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贸易理论:异质企业与国际贸易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 2 文献综述

文献中围绕企业生产率与出口行为关系的研究主要沿两条路径展开,即自我选择效应(self-selection effect)和出口学习效应(learning-by-exporting effect)。

自我选择效应最早在1998年提出。Clerides,Lach和Tybout (1998)指出由于出口市场存在沉没成本,包括进入壁垒、运输成本、企业进入新市场的分销和营销成本等,只有企业的生产率足够高,才能克服参与出口市场的沉没成本,从出口市场中获取利润。因此,企业在进入出口市场之前,就已经具有较高的生产率。结果是生产率高的企业自我选择进入出口市场,生产率相对较低的企业退出或选择不进入出口市场。Melitz(2003)在Krugman(1980)模型的基础上,以Hopenhayn(1992)一般均衡垄断竞争动态产业模型为基础,引入企业生产率等异质性因素,构建理论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企业进入国外市场需要支付固定成本,比如运输成本、企业进入新市场的分销和营销成本、广告费用、国外销售渠道开拓、国际交易风险等,企业在生产率、企业规模、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异质性,会对企业出口决策行为进行自我选择,引发生产率较高的企业进入出口市场,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则会退出。Bernard,Eaton,Jensen和Kortum(2003),Yeaple(2005)等学者进一步放松Melitz(2003)的假设条件,以Bertrand竞争为基础,引入企业异质性、不完全竞争、要素禀赋等因素,构建理论模型,得到类似结论。Baldwin(2005)进一步指出,企业应首先有效地依靠国内市场(Krugman,1980),获得生产率竞争优势,才能具备支付高额沉没成本与开拓成本的能力,从而通过自我选择进入出口市场。

对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实证检验支持了企业生产率对企业出口参与行为的自我选择效应。例如,对美国(Bernard and Jensen,1995,1999a,2004a,2004b;Jensen and Musick,1996)、英国(Girma,Greenaway and Kneller,2003;Greenaway and Kneller,2004;Falvey,Greenaway and Yu,2004;Crespi,Criscuolo and Haskel,2006)、德国(Bernard and Wagner,2001;Arnold and Hussinger,2005)、意大利(Castellani,2002)、日本(Kimura and Kiyota,2006)、智利(Alvarez and López,2004)、墨西哥、摩洛哥和哥伦比亚(Clerides,Lach and Tybout,1998)、中国台湾和韩国(Aw,Chung and Roberts,2000)的实证检验,都证明了企业生产率对企业出口参与行为的影响具有自我选择效应。对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不太支持自我选择效应(Greenaway and Kneller,2007),对中国的研究尽管相对较少,结论还是比较一致的。张杰、李勇、刘志彪(2008)和易靖韬(2009)的研究都支持自我选择效应。

Clerides,Lach和Tybout(1998)同时也指出了出口学习效应的存在,即一旦企业参与到出口市场中,从顾客和竞争对手处获取先进的生产技术、高效的管理方式等,促进企业提高技术学习能力,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出口供应量。文献中出口学习效应主要通过三种渠道传播:(1)通过与国外竞争者和客户进行产品式样、质量、设计等方面的交流,企业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最明显的例证就是发展中国家为出口市场生产的产品的质量,通常比为国内市场生产的类似产品的质量要高。(2)企业参与出口市场,能扩大企业生产规模,产生规模经济效益。(3)企业参与到出口市场中,可以提高企业创新的回报,从而加强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激励作用;出口市场中更加激烈的竞争会促进企业不断改善生产中的各种无效率的环节,如业务流程再造工程就体现了很好的学习结果。出口学习效应也是众多学者和政府主张采取出口导向战略的依据,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从发达国家获取更高的生产技术、更先进的研发能力的途径。

目前对发展中经济体的实证检验支持了出口学习效应假说,即发展中国家通过参与出口市场,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并提高企业的出口供应量。例如,对印度(Tucci,2005)、印度尼西亚(Blalock and Gertler,2004)、非洲经济体(Bigsten et al.,2000;Van Biesebroeck,2005;Mengistae and Pattillo,2004)企业数据的实证检验,都发现了出口学习效应的存在。就中国而言,张杰、李勇、刘志彪(2008,2009)的研究都支持出口学习效应。然而对发达国家的研究发现,出口学习效应一般都不太显著(Greena-way and Kneller,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