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考研政治20年真题大讲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考点定位】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

【方法推荐】错误排除法。

【详细讲解】B是唯心主义的观点;实践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基础,C表述错误;无论是自然规律,还是社会规律,我们都是能够认识的,D也表述错误。因此,答案为A。

【知识链接】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及其指导下的实践却要受规律的支配。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承认不承认,它都客观存在着,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人们在实践中可以认识或发现规律,并利用符合规律的认识指导实践,达到改造世界、为人类谋利的目的。

要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去思考和把握问题。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要把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2.C

【考点定位】意识的本质。

【方法推荐】基本理解法。

【详细讲解】存在分为客观存在和主观存在,而鬼神属于主观存在,题干认为人脑海里的鬼神意识是对鬼神真实存在的反映,则是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意识是对存在的直观反映,答案为C;题干认为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外部世界的反映,并没有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A表述错误;物质不等于存在,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东西,题干认为意识是对真实存在的反映,而不是物质的产物,B也错误;人类意识的自然演化经历了三个阶段,从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D与题干要表达的意思不符。

【知识链接】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的产物,也是社会的产物。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作用:(1)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2)意识具有主观创造性,在思维中创造出物质世界没有的东西;(3)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控制与调节作用;(4)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

3.D

【考点定位】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方法推荐】基本理解法。

【详细讲解】根据题干,c为15万,v为5万。利润率是m/(c+v),平均利润率为10%,所以m是2万。平均利润出现以后,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所以生产价格=成本价+剩余价值,即22万元。答案为D。

【知识链接】资本主义生产是为了获得利润,因此,不同部门之间如果利润率不同,资本家之间就会展开激烈的竞争,使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从而导致利润率趋于平均化,不同部门的资本家按照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来瓜分剩余价值。按照平均利润率来计算和获得的利润,叫做平均利润。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也转化为生产价格。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后,商品就不再按价值出售,而按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构成的生产价格出售。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的。

4.B

【考点定位】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方法推荐】基本记忆法。

【详细讲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所有制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是国家资本所有制形式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由此可见,答案为B。

【知识链接】略。

5.C

【考点定位】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

【方法推荐】基本记忆法。

【详细讲解】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经济上存在五种经济成分: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答案为C。

【知识链接】略。

6.B

【考点定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方法推荐】基本记忆法。

【详细讲解】A、D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措施,C是干扰选项。答案为B。

【知识链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简言之,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7.A

【考点定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方法推荐】基本记忆法。

【详细讲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整体,它既包括战略目标,又包括战略举措。其中,战略目标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举措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因此,答案为A。

【知识链接】“四个全面”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源泉,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法治保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石。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或“车之两轮”,推动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

8.C

【考点定位】新发展理念。

【方法推荐】基本记忆法。

【详细讲解】本题属于2016年度热点题目,记忆即可。【知识链接】略。

9.A

【考点定位】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方法推荐】基本理解法。

【详细讲解】本题为记忆型题目。

【知识链接】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和瓜分的图谋,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达到高潮。1895年4月2日即《马关条约》签订前半个月,日本驻德公使青木周藏与德国外交部参事米尔堡会谈时,提出将南满给日本,北满归俄国,舟山预定给英国,而“德国完全有权在东南要求一省”的瓜分方案。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更大大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领土的野心,并激化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俄国认为,日本割取辽东半岛损害了俄国在中国的侵略利益,便联合法国和德国共同干涉还辽,迫使日本放弃了割占辽东半岛的要求。日本则以再向中国勒索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作为补偿。俄、德、法三国又以干涉还辽“有功”为由,要求租借中国港湾作为报酬。由此,德、俄、英、法、日等国于1898年至1899年竞相租借港湾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10.A

【考点定位】五四运动爆发。

【方法推荐】基本记忆法。

【详细讲解】五四运动之前,陈独秀进行的是资本主义道路的探索,直到五四运动之后,他才发生了认识和思想的转移,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探索。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因此,答案为A。

【知识链接】略。

11.B

【考点定位】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释。

【方法推荐】基本记忆法。

【详细讲解】毛泽东思想经历了萌芽、形成、成熟、继续发展等几个阶段,分别对应着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A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1949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对人民民主专政理论进行了完整的论述,这发生在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时期。在抗日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释才是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标志。D包含在B中。因此,答案为B。

【知识链接】1938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举行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之后撰写了《新民主主义论》等一批重要理论著作,系统地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毛泽东分析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在此基础上,科学阐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的全部革命运动。

