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区块链行业词典》经过精心准备和反复雕琢,现在正式与大家见面了。作为区块链领域的专业人士,我为这部词典的发布感到由衷的高兴和振奋。
大抵一个专业领域需要词典的时候,正是这个专业领域的秩序由粗放自由转向精细规范的时候,更是这个领域的基础概念体系从发散走向收敛、从争鸣走向共识的时候。我国古人常说“名正言顺”“师出有名”,意在强调基础概念体系的推广和正确使用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更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在学术技术的前沿,大家尽可以继续争鸣下去,但基础概念体系趋于共识是好事,地基稳了才好建高楼大厦。从《区块链行业词典》初稿在业界的反响来看,区块链无疑是进入了这样一个具有良性发展特征的通道。这对区块链行业从业者来说是令人鼓舞的。
区块链是一项年轻的技术。它首先是数据的一种组织方式,把代表历史、当下和未来的数据用时间不可逆的方式无缝地、可公开验证地勾稽在一起,任何一个局部数据的改变都会导致全局数据的不相容,因此可用来进行存证。区块链进一步又引入了集体见证的共识机制来达成数据的一致性和不可透支、不可双花等重要特性,保证了价值的守恒性,因此可以用来在数字化的世界里进行点对点的价值传输。区块链进一步把可编程性赋予价值,使得价值可以随着外部事件的发生和内在业务逻辑的展开而实现再分配,从而使区块链承载的信任服务与社会经济活动实现广泛的对接。区块链技术还在发展中,性能、隐私、跨链等各方面都有待新的突破。区块链应用也在拓展中,不仅金融领域出现了落地场景,非金融领域特别是实体经济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落地场景。基于规则的中介服务、信任服务的自动化、无人化,是区块链的精神实质。面对这样一种具有改变业态潜质的新兴技术,更多的人需要关注,更多的人需要学习,更多的人需要默默做好就业乃至创业的准备。《区块链行业词典》这样的工具书,恰好可以满足人们快速精准了解区块链技术和区块链应用的需求。
区块链又有许多不同于其他领域的特点。它诞生自民间极客之手,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密码学、分布式系统、对等网络和博弈论,是处在信息技术、数学算法和金融应用交叉地带的“混搭”产物。
也就是说,一方面,区块链从自己的邻近学科、源头学科那里汲取了很多营养,借鉴了很多概念和术语,具有了区块链技术语汇高度跨界的特点。对于读者,可以各取所需,按需查阅,管窥自己尚不熟悉的邻近学科领域中一些既有趣又有用的概念。但对于编纂者来说,编写这样一部高度跨界的词典,对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对区块链概念体系的全局驾驭能力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区块链行业词典》的编纂者迎难而上,敢为天下先,其勇气和定力值得称赞,也值得后来者学习。
另一方面,区块链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在这一技术领域内工作的人们对邻近学科、源头学科的概念术语采取了一种拿来主义的实用态度,而较少顾及区块链领域,这些概念术语很可能在内涵和外延上都已经与原来有所不同。这也导致了从邻近学科、源头学科来看,区块链专业人士的某些用语或许显得不那么严谨。例如,叫币的不一定是真的币、叫合同的不一定是真的合同等。对一些在邻近学科、源头学科中有定论的命题,在区块链领域可能还有重新讨论的必要;对一些在区块链领域里得出的结论到底是古已有之,还是新的发明、新的提法有可能莫衷一是。在这样一个交叉领域,发生这种情况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但是,实践在前行,应用在推展。为了实践和应用,不能等到学者们把头发争论白了再编写词典,而必须抓紧当下,服务当下。《区块链行业词典》立项的果断和推出的及时,都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邻近学科、源头学科与新兴交叉学科的边界未来是什么样,其中的一些概念和术语未来会如何相互影响又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不妨在把实践和应用推向未来的同时,也把领域边界的划定工作一同推向未来。
《区块链行业词典》在词条的收录方面比较好地做到了技术和业务的均衡、文科和理工科的均衡、行业应用和社区应用的平衡、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平衡。做到这些是很不容易的,背后是不同凡响的顶层设计,是大量的心血和辛苦,是对行业脚踏实地的了解和把握,也是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
我衷心地期待这部词典能够在业内充分地用起来,向更多的人传播正确的区块链基础概念,为更多的人解除对区块链的神秘感和恐惧心理,在引导区块链技术及其应用的健康发展方面起到相应的作用。我也期待这部词典的编纂者能虚心听取业界意见,特别是使用中的反馈,密切关注区块链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最新论述,让这部词典不断与时俱进。
白硕
2018年4月23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