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1.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是什么?提出这些要求的依据是什么?
答:(1)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①时效性:新鲜、快速、简短。
②可读性:具体、生动、通俗。
③针对性:加大信息量、知识含量,挖掘思想深度。
(2)提出新闻写作基本要求的依据
新闻写作是一种受限制的写作,传播产品与读者观念、组合产品与版面观念决定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①传播产品与读者观念
传播是新闻生命力的体现,也是新闻得以生存的形式。一篇新闻报道只有传播出去,进入读者市场,才可能发生作用,有多少读者阅读以及阅读后的反映,决定这篇稿件传播面的宽窄以及传播力的强弱,因此,要树立读者观念。新闻写作一要适应大量、广泛传播信息的需要;二要满足快速交流的需要,即出手快、篇幅短、信息量大,运用倒金字塔结构、叙事准确等。
②组合产品与版面观念
组合产品是指每一篇新闻报道都是记者、编辑的集体劳动,而且发表时必然以组合的方式出现,这种组合的具体体现就是版面,由此带来版面观念。版面有时空限制,而且在组合上是配套的,因此,记者必须首先为版面写作,使报道作品适合版面的需要。记者工作永远要受到这方面的制约。
2.如何提高新闻写作的时效性?
答:新闻报道是时间性极强的文字作品,各种媒体的竞争,实质上是对新闻时效性的竞争。提高新闻写作的时效性具体从三个方面入手:新鲜、快速和简短。
(1)新鲜
①要加强今日新闻的采写。
新闻事实发生的时间与把它传播出去的时间两者之差越小越好,越小新闻越新鲜,越新鲜也越受读者欢迎。
②学会在报道中把最新鲜、最精彩的信息或内容“拎”出来,用最明显的形式摆在读者的面前。
③寻找新闻的最近点。尽可能找出某件新闻事实在今天的依据。
(2)快速
快,是新闻的生命,快速反应,是新闻工作者必备的素质。记者要学会快速写作,应加强以下训练:
①学会集中精力,不受外界干扰,在不同的工作条件下都能迅速投入写作。
②学会和养成打腹稿的习惯,在采访与记录的过程中,心中即开始酝酿、起草稿件。
③熟练掌握新闻各种文体的写作要领,特别要得心应手地运用消息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④善于准备好各种写作素材,灵活地组成“预制构件”,随时可以根据报道的需要进行拼接与组装。
⑤注意培养自己口述新闻的能力。即可以记录下“口述”,不需要更多的加工就可发表,就是新闻成品。
(3)简短
把新闻报道——无论消息还是通讯都写得短些、精粹些,对提高时效性有重大的意义。
①坚持一事一报,说清楚一件事,比说清楚几件事要简便得多,容易写短。
②要注意把主题破小,把角度选小,把架子搭小,突出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切忌总结式的报道,切忌漫无边际的全景式的报道。
③化整为零,可以多一些滚动报道、组合报道或连续报道。
④挤掉水分,只讲事实。语言要凝练、简洁。
3.选择一篇新闻报道作品,通过具体分析,说明可读性的重要性以及该报道是如何体现可读性的。
答:示例如下:
(一)新闻报道作品
温家宝总理那样“岁寒尤应念民生”
正是三九寒冬,北京最低气温已是零下10摄氏度。1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等陪同下,利用周末时间,一大早就冒着严寒来到农产品批发市场、供热公司、保障性住房小区,调查了解民生情况。
近一个时期,受持续低温降雪天气影响,北方主要城市菜价均有不同程度上涨。每天都看各地价格监测报表的温家宝总理十分关心蔬菜供应和市场菜价情况,第一站就来到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实地查看有关情况,一连看了5个仓库。当了解到北京全市有1万吨储备菜,能及时满足市场供应时,温家宝总理很欣慰:“政府储备,能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
这些年来,中央高层领导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深入基层嘘寒问暖,关心与百姓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衣食住行等民生问题,已成为一种“例行功课”。今年元旦期间,胡锦涛总书记深入华北平原的三河市农村察农情、问农事,温家宝总理则奔赴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黑龙江省大庆市和齐齐哈尔市,登上钻井平台,深入企业、社区和农户家中,看看灶台、摸摸被褥,察看职工们的伙食和住宿情况……
温家宝总理曾说过,他每天一起床,想的就是物价、住房、上学、医疗这几件事。在总理看来,国家大事,就是人民大众的事,就是老百姓的事。天下再大的事,就是老百姓的事。因而,他的办公桌上经常摆着三张表——一张是全国的粮价表,一张是副食品价格表,还有一张是各类物资的库存表……这份沉甸甸的民生责任感,在让人感动的同时,亦有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了一些领导干部在关注民生问题上的不足。
