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夏商西周的社会情况
2.1 复习笔记
一、 叙说
1.夏朝
(1)夏朝的建立
禹是夏朝的奠基者。从禹的儿子启开始,夏朝正式建立。夏朝共历四五百年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至前17世纪之间。
(2)夏朝的灭亡
夏王出自姒姓。夏朝时期有几千个方国部落。夏朝时期,国家只是雏形,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夏朝与众多的方国部落之间。夏桀亡国的主要原因在于夏朝失去了诸多方国部落的支持,从而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局面。可以断定夏朝时期阶级矛盾已经相当严重和尖锐,但是断定夏朝主要由于奴隶所进行的阶级斗争而覆灭的结论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3)夏朝对后世的影响
夏朝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商朝的统治者常以夏的覆亡为历史的鉴戒。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许多制度、礼仪、文化等对于后世都有深远影响。相传,造车、造酒等技术都是夏朝时期所发明的,并且还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对后世生产和生活的发展有不小的作用。
2.商朝
(1)商朝的建立
继夏而起的商朝是由子姓的商族所建立的。商的祖先契与舜禹的时代约略同时,可见商也是一个相当古老的部落。商早期活动在黄河下游北方广大地区,时常进行迁徙,到了成汤时期商族活动在今冀南、豫北一带。大约在前17世纪,成汤在众多方国部落的支持下灭掉夏朝,建立了商朝。
(2)商朝的王权
商朝时期王权得到加强。最高君主的名称在夏代多称为“后”,到了商朝则称为“王”。相传成汤灭夏时就以自己勇武为理由,而号称“武王”。
(3)商朝与夏朝的对比
①当时以商为核心的方国部落联盟比较巩固。商朝成为联系众多方国部落的中心和纽带。商朝要保持其主导和核心的地位,必须由精明干练、富于经验的强有力的人物来充当商王。当这样的人物在位的时候就会“诸侯毕服”,反之,则“诸侯莫朝”。
②王位继承
商王继位不仅有“父死子继”的情况,也有不少是“兄终弟及”。
3.周朝
(1)周族的兴起
①周的始祖弃是舜禹时代的人,曾被舜任命为后稷。
②在部落首领公刘的时期,周族居于戎狄之间,公刘率族众迁徙至豳。公刘以后九传至公直父,周族又从豳迁徙到岐山下的周原。
③迁到周原以后周族才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周文王的时期曾经达到“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兴盛局面,受到多数方国部落的拥护,从而为武王伐纣灭商奠定了基础。
(2)西周制度
①宗法制度;
②分封制度;
③礼仪制度。
(3)社会结构
①周朝在政治上注重的是“分”,而不是“合”。
②商朝注重自身力量的发展,靠自己的凝聚力形成方国部落联盟。这种结构形式可以说是内聚型的。周朝比较开放的社会结构使它比夏朝和商朝具有更强的实力。
③周朝比较开放的社会结构大大推动了古代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古代方国部落的闭塞状态。周朝之所以能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与这点是很有关系的。