毛泽东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政治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一个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经济上,没收操纵国计民生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建立国营经济;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并引导个体农民发展合作经济;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富农经济的存在。文化上,废除封建买办文化,发展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毛泽东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经验,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

12.B

【考点定位】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包围之中。

【方法推荐】基本记忆法。

【详细讲解】解放战争一共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战略防御阶段(1946年6月—1947年6月),战略进攻阶段(1947年6月—1948年9月),战略决战阶段(1948年9月—1949年1月)。题干里提到的时间是第二个阶段。因此,答案为B。

【知识链接】略。

13.A

【考点定位】理想和信念。

【方法推荐】错误排除法。

【详细讲解】高层次的信念才能代表一个人的基本信仰,因此B表述错误。在一个社会中,人们的理想信念是多种多样的,并不是始终一致的,C也表述错误。信念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D也表述错误。因此,答案为A。

【知识链接】略。

14.A

【考点定位】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方法推荐】基本记忆法。

【详细讲解】对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评价主要看其为社会做了哪些贡献,因此社会历史的标准才是最科学的标准。答案为A。

【知识链接】人是社会的人,总是生存和活动于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当中,并受到一定社会关系的制约。在实际生活当中,人们会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通过一定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以独特的思想和行为赋予生活实践以个性特征。不过,任何个体的人生意义只能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条件基础之上,并在社会中才能得以实现。离开一定的社会基础,个人就不能作为人而存在,当然也无法创造人生价值。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一个人的生活具有什么样的价值,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所规定的,而社会对于一个人的价值评判,也主要是以他对社会所做的贡献为标准。个体对社会和他人的生存和发展贡献越大,其人生的社会价值也就越大;反之,其人生的社会价值就越小。如果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和他人的生存和发展不仅没有贡献,反而起到某种反作用,那么,这种人生的社会价值就表现为负价值。

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做出的贡献,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一个人对社会和他人所做的贡献越大,他在社会中获得的人生价值的评价就越高。劳动和贡献的尺度作为社会评价人生价值的基本尺度,正是对人生价值评价根本尺度的一种具体化。在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主义社会中,衡量人生的价值,标准就在于看一个人是否以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

15.略。

16.略。

二、多项选择题

17.BCD

【考点定位】认识与实践。

【方法推荐】错误排除法。

【详细讲解】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以及科学文化实践,其中,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所以A表述是错误的。实践由三个要素构成,即主体、客体和中介,题干中的主体便是人,客体是细胞,中介便是显微镜。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两者的相互作用要通过中介来实现,题干中通过显微镜技术,人类对细胞的认识不断深化。同时,认识和实践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因此,BCD都是正确的选项。

【知识链接】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与完善。这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借助一定手段实际地作用于客体,把实践方案变为实际的实践活动;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总之,实践活动过程在主体的自觉意识支配下,既能动地变革着客观世界,也能动地改造着主观世界。

18.BCD

【考点定位】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方法推荐】错误排除法。

【详细讲解】历史人物对历史可以起到促进或者阻碍的作用,并不都是积极的,所以A表述错误。BCD都属于唯物史观的观点,因此都应选。

【知识链接】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发起者、当事者;历史人物是实现历史任务的组织者、领导者;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他们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因此,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始终起着一定的作用,有时甚至对历史事件的进程和结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历史人物及其作用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受人民群众及其实践活动的制约。任何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的政治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杰出人物是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每一时代一定会出现自己的杰出人物,这是必然的;但杰出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出现,由谁来担当,则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历史人物作用的性质取决于他们的思想、行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意愿,历史人物才能起到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作用;否则,如果违背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人民群众的意志,历史人物也会走向反面。

19.AB

【考点定位】资本原始积累。

【方法推荐】基本记忆法。

【详细讲解】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为AB两个,其中A是对内的,B是对外的。

【知识链接】资本原始积累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进行: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用暴力剥夺农民土地,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它在英国最为典型。由于欧洲市场扩大了对羊毛的需求,养羊比经营农作物更为有利可图,这就促使资本家和封建贵族通过各种手段把大片农民私有土地圈起来据为己有,农民失去土地,成为雇佣劳动力。

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又一重要方式。自15世纪末开始,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国的新兴资产阶级,通过武力征服海外殖民地,抢劫金银财宝,贩卖黑人奴隶,实行关税保护制度,进行商业战争等,掠夺了大量财富,大大加速了货币资本的积累。与此同时,新兴资产阶级还通过国债制度、课税制度加强对国内人民的剥削,积累起巨额货币资本。