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镜头”——“重视民生”在一些地方只是写在报告里,印在文件中,挂在口头上,却没有落到实处。有的把改善民生的钱挪作它用,用来上大项目,建面子工程,为仕途铺路;有的以GDP论英雄,对事关百姓看病、上学、买房等方面的“民生指标”不当回事;有的热衷于报纸上有名、电视里有影、广播里有声,把下基层“送温暖”当成展示自己“亲民”形象的绝佳舞台,变成“秀温暖”……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在关注、重视、保障、改善民生成为执政要务的当下,衣食住行等民生问题不仅关乎老百姓幸福指数的高低,关乎可持续发展,更关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可以说,“民生”是杆秤,一头连着百姓的锅碗瓢盆,一头连着国家的繁荣富强,承载着亿万家庭的生活和富足,从中可以掂量出官员与老百姓在彼此心中的分量与地位。
岁寒尤应念民生,一枝一叶总关情。透过温家宝总理情系基层、心忧民生的步履和细节,人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感动,还有力量和信心。民生所指,民心所向,国运所系;民生所在,党心所系,政之所行。在又一个新春佳节到来之际,期盼更多的官员以总理为范,放下“架子”、“俯下”身子,把百姓的家常“小事”当作政府大事,把群众最关注、最盼望、最困难的问题解决好,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
(二)分析
(1)可读性作为20世纪80年代初从国外引进的一个新闻概念,很快地就被中国新闻界认同与接受,并得到广泛的应用。因为这个概念突破了以往新闻僵硬死板的面孔,把长期被忽视的“读者观念”摆在重要的位置上,它使新闻写作有明确的对象感。
(2)当然,任何文字作品,例如文学类的小说、诗歌、散文,甚至公文类的文件、报告,都应该做到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否则它没有读者,也发挥不了任何作用。但新闻报道与它们相比,对可读性有着更特殊甚至更苛刻的要求。新闻传播是在与一个广泛的不特定的读者群之间通过快速交流与快速阅读实现的。因此有人形容,新闻报道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要具有“一眼功效”,即要在很短的时间内,甚至在一瞥之中抓住读者,能够让他们“一眼看懂”、“一见钟情”,这当然是一个很高的要求。
(3)本篇报道在写作方面的最大特点是抓住人物,写活人物,用与人物相关的事实说话。
①本文开篇首先交代天气“正是三九寒冬,北京最低气温已是零下10摄氏度”,与下文中温家宝总理体察民情、送去党中央温暖形成对比,突出了温总理用行动暖民心。
②紧接着,在第二段中直接引用总理的话语“政府储备,能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这样的语言由于是由新闻报道中的人物直接阐述的,因此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③在之后的段落里“这份沉甸甸的民生责任感,在让人感动的同时,亦有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了一些领导干部在关注民生问题上的不足。”作者提醒各级党政干部应以温总理为榜样,真正做到“岁寒尤应念民生”,此处,一些不注意民生的领导干部又与温总理形成对比。这几处对比以及人物语言的直接引用,使人物形象活起来,大大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4.如何加强报道的针对性?选择对同一个新闻事实的不同报道,对比其针对性的强弱,并解释原因。
答:(1)加强报道的针对性的方法
针对性有两层意思:第一是指在进行新闻写作时,要了解传播对象;第二要明确传播目的。针对性的特点是灵活而动态,灵活的精髓在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动态是指新闻报道要随时跟踪、随时调整,针对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加强报道的针对性,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加大信息量
总体而言,一要在比较中选择信息量较大的新闻事实加以报道;二是要把选定的新闻事实中固有的信息量充分地反映出来。
a.学会多侧面地进行报道
多侧面报道要求客观地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透过多种角度,运用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报道,避免单向、直线思维模式。
b.学会抓特点
信息在本源上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事物之间的差异。特点越鲜明,差异越显著,其信息量越大。没有特点,流于一般,则没有新意,信息量就小。因此要选择那些特点鲜明、差异显著的新闻事实,并在新闻写作中力求充分地将其特点与差异表现出来。
c.学会使用新闻背景
充分挖掘新闻背景,无论是事件本身的直接背景还是与事件有关的间接背景,都能够有效地加大新闻报道的信息量。
d.用尽可能少的信息符号传递尽可能多的新闻信息
对纸介媒体而言,新闻信息通过语言文字传递给读者,因此要学会用精练的文字浓缩信息,以传递更多的内容。