4.夏商周与同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对比
(1)与古埃及比较
我国的夏、商时代正值埃及的中王国和新王国时期。新王国结束后,埃及就陷入分裂局面,利比亚人占据其北方地区,努比亚人则进入其南方,致使埃及文明处于衰竭的境地。此后,埃及还曾被并入波斯帝国的版图。随着国家的覆灭,古埃及的文字也逐渐被人们遗忘,最终成了一种死文字。
(2)与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比较
作为两河流域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与我国商朝开国的时间约略相当,但它仅延续两个多世纪即告终结,于公元前1959年被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所灭。作为古巴比伦文明象征的刻有汉谟拉比王法典的玄武岩石柱也被入侵的埃及人作为战利品带回埃及古都苏撒,直到20世纪初才被发现。
(3)与印度河流域哈拉巴文化比较
印度河流域的古代文明被称为哈巴拉文化,其兴盛的时期和我国夏朝约略相当,可是在前18世纪左右却被入侵的雅利安人毁灭。此后哈巴拉文化即湮没无闻,直到20世纪20年代通过考古发掘方为世人所知。
(4)我国古代文明的独特性
就古代文明发展水平来看,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辉煌业绩,都对人类文明进程作出了杰出贡献,然而在连续发展方面,我国的古代文明却独占鳌头。夏商西周的文明不仅达到了很高水平,足可与世界上的其他文明古国相媲美,而且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即使在西周以后文明的进程也没有中断过。这种情况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二、夏朝
1.夏族的兴起与大禹治水
(1)夏族兴起
夏族兴起的时间大约在我国古史传说中“五帝”之一的帝颛顼以后的时期,夏族应是颛顼部落的一个支裔。夏族活动的区域最初应当在崇及其附近地区。崇,即崇山,又称嵩山,在今豫西一带。夏族活动的另一个重要地区是晋南一带,这很可能是夏族从豫西向晋南发展的结果。除了向晋南发展以外,夏人还从今豫西地区向东发展。据说夏后相曾经建都于帝丘(今河南濮阳)说明夏的势力已经达到了东部地区。
(2)大禹治水
鲧曾经被“四岳”推荐负责治理洪水,历时9年而最终失败。据说他失败的原因是由于采取堵塞的办法,鲧被殛死于羽山,其子禹受命继承其父的职责去治理洪水。禹能够广泛联系各个部落的力量,并且改进了治水方法,所以取得很大成功。
(3)由禅让到世袭
禹接受舜禅让的帝位以后,在部落联盟中拥有越来越大的权力。他曾经以行天之罚的名义征讨三苗,还曾在涂山召集诸侯会盟,与会者很多,据说有“执玉帛者万国”参加。后来在会稽大会诸侯的时候,防风氏的首领迟到,就被禹杀戮。禹欲结束带有原始民主色彩的禅让制度,但又顾虑传统观念的深远影响,便采取十分灵活的做法,先是选择皋陶,后又荐举没有影响力的益,最后各个部落并不拥护他而拥戴启,从而完成了由禅让到世袭的过程。
2.夏朝的建立
一般认为,启是夏朝第一位君主。启和益之间一定是进行了复杂而尖锐的斗争之后,才登上王位。因为居于今陕西关中平原地区的有扈氏对启所实行的家天下不满,启遂率众前往讨伐,在甘(今陕西户县南)地交战,有扈氏被剿灭。关于启的品德,说法不一,但可以反映出其品德的复杂性和当时社会观念的变迁。
