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学入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如何理解世界体系的“无政府性”?

无政府性(anarchy)是国际关系学最重要的概念和理论假定。对无政府性的内涵和意义的诠释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国际关系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分析和判断。根据《韦氏新大学词典》(第九版)的解释,“anarchy”一词主要有以下几种含义:一是指没有政府或缺乏控制;二是指由于不存在政府而导致没有法律和政治秩序的混乱和无序;三是指由于不存在政府而人人享有完全自由的乌托邦社会;四是指单纯的缺乏秩序(与政治和政府无关)。

在现实主义者眼中,无政府状态意味着国际社会是一个弱肉强食、充满欺骗与背叛、完全失序的社会,充满了永无止境的竞争和冲突,国家只能采取自助的方式以维护自身安全。就像沃尔兹在《国际政治理论》中所说的:“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员,每个国家经常是在暴力的阴影下处理本国事务的。由于一些国家可以选择在任何时候使用武力,所有的国家都必须小心戒备……国家间的自然状态就是战争状态……由于各国可以自行决定是否使用武力,因而战争随时可能会爆发……国家之间,正如在人与人之间一样,无政府状态,或者说没有政府的状态,是与暴力的发生联系在一起的。”〔美〕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第135—136页。因此,现实主义倾向于将无政府状态理解为没有政府所导致的无秩序的状态。

但是问题在于,现实中的国际社会并没有完全处于一片混乱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秩序以及国家普遍遵守的行为准则,而这也正是自由主义者的观点。自由主义者并不认为无政府状态等同于无秩序,他们坚持认为,如果将类似国内社会的制度安排推广到国际社会中,利用制度的力量,使得国际法和国际机制能够真正地起作用,那么国际社会就会有序运转。因而自由主义者并不认为无秩序与无政府状态是紧密联系的,他们倾向于认为无政府状态就是指不存在一个世界政府。

建构主义者关于无政府状态的观点与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都有所不同。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都将无政府状态视为国际社会先验性存在的客观物质条件,所有的国家都是在这一既定的客观条件下采取各种行动,并因此产生了国际体系是否存在秩序的分歧。但是建构主义强调体系中非物质性因素的作用,将无政府状态视为观念的产物,即无政府状态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由国家构建出来的。由此,无政府状态这一概念本身是一个“空壳”,并不是国际社会必然的状态,且并不存在着单一的内涵。既然无政府状态来源于国家之间形成的共有观念,那么如果国家改变了对无政府状态的理解和认识,无政府状态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当体系中的国家都认同国家主权独立、主权平等等国际规范,国家之间就有可能保持互不侵犯的状态,从而实现体系的和平与稳定。

如果我们把无政府性作为自然属性对待,把自助性和权力政治作为无政府性的必然结果,那么我们永远跳不出现实主义界定的无政府性逻辑,就会在循环往复的权力政治中无休止地争斗……如果像现实主义那样把无政府性作为国际体系亘古不变的客观事实对待,就不可能质疑这个概念,也不可能解释它的社会性。国际体系的文化是国家行动者建构的,国家行动者有着至关重要的能动作用。现实主义批评温特理论的理想主义色彩,但是,如果完全没有关于国际关系的理想,我们就无法使我们的能动性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因此也就只能任凭现实主义的无政府性控制国际关系的命运,使国家永远徘徊在冷战的思维之中。

——秦亚青秦亚青:《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读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美国研究》2001年第2期,第144页。

由于“无政府性”是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假设和逻辑起点,三大主流理论对“无政府性”的不同的阐释使它们对世界体系的性质的认识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果。对“无政府性”的不同理解是区分国际关系三大理论的主要标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