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分析,预想所有可能发生的事
1985年,可口可乐公司当时的董事长罗伯特·戈伊朱埃塔曾主导过一次改革,这个改革是针对可口可乐无比神秘的配方做出的。戈伊朱埃塔宣布,可口可乐公司将放弃它坚持了百年一成不变的传统配方,转而推出新的配方可乐。戈伊朱埃塔宣称,在过去的几年里,公司进行了秘密的研究。通过严谨细致的调研,公司发现了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决定调整配方口味,推出更适合消费者口味的新一代的可口可乐。
可口可乐公司的行为可不是一时冲动,而是花了400万美元,开展了19万余次品尝实验,参加者来自各个年龄组,来自全球的每个地区。可口可乐确信自己找到了真相,这个真相包括:
可口可乐的市场增长速度从每年递增13%下降到只有2%;竞争对手百事可乐的市场份额从6%猛升至14%;在过去的10年中,百事可乐的忠诚消费者从4%上升到11%,可口可乐的忠诚消费者从18%下降到12%……所有的数据最终说明:消费者口味变化是可口可乐销售瓶颈的唯一实际原因。
而后,可口可乐公司对于新配方做了一系列的实验,实验表明:
在不告知测试者品牌的情况下,口味测试的结果是新可口可乐以6%~8%的领先优势击败百事可乐。
在不允许测试者看到商标的情况下,新可口可乐的满意度超过老可口可乐10%,结果为55%对45%。
在允许测试者看到商标的情况下,新可口可乐的满意度超过老可口可乐22%,结果为61%对39%。
可口可乐公司确信自己发现了市场需求,以毋庸置疑的态度实施可口可乐的升级计划,宣布生产新可乐。
1.5亿人在“新可乐”面世的当天就品尝了它,看上去一切正常,然而后续的发展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一个月之内,可口可乐公司每天接到超过5000个抗议电话以及雪片般飞来的抗议信件。一封信是这样开头的:“亲爱的糊涂老总,是哪个笨蛋决定改变可乐配方的?”
那些忠于传统可口可乐的用户甚至建立了“美国老可乐饮者”的组织,发动全国抵制“新可乐”运动。当年的5月,可口可乐公司在全国45个城市派送了100万罐“新可乐”,用近乎哀求的方法让消费者试一试,但结果却是成箱成箱的“老可乐”被买空。
在麦肯锡的商业资料中,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案例,这个案例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不合理的,但它却又真实地发生了。在进行思考的时候,为了保证逻辑的完整性和一贯性,我们需要极力规避以偏概全的问题出现,关于这一点,我们在之前已经有所提及。那么问题是,如何才能避免这种以偏概全的问题呢?这就需要我们做全面的情境分析,预想所有可能发生的事。简单来说,就是在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时候保持一种掌握事物全貌的习惯。
当麦肯锡的顾问在为客户分析问题的时候,他们不会问客户问题出在哪里,即便客户明确表示他们只需要解决客户提出的问题就可以,但麦肯锡的顾问们还是会试着为企业做一次全面的分析。因为,问题的解决需要放在整个企业的背景下,否则,问题就一定会死灰复燃。
因此,对于麦肯锡顾问们来说,掌握事物全貌是一个非常有益的习惯。这一习惯能够帮助他们更深刻地认识到问题的所在,能够帮助他们看到很多常人看不到的东西,能够帮助他们理解很多在我们看来很荒谬的事情,并找到这种荒谬背后的合理性。
在商业活动中,我们总是能够看到一些明显不合理的问题存在。这些不合理的问题如果不是亲眼见到,我们会觉得它“不可能”,但这些不可能的背后,却存在着必然的可能性,只不过我们不善于从全貌看问题,因而也就无法知晓这种必然性。
就以上面的案例来说,明明是为了适应市场的发展而研发的新产品,却遭到了市场的冷遇,这无疑是戈伊朱埃塔始料未及的。然而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因为之后还发生了更加令人难以理解的事情。
消费者如此的敏感引来了很多消费者行为研究者的注意,他们意识到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难道消费者是真的不在乎那些更加适合他们口味的饮料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研究机构做了一项研究,结果得出的结论却颇有些讽刺。
研究者随机挑选几百位可口可乐的爱好者,第一步先请他们品尝一杯没有标签的可乐,然后让他们回答自己喝的是新可乐还是旧可乐,这样的试验做了10次,结果10次全部答对的人还不到1%。
接着是试验的第二步,研究者让爱好者们品尝两杯可乐,然后指出哪一杯更好喝,其实这两杯完全是研究者随机挑选的,有的两杯全是老配方的可口可乐,有的两杯全是新配方的可口可乐,有的则是一样一杯。这样的试验做了五次,最后这些爱好者的答案能够与自己声称的喜好一致的几乎没有,更有趣的是,有些人喝的明明是同一种可乐,他却能够在其中分出哪一杯是新可乐,哪一杯是老可乐。
这个结果无疑更加让人难以置信,但它又确实真的发生了,对此,很多研究者都不知所以然,他们一致认为是消费者撒谎了。但是,参加实验的爱好者完全没有撒谎的必要,他们只是忠于自己的判断而已,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其实,这些研究者之所以找不到问题的答案,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试图去掌握整个事物的全貌,这个事物指的是用户对于老配方可口可乐的忠实。他们只是从口味的选择上面来分析问题,但问题的关键恰恰不在口味上面。
如果我们从事件的全貌上来看,就能发现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自1886年美国消费者第一次品尝可口可乐,他们便与这种由美国人自创的饮料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此后,可口可乐的发展正好见证了美利坚民族的崛起,它见证了美国领土的扩张、见证了自由女神像的诞生、见证了两次世界大战、见证了黑人民主运动、见证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在这个过程中,可口可乐已经成了美国的一个标志,承载着其过去无数的辉煌。
因此,消费者选择可口可乐并不因为它口味有多么独特,而是因为这个品牌给人一种融入美国历史、品味美国精神的感觉,消费者购买可口可乐不仅仅是一种饮料消费,也是一种情感消费,所以他们当然无法容忍有人去隔断这种与历史相连的纽带。
当我们看清了事物的全貌,问题就变得无比明朗了,我们思维的界限也就得以拓宽了。如果思考总是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之内,而问题却在范围之外,那么即便逻辑再正确,也无法真的解决问题。
所以,看问题的时候,我们要从大处着眼。以起因—经过—结果的逻辑线来认识问题的出现,以历史—未来的逻辑线来分析问题的根源,以部分—整体的逻辑线来观察问题的环境,这能够帮助我们掌握事物的全貌,无死角地分析问题。
当我们学会了情境分析,并预想所有可能发生的事,就把掌握事物的全貌培养成为一种思考问题的习惯,我们的思考就必然会更加全面和透彻,解决问题也必然会更加客观和深入。
麦肯锡TIPS
了解事情的全貌,可以拓宽我们的思维界限,在工作中无死角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所以,要学会情境分析,并预想所有可能发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