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点评
汤谷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戴天静(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姚铮和金列的《多元化动机影响企业财务绩效机理研究:以浙江民企雅戈尔为例》一文(以下简称“姚文”)采用单案例研究法,就浙江著名民企雅戈尔在多元化进程中多元化动机、产业选择与财务绩效的复杂关系,较为透彻地分析了多元化动机影响企业财务绩效的传导机理。这是一篇基于企业多元化战略管理理论演变及其中国情境下实践创新的有质量案例研究文章。
一、姚文的主要亮点
1.研究议题在企业战略理论和实践上的“挑战性与趣味性”。
企业多元化,特别是类似于案例公司雅戈尔采取的无关多元化战略,在企业战略理论研究中是经久不衰的研究热点,其研究结果充满悖论(debate);同时一元化与多元化对于每个企业战略决策实践而言,也是一个充满权变性并隐含着一系列特殊纠结的具体问题:多元化是不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多元化战略关键驱动因素有哪些?多元化对企业财务绩效有何影响?资本市场对于多元化企业价值有何种反应?如何选择多元化的产业?这种研究议题的挑战性、文献主张的多样性、不同情境的权变性和广泛吸引力是高水准案例研究的选题标准。从这一角度,本案例研究的选题具有很高质量。姚文正是将研究置于中国民营企业以多元化为手段实现产业转型过程这样的背景中,阐释了多元化选择动机、产业选择与企业绩效的动态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研究资料与访谈数据的充裕性。
充裕的案例情境与数据资料是案例研究成功的关键。姚文选取雅戈尔董事长、副董事长等6位高管,这些高管都有15年以上内部管理经历。访谈对象与“战略研究”的问题非常匹配;加之深度的、长时间的访谈,获取了6万多字的第一手资料,保证了情况资料的全面丰富、决策过程的长期关注。同时以三角测量的方法加入了大量二手资料的分析,包括新闻媒体的报道,作为上市公司正式披露的信息,雅戈尔公司网站发布的信息和公司内部文档等。
作者团队以规范的数据整理和分析方法,对收集的收据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整理,在编码的设计、统计和分析的过程中,以多人的研究团队、多角度、多信息来源的三角验证法进行归纳分析。这些多样性的案例资料数据为姚文的理论分析与深度探究奠定扎实的基础,极大保障了本文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3.研究设计与分析过程的严谨性。
姚文第三部分研究方法中“(三)数据分析与编码”反映了研究设计的严密与科学。姚文研究中“把条目按所表达的意思进行归类即编码”,从大量的定性数据资料中提炼出研究命题。姚文采用的Strauss(1987)的内容编码分析法对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编码,这一内容编码分析法是经典编码分析方法,是一个详细、严密的研究设计。
姚文第五部分“案例分析与发现”是全文最精细的研究内容,从表2到表6每张表中的“××维度与典型条目”充分彰显出这篇文章对文献的充分掌握和分析过程的“精雕细琢”,也说明作者对“多元化动机”的扎实的理论根基和严谨的治学研究态度,从而确保了分析设计和研究过程的严谨性,有力支撑了全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二、姚文的可改进之处
1.必须有明确的、支撑全文的理论构建。
从文章内容看,作者试图构建企业多元化动机影响产业选择,从而间接影响企业财务绩效的理论框架。从理论构建的角度,缺乏一个在深度文献挖掘基础上,提出一个具有理论升华与深化的理论框架,这个理论框架承前启后,能引领全文案例的核心内容(如从表2到表6的“××维度与典型条目”)。文章的方法设计与研究设计缺乏前面文献的比较分析和深度链接,主要依赖内容分析的量化结果,也就没有必需的理论支撑,降低了文章的内部效度(internal and external validity)。根据Eisenhardt(1989),案例分析的理论构建过程中在数据分析得出假设之后,有一步重要的过程,即为与文献中相似和相反的结论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新构建的假设或框架与现有文献的接合度(compatibility),由此才能将新构建的框架提升到理论的层次,精确提炼研究结论,彰显理论贡献。本文最大缺陷是文献分析比较粗糙,对后面的设计与分析缺少支撑,也就是全文缺少与文献之间必要的对话(Delios & Beamish,1999;Palich,Cardinal & Miller,2000;Kim,Hoskisson & Wan,2004;Miller,2004;Shayne Gary,2005;Miller,2006;Goranova,Alessandri,Brandes & Dharwadkar,2007),从而降低了文章理论构建的内部效度和理论贡献。
2.姚文研究设计和内容忽略了其文中设定的很有研究价值的特定情境因素(context)。
作者以“浙江民企率先……”开篇交代全文的研究情境,这是一个很有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的情境设计,也就是本文应该聚焦中国民企多元化,在理论上也会回答民企多元化与国企多元化、西方企业多元化的种种异同,尤其是不同产权结构对企业多元化的不同驱动。很遗憾,本文“引言”中强调的重点考察民营企业的多元化动机、选择对绩效的影响路径等,但在后面的所有内容中读者明显感受作者忽略了案例情境的特性,对开篇提出的问题并没有给出答案,使读者无法感知雅戈尔作为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甚至文献中外国企业在多元化影响企业绩效的路径或机制上有何不同。
3.文章过于强调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的过程,忽略了对案例研究的研究方法论(methodology)的整体把握。
