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

1.如何理解社会运行条件的主要含义?它与社会要素、功能主义、社会条件三种角度所做的研究的异同在哪里?

答:(1)社会运行的条件主要有: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文化心理条件是一种精神条件;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应。

(2)社会运行条件与社会要素、功能主义、社会条件三种角度所做研究的异同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运行条件与社会要素的异同

相似之处:它们都是支配人类社会生活的最基本方面。

区别:第一,社会要素是从构成社会的基本成分的角度,社会条件是从影响社会存在、发展的基本因素的角度;第二,当时还没有树立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决定性因素的观点。

社会运行条件与功能主义角度所做的研究的异同

功能主义主张社会是由相互依存的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各部分对整体发挥功能、满足整体的需要。功能主义强调社会体系的稳定与和谐。功能主义在研究维持社会生存、发展的必备条件与基本需求时,所涉及的研究领域与社会运行条件的主题颇为相似。其观点有可吸收借鉴之处,但是,功能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理论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它对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分析有明显的保守倾向,它忽视了社会中矛盾、冲突的一面。

社会运行条件与社会条件的研究的异同

相似之处: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一个核心条件,其他条件都是围绕这一条件而结合起来并发挥作用的。

区别:在于研究的侧重点有差异,“社会生活条件”的侧重点在于研究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或构成社会的基本成分,这与前面的社会要素研究有相似之处。社会运行条件促成社会正常运转、良性运行的诸方面因素。

2.如何理解作为社会运行条件的社会转型效应和迟发展效应?

答:(1)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从历史发展看,我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型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正式开始的。到目前为止,大体说来,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从1840年到1949年,为低速发展阶段,从性质看是资本主义现代化阶段;从1949年到1978年,为中速发展阶段;从1978年至今,为高速发展或加速发展阶段。从性质看,第二、三阶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就目前所处的第三阶段来说,其特点是转型速度、广度、深度和难度都前所未有,这是一个前景光明、充满希望同时又是饱含痛苦、需要付出代价的过程。

这种转型必然会在社会结构的转换、社会运行机制的转换、价值观念的转换等方面对我国社会运行状态给予深刻的影响,必然会产生一种转型效应。转型效应主要指由社会体制、社会结构等转换的不同步性而对社会运行产生的影响和制约。

(2)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应

从空间上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一种特殊的国际条件下进行的,这就是与世界上已实现现代化的发达国家、中度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属于现代化起步较迟的国家,属于迟发展国家之列,因此我国社会是一种迟发展社会。迟发展使我国在国际经济分工和竞争中受到较多的制约和限制,不能不受到迟发展效应的影响。研究迟发展效应的正负两方面影响,尽可能减少负面效应的作用,利用正面效应的功能,对促进我国向良性运行方向发展是极其重要的。这点在加入世贸组织后更为迫切。

3.如何理解社会运行机制的主要含义和分类?

答:(1)社会运行机制的含义

综合当前各学科使用“机制”一词时所表达的含义,“机制”一词的基本含义有三个:

事物各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即结构;

事物在有规律性的运动中发挥的作用、效应,即功能;

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则。

把这三者综合起来,机制就是“带规律性的模式”。

而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即社会运行“带规律性的模式”。

(2)社会运行机制的分类

根据社会机制的形成,可分为自发机制和人为机制。自发机制是指依据一定的规律自然地、历史地形成的社会运行机制。如一夫一妻制家庭。人为机制是指人类根据一定的社会目标、通过人们的主观努力而有意识地建立起来的社会运行机制。如政策导向机制。自发机制体现了社会运行的规律,是自然形成的,形成过程是漫长的。人为机制虽然是人工设置的,但也体现了社会运行规律。

按社会运行机制的作用领域,可分为经济机制、政治机制、文化机制、心理机制等。这种分类方法实际上是将社会运行机制看做一个无所不包的庞大体系,因而超出了社会学的研究范围,成了各分支学科(如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等等)的研究领域。

按社会运行机制的表现形态,可分为显机制和隐机制。显机制和隐机制是针对自然机制而言的,人为机制都是显机制而无隐机制。隐机制是指某些自然机制的结构功能或作用原理与作用过程不为人们所知,但在社会生活中存在并发挥作用。

按社会运行机制的层次,可分为一级社会运行机制、二级社会运行机制、三级社会运行机制、四级社会运行机制等。社会运行机制不再是一个空洞、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由许许多多具体的机制组成的社会运行机制体系。

4.如何把握社会运行动力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制、保障机制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答:社会运行机制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可分为以下五个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二级机制。联系是指功能上、结构上的联系,独立则是指考察角度上的独立。

(1)社会运行动力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制、保障机制的内容

社会运行动力机制

a.社会需要是社会运行的动力源

第一,社会需要可以分为生存需要与发展需要,客观需要与主观需要,个人、集体、社会与国家需要。

第二,社会需要之所以能成为社会运行的动力,在于它自身的内在属性:

第三,社会运行动力机制由动力结构、运作过程、运作方式与手段三个部分组成。

b.社会运行动力机制的结构

第一,外围结构,包括动力主体、动力受体以及动力传导媒介三部分:

第二,内核结构,包括动力源、动力方向、动力贮存体和社会行动四个要素:

