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宗教

菲律宾有多种宗教,主要有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和本土的原始宗教等。基督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1世纪,公元4世纪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公元11世纪分裂成为天主教和东正教。16世纪从天主教又陆续分裂出一些新的教派,合称“新教”。[7]根据2000年的人口普查,菲律宾总人口中92.6%为基督教徒,其中又以罗马天主教派人数最多,占全国人口的81%以上,因此菲律宾有“亚洲唯一的天主教国家”之称。菲律宾信奉新教的约占7.3%。此外还有极少数人信奉“阿格里佩教”,也称“菲律宾独立教”,占2%。少数民族宗教中最重要的是伊斯兰教,穆斯林约占国家总人口的5.1%。佛教徒和泛神论者各占3%(2010年),华人多信奉佛教,山区民众多信奉原始宗教。

(一)基督教

罗马天主教 菲律宾基督教化是被西方殖民主义征服的副产品。1521~1569年,西班牙殖民主义者数次派遣远征军船队入侵菲律宾群岛,教会出于扩大势力范围的目的,每次都派遣传教士跟随船队远征。殖民军每占领一个地方,就强迫当地居民聆听传教士宣讲,要求当地民众放弃原始宗教而改信天主教,对不服从者即以“异教徒”罪名加以关押或处死。1569年,西班牙殖民主义者在菲律宾建立政教合一的统治,强行命令民众改信天主教,否则就不能获得土地。随后西班牙天主教各大教会纷纷在菲律宾设立分会,发展壮大天主教势力。1571年在马尼拉设立奥古斯丁会,1578年又设立了方济各会,1581年设立耶稣会,1587年设立多明我会、里科列特会等,在菲律宾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产生重要影响。

天主教最初在菲律宾传播时,一度受到伊斯兰教的抵制,发展较慢;19世纪后半期,天主教徒开始激增,1898年已经达到650多万人。此后,随着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菲律宾人要求组织自己的教会,反对西班牙的殖民统治和罗马天主教皇的权威,出现“菲律宾化教会运动”(又称“政教分离运动”),要求由本地神父接管教会,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

新教 美国1898年侵入菲律宾后,接管当地教会,实行美国化的教会革新。1898年8月28日,美国占领军的随军卫理公会派牧师乔治·斯戴尔在菲律宾主持了第一次新教礼拜,有很多菲律宾人参加。1909年第一个菲律宾本土福音教会成立。此后,菲律宾的天主教徒基本上接受美国影响,信徒也越来越多。1914年,被看作“上帝最后一位信使”的费利克斯·马纳罗组织起社团,新教教会出现在菲律宾各地,如摩门教(Mormons)、浸礼会(Baptists)、卫理公会教(耶和华见证教,Jehovah’s Witnesses)等。1921年有19个独立的教派在菲律宾登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教在菲律宾有了很大的发展,新教会团由1941年的38个增加到1967年的179个,1990年增加到368个,有教徒150余万人,占菲律宾人口的4%左右。主要派别有基督教合一教会、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卫斯理会、浸礼会传教会等25个主要的新教教派。新教还拥有全国统一性的组织,如1963年成立的全国基督教联合会(NCCP)、1966年成立的福音教会联合会(PCEC)和1990年成立的菲律宾耶稣运动(PJM)。

阿格里佩教(Aglipayan) 即“菲律宾独立教”,是菲律宾的独立天主教会,成立于1902年,创办者是格利高里·阿格里佩神父。该会否认罗马天主教皇的绝对权威,要求驱逐西班牙传教士,主张菲律宾自由独立。在教义上,否认三位一体的教义和基督的神性,并对天主教理进行有利于民族独立的改革。在宗教礼仪方面,允许神职人员结婚,但也保留了天主教的许多传统形式,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18年阿格里佩教信徒人数占全国总人口的14%。20世纪30年代以后,阿格里佩神父去世,该教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小。1961年,该教与菲律宾圣公会相互结合,迅速获得发展,在社会上也有较大影响,它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直接干预历届大选,被认为是重要的“团体选票”之一。2000年人口普查时,该教徒有20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吕宋岛中部、西北部和棉兰老岛的北部地区。伊洛克人广泛信奉阿格里佩教。现在菲律宾全国有16个教省(Ecclesiastical Province),即16个大主教管区(Archdiocese),下辖72个主教区(Diocese),2000年人口普查,天主教徒占全国总人口的81%。[8]全国性的组织有“天主教主教会议”(CBCP)、大修道院院长联合会,前者是菲律宾教会的最高权力机构,现任主席是兼任达沃大主教的罗慕洛·瓦列斯(Romulo Valles)。

