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机真脏论篇十九 四季脉象引起的五脏疾病
本篇论述了四季正常脉象的特点,五脏之气太过不及引起的疾病,脉和四时的关系,五脏病的传变规律,真脏脉的特点,以及四种难治易治的情况和五实五虚的症状。
春季脉象的特征
【原文】
黄帝问曰:春脉如弦,如何而弦?
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主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
帝曰:如何而反?
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春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如何?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胳满。
【译文】
黄帝问道:春季的脉象如弦,那么什么样是弦呢?岐伯答:春脉是肝脉,属东方的木,是万物开始生长的时节,因此它的脉气软弱轻虚而滑利,正直而长,所以叫做弦。如果违背这样的脉象,那就是病脉。
黄帝问:怎样叫做相违背呢?
岐伯回答说:脉气来的时候,实而且强有力,这称为太过,病出现在外部;脉气来时不实而且微弱,就称为不及,病出现在内部。
黄帝问:春脉太过和不及,会产生怎样不同的病呢?
岐伯回答说:如果太过了,会使人记忆减退,精神恍惚,而出现目眩头痛的癫疾;如果不及,会使胸部隐隐作痛,牵连背部,并且两胁也会出现胀满的症状。
夏季脉象的特征
【原文】
帝曰:善。夏脉如钩,如何而钩?
岐伯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
帝曰:如何而反?
岐伯曰: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夏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如何?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
【译文】
黄帝说:很正确!夏季的脉象如钩,那么什么样是钩呢?岐伯回答:夏脉也是心脉,属于南方的火,具有万物茂盛的气象。因此脉气来时充盛,去时变为衰微,和钩的形状差不多,因此叫做钩脉。如果不符合这样的脉象,就是病脉了。
黄帝又问:那么怎么样才是不符合的呢?
岐伯说:夏脉气来时盛去时也盛,这就是太过,病主要出现在外部;如果脉气来时不盛,去时反而充盛,这就为不及,病主要出现在内部。
黄帝说:夏脉太过和不及,都会出现怎样的病变呢?
岐伯说:太过会使人发热,皮肤疼痛,热邪侵袭使身体生疮;不及会让人心虚烦闷,在身体上部会出现咳唾涎沫的情况,在下部会生泻痢病。
秋季脉象的特征
【原文】
帝曰:善。秋脉如浮,如何而浮?
岐伯曰: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
帝曰:如何而反?
岐伯曰: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傍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秋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如何?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译文】
黄帝说:讲得非常有道理!秋季的脉象如浮,那么什么样是浮呢?
岐伯回答:秋脉是肺脉,属西方的金,具有万物收成的气象。因此脉气来时,轻虚而且浮,来时急去时散,所以称为浮脉。反之就是病脉。黄帝问:相反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秋脉气来时浮软而中央坚实,两旁是虚空的,这样的脉象就是太过,病因在外部,如果脉气来时浮软而微弱,这就是不及,病因在内。黄帝说:秋脉太过和不及,都会出现什么样的病变呢?
岐伯说:太过会使人气逆,背部隐隐作痛,郁闷而不舒畅;如果不及,会使人气喘,呼吸少气而咳嗽,在上部会发生气逆出血,在下部则可以听到喘息的声音。
冬季脉象的特征
【原文】
帝曰:冬脉如营,如何而营?
岐伯曰: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含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反此者病。
帝曰:如何而反?
岐伯曰: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冬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如何?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解,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
帝曰:善。
【译文】
黄帝说:讲得很对!冬季的脉象像沉石,那么什么叫做石脉呢?岐伯说:冬脉是肾脉,属于北方的水,具有万物闭藏的气象,所以脉气来时沉而有力,因此称为石脉。假如与此脉象不符合,就是病脉。黄帝说:违背的情况是怎样的?岐伯说:冬天的脉气来时像弹石般坚硬,这就是太过,病因在外部;如果脉去较快,这称为不及,病因在内部。
黄帝说:冬脉太过和不及,会出现怎样的病变?岐伯说:如果太过会使人精神不振,身体倦怠、脊背痛、气短、说话少;如果不及,则会使人的心像饥饿时一样感到虚悬,季胁下部空软清冷,脊骨疼痛、小腹胀满、小便变色。
黄帝说:讲得很好!
何为脾的病脉
【原文】
帝曰: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
岐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傍者也。
帝曰:然而脾善恶可得见之乎?
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
帝曰:恶者如何可见?
