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考点定位】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方法推荐】基本理解法。
【详细讲解】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其产生既有客观条件,又有主观条件,C选项中的社会历史条件是客观条件,个人努力则是主观条件。A只是主观的条件,不全面。B的说法虽然没什么问题,但是也不够全面。D表述是错误的,当时最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英国,而不是德国。
【知识链接】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经济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其固有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思想渊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实践基础:法、英、德的三大工人运动均遭失败,这就迫切需要总结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经验,形成科学的革命理论,用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
2.A
【考点定位】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方法推荐】基本理解法。
【详细讲解】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指共性和个性。题干中的马和白马相比,马很明显属于共性的东西,而白马则是个性的东西。认为白马非马,即是只看到了个性,没有看到共性,属于哲学上的经验论,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经验主义,属于形而上学的错误。因此,答案为A。
【知识链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
第一,二者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是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共性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
第二,二者相互联系。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体现共性。
第三,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意义:
第一,在理论上,反对割裂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形而上学观点,反对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第二,在认识上,坚持从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认识程序。
第三,在政治上,这一原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哲学基础。
3.B
【考点定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方法推荐】基本理解法。
【详细讲解】四个选项的表述都是正确的。但是,与题干意思相符的是B。
【知识链接】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涵,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首先,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再次,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最后,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及作用,又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4.C
【考点定位】商品经济理论。
【方法推荐】基本记忆法。
【详细讲解】本题属于记忆型题目。劳动二重性学说,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同时,这一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答案为C。
【知识链接】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即有用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
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二者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它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5.B
【考点定位】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方法推荐】基本记忆法。
【详细讲解】十九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因此,答案为B。
【知识链接】略。
6.B
【考点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
【方法推荐】基本记忆法。
【详细讲解】十九大报告指出: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所以,正确答案是B。
【知识链接】略。
7.C
【考点定位】新发展理念。
【方法推荐】基本记忆法。
【详细讲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树立强烈的创新自信,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勇于创造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所以,正确答案是C。
【知识链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就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8.A
【考点定位】祖国统一。
【方法推荐】基本记忆法。
【详细讲解】本题属于记忆型题目。【知识链接】略。
9.D
【考点定位】鸦片战争的影响。
【方法推荐】基本记忆法。
【详细讲解】鸦片战争以后,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A是鸦片战争之前社会的主要矛盾,B是过渡时期的主要矛盾。因此,答案为D。
【知识链接】略。
10.B
【考点定位】洋务运动。
【方法推荐】基本理解法。
【详细讲解】洋务运动为地主阶级发动的运动,其目的当然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因此,答案为B。
【知识链接】洋务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不同,这是一次地主阶级代表,如奕"、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发起的运动,从性质上来说属于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11.A
【考点定位】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
【方法推荐】基本记忆法。
【详细讲解】毛泽东指出,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中国的革命战争实质上是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因此,答案为A。
【知识链接】(1)武装斗争的必要性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优点和特点之一。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而不是工人罢工、政治改良等其他方式,这是由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决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罢工的权利。所以,中国共产党不可能像西方国家无产阶级政党那样成为合法组织,进行合法斗争。这种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只能走以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道路。
(2)武装斗争的长期性
第一,中国人民面对的是强大的勾结在一起的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和封建统治者,敌我力量对比的悬殊决定了革命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二,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革命发展的不平衡。
12.A
【考点定位】整风运动。
【方法推荐】基本记忆法。
【详细讲解】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的内容包括: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的主要任务,主观主义的表现形式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因此,答案为A。
【知识链接】整风运动的意义:第一,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增强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自觉性和能力;第二,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确立了起来。
13.D
【考点定位】社会公德。
【方法推荐】基本记忆法。
【详细讲解】社会公德的内容有: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其中,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因此,答案为D。
【知识链接】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14.C
【考点定位】全面依法治国。
【方法推荐】基本记忆法。
【详细讲解】科学立法、全民守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其中,科学立法是法治的龙头环节;全民守法是法律权威的源泉;严格执法是法律生命力的保证;公正司法是法治的生命线,是司法活动最高的价值追求,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答案为C。
【知识链接】略。
15.略。
16.略。
二、多项选择题
17.ACD
