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宪法史三论
王 希
2015年6月,赵学功教授来信,约我为杨生茂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贡献文章,我深感荣幸。杨先生自1946年从美国留学归来,一直在南开大学教书和做研究,长达半个多世纪。在此期间,他呕心沥血,兢兢业业,白手起家,与南开师生一起开创了南开的美国史教学与研究,树起了中国美国史研究领域里的一面高扬的旗帜。杨先生为中国的美国史、世界史研究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南开大学的光荣与骄傲15,纪念文集的意义十分深远。
我原本希望为文集写一篇新文章,以表示对杨先生的敬仰和感激。但反复思考并征得学功的同意之后,我决定将为《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简称《原则与妥协》)三个版本写作的三篇前言集合起来,形成一篇文章,贡献给文集。这样做主要出于两点考虑。一是《原则与妥协》的写作与南开有很深的关系。1997年夏,我第一次到南开讲课,使用的讲稿部分便是来自该书的书稿。也就是在那一年,我与杨先生认识,并在一起讨论过相关学术问题。在随后的两次南开暑期讲学中,南开同学就当时无法出版的书稿(1998)和初版(2000)与我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令我受益匪浅。我依然记得,该书第一次出版时,出版社将书寄到了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我夏天到南开教书,从李剑鸣教授手中接过装书的纸箱,此情此景如同昨天发生的事情一样。所以,《原则与妥协》与南开很有缘分。
第二点考虑是,三篇前言分别写于1999年夏、2005年夏和2014年夏,前后跨越15年。在我看来,这15年正好是世界、美国和中国同时发生划时代变化的时段:全球化、数字化技术、“9·11”、中国的经济崛起等。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的秩序与内容,也为中国的美国史研究和教学带来了一个新的时代。由杨先生等老一代学者培养的中生代学者在这一时期全面崛起,设点布局,重建中国的美国史研究,开拓新领域,并承担起培养新一代学者的任务;新一代的研究生则充分利用全球化、数字化技术和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提供的便利,走出国门,使用原始档案材料,尝试与国际学界平等对话。我目睹了这个新时代的出现,并在参与其中的同时深受它的影响。三篇前言反映了我在过去15年的三个时间内对美国宪法及其历史的认识,它们合在一起则记录了这种认识本身的变化。如同杨先生那代人一样,我们也都无一例外地是时代的产物。我们在研究历史的同时,历史也给我们的文字打上了时间的烙印,从这个意义上看,这些文字可被看成是特定时代的中国人对美国宪法史进行思考的一种历史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