20.ABC

【考点定位】资本积累的后果。

【方法推荐】基本理解法。

【详细讲解】资本的本性是不断的增值和积累,而资本积累的直接后果便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所以A是正确的。社会发展总的趋势和方向是不会改变的,所以社会技术水平的提高也是符合规律的,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也会不断提高,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B也是正确的。资本有机构成是资本积累的直接后果,而资本积累的间接后果就是出现相对过剩人口,C也是正确的。社会财富增长最根本的途径是生产力的进步,从而带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除了生产力的提高之外,也得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所以D是错误的。因此,答案为ABC。

【知识链接】资本积累不但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原因,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随着资本积累而产生的失业是由资本主义追逐剩余价值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所导致的。资本家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的资本,从自然形式上看,总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这种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一般说来,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技术构成的变化往往会引起价值构成的相应变化,而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着技术构成的变化。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呈现不断提高趋势,这是由资本无限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决定的。资本家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扩大生产规模,使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可变资本相对量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减少,结果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相对过剩人口就是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形成的过剩人口。相对过剩人口有三种形式:流动的过剩人口、潜伏的过剩人口、停滞的过剩人口。经常性的庞大失业人口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痼疾。

21.ABCD

【考点定位】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方法推荐】基本记忆法。

【详细讲解】教材里边的原话,记忆即可。

【知识链接】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初期,特别是实行新经济政策期间,列宁对苏维埃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思考,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首先,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其次,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再次,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最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列宁还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极端重要性,阐明了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系列措施。列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也是他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思想遗产。

22.ABC

【考点定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方法推荐】错误排除法。

【详细讲解】ABC都是教材原话。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所以D表述是错误的。

【知识链接】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七大又对基本路线的内容加以发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实践证明,党的基本路线是兴国、立国、强国的重大法宝,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群众的幸福线。

23.ABCD

【考点定位】互利共赢的开放倡议。

【方法推荐】基本理解法。

【详细讲解】“一带一路”是我国对外开放过程中的一个倡议,所以与国内、国际的发展有关,与各国的合作有关,ABCD都是“一带一路”提出的重要目的和意义,因此都是正确的。

【知识链接】略。

24.BCD

【考点定位】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方法推荐】基本理解法。

【详细讲解】题干中的环保督察工作是从政府层面来讲的,并没有讲到市场,因此只有BCD是正确的。

【知识链接】略。

25.ABD

【考点定位】新发展理念。

【方法推荐】错误排除法。

【详细讲解】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六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总体特征,也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因此C表述是错误的。其他几项都是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意义所在。

【知识链接】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就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26.ABCD

【考点定位】全面从严治党。

【方法推荐】基本记忆法。

【详细讲解】本题属于对热点知识原话的考查。【知识链接】略。

27.BCD

【考点定位】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方法推荐】基本记忆法。

【详细讲解】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对中国展开了侵略,其方式有: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等。本题考查的是第三种方式,而A是文化渗透的内容。所以,答案为BCD。

【知识链接】略。

28.ABD

【考点定位】辛亥革命以及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方法推荐】错误排除法。

【详细讲解】辛亥革命为孙中山领导,A是正确的。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山将三民主义重新解释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B是正确的。以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为目标的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孙中山已经去世,并不是他发动的,C是错误的。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主张反帝反封建,主张走民主共和的资本主义道路,D也是正确的。因此,答案为ABD。

【知识链接】略。

29.ABCD

【考点定位】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方法推荐】基本记忆法。

【详细讲解】本题考查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及其意义,四个选项都是正确的,靠记忆即可。

【知识链接】粉碎“四人帮”以后,“文化大革命”遗留的问题极其严重,广大干部和群众迫切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华国锋在粉碎“四人帮”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他提出的“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使党和国家工作在前进中出现徘徊。同时,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兴起。国内外大势呼唤党尽快就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政方针作出政治决断和战略抉择。

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坚决批评了“两个凡是”的方针,充分肯定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此次会议标志着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使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点。

30.AC

【考点定位】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方法推荐】基本理解法。

【详细讲解】题干中的意思,主要体现法律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其他并没有提到,因此答案为AC。

【知识链接】略。

31.ABCD

【考点定位】公共生活及公共秩序。

【方法推荐】基本理解法。

【详细讲解】本题考查的是公共生活当中人的权利和义务,从选项的表述来看都是正确的,而且也符合题干的意思,因此都应选。

【知识链接】略。

32.略。

33.略。

三、分析题

34.【考点定位】真理与价值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答案详解】(1)人们对人工智能会产生多种多样的看法和评价,是因为真理与价值辩证关系中的价值评价的特点。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是辩证统一的: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再次,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在评价事物价值时,价值评价活动也具有自身的特点:首先,评价是以主客体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其次,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最后,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即真理性的认识。