岐伯曰: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喙者,此谓不及,病在中。
【译文】
四时的顺序,是引起脉象逆顺变化的根源,但是脾脉主要对应哪个季节呢?
岐伯说:脾属土,位居中央,是个孤尊之脏,它的职责,是用来滋润周围的其他脏腑的。
黄帝说:那么脾脏的正常与反常,能够看得出来吗?
岐伯说:正常的脾脉看不出来,但有病的脾脉还是可以看得出来的。
黄帝说:那么怎样的脉象是脾的病脉呢?
岐伯说:脉来的时候,像水的流动,这称为太过,病因在外部;脉来的时候,像鸟喙般坚硬,这称为不及,病因在内部。
【原文】
帝曰:夫子言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如何?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四支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
帝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曰:善。吾得脉之大要,天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藏之藏府,每旦读之,名曰玉机。
【译文】
黄帝说:您已经提到脾是孤脏,位居中央属土,滋润周围的脏器,那么它的太过和不及,都会引起怎样的病变呢?
岐伯说:如果太过会使人四肢沉重,不能行动;不及会使人九窍阻塞不通,术语叫“重强”。
黄帝惊讶地肃然起敬,再次行了个礼说:讲得太好了!我已经学会了诊脉的基本要领和天下的最高医术。《五色》、《脉变》、《揆度》、《奇恒》等书所谈及的道理都是一致的。考察四时脉象的正常与异常,它的精要,归结在一个“神”字。神运转不息而不违背规律,如果违逆了就不会运转下去,它的生机也就失掉了。极其重要的真理,都是非常微妙的,我要把它记录在玉版上,藏在内府里,每天早晨都起来诵读,就把它命名为“玉机”吧。
五脏之间病气的传导
【原文】
五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
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脾受气于肺,传之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真脏脉之形象
所谓真脏脉,就是疾病在垂危阶段出现的脉象,其特点是无胃、无神、无根,是疾病深重、元气竭尽、胃气衰败的征象。各真脏脉见,皆为凶险难治、生机断绝之证。对它们的描述,也见于《平人气象论》中。
五脏真脏脉象表
【译文】
五脏所受的病气来源于病气所产生的腑脏,传给它所能相克的腑脏,停留在产生它自身的腑脏,死于与其相克的腑脏。当病重到了快要死的时候,病变一定先传到与其相克的腑脏,病人才会死。这就是说病气逆行必死无疑!
例如,肝所受到的病气来源于心,传到脾,然后它的病气就停留在肾,再传到肺时病人就死了。如果心受病气来自于脾,传行到肺,病气停留在肝,那么再传到肾时病人就死了。如果脾受病气来自于肺,传行到肾,病气就停留在心,那么再传到肝时病人就死了。如果肺受病气来自于肾,传行到肝,然后病气停留在脾,那么再传到心时病人就死了。如果肾受病气来自于肝,传行到心,然后病气停留在肺,那么再传到脾时病人就死了。这都是病气逆行而死的诸多情况。把一昼夜的时辰划分为五个时间段,分别归属于五脏,就可以大概推测出死亡的时间了。
【原文】
黄帝曰:五藏相通,移皆有次。五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藏而当死,是顺传所胜之次。故曰: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
【译文】
黄帝说:五脏相互通连,病气的转移也按照一定的次序。五脏如果出现病变,就会传给各自所克的脏腑,一般属不治之症的,多则三个月、六个月,少则三天、六天,病气只要传遍五脏,就肯定会死,这就是相克的顺传次序。因此说,能够辨别阳证,就可知道病从哪里来,能够辨别阴证,就可知道病人的死亡日期。就是说某个脏器到了它受困的时候,就注定无力回天了。
疾病的传行顺序
【原文】
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弗治,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瘛。当此之时,可灸、可药。弗治,满十日,法当死。肾因传之心,心即复反传而行之肺,发寒热,法当三日死,此病之次也。
【译文】
