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小结
古希腊时期关于存在的辩证法开始肯定思维的矛盾属性,由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的和谐思想到赫拉克利特的动态和谐观,再发展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理念和谐,逐步关注人的存在和自由,表达了朴素辩证法的和谐诉求。和谐思想在中国古代发展得比较完备,确立得比较早。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与西方的和谐思想有所不同,总体上是关于主体的朴素的、笼统的直觉体悟的和谐思维方式,形成了相对静态的和谐观。它植根于人的生活实践,基于对社会矛盾的反思,关注宇宙的统一,主张天人合一,中庸之道与和合的思维方式。德国古典哲学以人的意识的能动活动来体现人作为主体的创造性、价值和自由的意义,开始认识到存在和意识之间的必然联系,极力凸显意识的能动作用,用认识的能动性体现人类实践的创造性,是一种无批判运动的批判形式。康德以他的消极矛盾将意识的能动性与自由分离,费希特第一次提出了矛盾运动的否定之否定学说,认为矛盾可以统一,异化可以消除实现和谐,黑格尔为了消除矛盾和异化构建了同一哲学。他们都是在以抽象的形式表达对主体自由的追求,以意识的异化和对异化的扬弃来追求主体自由、人的和谐发展,只是这种追求缺乏现实的根基。
[1] 贺来:《辩证法的生存论基础——马克思辩证法的当代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1页。
[2] 徐纪敏:《科学美学思想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4页。
[3]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36—37页。
[4]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4页。
[5] 同上。
[6]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38页。
[7]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39页。
[8] [德]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241页。
[9] 同上。
[10] [英] 汤姆逊:《古代哲学家》,何子恒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291页。
[11] 阎国忠:《古希腊罗马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3页。
[12] [德] E.策勒尔:《古希腊哲学史纲》,翁绍军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86页。
[13] 费多益:《无形之和谐》,《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第3期。
[14]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3页。
[15] 同上书,第24页。
[16] 同上。
[17] 同上书,第22页。
[18] 同上。
[19] 同上书,第24页。
[20]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1页。
[21]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5页。
[22]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3页。
[23]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7页。
[24] 同上书,第24页。
[25] 同上。
[26]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4页。
[27] [苏] 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3页。
[28] [德]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贺麟、王太庆译, 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289页。
[29] [苏] 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5页。
[30] [古希腊] 柏拉图:《柏拉图对话集》,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07页。
[31] [古希腊] 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59页。
[32] 同上书,第60页。
[33] 同上书,第154页。
[34] 同上。
[35] 同上书,第150页。
[36] [古希腊] 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50页。
[37] 同上书,第152页。
[38] 同上书,第169页。
[39] 同上书,第170页。
[40] [古希腊] 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72页。
[41] 同上书,第58页。
[42] 同上书,第123页。
[43] 同上。
[44]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39页。
[45] [德]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289页。
[46] [德]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289页。
[47] 同上书,第289—290页。
[48] 同上书,第291页。
[49] 同上。
[50]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3页。
[51]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注,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53页。
[52] 同上书,第53—54页。
[53] 同上书,第46页。
[54] 同上。
[55]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注,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47页。
[56] 同上书,第47—48页。
[57] 同上书,第56页。
[58] 同上。
[59] 同上书,第57页。
[60]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4页。
[61] [德]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66页。
[62] [法] 狄德罗:《狄德罗哲学选集》,江天冀、陈修斋、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92页。
[63] [德]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66页。
[6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83页。
[6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3页。
[6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83页。
[67] [德] 伊曼努尔·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92页。
[68] 同上书,第123页。
[69] [德] 伊曼努尔·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19页。
[70] 同上书,第106页。
[71] 同上书,第124页。
[72] [德] 伊曼努尔·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李秋零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1页。
[73] 杨祖陶、邓晓芒编译:《康德三大批判精粹》,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2页。
[74] 同上书,第113页。
[75] [德] 伊曼努尔·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20页。
[76] [德] 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33页。
[77] 同上。
[78] [德] 伊曼努尔·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李秋零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91—592页。
[79]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20页。
[80]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31页。
[81] [德]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贺麟、王太庆译, 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315页。
[82] [德]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311页。
[83]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132—133页。
[84] [德]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334页。
[85] [德]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200页。
[86] [德]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203页。
[87] [德] 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90页。
[88] [德] 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58页。
[89] 同上书,第398页。
[90] [德] 黑格尔:《逻辑学》上,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第154页。
[91] 同上书,第153页。
[92] [德] 黑格尔:《美学》第1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80页。
[93] 同上书,第180—181页。
[94] 同上书,第180页。
[95] [德] 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58页。
[96] 同上书,第260页。
[97] [德] 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79页。
[98] 同上书,第258页。
[99] 同上书,第179页。
[100] [德] 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