运转,对于保存认知能力至关重要。
2.人格
按照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观点,老年是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它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获得自我完整感,避免陷入自我绝望。在这一阶段,个人必须学会接受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并得出对自己生命意义的理解。有时这一过程包括处理未了的事宜,挽回尚能改变的东西;而有时则意味着要放弃无可挽回的东西。在其中任何一种情况下,如果个人无法对自己的生命感到安心,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绝望和一种无法抵挡的生命无意义感。
3.记忆力
知觉速度下降,老年人在相同时间内难以像自己年轻时那样处理信息。老年人是比较挑剔的学习者。个人动机是老年人是否能够学会东西的非常重要的因素。有两个重要因素可提升老年人的学习能力:一是学习的东西与个人的生活有关;二是有演练新行为的机会。
二、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
(一)老年人心理问题的几大类别
在现代社会,由于生理与心理、个人与社会的老龄化,老年人容易在以下几个方面遇到问题:
1.疾病与健康需求带来的心理问题
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往往受到慢性病的折磨,生活质量受到损害,与之相关的医疗费用带来的经济压力、对康复保健和亲人关怀的需求成为老年人普遍的心理需求。
2.代际隔阂带来的心理问题
当今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爆炸时代,知识更新迅速,老年人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多已过时,而学习机会和资源的下降,使其难以掌握现代知识和信息,因此与年轻人的沟通常会出现信息不对等的情况,容易造成代际隔阂,代际隔阂则会阻碍老年人与子孙辈的沟通和交流,加重孤独感、无用感被和被抛弃感。
3.社会隔阂带来的心理问题
老年人退出工作岗位或失去劳动能力后社会交往圈子常会大大缩小,晚年生活往往与孤独、寂寞相伴,社会隔离严重,如不加以改善将造成恶性循环。
4.家庭结构变化带来的心理问题
老年阶段,子女离家、亲人离世等变故不可避免会发生,空巢、丧偶、再婚等问题易对老人形成心理压力。
(二)老年人心理问题的常见症状
(1)衰老无用(自卑)感:老年人随着年龄、生活的变化,身体多病和功能衰退,对退休后的无所事事不能适应,认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会的累赘,失去存在价值,对自己评价过低,产生无用、消沉、悲观感,生活抑郁,寡言少语,整日闷闷不乐。衰老无用感一经产生,就意味着一个人精神已经老化,失去了生活的意愿和积极性。
(2)失落感:部分老人离开工作岗位之后,常常无所适从。总认为自己老了,不中用了,单位和家庭不再需要自己了。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突然失去了手中的权力,出门少了车接车送,也没了前呼后拥,心中更是感到失落,生活空虚,情绪不稳定,整天心事重重、沉默寡言、足不出户。
(3)孤独感:老年人由于丧偶、独居、离退休、人际交往减少,社会及家庭地位改变,生活中由于身体、心理及其他原因导致的行动交往不方便,使老年人感到空虚寂寞,特别是子女常因为工作、家庭等原因不能经常回家,对老人关心不够,老人的孤独感就更加明显。
(4)固执易怒:主要表现在对待一些问题的看法比较固执,坚持自己的观点,即使观点明显不符合实际,对他人的分析和意见往往也听不进去,认为自己的意见就是权威,特别是在家中的表现更为突出。当自己的意见被否定后,就表现得很不耐烦,整天唠叨不停,不开心等。老年人自我控制能力减弱,情绪变得不稳定、急躁、易冲动、喜怒无常,易因琐事而大发脾气,重者伤人毁物不计后果,有时无任何原因也表现出烦躁不安,突然发怒。
(5)还童幼稚:年老人会多少变得像“老小孩”。遇事容易一会儿高兴,一会儿生气,反复无常。这种“老小孩”的现象,在女性和文化素质偏低者中较为多见。这种现象,也可说是一种心理上的自卫,以较年幼的心情来看复杂的现实,也可说是一种理性境界的表现,看透了繁华的外界,只欣赏纯洁且单纯的境界。
(6)怀旧心理:喜欢和人们谈论过去的事,特别是当谈到自己的亲身经历时,非常激动,由于老人对自己讲过的东西很容易忘记,却又要一遍一遍地反复讲述,从而给人留下“树老根多,人老话多”的印象。
(7)抑郁心理:抑郁心理是老人们常呈现的心理反应。老年人抑郁占老年人口的7%~10%。其表现一是食欲不振、疲乏无力、失眠头痛、腰背痛、体重减轻;二是情绪低沉、坐立不安、情感淡漠、兴趣减少、待人冷漠、灰心丧气、自寻烦恼、度日如年、自责自卑;三是自杀言行,平时有活在世上是“累赘”,活着不如死了的言论,其自杀行为无明显外露,往往被家人忽视,出现自杀行为。