3.太康失国和少康中兴
(1)太康失国
启死后,其子太康继位。太康只顾出猎游玩而不恤民事,使夏朝势力有所削弱,东夷势力遂乘机西进。东夷族的部落首领羿,以善射著称。太康的时期,羿率众从东方的钮迁到位于夏朝腹地的穷石(今河南洛阳市南),称有穷氏,得到夏民拥护而夺取了夏朝政权。太康失国后投奔斟寻氏。太康以后,其弟中康继位为君主,中康以后,其子相继位。相逃往斟寻氏和斟灌氏,羿遂独揽夏朝人权。
羿得夏政之后,恃其善射而只顾田猎,不修民事,重用寒浞,后被寒浞杀掉全家,夺取大权。寒浞子浇被封于过,另一个儿子豷被封在戈。浇率众灭掉斟灌氏,又去讨伐斟寻氏,杀掉在那里的夏后相。相妻缗正值妊娠,慌忙中急从墙中逃出,奔往母家有仍氏,在那里生下少康。
(2)少康中兴
少康长大,为有仍氏牧正,浇闻讯派人追杀,少康逃奔有虞氏。得有虞氏帮助,不仅有了田邑,而且有了一旅兵众。少康以纶邑为根据地,收集夏众,设官分职,派人到浇处为间谍,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准备恢复夏朝。这时候,逃往有鬲氏的夏遗臣靡,收集斟灌氏、斟寻氏余众,和少康联合,剿灭寒浞,复立少康的统治地位。少康率众灭浇于过,又命令其子杼灭豷于戈。有穷氏至此而灭亡,夏朝得以复兴。
4.夏朝的巩固和发展
(1)夏朝的平稳发展
少康以后,夏朝进入平稳发展的阶段。大概夏朝势力在杼时已经扩展到了东海之滨。杼子槐继位以后,居住在今淮河流域和泗水流域的于夷、黄夷、风夷、白夷、赤夷、玄夷、阳夷等九个东夷部落都纳贡祝贺。槐子忙与东夷有密切关系。到忙子泄的时候由于东方已无后顾之忧,所以便有力量向西发展。泄时,西方的畎夷与夏关系密切,接受夏朝封号,表示顺服。泄子不降曾经率兵讨伐西方的九苑,以扩展夏对西方的影响。
(2)发展的原因
夏朝得以巩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以夏为核心的方国部落联盟得到加强。相传许多部族都曾接受过夏朝的任命或委派。
(3)发展的表现
夏朝时期,国家形态有了初步发展。不仅有了刑法、贡赋的规定,而且已经开始分官设职。
5.夏朝的衰落和灭亡
(1)夏朝的衰落
夏王不降死后,孔甲继位,夏朝开始衰落。夏与许多方国部落的关系趋于紧张。然而,当时的夏朝在诸方国部落中尚有一定影响。孔甲以后四世即履癸,名桀,又称夏桀。夏的最终灭亡跟桀时与诸方国部落的关系恶化很有关系。夏桀不但伐喜姓之国有施氏,而且还将商族首领汤囚禁于夏台。总之,夏朝末年,许多方国部落叛离桀而归顺商汤。夏桀失去了诸方国部落的支持,这是夏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夏桀对内政策也是很错误的,不仅用人失当,而且只顾自己贪图享乐,不顾民间疾苦,最终致自己于众叛亲离的地步。
(2)夏朝的灭亡
夏朝后期,商族强大起来。大约在前16世纪时,商汤联合诸侯势力,先翦灭韦、顺、昆吾等夏的羽翼,然后进军夏朝腹地。桀仓皇应战,在有娥之墟被打败后,逃往鸣条,又大败,遂退于三㚇。桀在惨败之后,被放逐。“奔南巢之山而死。”
6.关于夏代的考古学探索
(1)二里头文化
①遗址的发现
20世纪60年代初期定名的二里头文化的发现是夏代考古的重大收获。这个类型的文化遗存最初于1953年发现于河南登封玉村,后来在豫西晋南地区陆续有所发现,其中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文化内涵最丰富、最典型,遂以之命名。
②二里头文化的年代及分期
a.据测定,二里头文化的年代大约在前2395年~前1625年之间。一般将它分为四期。考古学家对于这四期文化的归属有较大分歧。
