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科学社会建制推动中的发展
1972年美国社会学家李克特在其《科学是一种文化过程》(Scienceas a Cultural Process)中说:“有的时候,‘建制’这个名词被当成是‘组织’的同义语,比如把学校、监狱、教堂以及公司企业叫做‘建制’。其他一些时候,这个名词被当成是‘社会规范’、‘习俗’或‘传统’的同义语。当社会学家不把这个名词仅仅作为这种其他有明确含义的名词的同义语,而是使它有自己的特点和理论意义的时候,它通常被用于表示一种社会的模式或安排,这种模式是与其他的这类模式相整合的,它对社会行使功能并反过来得到社会的支持。”可见,建制(institution)既指相对抽象的经济、文化等所构成的机制、体制、惯例,也指比较具体的教堂、学校、企业等组织机构。从这个角度来说,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即科学的社会建制,科学事业成为一个社会部门和职业部类。“一般而言,科学的社会建制主要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组织体系、物质支撑四大要素。”而科学发展本身就指全面的发展,发展的取向、部门、规范、保障等也都构成了建制。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而且涉及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自然界的复杂关系,涉及人与经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这就需要我们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从多因素、多层次、多方面入手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自然形态的大系统。我们不仅要从科学理论上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而且要从科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各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等方面来确定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要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方法、手段协调和集成起来,不断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科学发展观进行周密的科学解释,为科学发展观提供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
首先,科学精神推动着发展。人类在探索自然、改造世界的长期实践中,不仅在物质层面改变着人类社会,也通过丰富的精神来影响文明发展进程。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有着重要影响。“科学精神是人们科学文化素质的灵魂。它不仅可以激励人们学习、掌握和应用科学,鼓舞人们不断在科学的道路上登攀前进,而且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科学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做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领导工作和管理工作,也具有重要意义。”江泽民同志2000年在以《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为题的讲话中指出,“科学精神的内涵很丰富,最基本的要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弘扬科学精神,就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面对科技发展和各项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研究和反复实践,不断创新,不断前进;就要热爱科学、崇尚真理,依据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进行决策,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就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努力用科学理论、科学知识以及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武装自己;就要甘于奉献、攀登高峰,为祖国为人民贡献一切智慧和力量,敢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困难和艰险,始终勇往直前。科学界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各条战线各个部门都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总之,要使实事求是、探索求知、崇尚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全党全社会大大发扬起来”,而“马克思主义是最讲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善于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及时察觉和研究前进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从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中吸取营养,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的工作。在前进的道路上,绝不能墨守成规,裹足不前”。整个世界都处在矛盾运动和变化之中,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也在持续前进,因此,发展的政策措施、思想观念、工作方法,就必须适应这种变化而不断改进和创新。
其次,科学发展共同体推动科学发展。共同体(community)主要用于社会学和人类学领域,既包括特定地域边界内有专门特征的社会实体,即地域性共同体,如“13亿大陆同胞和2300万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也包括具有特质的人类关系,即关系性共同体,如农民和企业要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利益共同体”。马克思就把原始群、氏族、家庭、部落、农村公社、国家、阶级、货币、资本以及共产主义社会等分别视为共同体,还用共同体来统称上述不同社会存在形态,并区分了“自然形成的共同体”、“抽象共同体”、“虚幻共同体”、自由人联合体的“真正共同体”。科学在发展中形成了科学共同体,既可指整个科学界,也可科学家所组成的各种集团,如各种学派、学会、科研组织机构等。托马斯·S.库恩(Thomas S.Kuhn)就讲道:“对科学共同体的鉴定和研究,近年来已成为社会学家的一个重大课题。”“科学共同体(scientific community)由一些学有专长的实际工作者所组成。他们由他们所受教育和学徒训练中的共同因素结合在一起,他们自认为也被人认为专门探索一些共同的目标,包括培养他们的后继者。这种共同体具有的特点是内部交流比较充分,在专业方面的看法也比较一致。在很大程度上而言,同一共同体的成员从中吸收同样的文献、吸取类似的教训。不同的共同体的注意力总是聚焦于不同的问题,所以跨出团体界限进行专业交流就可能很费力,常常引起误会,勉强进行还会造成严重分歧。”在社会发展领域,也要形成发展共同体。共促科学发展、共享科学发展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政府机关,特别是国家、地方的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校、科研院所、企业,以及街道、社区、农村和其他社会机构,都要在其内部为促进自身发展努力奋斗。在这方面,特别要注重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科学发展的素质。“广大科技人员特别是两院院士要承担起向全社会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重任。要把宣传和普及科学发展观作为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全社会大力普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知识,使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生产观和生活观,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要通过普及科学发展观和其他科技知识的持久活动,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创新,更好地接受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的武装,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和良好风尚。”同时,不同的发展共同体也要通过交流协作、传播信息、事务公开、争取和分配资源、培育后继者等,实现彼此信任、平等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奋进,从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汇聚起促进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形成促进科学发展人人有责、发展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最后,科学发展战略推动科学发展。实施科学发展战略,通过创新驱动发展,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和重要保障,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就要求必须更好地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和各领域发展规划,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综合优势,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部有条件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以科学技术发展为例,“我们必须把科技进步与国家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站到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选择对国家长远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先导性战略高技术领域进行部署,推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发展有效结合,推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有效结合,推动科学前沿高新技术融合创新,推动产业技术创新,下大气力解决影响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科学和关键技术问题,重点突破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着力突破制约我国产业升级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推动产业从规模优势向技术优势转变,抢占未来发展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