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为什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什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理论、历史和现实等多个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对这个问题的正确回答,是有效应对意识形态领域和社会存在领域的各种新挑战,真正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思想前提。
一、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它的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作用。而要科学把握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及科学凝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首要的或最根本的任务在于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弄清原因,我们可以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地位与作用中寻找答案。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古往今来,安定、有序、和谐的社会是人类普遍追求的社会理想。但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始社会,人们主要是依赖大自然的恩赐维持生存,根本不具备实现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进入阶级社会,在私有制存在的条件下,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无法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真正平等,特别是在工业化的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紧张,根本不具备实现社会和谐的制度基础。从人类漫长的发展史来看,即使在当时被颂扬为“盛世”的时期也是非常短暂的“休养生息”而已,真正的社会和谐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了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深刻把握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在清醒把握我国的国情和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的前提下,适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良性运作、有序发展的和谐社会,而是具有制度属性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果把和谐社会的概念泛化,抽掉社会主义的制度属性,就丧失了实现社会和谐的制度基础,就无法找到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的正确途径。既然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由此,我们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或核心价值诉求应该是具有社会主义这一制度属性的。
虽然社会主义为和谐社会的实现提供了制度基础,但和谐社会不可能自发地实现,它需要我们精心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其他任何一个社会一样,都离不开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否则社会的发展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一个社会在构建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凝练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时,必然选择一种与自己的价值诉求一致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始终具有鲜明的价值立场,那就是从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全人类的解放出发,以追求和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价值理想。《共产党宣言》庄严宣布:马克思主义者“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都立足于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其他一切非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区别就在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坚定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把推动社会进步发展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价值追求和价值标准,提出了正确认识问题、评价问题、解决问题的善恶、是非界限,从而为有效地实现价值选择奠定了前提和基础。可见,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共同的价值诉求,能够担当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使命。
以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来认识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应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应体现人民群众的立场观点,也就是应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是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才提炼和概括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三个层面十二个核心价值观。
2.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和治党治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和建设必定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理论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原理,结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人民的愿望提出的科学命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经济成分多样化、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利益关系多样化、分配方式多样化等使我国的社会存在出现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国内外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给人民的思想观念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和消极影响,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前所未有的复杂性。面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变化带来的挑战,人们急需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价值体系、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念来凝聚人心,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结合中国社会的变化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无疑是恰逢其时。马克思主义是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前提,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尤其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形形色色的价值取向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理论前提,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首要的基本内容,还是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经过80多年艰苦卓绝的实践探索,作出的创造性理论概括。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把共同理想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时代观结合我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提出的新的理论成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揭示了民族文化的起源、实质和各个时代的本质特征,赋予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科学的内涵,为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提供了有力指导。”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则是马克思主义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观的体现,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我国的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有机结合的产物。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是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这一强大的思想武器为指导,必须把马克思主义这一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作为我们的行动指南,使和谐文化的建设永远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总之,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由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决定的,是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首要的任务就是坚持并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二、马克思主义是经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真理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原因并不复杂,最根本的在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列宁说:“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邓小平也说过:“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列宁和邓小平的话并不是主观臆断,而是有充分的理论根据和实践根据。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其他的主义为指导,至少要从理论上解决三个问题:一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科学性问题,二是马克思主义是否适合指导中国的问题,三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问题,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能否指导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问题。