(8)焦虑心理:心烦意乱、情绪易激怒,怀疑自己的能力、紧张、恐惧,因此导致头晕、头痛、失眠等精神躯体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
(9)恐惧心理:老年人的恐惧感主要来源于疾病和死亡的威胁,而有些老人的这种恐惧并不完全是怕死,主要是对疾病的担心,担心患病后给子女带来负担、被人讨厌和冷落,得不到应有的照顾。也有一些老人对死亡抱有惧怕、无奈、拒绝甚至“逃避”的态度。他们或者觉得自己的人生目标尚未实现,或者认为家里还有大问题没有解决,或者担忧自己哪一天会突然去世,而无法在临终前交代好后事。
(10)疑病:疑病是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障碍。顾名思义,疑病就是怀疑或是断定自己患了某种严重躯体疾病(如癌症、心脏病等),从而忧心忡忡、苦恼焦虑。过度关注自己的身体是疑病者的共同特征。60岁以上老年人,有半数的人可出现疑病症状,这是由于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已从对外界事物的关心转向自己的身体所致,加上这些关心可因某些主观感觉而加强,个性顽固、执拗的人,更容易出现疑病症状,常常出现头部不适、耳鸣、胃肠道功能异常以及失眠等。有时会过分注意报刊书籍上的一些医学常识并对照自己的不适感,常为此心神不定,惶惶不安,甚至多次求医就诊。
(11)幻觉、妄想状态:幻觉属于心理知觉障碍,妄想属于心理思维障碍。二者是老年人较易出现的心理障碍疾患,以女性多见,这与老年人体内器官功能退化和生理心理变化有关。幻觉本是虚构的知觉,客观环境中并没有相应的刺激,但病人却感觉到它的存在。以幻听、幻视多见,患者听到或看到其他人听不见的声音或看不到的人、动物等。在幻听、幻视支配下可做出危险动作,或产生兴奋、恐惧感等。妄想是根本没有客观事实,而病人认为是实在的事,坚信不疑。妄想的内容荒唐可笑,十分离奇。其多见的为被害妄想、猜疑妄想、嫉妒妄想等,如怀疑别人要暗害自己,怀疑爱人有外遇等。发生妄想的人往往有性格缺陷,如主观、敏感多疑、自尊心强,这与童年缺乏母爱,受过某种刺激,缺乏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关。
(12)痴呆:痴呆是脑的老化、萎缩、大脑皮质高级功能广泛损害而引起的以痴呆为表现的智能障碍。一般男多于女。痴呆有两类:一是原发性痴呆,大脑皮质受累、退化、变性或萎缩的结果。早期表现记忆力和定向障碍,生活能自理;中期出现对时间、地点、定向力受累,计算力下降,生活需人照顾;晚期智能完全丧失,不能判别最简单的吃、穿等日常活动,无自主能力,生活不能自理。二是血管性痴呆,由缺血性、出血性或栓塞性脑血管疾患引起,多突然发病,分段渐进性的智能衰退。
(13)离退休综合征:离退休的老同志由于适应不了所处环境和生活习性的突然改变,往往出现情绪消沉和偏离常态的行为,甚至由此引发其他疾病,严重影响了健康,这就是所谓离退休综合征。退休后的老年人有了大量的闲暇时间,往往这段时间会占到人生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这段时间将如何更有意义地度过,是每一个老年人在退休前将面临的新问题。老年人除了担心经济收入和健康状况外,更害怕晚年精神生活的单调寂寞,怕成为社会上没用的人。
(14)老年空巢综合征:所谓“空巢家庭”,是指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相继分离出来,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近年来城镇住房条件的改善为“空巢家庭”创造了契机。当子女离家之后,父母原来的生活规律被打乱,他们无法很快适应,进而出现烦躁不安、消沉抑郁等情绪,而这种情绪又会令他们的社会交往更少、更加闭塞。而中国人一直以多子多福为乐,特别是老年人,一旦面对“空巢”,他们会觉得在感情上和心理上失去了支撑和依靠,觉得自己的存在对子女不再有价值,因而陷入无趣、无欲、无助的“老年空巢综合征”状态,甚至出现自杀的想法和做法。
(15)老年人丧偶后心理:虽然人们都懂得老夫老妻不可能同日走的道理,但经历过了几十年的沟沟坎坎和磕磕绊绊后,两个人正相携安度晚年之时,倘若一方“先走一步”,必定会给另一方在精神上造成巨大的创伤。有的老人仿佛失去了精神支柱,悲哀、彷徨、失落、孤独等情绪交织心中,丧失了继续生活下去的信心与勇气。心理专家分析,丧偶老人的精神世界,往往要经历一个剧烈悲痛的过程。这个过程大致有三个阶段。自责阶段,与老伴洒泪告别之后,总觉得对不起逝者:为什么过去常常对他(她)发脾气,为什么没有坚持让他(她)去医院检查,甚至认为对方的死自己负有主要责任。于是生者精神恍惚,心理负担沉重,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在言行上还会出现一系列反常现象。怀念阶段,生者在剧烈的情感波涛稍稍平息之后,会进入一个深沉的回忆和思念阶段,在头脑中经常出现老伴的身影,时常感到现在的自己是多么凄凉和孤寂。恢复阶段,在亲朋好友的关怀和帮助下,终于领悟了“生老病死乃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这个道理。于是,理智战胜了感情,身心渐渐恢复了常态,从而以坚强的毅力面对现实,又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16)老年人再婚心理:老人再婚考虑的问题,和年轻人的婚姻不同。种种疑虑笼罩在心头:一怕儿女不同意;二怕别人的鄙视;三怕财产会出纠纷;四怕老伴不如意。