内容分析本身是一种方法(method),但并不是一种研究方法论(methodology)。我们认为内容分析编码本身提供的分析结论并不应该作为案例研究的主要结论,编码更主要的是便利研究者对于大量定性资料关键观点以及主要趋势和方向的把握,其提供的分析结果应该是为研究者的理论提炼和推导提供基础和数据,但并不应该直接作为研究理论的直接依据(Krippendorff,2004)。
另外,研究内容分析完全依据分析对象的内部访谈,无法克服被访谈者对案例公司的情感与判断偏差。姚文主要是访谈资料以及通过公司网站等渠道收集的公开数据,这些数据产生的不同渠道就意味着数据本身都带有一定的天然偏差(bias),例如董事长的访谈资料一定受到其自身经历背景、对公司的特殊感情、对自己决策的自信以及自身判断力的影响和限制,如果研究者对这些资料仅仅从其表面价值和意思(face value)进行分析,将无法发挥研究者与案例接触(engagement)的优势,也无法发挥研究者的判断和对案例综合的解读(interpretation),得出的结论也将具有很大的偏差性(Colquitt & Zapata-Phelan,2007;Edmondson & McManus,2007)。
综上,基于中国本土的案例研究意义深远,尤其是聚焦中国民企的案例研究更有理论与现实价值。姚文的研究独具匠心、结论明确并有新意,当然这篇文章也“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参考文献
[1]Colquitt J A & Zapata-Phelan C P.2007.“Trends in theory building and theory testing:A five-decade study of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50(6):1281-1303.
[2]Delios A.& Beamish P.1999.“Geographic scope,product diversification and the corporate performance of Japanese firm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711-727.
[3]Edmondson A C & McManus S E.2007.“Methodological fit in management field research,”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ARCHIVE 32(4):1155-1179.
[4]Eisenhardt K M.1989.“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ARCHIVE:532-550.
[5]Goranova M,Alessandri T M,Brandes P & Dharwadkar R.2007.“Managerial ownership and corporate diversification:A longitudinal view,”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8(3):211-225.
[6]Kim H,Hoskisson R E & Wan W P.2004.“Power dependence,diversification strategy,and performance in keiretsu member firm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5(7):613-636.
[7]Krippendorff K.2004.Content analysis:An introduction to its methodology.Thousand Oaks,Sage.
[8]Miller D J.2004.“Firms'technological resources and the performance effects of diversification:A longitudinal study,”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5(11):1097-1119.
[9]Miller,D J.2006.“Technological diversity,related diversification,and firm performance,”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7(7):601-619.
[10]Palich L E,Cardinal L B & Miller C C.2000.“Curvilinearity in the diversification-performance linkage:An examination of over three decades of research,”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1(2):155-174.
[11]Shayne Gary M.2005.“Implementation strategy and performance outcomes in related diversification,”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6(7):643-664.
[12]Suddaby R.2006.“From the editors:What grounded theory is not,”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49(4):633-642.
[13]Weick K E.2007.“The generative properties of richness,”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50(1):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