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本书的研究思路
本书研究的路线图如图1-1所示。
二 本书的研究方法
(一)理论分析
鉴于对民族院校相关研究的欠缺,尤其是对多民族聚集的本科院校,开展关于国家资助政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高等教育影响的实证研究,尚未引起广泛关注这一现实问题。本书在对中外普通高校大学生资助政策研究进展、存在问题等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民族院校资助政策执行的实际,提出了研究理论设想。
(二)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一种较为常用的研究方法,是在科学的方法理论与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科学合理地编制调查问卷,并通过书面形式,间接收集研究材料的一种调查方法。本书通过向某民族院校部分本科生以及贫困地区部分农户,发放简洁明了的调查问卷,并对所获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深入了解民族院校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运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图1-1 本书的研究路线图
(三)定量分析法
定量分析是对研究对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变化和数量关系的分析。本书在使用定性分析法的同时,配合使用定量分析法,使所得出的结论有充分的数据支撑,同时对数据分析所得结论作出合理的解释。
三 本书的篇章结构
本书共分七章,具体如下:
第一章 导论
本章提出了研究的背景、研究的意义、基本概念、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以及本书研究的谋篇布局。
第二章 相关实证研究与理论基础
首先是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经典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并对相关理论研究进行了述评,以明确本书的研究方向;其次是重点讨论了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和教育公平理论。最后在对相关理论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勾画出本书的理论分析框架,并据此提出相关政策问题讨论。
第三章 国家助学金政策执行的公平问题研究
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正义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不仅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和基本目标,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基石。自我国高等教育实施学生缴费上学的政策以来,高校贫困生问题便日益凸显,并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的阻力之一。为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实现教育公平,党和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贫困生资助政策。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在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本章从教育公平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某民族院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国家助学金政策执行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促进国家助学金政策公平执行的建议。
第四章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执行现状研究
国家助学贷款自1999年正式推行以来,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作为高校资助体系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国家助学贷款为数百万贫困学子提供了均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促进了教育公平,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然而,纵观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发展历史,它从兴起到发展不过十来年的时间,相比于其他国家,特别是那些助学贷款制度发达的国家而言,仍然存在诸多不足。这些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着的各种问题亟须得到我们的回应与解决。
第五章 民族地区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执行现状研究
生源地助学贷款是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向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通高校新生和在校生(以下简称学生)发放的,学生和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向学生入学户籍所在县(市区)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或金融机构申请办理的,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支付在校学习期间所需的学费、住宿费的助学贷款。自2007年8月,生源地助学贷款开展试点以来,有效地缓解了高校贫困生现象,帮助广大贫困生顺利完成了大学学业。2010年,党和政府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作为我国未来十年教育改革的指针,《纲要》的亮点之一即是突出了对教育公平的诉求,《纲要》明确提出,要完善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促进贫困资助政策的公平。本章对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执行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优化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执行的建议。
第六章 高校贫困生勤工助学问题研究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招生比例的扩大,贫困生增多,以及社会对高素质、高能力人才的需求,高校要实现“济困”与“育人”并举,走勤工助学之路已是必然。高校根据党和国家勤工助学政策,制定了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了管理制度,使勤工助学工作扎实有序地开展,取得了可喜成绩,并逐步走向了“济困与育人”并举的康庄大道。但是,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仍存在着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国家勤工助学政策落实不完全到位、育人功能不突出、助学岗位供给不足、学生权益缺乏政策和制度保障、学校宣传力度不够、部分学生对勤工助学认识不高等问题。本章在对高校勤工助学现状进行调查和广泛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国内外勤工助学经验,并从高校勤工助学的目的意义、体系和勤工助学历史发展轨迹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从而提炼出对我国现阶段的高校勤工助学的新思考和新建议,为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有序开展和贫困生的自助与成长提供理论和实际依据。
第七章 贫困地区农户家庭高等教育投资行为研究
自高等教育开始收取学费以来,家庭已逐步成为高等教育投资的主体。贫困地区的农户家庭作为低收入群体,在教育成本分担制度实施过程中由于经济能力有限,导致家庭经济负担沉重,出现“教育致贫”现象。同时,由于大学生就业前景不乐观,家庭投资高等教育的收益期望不明朗,贫困地区的农户家庭在投资高等教育时就不得不通过对自身收益与成本的计算,做出权衡选择与教育投资行为决策。本章以国家级贫困县贵州省纳雍县为例进行研究,分析了贫困地区农户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现状,并提出相关建议。
[1]罗朴尚、宋映权、魏建国:《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课题研究报告》,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内部资料) 2009年第12期。
[2]张民选:《国际透视: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变革与发展》,《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3]武毅英:《高等教育经济学导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60页。
[4]同上。
[5]张民选、李荣安:《高等教育机会均等与大学生资助政策变迁及新的挑战》,《教育发展研究》1997年第12期。
[6]韩同高:《少数民族聚居地贫困大学生资助活动的政策思考》,《石油教育》2004年第5期。
[7]罗朴尚、宋映权、魏建国:《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课题研究报告》,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内部资料) 2009年第12期。
[8]《中国民族年鉴2008》,中国民族年鉴出版社2009年版。
[9]张京泽、王丽萍、覃鹏:《关于民族院校贫困生的资助措施及思考》,《民族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
[10]资料来源:作者根据中南民族大学生资助中心2008年度贫困生统计报表整理。
[11]闵维方主编:《探索教育变革:经济学和管理政策的视角》,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资料来源: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网站(http://www.xszz.cee.edu.cn)。
[13]王捷:《美国大学生资助中“助贫”与“奖优”的冲突》,载闵维方、杨周复、李文利主编:《为教育提供充足的资源——教育经济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