1.马克思主义具有理论的科学性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所以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在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具有真理性。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就要从根本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鲜明的特点、优点和基本的理论品质。
其一,马克思主义之所以科学,首先在于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在于马克思恩格斯把自己的理论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而不是像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把自己的理论建立在“绝对真理”、抽象理性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认为,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在本质上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因此,“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实践的基础上,批判继承以往各种理论的合理内核,创建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和矛盾运动来研究人类社会,从而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一切从实际出发,因而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从而为人类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思想武器。正如列宁所指出的:“沿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但决不会穷尽它);而沿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
其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科学,是因为它吸收和借鉴了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合理的资源,摒弃了一切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观点,因而能够超越前人。例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对自由、平等、博爱的论述,就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恩格斯指出,在氏族公社时期就出现了自由、平等、博爱的萌芽,但到了私有制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以后,自由、平等、博爱被蒙上了资本主义的面纱。这不是自由、平等、博爱的过错,而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过错。只有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自由、平等、博爱才能真正实现。正如恩格斯在书的末尾深刻指出的:“这将是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复活,但却是在更高级形式上的复活。”从恩格斯对自由、平等、博爱的论述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形成吸收、借鉴了人类一切先进的、合理的价值观念,批判并超越了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因而具有无与伦比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从而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其三,马克思主义之所以科学,能够成为各个领域的指导思想,还在于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跨越学科和超越时空的特点。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以及社会科学研究的世界视野等方法,可以跨越学科,为一切实践活动和各门具体社会科学提供最一般的方法指导。恩格斯指出:“对于现今的自然科学来说,辩证法恰好是最重要的思维形式,因为只有辩证法才为自然界中出现的发展过程,为各种普遍的联系,为一个研究领域向另一个研究领域过渡提供类比,从而提供说明方法。”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社会论等可以为研究各门具体科学提供最一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因此,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方法,是各种具体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可以为一切实践活动和各个领域提供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变事物的最普遍、最根本的方法,因而可以成为各个领域的指导思想。
可见,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包容性、开放性等鲜明的特点和优秀的理论品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既能面向现实又能高于现实,既能继承前人又能超越前人,既抽象又具体,因而具有无与伦比的优越性,能够成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已为实践所证明
虽然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但是历史上也出现过其他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理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曾发挥过非常积极的作用。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其他的主义或理论作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否适合中国以及为什么会适合中国?
一方面,从实践来看,马克思主义能够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毛泽东说:“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近代以来,西方的一些思潮,如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互助主义、新村主义、合作主义、泛劳动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伯恩斯坦主义等,都在我国出现甚至流行了一段时间,但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问题。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危机,使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获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的解放,成立了新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的改革开放始终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向前推进,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雄辩地证明,马克思主义完全适合中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另一方面,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看,它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目标完全一致。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会适合中国,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性质、目标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目标一致决定的。这是因为,在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运用者。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都立足于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实现共产主义,即全人类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所以,它一经产生,“远在德国和欧洲境界以外,在世界的一切文明语言中都找到了拥护者”。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正如邓小平所说:“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词就是共产主义。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可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目标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因此马克思主义一经与中国共产党结合,就与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人民再也无法离开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从来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如黑暗夜空中的启明星,发挥如此巨大的指引作用;从来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如此大公无私,如磁石般吸引着中国人民。因此,马克思主义完全适合中国,是真正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为中国人民真正需要的理论。
3.马克思主义的特点决定了它能超越时空