b.二里头文化中以第三期的内涵最丰富,迄今为止已经发现两座宫殿遗址。在属于三期的墓葬中发现不少青铜器和玉器。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属于早期阶段,造型简单、器壁较薄、质朴无文,其种类有爵、戚、戈、刀等,玉器有钺、戈、璋、刀、琮、圭等,其中有制作极精的七孔玉刀和玉璋。
③二里头文化的类型
a.以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为代表的“东下冯类型”;
b.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类型”。
(2)山西襄汾陶寺遗址
①历史时代
这个遗址的文化分为早晚两期,有的专家称它为龙山文化陶寺类型。其时代在前2400年至前1800年之间,显而易见其晚期已经跨进了夏代历史的范畴。
②遗址概况
陶寺遗址的1000多座墓葬,大型墓占1.3%,中型墓占11.4%,小型墓占87%以上。大型墓的随葬品多达一二百件,小型墓仅1~3件,而且没有任何随葬品者占多数。可见当时社会上已经出现了金字塔式的层次结构。在大墓中,有许多礼器、乐器随葬,如陶龙盘、玉钺、石钺、鼓、磬等。龙盘只出土于少数大墓,一墓最多只一件,足见其珍贵。大型墓还有不少彩绘木器,木胎虽然已经腐朽,但其上的彩绘仍存,可辨别器形的有案、几、俎、匣、盘、豆等,反映了当时较高的制作水平。
三、商朝
1.商族的起源和发展
(1)起源地
商族兴起的地域现在还不大清楚,大约在我国北方的辽西、冀东北一带,以后才沿太行山东侧的平原地区渐次南移。
(2)商组的重要先祖
①契
商族的历史相当悠久,较早的文献记载里常把它追溯到有娥氏。相传,有娥氏女简狄吞玄鸟卵有孕而生子,此子即商的始祖契。契的时代约略与禹同时。相传契因佐禹治水有功,而被帝舜任用为“司徒”。
②相土
契以后,昭明时期,商族仍居于北方地区,到相土时才有了较大范围的迁徙。相土是契以后商族的著名首领。相传他曾经训练马做运输工具,因此其活动区域颇为广泛。相土时期商族的活动范围可能从冀境扩展到了今豫北地区。
③冥与王亥
相土以后的商族著名首领是冥。冥之子王亥在甲骨卜辞中有十分明确的记载。殷人称他为“高祖亥”、“王亥”或“高祖王亥”,从来不单称之为亥。王亥时期的商族居于冀中和豫北一带,其北部与有易氏为邻。
④“三报”与“二示”
在殷人轮番祭祀先公先王的周祭祀谱中,上甲赫然居于首位。上甲以后的先公是报乙、报丙、报丁,合称为“三报”。报丁以后的先公是示壬、示癸,合称“二示”。示壬、示癸是成汤的祖若父。后来成汤灭夏的事实说明示壬、示癸时期的商族势力正处于上升的阶段。
2.商朝的建立
商朝的建立过程大致如下:
(1)夺取亳地
成汤又称天乙,卜称其为大乙、成、唐等。汤的时期,商的重心南移。今河南郑州一带是汤率众南下的首要目标。汤在亳地与豕韦竞争胜利后,取得亳地,是商族的一大胜利。
(2)联合其他方国
成汤准备灭夏的一个重要措施是积极与有莘氏联合。有莘氏有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是伊尹,因其贤良和干练而闻名遐迩。此外成汤还得到伊尹辅佐。在与夏朝决战之前,汤已经进行了小小征伐。取得初步胜利之后,汤在景亳(今河南商丘北)召集诸侯会盟,以联络更多的力量共同对付夏朝。
(3)成汤灭夏
成汤灭夏是从翦除夏的羽翼开始的。灭掉韦、顾、昆吾这三个夏的党羽后,夏桀彻底孤立。汤和伊尹率军在鸣条之野和夏桀决战。战前,成汤在誓师之辞中除了谴责夏桀的罪恶以外,还强调自己是奉天之命而行罚。神权已经成了汤的有力的舆论武器。夏桀战败,在诸侯们的拥护下,商朝正式建立。
3.伊尹摄政与早商时期的政治发展
