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
如前所述,英国历史小说丰富的创作与匮乏的整体性批评之间的反差足以引起评论界的深刻反思: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当代英国历史小说整体性批评如此贫瘠?本书认为,当代历史文学创作的普遍化、历史小说文类概念的模糊不清,以及相关研究理论的系统性断裂是导致当代英国历史小说整体性研究缺失的几大重要原因。
一 当代英国历史文学创作的普遍化
在当代英国,“过去”(the past)不断成为英国文化的审美目标(aestheticized object)。[7]书写历史、重述历史已经成为一种广泛而普遍的文学现象。可以看到,几乎所有英国当代最具号召力的小说家,如麦克尤恩(Ian McEwan)、巴恩斯(Julian Barnes)、拜厄特(又译拜雅特,A.S.Byatt)、拉什迪(又译鲁西迪,Salman Rushdie)、斯威夫特(Graham Swift)、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等,其作品对历史题材均有涉及。通过历史文本,作家或追忆往昔盛世的繁荣景象,或反思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人间疾苦,或追溯国家民族身份的起源、重塑帝国归来的信心,或清算殖民时期遗落的诸种不公,或找寻当代英国走出社会困境的可能等。历史已经成为当代英国小说创作的重要主题。
当然,这种现象同当代英国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密不可分。二战以来,英属殖民地纷纷独立。从20世纪50年代的印度,到60年代的非洲、拉丁美洲各国,直至20世纪末的香港,各殖民地接连从英国手中夺回领土和主权。这让强盛百年的大英帝国已近强弩之末,逐渐沦落到依附于美国,落后于德国、法国等国的地位。而伴随着英国国际地位的下降,其国内形势也不容乐观。进入20世纪60年代,英国经济状况日趋紧张。战后工党推行的以“福利国家”和国有制为主要内容的财政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推动了战后经济的发展,但是也出现了很多负面问题。比如,劳资纠纷并未真正缓解,社会阶层关系日趋紧张,贫富悬殊依然明显存在。[8]特别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英国的经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多年积攒的经济诟病暴露无遗。通货膨胀、失业率倍增、贸易逆差、海外市场的萎缩等诸多经济低迷现象,无一不把英国财政推向崩溃的边缘。另外,战后移民潮的到来、女性运动浪潮高涨、种族问题激化、民族矛盾持续不止、中产阶级日益庞大等一系列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动使英国社会的组织结构发生了剧烈变化。人们不明白,20世纪20年代鲍德温首相还在发表演说,骄傲地解释英格兰民族比其他民族更加伟大的原因,但是为何仅仅几十年之后英国就从如日中天的巅峰一下跨入了日薄西山的低谷。[9]这种局势的深刻动荡让英国人产生了无法弥补的心理落差,更无法对昔日帝国的辉煌轻易忘怀。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撒切尔政府对“回归维多利亚价值观”的呼唤,更让追忆历史成为当代英国文坛的重要主题。
与此同时,当代西方文学以及史学理论的发展也吸引作家以崭新的目光重新审视和记述历史。比如,德里达(Jacques Derrida)所提出的“文本之外,一无所有”、巴尔特(Roland Barthes)的“历史真实是语言的建构”,以及怀特(Hayden White)持有的“元历史”(metahistory)概念等许多较有影响的理论话语极大地颠覆了传统的历史书写理念,也激发了人们重述过去的欲望。因此,无论是当代英国社会历史的变迁,还是文史理论的重要成果,都吸引了众多小说家介入历史领域。当历史成为小说创作普遍的取材对象时,这一曾经具有鲜明特点、独立于其他小说类别之外的文类题材的轮廓特征逐渐模糊,创作规约逐渐丧失效力,犹如涓涓细流融入大海,不见踪影,难以区分。
二 历史小说文类概念的模糊不清
也许正是由于英国历史文学创作的普遍化,研究者时常将注意力放在当代历史话语的运作方式上,以此探讨历史文本性与虚构性的特征,这就必然会导致历史小说文类的独特性被忽视。不过,从根本上说,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还是历史小说文类概念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本身既存的模糊性。
模糊性来自文类的划分。对一种文学类别进行确认在文学行为中并非易事,因为文类规约的确定方式和文类本身的历时性演变过程都有可能引起争议。目前,视历史小说为小说亚文类是文学界比较普遍的做法,但这并不代表在批评实践过程中确定该小说文类属性时就不会遇到问题,因为不同的划分标准会导致不同的划分结果。[10]比如,从内容上可以把戏剧划分为悲剧、喜剧,从形式上可以把诗歌分为十四行诗和叙事诗,从形态和内容的双重考虑上可以把小说分为科幻小说、侦探小说等。而文类界定的困难在于“混合文类”的存在,比如,不同的文类却可能拥有同样的文本特征,很难通过表面的形式确定其文类属性。另外,文类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还会造成文类之间的一些相互交叉重叠和借用。这就造成了某一文类的划分和界定并不是唯一的,同一文本可同属不同的文类。不过,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很少有作家特别是当代作家会在一部作品中从一而终地使用同一种文类规约,文本中时常会出现文类交叉重叠的现象。
从这一点出发,本书的研究对象——英国历史小说同样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如果说19世纪传统的历史小说具有足以辨认的文类特征,如重大历史事件、著名历史人物、相当长的时间距离,那么当代英国小说中历史书写的丰富和文类交叉重叠情况的频繁出现则从某种程度上模糊了历史小说文类独立的文本特征,致使针对文类的相关研究泛化为针对历史话语的使用研究,从而割裂了历史小说文类的整体性研究。
另外,英国历史小说文类本身在历时性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形式和内容上的变化,使当代历史小说同传统文本之间产生很大的差异。若非以发展性的眼光看待此问题,便很容易造成学界对文类演变过程认识的不足。这也是英国历史小说文类概念模糊,从而致使文类研究缺失的重要原因。
三 历史小说文类研究理论的系统性断裂
若研究再往前推进一步,导致历史小说文类概念模糊的主要原因便确凿无疑地落在研究理论的匮乏上。就笔者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在历史小说研究领域里存在两种理论对立的现象。一方面,卢卡奇(Georg Lukács)等传统历史小说理论家对文类规约的阐释在当代依然具有显著的影响力,从而影响了评论者对当代新发生的历史小说文类属性的判断;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者对历史文本性和虚构性的阐释虽然为研究当代历史小说提供了与时俱进的有利视角,但其很难对传统历史小说做出解释。两种理论一经相遇便尴尬地割裂了历史小说文类的整体性发展,从而导致相关研究的缺失。对此,本书认为,为了恢复历史小说的整体性研究,研究采纳的理想理论应为:既要注重文本的历时性演变,又要避免忽略在此过程中文类规约的传承,从而实现连续性、辩证性研究的目的。
综上所述,当代英国历史文学创作的普遍化离散了评论界对历史小说文类研究的聚焦,文类概念本身在发展过程中发生的模糊现象和相关研究理论的系统性断裂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鉴于以上分析,本书提出从文类演变的角度,对英国历史小说文类的嬗变过程进行研究,以期恢复文类概念的清晰度以及弥补整体性研究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