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社会和谐是古今中外的人们千百年来的社会理想,我们的先贤对和谐以及和谐社会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只有在社会主义阶段才可能实现前所未有的社会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呈现出与以往的社会不同的特征。探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是我们进一步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表达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最高纲领时写道:“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自由人的联合体”或者“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正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设想的未来和谐社会的模式。
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毛泽东在1956年发表的《论十大关系》、1957年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文章中就开始了正确处理社会矛盾问题,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造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的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协调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稳定压倒一切等重要论断,对构建和谐社会进行了重要的探索。江泽民同志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明确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的一个重要目标提了出来。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根据时代的要求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创新,明确提出了党在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则明确把“社会和谐”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一,明确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则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了全面而具体的部署。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和谐程度会不断提高。到2020年,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这样一幅图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党的十八大报告号召全党全国人民行动起来,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概括起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所谓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发扬民主,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证人民行使民主权利,才能更好地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民主的功能还在于通过设置合理的各项制度为公民的利益诉求提供充足的表达渠道,为解决利益冲突提供足够可信任的机制,使社会矛盾通过正常渠道得到舒缓和排解。加强法制建设,实施依法治国,是形成稳定有序的和谐状态的必然要求。依法治国保证了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履行义务,为改革发展稳定、为社会和谐提供政治、法律保障。
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所谓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公平和正义,是协调社会各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一个社会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道义源泉。社会公平和正义是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的永恒主题和共同理想,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一个重要尺度,是评价一种制度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今天我们讲公平正义,就是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和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妥善处理和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从而使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都能得到妥善解决。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人们的心情才能舒畅,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协调,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只有实现公平正义,才能达到社会和谐。
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诚信友爱的社会。所谓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人无信不立。诚信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道德基础,是良好人际关系的道德基石,和谐社会离不开诚信道德的规范和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关怀是社会和谐融洽的润滑剂。人与人之间如果没有相互关爱,彼此冷漠,势必导致人际关系紧张,这个社会也难以长久维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在地要求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诚信友爱是其外在的表现。
第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一个社会充满活力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经济上,要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政治上,要努力营造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意见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文化上,要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使人民群众享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使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人的发展方面,就是要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身心和谐,个人与群体和社会的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各尽其能、激发活力、强调创造的和谐社会,它尊重创造愿望,支持创造活动,肯定创造成果。只有社会成员各尽其能,只有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才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发展动力,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安定有序的社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没有社会的稳定就没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不会有社会的和谐。安定和有序结合,才能构造和谐。而社会有序,就要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章可循,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完善,保证社会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第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在实现发展生产造福人民的同时,实现生态文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建立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在生产中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寻求人类发展的物质基础。只有在生产中尊重客观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实现人民生活富裕,生态发展良好。正如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坚持人类中心,掠夺式地开发自然资源,必然遭受自然的惩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走生产发展、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优化、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总体上来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有机的整体。民主法治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政治方面的特征,公平正义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社会、文化方面的特征,诚信友爱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文化或道德方面的特征,充满活力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动态的特征,安定有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社会状态方面的特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环境方面的特征。这些特征只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相应方面的突出表现,并不代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部。
需要说明的是,首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无差别无矛盾的社会,多样化与差异性是和谐社会的前提。没有差异,也就无所谓和谐,正如古人所说:“同也,焉得为和?”我们寻求在丰富的多样性的基础上的和谐,寻求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和谐。
其次,我国社会目前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仍存在种种不和谐的因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人口资源环境压力仍然很大;在人的自我身心关系以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在社会内部结构方面,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在社会外部环境方面,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也会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正是由于存在着种种不和谐的因素,我们才更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但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发展动力和发展规律,才使人类的社会和谐理想变成了科学。我们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构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逐步将其变成社会发展的现实目标和具体措施。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取得了重要进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不懈努力。党的十二大明确了“三步走”的现代化建设战略部署,提出了包括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在内的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党的十五大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纲领,从而使现代化建设格局更加明晰而深入。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更为有利的条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提出的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它体现了崇高的价值目标和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高度统一,体现了最高社会目标与当前奋斗纲领的有机统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党带领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共产党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共同为完成党的执政目标和执政任务而奋斗的现实要求。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我们党始终强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强调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但当前社会仍存在一些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比如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问题,要真正实现社会和谐,必须逐步解决这些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更是一个实现、维护、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过程。
解决当前社会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前提,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我们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部署,为我们认识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产业升级和转移速度加快,各国注重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从总体上看,这些因素给我国的改革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这是集中全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