(1)伊尹摄政
商朝建立初期,伊尹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不仅作为主要助手辅佐成汤灭夏,而且为商朝初期的政治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汤去世的时候,其太子太丁已卒,于是太丁之弟外丙继位,外丙在位3年后,其弟中壬继位。中壬在位4年,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继位,并作《伊训》《肆命》《徂后》三篇,阐述政治法教以训诰太甲。太甲昏暗暴虐,不遵成汤之法,伊尹不能容忍太甲的昏乱,毅然将太甲放逐到桐宫去悔过自责。太甲被放逐的7年间伊尹自立为王。太甲改恶从善以后,伊尹迎太甲还亳都,并且还政于他。此后,伊尹以卿士身份尽力于辅保之责。太甲子沃丁在位的时候,伊尹年老故去。
(2)早商时期的政治发展
从成汤灭夏到盘庚迁殷以前的商朝称为早商。早商时期,由于政治发展的需要而出现了殷都屡迁的独特现象。成汤至雍己的九王皆居于毫,中丁时迁都于嚣,这次迁都与征蓝夷当有关系。嚣作为殷都,只居中丁和外壬两王。外壬弟河亶甲继位后即迁都于相。祖乙继位后又迁都于庇。庇作为殷都,居有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四王。南庚继位后迁都于奄(今山东曲阜),此处居有南庚、阳甲两王。阳甲弟盘庚时迁都于殷。
4.盘庚迁殷与武丁中兴
(1)盘庚迁殷
盘庚迁殷是早商与晚商两个历史阶段的分水岭。盘庚迁都于殷的决定曾经受到许多贵族和平民的反对,盘庚十分耐心地进行劝说,阐明道理,晓以利害,强调自己和先王一样是“视民利用迁”,指出迁都并不是对大家的处罚,而是要共享安乐。盘庚还威胁反对迁徙而且要作乱的人,提出要对这些人进行惩罚。由于进行了多方面的工作,盘庚迁殷得以实现。盘庚迁殷对于商朝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2)武丁中兴
武丁是一位励精图治的杰出人物。武丁继位以前,常久生活在民间,知晓民众的痛苦。用人方面任用贤相傅说。之前的“弟子争位”的局面在武丁时期得到彻底扭转。武丁时期在国力昌盛的基础上,不断向外扩展影响。甲骨卜辞记载了武丁时期许多对外战争的情况,武丁多次讨伐土方、羌方、舌方、龙方、马方、虎方等,都取得不少胜利。武丁时期,商朝势力已经达到南方的荆楚之地。武丁在位长达59年,是商朝的鼎盛时期。
5.商朝制度和社会结构
(1)商朝制度
①政治制度
商朝政治制度的根本特点是内服与外服的划分,内服是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外服是由邦伯所管辖的地区,这些邦伯分为侯、甸、男、卫几种,其中许多很可能是方国部落首领而臣属于商者。
②兵制
商朝兵制是逐步发展的。从早商时期到晚商前期,以方国部族为单位的征集制为主,常备军在商朝整个武装力量中尚处于次要地位;晚商后期,常备军有了较大发展,军事建制趋于完善,其实力已经超过所征集的诸方国部族的兵力。商朝军队建制主要有“师”、“旅”、“戍”、“行”、“马”、“射”等,其中以师、旅最重要。卜辞记载,商王直接统率左、中、右三师。行,为步兵;马,为骑兵;射,为由射手组成的部队。商朝的军种划分还不太明确,许多时候是混合编制的。商朝军队中已经常有战车。
③刑法
商朝有了比较完备的法律条文,并对后世产生过不小的影响。商朝刑法对于贵族和普通民众的处罚相当悬殊,具有宽贵族严民众的特点。
(2)商朝的社会结构