【考点定位】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联系的观点。
【方法推荐】基本理解法。
【详细讲解】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系统性等特点,题干提到,测量其中一个粒子必然会影响其他粒子,说明世界万物是普遍联系的,而且是客观的联系,因此A可以选。B表述是错误的,属于唯心主义观点。题干提到,无论是两个,还是多个粒子组成的量子状态之间都可以有联系,说明联系是复杂多样的,C也应选。同时,题干里边的粒子是客观存在的,D也应选。因此,答案为ACD。
【知识链接】联系的特征:
(1)客观性:是指事物本身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的联系概念是对客观存在的联系的反映。
(2)普遍性:是指联系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及其发展的各个阶段、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而是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或环节。
(3)多样性:是指联系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各种不同的联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作用是不一样的。
(4)条件性:是指任何具体联系都依赖于一定的条件,条件改变了,联系的性质、方向也随之改变;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改变条件也是要有条件的。
(5)系统性: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最基本的特征或本质属性是整体性。整体性揭示系统和要素或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性的观点是指整体和部分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具有各部分所不具有的新性质、新功能;部分依赖整体,脱离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它原有的性质和功能;整体和部分可以相互渗透、互相转化。
18.ABC
【考点定位】社会形态的更替。
【方法推荐】基本理解法。
【详细讲解】题干中提到“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但这并不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体现了选项B。而题干中“并不排斥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说明客观规律性是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体现选项A。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这是唯物史观的观点,所以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C也应选。D是唯心史观的观点。因此,答案为ABC。
【知识链接】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也就是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选择性,是指社会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向确定对象的创造性活动。一个民族之所以做出这种或那种选择,有其特定的原因:一是取决于民族利益;二是取决于交往;三是取决于对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因此,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和人们的自觉选择性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19.ABCD
【考点定位】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方法推荐】基本记忆法。
【详细讲解】本题属于记忆型题目。【知识链接】略。
20.ABD
【考点定位】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方法推荐】基本记忆法。
【详细讲解】当代资本主义一共发生了五个方面的新变化,主要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变化;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变化;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变化;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政治制度的变化。其中,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变化的表现有三个,分别是: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所以,答案是ABD。C表述错误,虽然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职工持股并参与决策,但工人永远不可能成为资本家集团的重要力量。
【知识链接】(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所有制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是:国家资本所有制形式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人阶级反抗力量的不断壮大,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开始采取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促使工人自觉地服从资本家的意志。这些制度主要有: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职工持股。此外,社会福利制度的健全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劳动者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改善劳动者的社会状况。
(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一是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二是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三是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
(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国家已经承担起提供财产保护、增强国家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保持经济稳定、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以及维护竞争秩序等重要职能。在经济调节机制变化的同时,经济危机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表现在:经济危机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干扰减轻、破坏性减弱;经济危机周期的长度缩短;经济危机的四个阶段(即危机阶段、萧条阶段、复苏阶段和高涨阶段)之间的差别有所减弱;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危机的影响加强。
(5)政治制度的变化
首先,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资产阶级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加强。其次,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再次,法制建设得到重视和加强,以协调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利益。最后,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
21.ABD
【考点定位】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方法推荐】基本记忆法。
【详细讲解】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国国情的特殊性,即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差异性,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无产阶级政党自身成熟程度的不同,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构成状况的不同,革命传统不同,以及历史和现实的、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不同国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所以,答案为ABD。而A和C是矛盾的。导致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力,而不是民族因素和地理环境。
【知识链接】略。
22.ABD
【考点定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方法推荐】基本记忆法。
【详细讲解】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提出,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因此,答案为ABD。
【知识链接】略。
23.ABCD
【考点定位】混合所有制经济。
【方法推荐】基本理解法。
【详细讲解】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是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控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所以,正确答案是ABCD。
【知识链接】略。
24.ABC
【考点定位】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方法推荐】基本记忆法。
【详细讲解】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实现这样的变革,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第一,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第二,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第三,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所以,正确答案是ABC。