三、老年人心理问题评估
(一)评估的内容
有效地识别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是开展心理援助的前提,需要评估的方面有:一是心理状态评估;二是相关的生理、社会环境评估。具体包括:
(1)身体健康方面,评估工具一般包括疾病诊断、治疗和用药情况筛查表,老年人常见病、慢性病也是关注的重点。
(2)心理情绪方面,评估的重点是认知功能和情绪状况,认知功能包括近期记忆、程序记忆、定向能力、判断能力等。常用福尔斯坦简易精神状态检查作为筛查老年人痴呆症的初步工具。情绪状况的评估包括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和自杀意念等。有关老年抑郁症已有专门的评估工具,常用的甄别老年抑郁症初步症状的检测工具是老年抑郁量表。
(3)日常生活能力方面,评估的重点是独立生活能力,包括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中使用工具等基本技能。
(4)社会功能方面,一是要确定老人参与了哪些社会活动或者想参与哪些社会活动;二是要确定老人是否有自认为能够调动的社会支持资源。可以使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二)评估常用的方法
除常用测评工具外,在咨询中还需要通过观察的方法,对来访的老人进行综合状态评估。
1.观察法
一是可以通过与心理活动有关的体态进行观察。
(1)生命体征。体温过高或骤降,脉搏细速或过缓,呼吸急促、过慢或暂停,血压升高或低下,均会使老年患者流露出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
(2)面容表情。注意观察老年人的情绪改变所引起的面容和表情的变化,如快乐、紧张、焦虑、痛苦、憔悴、愤怒、惧怕等面容。
(3)情绪情感。注意观察老年人内在的情感反应,如自责、内疚、自尊、自豪、骄傲、悔恨、自愧、忧郁、失望、愤怒、激动、恐惧和悲伤等。
(4)姿势步态。注意观察老年人是否因情绪和情感活动所引起的身体姿势与步态的变化。如激动愤怒时是否出现手足发抖或步态不稳;忧郁失望时是否眼神迷茫;自豪、悔恨、自愧、恐惧、悲伤时是否出现不经意的手势、坐势等身体姿势的变化。
(5)精神睡眠。注意观察老年人的精神面貌与睡眠情况。有无精神萎靡、不愿见人、兴致索然、唉声叹气、消极厌世、情绪低落、入睡困难、夜间失眠等。
(6)动作行为。注意观察老年人的行为与动作,有无举止不端,衣衫褴褛,不爱清洁,不修边幅;在言语表情方面是否主动或语言过少,语调低沉或高昂;在动作方面是否动作不灵活,动作不协调,动作缓慢或笨拙等。
二是可以通过与心理活动有关的能力进行观察。
(1)观察力。通过播放日常生活中的某些情景录像,让老年患者仔细观察,并说出所得结果进行判断。
(2)思维力。将某些日常生活常识、某些概念,让老年人进行思维、逻辑推理、应答,观察其综合分析能力如何。
(3)语言力。通过和老年人的交流,了解他们的语言是否恰当、诚恳、自然,富有表达性。
(4)想象力。给老年人出一些与之有关的题目,并根据题意的要求,设想出符合现实生活中的梦境。
(5)判断力。请老人回答一些较简单的有关政治、历史、地理、社会知识等问题,观察其概括和判断能力如何。
(6)记忆力。可在与老年人的谈话过程中,了解他们对过去和最近一些情况的记忆程度。
(7)计算力。根据老年人原来从事某项工作的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复杂与简单的数字计算。
(8)特殊能力的观察。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种特殊活动或专业活动所必需的能力,是一般能力在活动中的具体化和专门化,包括动作能力、机械能力、核对能力、美术能力、音乐能力、数学能力、写作能力和体育能力等。
可通过实际测试来进行上述各种能力的观察,其目的是了解老人们对文化、体育的兴趣爱好是否广泛,兴趣是否易变,对日常生活与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能否自主独立生活,是否具有精神生活的支柱,能否像过去一样顺利地完成某种复杂的活动。
2.会谈法