虽然我们并不能因为过去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适合中国的国情,就说明马克思主义将来仍然适合中国,能够指导中国的发展,因为将来中国的情况会发生变化,过去适合指导中国的理论将来不一定还管用。但是,马克思主义不是故步自封的学说,而是具有开放、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能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列宁也强调:“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做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毛泽东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可见,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它的继承人都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为它添砖加瓦,使其永远枝繁叶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人把自己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后继者,自觉地肩负起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光荣使命,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和今后仍然能够成为不可替代的思想与行动的指南。马克思恩格斯一贯强调:“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与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有新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两大理论成果。“一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系统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并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以创造性的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另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总之,“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更好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不断丰富和发展、与时俱进的生动体现。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独有的这种理论品质,使它能够虽经世事沧桑变化,仍然能够旗帜高扬、薪火相传。正因如此,我们仍然可以理直气壮地说:马克思主义不仅适合中国,而且必将在中国更加生机勃勃,不断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考察和对中国的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回顾,我们认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坚持真理、坚持科学、坚持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就是坚持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这种坚持是必须’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在这个根本问题上,要坚定不移”。
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思想只能是一元的
我们可以进一步追问:虽然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正确的,但是其他的理论是否可以和马克思主义并驾齐驱,一起作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呢?要正确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去寻找答案。
1.从历史来看,任何社会的指导思想都是一元的
思想的统一是行动一致的前提和基础。古今中外,任何国家和社会,不管社会形态多么复杂,不管社会思想多么复杂,但都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即占支配地位的统治阶级的思想,也就是说指导思想都是一元的。在原始社会,氏族首领和其他成员在地位上完全平等,因此,平等互助、维护整个氏族的整体利益就成为原始社会的价值观;在奴隶社会,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因此,维护这种绝对不平等的奴隶制和对国家的忠诚就成为奴隶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在封建社会,中国的地主阶级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之类的“三纲五常”宣扬以宗法等级制为核心的封建主义价值观,在欧洲中世纪则是天主教、基督教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是任何思想的出发点和基础;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早期,资产阶级以所谓“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宣扬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动员人们反对封建主义等级制的价值观,从而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这种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也给资本主义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无法解决的危机,瓦解着资本主义制度。我国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体系还包含了“集体主义、以人为本、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核心价值观。
当然,应该看到,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不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与其他社会形态最根本的不同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实践的检验、为实践所证明了的客观真理。由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多种多样,因而人们对客观实际的认识和评价也会迥然不同,但客观真理是一元的,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只有一个。如前文所述,马克思主义是真正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真正适合中国、真正关注人民利益的理论,因而我们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我们行动的科学真理。
2.指导思想的一元化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为什么历史上的每个社会形态处于主导地位的思想都是一元的呢?这是因为,在任何社会,都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虽然每个社会都有可能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但是这些经济成分的地位不可能是平等的,必然有一种经济基础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起主导作用的经济基础不可能是多元的,这决定了起主导作用的社会意识形态必然也不可能是多元的。马克思恩格斯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关于起主导作用的社会意识形态的一元化问题,列宁也曾指出:“问题只能是这样:或者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或者是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这里中间的东西是没有的(因为人类没有创造过任何‘第三种’思想体系,而且在为阶级矛盾所分裂的社会中,任何时候也不可能有非阶级的或超阶级的思想体系)。”可见,在任何社会特别是阶级社会,统治阶级只会选择能够维护本阶级利益的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任何想改变其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的思想,必然会被作为“异端邪说”受到排斥甚至封杀,根本不可能取得主导地位,更不可能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在当代中国,虽然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分配方式多样化,利益关系多样化,社会思想多样化,但我国起主导作用的经济基础仍然是公有制,主要的分配方式仍然是按劳分配,多种利益主体的根本利益总体上是一致的,多样化的思想仍然需要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来引领。在当代中国,只有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能够反映公有制经济基础的要求,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够引领多样化的思想,因此最符合中国的实际,适应中国人民的需要,因而它的指导地位任何理论都无法取代。“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必然把谬误同真理混为一谈,其结果,绝不是为当代中国发展寻找什么新的理论支持,而是否定、消解真理的指导作用。这种思想的泛滥,必然动摇我们事业的理论基础,进而动摇我们的整个事业。”
3.和谐社会需要形成统一的思想基础
任何社会都存在矛盾,社会的任何领域也都存在矛盾,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样也充满了矛盾。由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在性质上是非对抗性的,因而是可以调和的,使社会在总体上达到稳定、协调、有序的运行状态。但社会的这种和谐状态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总是具体的、相对的,处于动态的平衡状态。因此,社会总是处于从不太和谐到比较和谐的状态,从比较和谐到更高水平的和谐状态,而不可能出现无矛盾的、绝对的和谐状态。和谐之所以美妙,不是因为它消灭了矛盾和差别,而是因为各种矛盾和差别能够“和而不同”,处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利共赢、共生共荣的状态。正像八个音符不会自动组成和谐悦耳的乐曲,它需要作曲家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创作;砖瓦、钢筋、水泥不会自动建成楼台亭阁,它需要建筑师精心的设计;同样,社会的和谐状态不可能自发地形成,它需要统一的指导思想,从而形成统一的行动,向着和谐的状态不断前进。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不是可有可无的、外在附加的,而是不可或缺的、要发挥导向作用的。而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只能选择科学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代表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并为实践所证明是正确的客观真理来指导,这一历史使命只有马克思主义而没有其他任何理论能够胜任。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宣布:马克思主义是引领和谐社会前进的旗帜和灵魂,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否则和谐社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在中国,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做到思想和谐,行动统一,从而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