【知识链接】(1)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第一,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
第二,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力不强,已成为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
第三,欧美等国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行不通。
(2)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建设
第一,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
第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第三,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第四,加大生态环保力度。
第五,推动形成全球气候治理体系。(3)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第一,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第二,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第三,建立健全资源环境管理制度。
25.BCD
【考点定位】党的建设。
【方法推荐】基本记忆法。
【详细讲解】本题考查十九大报告,是记忆型题目。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A表述错误。其他几个选项都是正确的。
【知识链接】略。
26.AC
【考点定位】扩大对外开放。
【方法推荐】错误排除法。
【详细讲解】我国防范经济风险和外部冲击的能力正在形成的过程中,并不是已经形成,所以B表述是错误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正处于从低端往中高端转变的过程中,也并不是已经完全转向高端,所以D表述也是错误的。所以,答案为AC。
【知识链接】略。
27.ABC
【考点定位】古田会议。
【方法推荐】基本记忆法。
【详细讲解】本题属于记忆型题目,除了D是洛川会议的内容外,其他的都属于古田会议的内容。因此,答案为ABC。
【知识链接】略。
28.AB
【考点定位】抗日战争。
【方法推荐】基本记忆法。
【详细讲解】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在抗日民族根据地进行了很多方面的建设,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教育的以及思想的等。题干的政权建设属于政治方面,AB都与这时期的政治建设有关。C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政策,而不是抗日战争时期的。D是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内容,也不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举措。因此,答案为AB。
【知识链接】在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中,政治上实行“三三制”原则。(1)作用:加强政权建设,是抗日根据地建设的首要和根本任务。(2)内容: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1/3,从而可以容纳各方面的代表,团结一切赞成抗日和民主的各阶级和阶层。(3)性质和原则:根据地政权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采取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机构的领导人都经过民主选举产生。
29.ABCD
【考点定位】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方法推荐】基本理解法。
【详细讲解】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为“一化”“三改”,“一化”是指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指的是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是目的,“三改”是手段。在当时的情况下,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同时并举的方针,之所以如此,既有内部原因,又有外部原因。ABC是内部原因,D是外部原因。因此,答案为ABCD。
【知识链接】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于1954年9月写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一化”“三改”,“一化”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三改”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两者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这是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30.ABCD
【考点定位】社会主义法律运行的环节。
【方法推荐】基本记忆法。
【详细讲解】法律遵守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利以及履行职责和义务的活动。依法办事包括两层含义:依法享有并行使权利;依法承担并履行义务。在法律运行过程中,守法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基本途径。在社会主义国家,一切组织和个人都是守法的主体。我们通常所说的守法,主要是指遵守宪法和法律。所以,答案为ABCD。
【知识链接】略。
31.ABCD
【考点定位】社会主义法律构成。
【方法推荐】基本理解法。
【详细讲解】民法的原则中涉及公序良俗,体现法律和道德的统一,A是正确的。在绪论中,论述了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法律为道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道德为法律提供价值基础,BD是正确的。现在的道德和法律都是对过去的道德和法律的继承和发展,C也是正确的。因此,答案为ABCD。
【知识链接】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民法的基本原则:第一,平等原则;第二,自愿原则;第三,公平原则;第四,诚实信用原则;第五,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32.略。
33.略。
三、分析题
34.【考点定位】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
【答案详解】(1)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原理的内容。区别: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多种矛盾所构成的体系中对事物发展起着领导、决定作用的矛盾,规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非主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和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联系:两者是对立统一的,相互区别、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原理的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在认识和实践上,坚持分清主次,学会抓中心和抓重点、抓关键并兼顾其他。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变为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的变化会导致社会主要任务的变化,因此抓住了这一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原理的内容。区别: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非主要方面是指处于从属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联系: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相互区别、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原理的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在认识和实践上,坚持分清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
根据我国的现实,发展是一个方面,而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科学性又是另一个方面,发展是主要的方面,因此,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35.【考点定位】十九大。
【答案详解】(1)党的十九大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是十九大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内涵
①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③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④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⑤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
①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②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③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应对措施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②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2)A.提出
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017年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
B.内容