会谈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结构式会谈。是根据临床要求,以比较固定的方式和次序,编制会谈提纲或问题表,向患者提出问题,患者按要求回答。此方式的优点是重点突出、方法固定、比较节省时间;其不足是比较刻板,常常只能得到患者“是”或“否”的简单回答,无法取得全面而深入的详细资料。
(2)自由式会谈。是比较灵活的、不拘泥于固定的问题格式和顺序,可与患者自由交谈,患者毫无戒心地倾吐出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容易掌握患者真实的心理体验。此方式需要的时间比较多,且容易产生顾此失彼的弊病。
(3)半标准化会谈。是把上述两种会谈方式结合应用,即按照预先准备的问题进行,又不可拘泥于固定的顺序,并且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进行会谈。
会谈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八点。
(1)感知觉障碍:在谈话过程中了解老人有无幻觉、感知综合障碍。
(2)思维障碍:老人的说话和语言常能反映他们的思维和联想,评价其有无联想障碍等。
(3)智力:在会谈过程中可以通过交谈来观察老年人是否有明显的智力缺损。
(4)定向:检查老年人是否存在时间和空间的定向障碍。
(5)注意和记忆:老年人在会谈过程中的注意情况;远、近记忆有否障碍。
(6)情绪表现:检查老年人当前的优势情感,一段时间来的心境,情绪反应的强度、适当性和自控能力。
(7)行为方式和仪表:会谈期间可以观察老年人的行为和仪表。
(8)自知力:会谈期间应对老年人的自知力(即对自己的问题或疾病的自我判断能力)进行评估。
3.心理测验
评估可以借助一些测评工具,除常用的心理测评工具选用适合老年人的外,民政部2013年出台的《老年人能力评估》行业标准也可以参考。下面介绍症状自评量表的用法:
(1)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适用于有躯体疾病的患者的心理健康研究,是目前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应用最多的一种自评量表。
(2)使用方法。在开始评定时,由工作人员先把总的评分方法和要求向被测者讲清楚,待他完全明白后,做出独立的、不受任何人影响的自我评定。对于文化程度低的自评者或其他特殊情况者,可由工作人员协助阅读理解,并且以中性的不带任何暗示和偏向的方式把问题的本意告诉他。测评时间,可以是一个特定的时间,通常是评定的近一周的时间。
(3)评定方法。采取5级评分制(1~5级), “1”无、“2”轻度、“3”中度、“4”相当重、“5”严重。凡是自评者认为是“无”的均给1分,无反向评分项目。
(4)分析评定指标。SCL-90的分析统计指标主要为两项,即总分与因子分。利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与相关影响因素的量表(包括自制版调查问卷、状态—特质焦虑问卷、生活事件评定量表问卷、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社区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调查结果。
四、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的应对
(一)个案应对的方法
老年人心理问题个案应对的方法,是以个别化的方式帮助其个人和家庭减轻压力,调动家庭和社会资源,促进调适社会关系、恢复社会功能,推动老年人参与社会生活,提高其生活质量。从过程上可分为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结案等几个步骤,与传统的个案工作差异不大。但在具体操作中,要注意针对老年人的特点做好几个环节:
(1)充分尊重老年人的自主权。由老年人自己来识别问题,耐心倾听老年人对其需求的诉说,放慢节奏,放弃对咨询过程和结果的控制,相信老人有解决问题的潜能。
(2)客观对待老年人所处的环境。一是联系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二是帮助老人以更开阔的视野来看待所面临的问题。
(3)咨询中常用的技巧。怀旧和生命回顾是常用的两个方法。怀旧是指让老年人回顾过往生活中最重要、最难忘的事件和时刻,重新体验快乐、成就、尊严等多种有利身心健康的情绪。生命回顾则是通过生动地缅怀过去一生成功或失败的经历,让老年人重建完整的自我的一种手法。
(二)小组活动的方法
小组活动对帮助老年人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尤其是一些因为种种原因不便于进行个案咨询的老人,不同形式的小组活动可以帮助他们参与社会生活、获得归属感、得到社会网络支持等。常见的小组模式有教育型、支持型、治疗型等,小组活动形式丰富多样,除了讨论性活动、缅怀性活动、教育性活动,还可以有身体锻炼活动、表演性活动、季节性活动或游戏性活动。老年小组活动要注意的事项:
(1)符合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关照老年人身体上的不便,设置相应的辅助工具。还要特别注意身体虚弱者的特殊需求。
(2)带领者可能始终要比较积极,以适应老年人的被动情况。在成员沟通中要实时控制一些主观、敌意或攻击性信息,加强对沟通的把握。沟通的重点尽可能多的集中在促进老人潜能发挥、正面的经历和有效增强适应力方面。
(3)循序渐进及时激励。老年人节奏比较慢,成员的点滴进步很重要,不要为迟迟看不到显著成效而气馁。
(三)社区参与的方法
社区是老年人熟悉的、主要的生活场所,以社区为载体,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改善老人与社区的关系,促进老人的社区参与,培育老人的社区归属感,可以有效地解决社会隔离,树立老年人自助、互助和自决精神,从更宽广的层面上为老年人提供有益的帮助。社区心理医生除了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区活动、融入社区生活,必要时还可以通过转介,让老年人获得社区工作人员、社工、志愿者的主动帮助。
除了上述专业手段,在实际生活中,社区心理医生、老年人子女或看护人在应对老年人心理问题时,还可以参照以下技巧:
(1)让老人确立生存意义、正确对待身体的变化:应该让他们客观地意识到岁月不饶人,正确地对待身体的变化,并指导其家人陪同定期体检,发现疾病及早治疗。不要抱侥幸心理,麻痹大意,延误治疗;也不要被疾病吓倒,要坦然面对死亡,要认真地过好每一天,不仅应老有所养,还要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2)保持与外界环境的接触:即与自然、社会和人的接触。这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愉悦心情,又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退休后多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发挥余热。多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使生活丰富多彩。
(3)生活规律、适度脑体劳动:让老年人学会安排规律的生活与合理的作息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体质状况有选择性、有规律地进行运动。包括跑步、打球、爬山、太极拳等体力运动,下棋、打牌等脑力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延缓大脑功能的衰退。
(4)家庭的和睦是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基础:老年人常会感到孤独,希望得到家人的关心、爱护和照顾,因此子女应经常与老人沟通,遇事与老人商量,使老人得到应有的尊重。丧偶的老人独自生活,会感到寂寞,因此子女应理解老年人求偶需求,支持老年人的求偶行为,满足老年人的再婚愿望。
(5)适当地和老人多些肢体接触:捶捶背、揉揉肩、拥抱抚摸等,会让老人感觉到自己受人欢迎,不被人讨厌。
(6)说话的声音大些:声调要柔和,语气要轻柔,让老人能听清楚,就不会觉得别人都在窃窃私语。
(7)对老人的寿命疑虑:可以多找些老寿星、百岁老人的话题去聊,改变老人时日不多的想法,让他觉得未来还很长,还有二三十年。
(8)风险防范的护理:个别老人因各种原因,固执己见,不通情达理,情绪及思想非常偏激,可能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如自杀、伤人或自伤等,在护理中要善于发现一些危险信号,及时进行开导和劝解,化解老人的危险意念,防患于未然。
(9)陪伴老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陪伴老人,不要打断、否认,或者缩短他正在说的话。如果他和你说话,静静的听完他讲的话,再发言。如果他不说话,不见得是他不想说话,可能是他累了,你可以看情况和他说说话,说点他感兴趣的话。如果他睡着了,不要轻易叫醒他吃药或者问他尿不尿之类的话。如果他问你在干什么,来了什么客人,客人是做什么的,耐心回答,不要说“别管了,养好身体就行”这样的话。可以请教他的专业,请教他一些常识问题。如果无事,可以坐他身边,捧着他的手抚摸。如果累了,可以在他身边躺下休息。有事能够及时醒来,无事也令他感觉安全。可以和他讲离去的亲友,将来都会在一个世界见面,一点也不会孤独寂寞。赞叹他的勇气,时时刻刻鼓励他,让他感觉到他的一生不是无意义的。用他能接受的方式,和他谈论即将面临的死亡。最后告诉他,你从陪伴他获得了最珍贵的东西,从陪伴他,得到了爱,并懂得怎么更好地爱人,了解更广阔的生命,对必然来临的死亡有所准备,没有恐惧,并感谢他给予这一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