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深化双重转型,核心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由此引出的一系列转型
中国经济发展到目前,发展方式转变已经成为核心,这就涉及多方面的双重推进与调整。
(一)所有制形式上推动国有和民营的双发展
从产权界定的基本前提出发,我国国有资本的改革重点就是资本配置改革,而资本配置改革就是提高资本配置效率。作者提出资本配置体制由国资委直接管理,让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经营主体,这样市场经营主体就必须健全企业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的股东会、董事会、总经理和监事会制度。有了主体地位的确立、企业积极性的调动、法人治理结构的健全,才能够有效解决创新动力不足和创新能力弱的问题。保护民营企业的产权就要杜绝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不讲诚信、不履行承诺、对企业摊派,甚至以各种罪名恐吓、没收企业财产等行为。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就是对民营企业实施产权保护,根据法律法规履行职责。企业自身也与产权界定有关系,不少企业从建立起,产权就不清晰,一旦发生产权纷争就会阻碍企业发展。所以民营企业体制转型的重点也是产权界定,只有产权清晰,投资主体才明确,法人治理结构才完善,决策程序才规范。
(二)经济形式上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双重关系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虚拟经济利润率高、进入门槛低、退出投资领域容易等原因,出现了部分货币资金撤离实体经济而转入虚拟经济的情况,使实体经济资本供给严重不足,而过度的资金进入虚拟经济领域,极易产生泡沫,给国民经济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处理好二者关系在当前就是做好让资本回归实体经济的基本对策。要让实体经济领域成为有利可图的投资领域,要让实体经济领域成为可以通过多种渠道顺利得到融资的投资领域,要将实体经济的回归和实体经济的转型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回归实体经济是当务之急,但虚拟经济也需要发展,不能顾此失彼,虚拟经济发展的前提是加强规范化科学化。资本要为实体经济服务,但必须认识到,仅仅回归实体经济是不够的。技术在进步,实体经济领域如果不转变发展方式,走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道路,最终也会被淘汰出局。
(三)经济调控上做好宏观与微观的双衔接
当前的宏观经济调控将总需求与总供给调节并重,总量调节与结构调整并重,短期调节与中期调节并重。但宏观经济调控总存在滞后,其主要原因是宏观经济调整不把握短期经济走向。这就需要关注微调措施,包括结构调整和细节调整,如遇到经济下滑,仍应该以微调为上,稳中求进比急于求成好得多。宏观经济调控出大政策需要慎重,政策要有连续性,不要打乱投资者和消费者的正常预期,以免经济出现大的波动。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结构失调、产能过剩、部分物价上涨、技术工人供给不足、环境恶化、生态破坏等问题,通常不是依靠宏观调控解决,所以不能以为宏观经济调控措施一用就灵。即使是股市、楼市的起落,靠宏观经济调控也不一定就能生效。如在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条件下,抑制物价的上涨不能单纯依靠宏观调控的紧缩总需求的措施。像用工成本上升而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上涨、原材料燃料供给不足而引起的生产成本上升、猪肉蔬菜供给不足而引起的食品价格上涨等情况,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做法,反而会使供给更加紧张。经济调控必须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把握宏观与微观的相互联系,比如改变货币供应会影响企业资金链,企业资金链又与产品供应链相联系。
(四)经济发展上处理好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双重关系
当前,我国进入了城镇化与工业化共同推进时期,如何统筹考虑是个大问题。后起的工业化国家往往是较早推动工业化,再在此基础上推进城镇化,这就会产生一系列弊端,最典型的就是“城市病”。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城市化率高达90%以上。在经过二百多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之后,城市化率已经没有多大意义,更有意义的是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城乡居民权利不平等和身份限制、公共服务不均衡等一系列城乡差距。中国目前这些问题都存在,但并非西方传统城市化模式的翻版。因此中国必须走适合自己国情的城镇化道路,即“中国城镇化应当分为三部分:老城区+新城区+农村新社区。这种新模式在有些地方又被称作就地城镇化模式”[1]。
现阶段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应该是相互促进、相互带动的,而且是在中国经济双重转型的过程中实现的。无论是工业化还是城镇化,既需要经历体制的转型,也需要经历发展的转型。体制转型指工业化要进一步市场化,要通过市场竞争和企业的自主创新、产业升级,使资源配置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下趋于有效合理;而城镇化要逐步突破城乡二元体制,使农民、市民之间的差别最终不再存在。发展转型指工业化重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使工业化的水平不断上台阶;城镇化重在发挥城镇在引领农村发展、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使城镇成为经济中心,使农业走向产业化和现代化。作者认为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促进的真正含义表现在:“在中国经济现代化过程中,由于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是结合在一起的双重转型,所以现阶段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也必然结合在一起。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相互带动、相互促进,说明了中国经济双重转型的全过程。”[2]
(五)创新发展上要将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双重推进
实践为我们勾画了企业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的路线图:“创意—发明创新—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市场—再创意”的无限循环。可持续发展的企业,都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促使产业升级,并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占据本行业技术制高点,站在价值链的最高端,成为行业的领跑者。中国的制造业受要素成本上升、国际竞争激烈、资金普遍紧张、国际市场知名度低等因素的影响,长期居于制造业价值链的中端和低端。面临这样的境地,中国制造业唯一的出路就是双重推进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
实现制造业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首先要注重改革和制度调整。新与旧都是相对而言,所有红利行将消失之日,也就是原有优势潜力耗尽之时,要保证红利不断地出现,就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其次就是通过改革创造新优势和新红利,实现从旧人口红利向新人口红利,旧资源红利向新资源红利、旧改革红利向新改革红利的转变。再次要使一部分较为领先的企业实现由制造业价值链低端和中端的位置升到高端位置,使产业结构的优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配合。最后在功能上扬长避短,利用技术先进性和熟练技术工人队伍以及营销创新和售前售后服务工作的改善,客观评估我国制造业的不足之处,在“走出去”时规避国际市场风险。
作者在全书的最后,提出了实现双重转型最根本的依靠。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一直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今天我们要实现双重转型,最根本的依靠就是不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让人民得到实惠。20世纪80年代前期农业承包制的推广和乡镇企业的兴起,使中国广大农民得到了稳产增产的好处,农民可以吃饱穿暖,收入也增加了。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经济转入快车道,农民工纷纷进城务工,以亲身的经历感受到生活更有奔头。这就是摆脱计划经济体制最大的动力,这就是双重转型之路,也就是中国道路。改善民生,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是没有终点的。我们只有在发展中始终坚持最根本的依靠,稳步推进双重转型,才能不断取得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注释
[1]厉以宁.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207.
[2]厉以宁.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