由于氏族制度影响的广泛存在,所以殷代社会上还没有多层次的严格的等级制度出现。其社会结构中,贵族和官吏往往合二而一。许多子姓和异姓部族的贵族又往往是商朝的职官,而卜辞记载的不少职官的私名则常常是族名或地名。商朝贵族生前十分奢侈,死后以大量器物和奴仆随葬。商朝的平民主要指“众”和“众人”,还有卜辞所记载的从事手工业生产的“百工”、“多工”。“众”和“众人”多是王族和其他子姓族的普通族众。他们的社会地位要比泛称的“人”高一些。
6.晚商政治与纣的灭亡
(1)晚商政治
在作为商朝鼎盛阶段的武丁时期以后,相继为王的是祖庚和祖甲兄弟两人。廪辛是祖甲之子,在位时间不长。其弟康丁,康丁与其子武乙都爱田猎,武乙子文丁为了遏制周的势力兴起,曾经杀掉周王季历。帝乙是文丁之子,曾对东南方的一些方国部落大规模地用兵。
(2)纣的灭亡
帝辛名纣(或作受),为帝乙之子。是一位天分甚高的人物。但是纣骄傲拒谏,生活奢侈。致使纣王覆灭的另一个方面的重要原因在于许多方国部落对商朝态度的转变。纣的时期,周族迅速崛起,许多方国部落都投靠了周。这时候,纣仍不悔改,继续与诸方国部落为敌,并向东方大举用兵,讨伐东夷,虽然取得不少胜利,但也耗损了国力,使商朝走向覆灭。
四、西周
1.周族的兴起
(1)周族的起源
周为姬姓部族,兴起于陶唐、虞、夏之际。周人屡次自称“有夏”,可见周族与夏关系密切,甚至可能是夏族的一个分支。
(2)周族的重要先祖
①弃
周的始祖名弃,曾经被尧举为“农师”,被舜命为后稷。后稷精于农作且善于观测辰星,在很长的时期里,周族首领世称后稷,可见周族是得力于农业的发展而兴起的。
②不窑与公刘
继弃而起的不窑可能是以开挖窑洞而著称。不窑以后的周族著名先祖是公刘。他率族人迁居于豳,到远处采集建筑材料,在豳地建造馆舍住处,考察地势,发展农业生产。
③高圉与亚圉
公刘以后六传至高圉的时期,周族势力有了稳步发展。高圉之子亚圉也为周人所重视,其时代可能已经到了晚商前期。
④公亶父
公亶父是使周族兴盛的一位重要人物,被周人尊称为大王。迁周族于岐山之阳的周原和开始翦商的事业,是公亶父两项最大的功绩。
⑤季历
公亶父之后,季历继位。季历又称王季,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周族首领。季历时正值晚商的武乙、文丁时代,当时的商周关系基于共同对付晋境的戎狄势力的需要而处于良好状态。商朝既要利用周的力量对付晋境的戎狄,又担心周的势力扩大。季历后来被商王文丁杀掉,可能就是商朝遏制周人势力的一个举措。
2.周朝的建立
(1)周文王的经营
为周朝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的是周文王。文王名昌,为季历之子,其继位时已届中年。他继位时,周的范围并不大,文王采取有力措施使周的势力有了更大发展,首先是注重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其次,文王任用贤臣如虢叔、闳灭、散宜生、泰颠、南宫括、鬻子、辛甲人夫等。这些贤臣有不少是与周关系密切的方国部落的首领。再次,文王以照顾鳏、寡、孤、独的措施团结族众,通过这些措施,文王使周在远近的方国部落中拥有了很高威望。
(2)武王灭商
周在文王后期已经积极准备灭商。文王先讨伐周以北的犬戎和周以西的密须(今甘肃灵台西南),以求稳定后方,然后向东扩展势力。文王的向东发展,主要有伐黎、伐邗、伐崇等事。武王继位时,商朝内部矛盾尖锐,可是武王仍然黾勉从事,以待时机的完全成熟。武王在丰水以东营建镐京(今陕西西安市西南),积极准备灭商。武王十一年灭商时机已到,周师出发东征,除了主力军戎车300乘、虎贲3000人、甲士4500人以外,还有庸、蜀、羌、雾、微、卢、彭、濮等方国和部族的人员。二月甲子日早晨,武王在朝歌郊外的牧野和纣军决战,纣王战败逃奔鹿台自焚而死。