风邪是导致诸多疾病的最厉害的因素。当寒邪侵犯人体时,使人毫毛竖立,皮肤闭塞,内部发热。在这个时候,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治疗。倘若出现麻痹不仁、肿痛等症状,可用热敷、拔火罐、艾灸或针刺等方法治疗。如果不及时加以诊治,病气就会传行并停留在肺部,称为肺痹,所以出现咳嗽逆气的症状;如果还不进行治疗,病气接着就会从肺传行到肝,这时称为肝痹,又叫做肝厥,会出现胁痛,呕吐等症状。此时,可用按摩或针刺等方法达到治疗目的,如果仍然不采取治疗措施,病气又会从肝传行到脾,发展成为脾风病,而出现黄疸、腹中热、心烦、小便黄色等症状。在这种情况下,还可以用按摩、药物和汤浴等方法诊治。如果再延误治疗,病气沿着脾传行到肾,变成疝瘕病,伴有小腹烦热疼痛、小便色白混浊等症状,也叫做蛊病。在这个时候,可以用按摩、药物等方法加以治疗。假设继续耽误下去,病气从肾传行到心,出现筋脉牵引拘挛的情况,就是癔病了。到这个阶段,还可以用艾灸、药物来控制病情。如果仍然不治疗,十天以后,就会死亡。若病邪由肾传行于心,心又反传到肺脏,又发寒热病,按常理三天就会死亡,这就是疾病传行的顺序。
情绪对疾病的影响
【原文】
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
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及其传化。传,乘之名也。
【译文】
但如果是突然发病的情况,就不用根据这个顺序治疗,有的病传变本身也不一定完全按照这个顺序。出现这样的改变,是因为忧恐悲喜怒五种情志,就会突然引起大病。
如过喜伤心,肾气就因而乘虚而入;大怒伤肝,肺气就因而乘虚而入;过思伤脾,肝气就因而乘虚而入;过恐伤肾,脾气就因而乘虚而入;过忧伤肺,心气就因而乘虚而入;这就是疾病不依照顺序传变的规律。每一种脏器各有五种病变,在它的传变过程中,能够发展成为二十五种病变,这和正常的传变是完全相反的。所谓传,就是“相乘”的意思。
五脏的真脏脉
【原文】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藏脉见,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颈,期一月死。真藏见,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胭。真藏见,十日之内死。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内消,动作益衰。真藏来见,期一岁死,见其真藏,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腹内痛,心中不便,肩项身热,破脱肉,目眶陷。真藏见,目不见人,立死;其见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则死。
【译文】
大骨软弱枯槁了,大块肌肉消瘦了,胸中气满,呼吸不畅,呼吸时身体振动频繁,出现这样的情况,估计六个月就会死亡。这时只要诊察肺脏真脏脉,就可以预知死亡的日期。
大骨枯槁,大肉下陷变瘦削了,胸中气满,喘息不宁,心痛牵动肩项,这样的情形持续大约一个月就很快死亡。只要出现了脾脏的真脏脉,就可以预知病人的死期。
大骨枯槁脆弱了,大肉瘦削下陷了,胸中气满,呼吸困难,腹痛牵引肩项,全身发热,肌肉消瘦,肘膝部肉块破败,这时如果出现了真脏脉,大概十个月内就会死亡。
大骨变脆了,肌肉消陷了,大椎的骨髓在内部消脱,动作也更加不灵便,像这样,如果出现肾的真脏脉,寿命也就大约一年的时间了,诊察肾的真脏脉,就可以预测死期来临。
大骨枯槁了,肌肉消陷了,加上胸中气满,腹痛,心里气郁不舒服,全身发热,肘部膝部肌肉溃烂,全身肌肉消脱,目眶下陷,照此下去,到肝的真脏脉出现,眼睛看不见人,就会很快死亡,即使能看见人,到了脏器丧失抵抗力的时候,死亡也是无法避免的。
【原文】
急虚身中卒至,五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于堕溺,不可为期。其脉绝不来,若人一呼五六至,其形肉不脱,真藏虽不见,犹死也。
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诸真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
【译文】
如果正气一时虚弱,外邪突然侵入人体,就会快速生病,五脏的真气阻塞,全身脉道不通,气已经不能往来,就好像从高处坠落或溺水一样,这样的突然病变,是无法预测死期的。如果脉气断绝而不再来,或者脉搏跳动非常快,一呼一吸脉动五六次,身体肌肉即使不瘦削,没有看见真脏脉到来,也无法逃脱死亡。
肝的真脏脉单独到来的时候,内外劲疾如同按在刀刃上的锋利,又像按在琴弦上所感觉到的硬直,面色青白没有光泽,毫发枯损不堪,这是死亡的征兆。心的真脏脉单独到来的时候,坚硬而搏动手指,像薏苡米那样小而坚实,面色红黑没有光泽,到了毫发枯损不堪时,死亡就要来临了。肺的真脏脉单独到来的时候,洪大而又非常虚弱,像羽毛触碰人的皮肤一样轻虚没有力量,面色白赤没有光泽,毫发呈现枯焦,就要濒临死亡了。肾的真脏脉单独到来的时候,非常坚硬而有力,像手指弹石那样所感觉到的硬度,面色黑黄没有光泽,毫发枯损不堪,这也是要死亡的。脾的真脏脉单独到来的时候,软弱无力并且忽快忽慢,面色黄青没有光泽,毫发已枯损,这也是死症。总而言之,只要是遇到了五脏的真脏脉,都是绝症的预兆。
真脏脉与死亡的关系
【原文】
黄帝曰:见真藏曰死,何也?