①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②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③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④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⑤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⑥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
⑦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⑧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C.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D.要求
全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和行动,增强学习贯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36.【考点定位】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答案详解】(1)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有一定的背景和历史必然性的,主要是:
①阶级性: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进行过不同的探索,但由于其阶级局限性都失败了,历史要求必须出现新的先进的阶级来领导革命,为中国找到出路,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需要自己的政党。
②客观条件:辛亥革命后,许多原先的革命党人有的消极隐退,有的蜕变为军阀、官僚、政客,五四运动时,他们并没有站在群众运动的前列。这一趋势说明,国民党已经不能领导革命了,成立新的政党是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
③阶级基础:工人阶级力量壮大,并且以独立姿态登上历史舞台。
④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⑤领导基础:出现了一批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努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他们还注意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注重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⑥外部环境: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和修正主义破产,以及俄共的帮助。
(2)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由“简”而“巨”取得的伟大成就有: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推翻了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创造性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之所以由“简”而“巨”取得了伟大成就,原因有:共产党时刻坚持自身的建设,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做到与群众密切结合,坚定地依靠群众;无论在革命还是建设的时期,都采取了正确积极的政策,做到了适时的改革和调整等。
37.【考点定位】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答案详解】(1)理想信念属于精神范畴,能够对人的生活起到促进或者阻碍的作用。
理想信念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科学的理想信念属于人的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可以为人的一生提供“无穷的力量”。
在我国,现阶段最科学的理想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到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相结合。个人理想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对于自己未来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所产生的种种向往和追求。社会理想是指社会集体乃至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理想,即在全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共同奋斗目标。
社会理想是对社会成员个人理想的凝练和升华,它规定、指引着个人理想。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是有意义的。个人理想要符合社会理想,但这并不是排斥和抹杀个人理想。当个人理想同社会理想有矛盾的时候,可以做出最大的自我牺牲,使个人理想服从社会的共同理想。
(2)要想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自己的青春梦想,需要做到:
第一,正确地认识和对待顺境和逆境。顺境,确实有利于实现理想,但容易让人滋生骄纵情绪,自满自足;逆境,确实增加实现理想的难度,但不代表没有实现的可能性,在逆境中奋斗,可能会有在顺境中所难以得到的收获。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对人生的作用都是双重的,关键是怎样去认识和对待它们,只要善于利用顺境,勇于正视逆境和战胜逆境,在逆境中不放弃,远大的理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第二,付诸具体的行为。立志当高远,立志做大事;立志须躬行,伟大出自平凡。
第三,将理想变为现实。理想受现实的规定和制约,不能脱离现实而幻想未来。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在一定条件下,现实会转化为理想;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在一定条件下,理想可以转化成未来的现实。
38.【考点定位】经济全球化、“一带一路”倡议。
【答案详解】(1)①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
②经济全球化的内容与特征
第一,贸易自由化。
第二,生产国际化。
第三,金融全球化。
第四,科技全球化。
第五,信息传播全球化。
第六,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并呈现多元化格局。
第七,区域性经济合作日益加强。
③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原因
第一,新科技革命带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层出不穷,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
第二,两极格局的结束,使原来处于对峙状态的国家建立和加强了联系,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三,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的认可和接受,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制度性基础。
第四,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
第五,三大国际经济协调组织的建立及其作用的不断增强,为经济全球化构筑了组织和法律框架。
④经济全球化的双重性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推动了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了世界经济增长,为少数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与此同时,也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多了国际投机,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更为严重的是,在经济全球化中,由于实力不同,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将得利最多,而发展中国家所得甚少。因此,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一些最不发达国家将被排除在经济全球化之外,越来越被“边缘化”,甚至成为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新技术殖民地”。
⑤引导经济全球化释放更多“正面效应”
经济全球化作为一把双刃剑,应该引导其释放更多“正面效应”,这需要国际社会上各个国家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大国应该发挥自己的智慧,勇于担当。
(2)“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体现了各国相互合作的理念,因此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
①“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
“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在2013年最先提出的。2017年5月,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中国举行。
②丝路精神的内涵
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是丝路精神的内涵。
③“一带一路”倡议的意义
当今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顺应时代潮流,适应世界发展规律,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
④“一带一路”倡议的前景
“一带一路”将来会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⑤中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贡献
第一,中国会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各国友好合作。
第二,会同很多国家达成务实合作协议。
第三,会加大对建设资金的支持。
第四,同各国建设发展互利共赢的经贸伙伴关系。
第五,启动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第六,建设更多的民生项目。
第七,设立后续联络机制,成立财经发展研究中心和建设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