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三角区域发展报告(2013-2014)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含义和内容

目前摆在江苏最高决策者面前的重要抉择,是要进一步利用世界经济危机给中国提供的争先进位的黄金机遇,在机会之窗稍纵即逝的千载难逢的时刻,及时启动第二波加入或者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战略,即要在扩大内需条件下实施深度全球化战略,或者发展基于内需的全球化经济。这是中国在新的世界政治经济背景和条件下,全面获取第二波全球化红利的最根本的战略。

发展基于内需的全球化经济并不是一个新现象。美国就是一个典型的建立在基于内需的全球化经济体系的基础上的对全球产业分工依赖程度很深的国家:第一,民众的收入水平高、购买力强加上人口众多,使美国的最终需求规模一直处于全球最大的地位,同时也是形成市场驱动型的全球市场治理者的主要条件;第二,强势的国内市场需求加上其他非经济因素,塑造了长期的强势美元地位,诱使全球生产要素向美国流动,导致了全球其他奉行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对其进行大量的出口,使美国可以长期获得低成本的要素和产品;第三,美国因国内市场巨大和吸引力强,成功机会众多,也是吸收全球高级新要素力度最大的国家,如美国就是当今发达国家吸收FDI最多的国家,也是全球顶尖人才富集度最高的国家。

扩大内需战略并不反全球化,更不会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行动相冲突。“扩大内需”相对于扩张外需和出口导向而言,与是不是参与全球经济的循环进程没有直接的关系,即“扩内需”既可以开放的方式进行,如进口国外要素在国内加工并在国内或国外销售,也可以封闭的方式进行,如在国内完成产业链的整个价值增殖过程,不与国际经济分工发生任何联系。基于内需的经济全球化,就是要在加入全球分工体系的基础上,强调利用全球的优质要素发展自己。在开放条件下,大国因经济的内需潜力大,一般都属于“基于内需的全球经济”形态,而小的经济体如新加坡、中国台湾、韩国等,因内部市场容量无法消化达到规模经济产量点的供给量,因此都属于“基于出口导向的全球经济”形态。

总的来看,对于江苏这样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必须深刻地认识第二波基于内需的经济全球化与第一波基于出口导向的经济全球化之间,除了在市场需求方面不同外,在基本的战略内容上也存在根本性差异:

第一,战略的前提不同。以出口导向为特征的全球化,主要的前提是国内低收入的市场需求不足以支持高经济成长速度的要求,同时我国的低廉的生产要素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而基于内需的经济全球化战略,其主要前提是要素价格的不断提高,低技术、低附加值和高消耗、高污染的产出正在丧失竞争力,经济发展再也不能以牺牲劳动者利益、破坏国内的生态环境等为代价。因争夺内需市场,本土企业会产生对高级要素的强大需求,同时要素价格不断上扬压缩低端产业的生存空间,就会出现创新驱动、生产率上升、服务业大发展的趋势。因此获取第二波全球化红利的主要途径创新驱动,是提升要素的质量和生产率,而不是单单凭借要素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

第二,战略的目的不同。改革开放初期,出口的目的是为了换取外汇以进口急需的设备或原材料,后来则更多的是为了解决国内过剩的生产能力的出路。这种战略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利用别国的市场,用足本国的低端生产要素”,国内市场的缺口通过出口解决。第二波基于内需的全球化战略的目的,可以概括为“利用本国的市场,用足国外的高级生产要素,尤其是利用国外的创新要素加速发展中国的创新型经济”。这说明新一轮的全球化的目的,既是为了消除世界经济下行趋势下我国产能过剩的困境,也是为了利用国外经济危机给中国引进高级要素所带来的加速发展的机遇。

第三,战略的核心内容不同。1992年以来,我国的外向型经济战略的核心内容,逐步演化为“通过吸收FDI来增进出口”,以及“用市场换技术”。新一轮的全球化战略,其核心内容要在扩大内需条件下争取更多的全球高级创新要素,提高对创新要素的全球配置能力,加速发展我国的创新型经济。具体体现为:(1)利用大国经济内需市场规模庞大的“虹吸效应”,进一步吸收全球创新要素,为我国产业升级服务;(2)利用内需市场的规模效应,形成出口的差异化和低成本的竞争优势,提升出口的档次;(3)利用内需市场的规模效应,发展中国的巨型跨国公司,培育价值链“链主”,形成全球垄断竞争格局。

第四,战略的路径不同。以低端要素加入全球价值链,是第一波以出口导向为特征的全球化的基本路径。在基于内需的经济全球化中,基本的路径则是要求企业加入或形成国内价值链,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全球创新链,国内巨型企业或中国的跨国公司处于价值链高端的治理者位置,它们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和自己主导的研发设计向国内外企业发包,使全球生产要素供给企业成为自己的供应商或形成全球供应链,然后把产出向全球销售。显然,形成和利用国内价值链或全球创新链是第二波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路径。

第五,战略的实施方法不同。过去的经济全球化,在对境外的经济要素的利用方式上,主要是单向的招商引资,即把产业和资本“引进来”。在基于内需的经济全球化中,对全球高级要素的利用重点在于技术和人才,其方式则是内外双向关联型的:(1)“走出去”,即通过海外设厂或者海外并购等方式,以资本的控制力为突破,争夺利润丰厚的技术、品牌、渠道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实现发展方式转型;(2)利用国内市场的巨大吸引力和规模效应的支持,发展逆向外包,吸收外国高级要素为我所用;(3)建设各种内需平台,如以事业平台吸收海外高科技人员加入我国产业高级化进程的研究开发等。

第六,战略所依据的产业内容不同。第一波经济全球化中我国得以迅速成长的产业主要是可供出口的加工型劳动密集产业。在依靠内需的第二波全球化中,中国要依托高级创新要素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以制造业崛起为例,成为世界制造强国,一要靠汽车,二要靠高铁,三要靠飞机,四要靠重型机械。目前国产汽车处于爬坡阶段,飞机制造业还刚刚起步,重型机械只有个别领域走在世界前列。高铁则逐步超越了发达国家有登上珠峰的可能。如果这些产业在产业链升级的过程中,可以得到国际先进技术和人才的支持,无疑将会大大缩短中国的赶超进程。为了让世界先进国家成为“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要素供应商或供应者,把中国市场规模首先培育成名列全球前茅的世界性市场,是最基本的条件之一。

综上所述,第二波全球化战略的重点,在于在转换需求结构的过程中,利用内需市场的吸引力促进企业从加入全球价值链逐步走向加入全球创新价值链,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利用全球创新要素发展创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