(二)伊斯兰教

菲律宾信奉伊斯兰教的多属马来人种,统称“摩洛人”,是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集团,包括陶苏格、马京达瑙、马拉瑙、伊拉农等族。13世纪下半叶,伊斯兰教随阿拉伯商人传入菲律宾。其后,印尼穆斯林移民又在南部诸岛传播伊斯兰教。14~16世纪,在南部和马尼拉相继兴起苏禄、马京达瑙、棉兰老和马尼拉4个苏丹国。16世纪下半叶,西班牙入侵并建立殖民统治,遏阻伊斯兰教向北传播的势头。此后,历经西班牙的殖民统治、美国的殖民统治和菲律宾独立后各届政府的少数民族政策,通过长期的战争和抗争,形成了今天伊斯兰教在菲律宾分布的格局。菲律宾穆斯林多属逊尼派,遵循沙斐仪教法学派。菲律宾伊斯兰教徒势力较弱,总数为400万多人,主要分布在南方各省的少数民族地区,教规与马来西亚的教规相近。

20世纪60年代,世界伊斯兰复兴运动蓬勃兴起,菲南穆斯林追求正统宗教社会的意愿更加强烈,大部分社区建起清真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许多国外伊斯兰传教士到菲南部讲习;更多当地穆斯林也到国外伊斯兰中心朝圣或求学,回国后宗教观念更加强烈,希望加强与国际伊斯兰社会的联系。此后几十年,菲南穆斯林建立许多清真寺和宗教学校,招收大批男女学生学习伊斯兰教基本教义、用阿拉伯语阅读《古兰经》。全国有200~300座清真寺,主要建在南部,马拉维市的“棉兰老伊斯兰中心”清真寺久负盛名。全国有1000多所经文学校。此外,菲律宾还有一些高级的穆斯林学院,讲授伊斯兰高级课程。马拉维市的“菲律宾伊斯兰研究学院”为宗教教育的最高学府,棉兰老省立大学也开设有关伊斯兰研究、阿拉伯语的专业学科。南部一些穆斯林聚居区实行“伊斯兰教法”。

有人认为菲律宾的穆斯林不重视宗教祈祷,在拉马丹月(伊斯兰历9月)不进行严格的斋戒。但他们对伊斯兰基本教义很尊崇,对一些宗教节日也十分看重,如斋月结束日、穆罕默德出生日和升天日、伊斯兰新年等。他们的信仰中也吸收了一些当地元素,如供奉善恶精灵,认为它们能对健康、家庭和庄稼收成产生影响。他们还保持了一些伊斯兰教传入前的民族风俗,并以此办理婚丧、出生等仪式。摩洛人的妇女也比其他伊斯兰社会的妇女自由得多。

菲律宾主要的伊斯兰教组织有:菲律宾穆斯林协会(位于马尼拉,是世界伊斯兰大会组织成员,与伊斯兰世界联盟多有联系)、菲律宾伊斯兰教协会(位于马拉维)、菲律宾伊斯兰皈依者协会(位于马尼拉)、菲律宾穆斯林联盟。主要政党有摩洛民族解放阵线(简称“摩解”)、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简称“摩伊”)、菲律宾穆斯林团结党等,其中以“摩解”影响最大。

(三)佛教

菲律宾的佛教信徒主要是华人华侨,2000年人口普查显示,信奉佛教的人口占菲律宾总人口的0.1%。主要分布在马尼拉、宿务、三宝颜等地。公元8~13世纪,建都在苏门答腊的佛教大帝国“室利佛逝”(Sri Vishaya)曾将其势力扩张到菲律宾群岛,现今菲律宾土语中仍保留若干梵语,当地出土文物中有佛像、莲花等雕刻品,都可作为当地有过佛教的证明。但佛教尚未在菲律宾生根,伊斯兰教就从东面进入。16世纪以后,西班牙和美国先后入侵并长期统治,又将基督教传入。所以菲律宾现在的佛教与古代无关,而是由华侨从中国带来的,如首都马尼拉的中路观音堂、圆通寺,三宝颜市的福泉寺等,都是应华人消灾祈福需要而建的。但这类佛堂大都由在家信众主持,缺乏积极筹划的弘法活动,因此只能视为菲律宾初期的华侨弘法布道场。1931年,华侨界组织旅菲中华佛学研究会,1936年奠基兴建寺宇,即今天的大乘信愿寺。此后又陆续建有华藏、普陀、宝藏、隐秀、莲花精舍等寺。经过几代人努力,他们创立了许多佛教团体,修建了39座佛教寺庙,创建了多所学校和多种刊物。他们还积极参与佛教界活动,热心国内慈善和公益事业。

(四)原始宗教

原始宗教是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进入菲律宾之前当地居民的一种图腾信仰。他们相信万物有灵,把大自然作为崇拜偶像,崇拜鳄鱼和鸟类,把一种鸟称为“神鸟”,奉为“伟大的全能创造之神”。他们相信人的灵魂不死,祭拜祖先,一般会用木头、石头以至用金银制成祖先偶像,称其为“阿尼托斯”,供奉家中。祭祀时杀鸡宰猪,奉祀祖宗,然后举行宴会,唱歌饮酒。一些民族还崇拜其部落神,如“伊迪安那尔”是他加禄人的“农业神”。原始宗教在广大农民中影响很深,目前山区的少数民族中仍有十多万人信仰原始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