岐伯曰: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藏也,故曰死。
帝曰:善。
【译文】
黄帝说:如果诊察到真脏脉的脉象,人就要死亡,依据是什么呢?
岐伯回答说:五脏的真气,都来自于胃,胃是五脏的根本府库。五脏的脉气,如果不能直接到达手太阴的寸口,就必须借助胃气,才能到达。所以五脏的脉气能够在其所主时,出现在手太阴处。如果邪气盛了,精气就必然衰败;胃气和五脏的脏气就不能同时到达手太阴,这样真脏脉就单独出现了。真脏脉单独出现就是因为病气战胜了脏气,据此说病人就快要死亡了。
黄帝说:讲得很正确!
【原文】
黄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
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
【译文】
黄帝说:治病都必须先诊察病人的形体、神气、色泽,以及判断脉的虚实、病的新旧,然后再进行治疗,不能颠倒次序,先匆忙施治,而后再来观察。
如果病人的形气相合,就是可以治愈的症状;气色光润鲜明,病就容易治好,脉象和四时相适应,就为可治之症。脉弱而流畅,是有胃气的现象,也是容易治的病。以上都可计为可治、易治的症状,但也要及时地进行治疗才好。形体、神气不相合,就为难治之症,气色枯槁而没有光泽,病就是难以治愈的。如果脉实并且坚,病就会加重;如果脉象违逆了四时变化规律,那就无可救药了。医生一定要察明这四种情况,清楚地告诉病人。
脉象与症状相反,病难愈
【原文】
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命曰逆四时。未有藏形,于春夏而脉沉涩,秋冬而脉浮大,名曰逆四时也。
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实坚,病在外,脉不实坚者;皆难治。
【译文】
所谓脉象和四时相违逆,就是春天诊得肺脉,属于金克木,夏天诊得肾脉,属于水克火,秋天诊得心脉,属于火克金,冬天诊得脾脉,属于土克水,而且脉到来的时候都表现为悬绝无根,并且沉涩不起,这就叫做逆四时。在四时中五脏的脉气不能随着季节表现各自的特征,在春夏季节里,相反却出现沉涩的脉象,在秋冬季节里,反常出现浮大的脉象,这也叫做逆四时。
热病的脉象本来是洪大的反倒安静了,发生泻痢病的脉象反倒洪大了;出现大失血的脉象原本为虚却变成实脉了;病在内,脉象反倒实而坚了;病在外,脉象反倒不实而坚了;这些都是脉象与症状相反的情况,都是难以治愈的。
依据五实五虚断生死
【原文】
黄帝曰:余闻虚实以决死生,愿闻其情?
岐伯曰:五实死,五虚死。
帝曰:愿闻五实五虚?
岐伯曰: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
帝曰:其时有生者何也?
岐伯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此其候也。
【译文】
黄帝说:我听说依据虚实的病情可以预先判断死生,您能讲一讲这其中的道理吗?
岐伯说:凡有五实之证的人就必死,凡有五虚之证的人也必死。
黄帝说:那么您就谈一谈什么是五实五虚吧。
岐伯说:心受邪气侵袭时就引起脉盛,肺受邪气侵袭时就引起皮肤发热,脾受邪气侵袭时就引起腹胀,肾受邪气侵袭时就引起大小便不通,肝受邪气侵袭时就引起心里烦乱,这就是所谓的五实。脉象极细表明心气不足,皮肤发冷表明肺气不足,气短不足表明肝气不足,大便泄泻表明肾气不足,不思饮食表明脾气不足,这就是五虚。
黄帝说:即使患了五实五虚之证,也有病人痊愈了,这如何解释呢?
岐伯说:如果病人能够吃些浆粥,胃气渐渐恢复,就会停止泄泻,那么患五虚之证的人也可以变成健康人;而患五实之证的人如果原来身热无汗现在能够出汗,大便能够重新通畅了,表里相和了,那么病就可以治愈了。这就是五虚五实之证能够治愈的症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