社会运行整合机制

社会整合是指社会利益的协调与调整,促使社会个体或社会群体结合成为人类社会生活共同体的过程,即人类社会一体化的过程。

社会运行整合机制,是指影响社会整合诸因素的相互联系及其功能,以及社会整合的作用原理。社会运行整合机制由三个部分组成:

a.整合对象

社会整合的基本对象是社会利益。从利益的差异性分析,利益可分为共同利益和特殊利益,从而衍生出两种不同的整合方式:认同性社会整合和互补性社会整合。认同性整合是指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此外,整合方式还包括感情整合、组织整合、规范整合、功能整合等。

b.整合中心

整合中心是指能对社会个体、社会群体产生吸附力量,使之凝聚为社会整体的社会事物。整合中心可以是人,物、组织机构、规范、信仰或思想意识形态和口号等。

社会运行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即激励机制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a.激励标准

激励标准是对社会成员进行激励的方向和强度所做的规定。激励方向是对激励质的规定,激励强度是对激励量的规定。

b.激励手段

激励手段是指为达到激励目的所采用的具体激励方式。激励手段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第一,功利型,是指以实物形式的给予作为激励手段,功利型激励手段主要用来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需要。

第二,符号型,是指以授予某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或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给予认可、赞赏等作为激励手段,符号型激励手段主要用来满足社会成员的精神需要。

社会运行控制机制

社会控制是指社会通过各种因素,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促使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能有效地遵从社会规范,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实现社会运行目标的目的。

a.控制手段

控制手段包括组织控制、制度控制和文化控制。

第一,组织控制的具体形式有两种:组织权威、组织规章。组织控制实际上是层级控制。

第二,“制度”是指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强制性的和正式的社会规范体系。社会制度可分为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家庭制度、法律制度五大类。这五类制度调节和控制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阶层的行为和关系。

第三,文化是一个社会的人们共同享用和共同学习的风俗、信仰、价值及全部创造的总和。文化控制手段包含的内容有:舆论、信仰、信念、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社会评价等等。文化控制手段有非刚性和广泛性。

b.控制对象

第一,控制对象的层次

微观层次上的控制对象是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中观层次上的控制对象是社会利益群体间的关系;宏观层次上的控制对象是各社会运行系统的关系。

第二,控制手段与控制对象之间的关系是施控者与受控者的关系、控制与反控制的关系。

社会运行保障机制

社会保障是指社会有机系统对其自身运行安全的防护与保卫,阻止社会堕入恶性运行、畸形发展。社会运行保障机制则是指社会保障的结构、功能及其作用原理与作用过程。

a.保障对象

保障对象为社会成员和社会制度:对社会成员的保障,是保障他们能满足基本社会生活,不致因社会经济的影响而丧失生存能力;对社会制度的保障,是保障社会制度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有效性。保障社会主义制度是为保障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基本社会需要服务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保障社会主义制度的延续性和有效性,就是保障绝大多数社会成员。

b.保障手段

保障手段是指运用社会力量对保障对象实施保障的具体方式,这些具体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就组成保障手段体系。社会保障手段有三种类型:

第一,社会援助,是指由社会向那些在生活上处于困境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性的救助和支援。社会援助可分为:现实性的社会援助、预期性的社会援助。

第二,社会疏导,是指有目的的运用社会力量对业已出现的社会不满情绪予以疏通、引导和排解,抑制这种不满情绪的滋长和累积,从而避免灾难性的冲突出现,保证社会运行安全。我国目前情况来看,社会疏导的具体形式有:人民调解制度、政治协商对话制度、多党合作制等。

第三,社会调节,是指运用社会力量对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制度进行宏观调整,避免产生危害社会运行安全因素。

社会调节的特征是强制性,这种强制性是以国家政权和法律权威为保证的。

(2)社会运行动力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制、保障机制之间的关系

社会运行动力、整合、激励、控制、保障机制之间是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联系是指功能上、结构上的联系;相对独立的,是指这五个机制中的每一个机制,实质上是考察社会运行过程、研究社会运行规律的一个角度,也是一种独特的研究方法。例如,在社会运行整合机制中,所做的研究是从社会利益协调这一角度出发的。通过社会利益的认同、互补乃至强制,各个具有特殊利益的人以及由有共同利益组成的利益团体整合为社会统一体。从整合的角度,可以考察社会运行的内在过程、研究社会运行规律。

5.研究社会运行条件和机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什么?

答:(1)研究社会运行条件和机制的理论意义

突出影响因素的相互联系,这有助于研究社会运行中的影响因素,并找出这些因素带有规律性的作用模式。

突出影响因素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则有助于深入研究社会运行的内在过程,掌握社会运行机制产生作用的一般原理,进而运用这些原理推动社会的良性运行、协调发展。

这种研究贴近社会实际生活,而不是抽象的哲学思辨,从而有助于沟通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2)研究社会运行条件和机制的实践意义

研究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运行机制,有利于社会学研究更好地为社会改革服务。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改革,其核心部分就是要改革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建立一整套符合我国基本国情、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社会运行机制。需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在旧体制下,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社会运行机制的发生和作用,只有首先弄清楚这一点,才能找准改革的方向,选择改革突破口;

要建立的新型运行机制的内容和条件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机制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协调发展;

在新旧两种运行机制转换时期,将会产生哪些机制性病变,以及如何预防或治理这些机制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