(2)用好人工智能的关键还在人类自身,反映了科学技术的二重性,因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是辩证统一的。科学技术有二重性,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科技的发展可以改善生产力,并促进人类历史的进步;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消极的后果。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非主要方面是指处于从属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相互区别、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一原理要求在认识和实践上,坚持分清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

用好人工智能的关键还在人类自身,也反映了人类要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要把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反对只承认客观规律,而否认主观能动性的机械决定论观点;也要反对只承认主观能动性,而否认客观规律的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

35.【考点定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答案详解】(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全面”,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追求小康社会的全面性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完整的。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因为我国农村仍存在众多贫困人口,贫困的农村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是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需要下大力气着力解决。

我们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就不是全面的小康。因此,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农村发展和现代化是关键,而贫困地区的发展和贫困人口的脱贫是瓶颈。

(2)赤溪村脱贫致富之路告诉我们,要想扶贫,必须先要解决和转变当地人的观念问题,俗话说“要富口袋,先富脑袋”。

精准扶贫意味着将扶贫工作单元从区域瞄准转向农户瞄准,在区域发展格局下更加注重扶持贫困农户发展。

要想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做到精准扶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不让一个人掉队,因此脱贫是必须要补齐的短板。

此外,我们还必须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和模式,采取超常规措施,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36.【考点定位】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以及长征。

【答案详解】(1)首先,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力量生存发展新的落脚点”。长征的胜利,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新的伟大进军。

其次,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事业胜利前进新的出发点”。党在长征胜利后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可以说,从长征的终点出发,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展开了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新画卷。

(2)每一代人都有自己要走的长征路,所以长征永远在路上。

在今天,我们也有要走的长征路,有要克服的困难,比如环境的问题、民生的问题、经济结构的问题、各种体制改革的问题等。

我们要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崇高理想信念而矢志奋斗;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须把握方向、统揽大局、统筹全局;必须建设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必须加强党的领导。

37.【考点定位】职业生活及职业道德。

【答案详解】(1)“工匠精神”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工匠精神”,一般指的是工匠们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即对细节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努力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

“工匠精神”的实质是爱岗敬业。

所谓的爱岗敬业便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耐心,专注,坚持;专业,敬业。

(2)无论何种职业,都应该讲求职业道德,其内容包括:第一,爱岗敬业;第二,诚实守信;第三,办事公道;第四,服务群众;第五,奉献社会。

工匠精神的精髓与实质和职业道德的要求一致,所以说弘扬“工匠精神”是“对一切职业的道德呼唤”。

38.【考点定位】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外工作新思路等。

【答案详解】(1)杭州峰会主题是“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这对中国和世界各国努力构建创新型、活力型、联动型、包容型的世界经济,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第一,杭州峰会主题有利于各国建设创新型世界经济,开辟增长源泉。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日新月异,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结合,将给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世界各国合力推动这种变化,在充分放大和加速其正面效应的同时,把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第二,杭州峰会主题有利于各国建设活力型世界经济,拓展发展空间。世界不能重回以邻为壑的老路,各国不仅要努力摆脱自身危机和衰退,而且要扩展世界经济共同空间,共创双赢局面。

第三,杭州峰会主题有利于各国建设联动型世界经济,凝聚互动合力。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发展环环相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协调合作是必然选择。各国要在世界经济共振中实现联动发展。

第四,杭州峰会主题有利于各国建设包容型世界经济,夯实共赢基础。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给不同产业和群体带来了冲击。各国要正视和妥善处理这一问题,努力让经济全球化更具包容性。

总之,杭州峰会的主题与现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紧密相关,对于全球治理性的问题起到积极的作用,对解决一些非传统安全的问题也尤为重要。

(2)习近平主席用“桥”比喻二十国集团,体现了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工作的新思路。这表现为:第一,中国始终提倡进行互利合作,努力同各国深化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既利用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成果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回馈世界,实现全球经济和谐发展。第二,中国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同各国相互尊重、扩大共识、和谐相处。中国主张,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应相互借鉴,建设各国和谐共处、公正、民主的世界。第三,中国始终提倡不同文明开展对话、取长补短,倡导开放、包容的精神。对此,中国积极同不同文明加强交流,增进了解,相互促进,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第四,中国始终倡导全球新安全观,建立和平、稳定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