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经济学大师共同思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应该怎样理解和看待中国经济新常态

早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后,就有外国学者开始用“新常态”描述危机后的金融和经济特征。2012年,我国学者提出,7%~8%的增长速度已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有学者认为经济新常态对经济决策提出的最重要的要求是放弃单纯追求GDP增长的政策目标。国内经济新常态引起热议,始于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1]。高层首次将“新常态”用于描述中国经济引起了经济理论界的高度关注,但在理解上,却呈现出多视角多层次的特征。

厉以宁认为“如果要进入一个经济稳定的增长状态,GDP增速不一定要太高,保持一个比较高的速度就行了,这就是所谓我们要转入常态”[2]。当前我们的关键是在调结构,如果经济增长质量不好,结构得不到调整,路就会越来越窄,所以经济增长的质量比经济增长率本身更能够说明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

李稻葵站在全球视野角度认为,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化的压力下,经济社会体制和政策“向左转”,更加强调分配的公平性,强调对市场机制尤其是金融市场的约束,对高收入群体的税收有所加强。而新兴市场国家在低增长时代寻求经济体制改革,即“向右转”,试图为新一轮的增长创造一个制度基础。一些潜在的非常重要的经济社会现象将决定中国宏观经济的新常态表现,其中最明显、最突出的是新旧增长点的拉锯式交替,旧增长点的退出是波动性的,而新增长点的发力也是不平稳的[3]。按照这一理论,未来三五年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会出现波动,并伴随着渐进式的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的艰难推进,但在国际领域中,中国要素会进一步提升。

管清友从三个方面阐释新常态。一是经济增速的新常态:内外红利衰退、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供应端新常态的表现为人口红利衰退、储蓄率出现拐点、潜在增速下滑、劳动力比较优势丧失;需求端新常态的表现为全球红利衰退、全球经济从失衡到再平衡、外需和外资从涨潮到退潮。二是结构调整新常态:从结构失衡到优化再平衡。具体表现为:产业结构从工业大国向服务业强国转变;质量结构从“吹泡沫”到“挤水分”;区域结构从各自为政到协同发展,打造对内外区域发展新格局;金融结构从打破金融垄断到让利实体经济。三是宏观政策新常态:前期政策消化期,从单一到综合,从机械到辩证。财政政策从“挖坑放水”到“开渠引水”,从建设型财政到服务型财政;货币政策从宽松货币到稳健货币,从总量宽松到结构优化;供应管理从浅水区改革到深水区改革[4]

马骏认为研究新常态要搞清楚三件事:一是要搞清楚经济增长潜力。应该研究并量化一系列长期结构性变化因素的影响:如劳动年龄人口下降、治理环境成本上升、消费者偏好从制造业产品转向服务、改革将提高民企和混合制企业的比重等。二是要搞清楚宏观调控的目标。从前,是重点对经济增长速度进行调控,从中长期看,调控目标应该从GDP增长逐步过渡到保证稳定的均衡失业率,这需要有高频的就业率和失业率数据以及可信的实证研究结果来说明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就业增长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才有助于宏观调控的精准化。三是要搞清楚如何避免刺激的后遗症。强刺激会使杠杆率上升过快,可能带来金融风险、经济结构重型化和国企化、产能过剩严重等问题。国内宏观调控模式及其后遗症的原因很复杂,既涉及对增长潜力和调控目标“精准化”的判断,也与“旧常态”下的许多体制因素有关。要解决这些弊端,就必须推动一系列深层次的改革[5]

上述专家的见解,就笔者看来,有几点是共识。一是新常态是中国经济从旧稳态调整到新稳态的过程,也就是从过去30年平均10%左右的GDP增速逐渐过渡到更为持续、健康、均衡的增速上。二是结构调整的共识,如果解决好结构失衡导致的需求不足问题,中国经济增速也有可能不必面临大幅度的下调,结构调整是否到位是检验我们应对新常态的关键之点。三是新的增长动力结构的共识,投资、规模、粗放要逐渐让位于改革、开放、质量、创新,把握住新常态转型的新方向。当然在认识上的分歧也是存在的,比如新常态下经济增速在何处探底?究竟什么样的速度范围是新常态的特征?笔者认为,各省情况不一,所处发展阶段各异,对纯数据的讨论没有太大的意义,核心还是在结构质量上。如果是创新驱动促进了结构调整,什么样的速度我们都可以接受;反之继续走老路、上规模、以负债救活僵尸企业,再高的速度也毫无意义。


注释

[1]胡舒立.新常态改变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谈大趋势.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4:序言3.

[2]胡舒立.新常态改变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谈大趋势.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4:3.

[3]胡舒立.新常态改变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谈大趋势.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4:11-15.

[4]胡舒立.新常态改变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谈大趋势.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4:17-28.

[5]胡舒立.新常态改变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谈大趋势.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4: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