②加大知识含量
新闻报道的内容里要加大知识的含量,这既是读者的需要,也是媒介引导的需要。
知识是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身的经验总结,它最大的特点是科学性。因此,在一定的意义而言,加大新闻报道中的知识含量,即要讲究科学性,要注意挖掘和展示信息背后的某种客观规律。这种增加,不仅是简单的数量增加,更重要的是在质量上的增加,即在报道的选材、角度上都要比单纯信息的报道更深入一步。
③挖掘思想深度
读者不仅要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还要了解发生的原因,要理解事实的“意义”,于是,能够给读者提供一定思想深度的新闻报道,其现实的针对性也越强,新闻报道的影响力也越大。新闻传播是柔性、隐性协调,它需要通过挖掘事实本身内在的逻辑性,挖掘内含的思想深度实现舆论导向。记者要将主观与客观相结合,从事实中提炼新闻主题,锻炼洞察力和深切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
(2)以下是关于春运期间火车票退票的新闻报道:
报道一:
铁路春运期间退票不得晚于开车前6小时
新华网北京1月19日电(记者齐中熙)为了更好利用和优化运能,加强客票管理,铁路部门作出规定,对2010年春运期间旅客退票、改签有关办法进行了调整优化,因旅客原因退票、改签时,退票时间不得晚于开车前6小时。
记者19日从铁道部获悉,因旅客原因退票、改签时,退票时间不得晚于开车前6小时,改签车票不晚于开车前,但团体旅客、因不可抗力或者伤、病(凭医院证明)等特殊原因不能按票面标明时间、车次乘车的普通旅客和购买实名制车票的旅客,仍按《铁路旅客运输规程》的有关规定办理。当日当次有效的车票办理改晚乘车手续时,推迟乘车的时间不超过3天;因旅客原因在开车后两小时以内改签的车票,不能再办理退票。
目前,铁路部门正采取有效措施,在车站等所有的铁路车票销售场所进行公告,并利用其他方式向社会广泛宣传,以便旅客周知。铁路部门希望广大旅客,提前掌握出行时间,愉快旅行。
2010年春运从1月30日起至3月10日,节前15天,节后25天,为期共40天。根据春运客流预测分析,铁路部门预计今年春运全国铁路发送旅客将达2.1亿人次。铁路部门以“和谐铁路、平安春运”为主题,以确保安全为核心,以落实便民利民措施为重点,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实做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求。
(文章来源:新华网)
报道二:
换票台提醒:春运期间退票须提前6个小时
本报讯(记者石承承孙肖戎美容)“因为走得仓促,我真担心22日的这张车票会来不及转让,被浪费掉。还好,已经转让了。”已经回到江西九江老家的肖小姐给本报QQ发来消息说。本报再次提醒旅客:离春节越来越近,想要转票或换票的旅客一定要提前准备。
帮助了老乡很开心
肖小姐原先买的是1月22日早上8点从宁波到九江的汽车票,因为公司提早放假,她准备在1月17日就坐车回家,22日的汽车票就空了出来。肖小姐告诉记者,她是1月15日向“春运换票台”发布信息的,1月16日有人给她打电话购买,原本269元的票,肖小姐最终以260元的价格卖给了对方。肖小姐表示,虽然双方素昧平生,但对方是自己的老乡,大家出门在外都不容易,“他买了我的票,我也能安心回家,既没有浪费票钱,又帮了老乡,挺开心的。”
退票须提前6个小时
昨前两天,本报“春运换票台”也陆续接到一些旅客打来电话反映,到火车站退票时才得知,车站要提前6个小时受理退票业务。
陈先生在一天中午11点左右买到一张16点33分宁波到杭州的火车票。因为临时有事,陈先生当天下午3点到退票窗口退票,工作人员告诉他,春运期间,退票必须提前6个小时。对此,陈先生认为车站方面并没有提前告知旅客,造成了旅客的被动。
昨天下午4点半,记者来到铁路南站,退票窗口附近区域有武警值勤,并拉起了警戒线,无票的乘客一律不得进入该区域,记者无法看到退票窗口是否张贴有相应的告示。
记者随后从窗口一位工作人员处了解到,每年春运期间,车站一律实行提前6个小时退票的规定。主要是考虑到部分旅客退票后,车站还可以将这部分的票源出售给其他需要的旅客,避免造成车票的浪费。
本报也提醒那些想要转让或者调换车票的旅客,通过本报平台发布信息的同时,应留下足够的退票时间。昨天,记者在车站退票区看到,不少没有买到票的人在那里等候退票,持票人将票原价转让给那些需要的人。
经过5天的登记,昨天给本报“春运换票台”打电话要求换票和转票的人数比前两天有所减少。在想要换票的人中,记者发现有不少人买的是到较近车站的票,想要换同一天同一班次到较远车站的车票。事实上,实现如此换票的成功率不会很高,建议这部分旅客可以先上车后再补票或在出站口补票。
(文章来源:宁波网)
(3)两篇报道的新闻针对性分析:
①第一篇报道来源于新华网,该报道的主要目的十分明确,是将“铁路春运期间退票不得晚于开车前6小时”这样的消息以最清晰明白的方式传达出去。在写作手法上,该报道中规中矩,是规范的消息。
②第二篇报道来源于宁波网,该报道结合两名旅客的故事,将“铁路春运期间退票不得晚于开车前6小时”的信息同时传达出来。显然,第二篇报道的信息性质不像第一篇那样明确,但是故事性相对要强。
③就标题而言,第二篇文章标题尚欠推敲,“春运期间退票须提前6个小时”有歧义,“提前6个小时”不知是以哪个时间点计算。而第一篇“不得晚于开车前6小时”显然意思指向要明确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