3.周公当政和成康之治
(1)周公当政
①周公开始当政
克商以后二年,武王病笃,其弟周公旦亲自设祭坛,向太王、王季、文王等祖先神灵祈祷,甚至愿以己身代武王去死来换取武王的康复,但武王还是不久即逝世于镐京,于是周公当政称王。周公当政,是由当时形势发展所决定的。武王灭商以后曾经夜不能寐,非常忧虑殷的残余势力的影响。他还通过占卜决定使周公当政称王。
②三监之乱
武王灭商以后曾经分商王畿为三部分,让弟管叔、蔡叔和纣王子武庚分别管理,称为“三监”。管叔为周公之兄,按兄弟次序当由他称王,然而他和蔡叔却被派往商王畿地区,并不居于丰镐地区,所以周公当政称王为管、蔡所愤恨。他们先散布流言蜚语,然后勾结武庚公然叛乱,给周朝带来极大震动。三监叛乱后,周公相当镇静和果断,决心平叛。周公还向友邦及官吏们讲明,虽然形势严重,但剿灭叛乱还是有把握的。为了得到王室贵族的支持,周公还不厌其烦地劝说甚有威望的召公支持他东征。最后,不仅三监之乱被平定,东方的殷商残余势力也被征服,使周的势力真正达到东海之滨,巩固了周朝的统治。
③营建东都
东征结束后,周公开始在伊雒地区营建东都,营建成周的目的在于从居“天下之中”的地方来加强周朝对于东方广大地区的控制。成周位于洛河北岸,又称雒邑,或称新大邑。成周历时两年建成。在营建成周的前后,周公还将许多殷遗民迁徙到成周一带以及丰镐地区居住。这样既可以利川其劳力以修筑城邑宫室,又可以使殷遗势力失去根基,而置于周朝的直接控制之下。周公曾在雒邑向殷遗民发布诰辞,宣布要他们勤勉恭顺地臣服于周,这些措施对于中原地区形势的稳定起了积极作用。
(2)成康之治
周成王及其子康王时期周朝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成王以勤于政事著称,他认真实行周公所制定的各项政策,亲耕藉田,戒酒抑奢。康王十分重视历史经验,认为酗酒是商朝亡国的重要原因。成康之际,国力昌盛,对外战争获得不少胜利。成康时期多次会盟诸侯,“成有岐阳之蔸,康有酆宫之朝”,就是其中很著名的两次。成康时期所实行的分封诸侯、安定社会、扩展周朝影响等措施都取得了成效。总之,成康时期,周王朝的基本政治格局已经形成,社会经济顺利发展,“天下安宁,刑措四十年不用”,史称成康之治。
4.西周中期的社会发展
从昭王到厉王,属于西周中期,这是周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十分兴盛的阶段。
(1)昭王南征
自武王开始,经周公东征直到成康时期,周朝所开拓经营的重点是东方,其次是东南地区。到了昭王时期,凭借强盛国力,周朝便着重向南发展。”昭王之世是以南征荆楚为其特征的。昭王南征先后进行过两次,第一次在昭王十六年,入鄂境,到达汉水流域,获得不少胜利。昭土十九年第二次南征的返归途中,由于天气恶劣和浮桥崩坏,所以“丧六师于汉”,昭王也淹死在汉水。虽然“昭王南征而不复”,但是周朝还是实现了向南方扩展的目的。
(2)穆王巡游
古本《纪年》说:“穆王东征天下二亿二千五百里,西征亿有九万里,南征亿有七百三里,北征二亿七里。”尽管所说里程全不可信,但却反映了穆王在大范围内巡游的情况。穆王西征犬戎,将其迁至今甘肃平凉一带。春秋战国间人敷衍其事为《穆天子传》,叙述穆王“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的情况,虽然所记似小说家言,但却流传甚广,说明后人对穆王巡游有极深刻的印象。古代文献和彝铭记载,穆王曾经命人讨伐淮夷和徐戎,取得不少胜利。
(3)穆王之后统治
穆王以后的共、懿、孝、夷时期,周朝的统治者已经将主要注意力从对外征讨和巡游转向巩固内部统治结构与稳定贵族间等级秩序。
①共王时期
从共王时期开始,彝铭关于册命贵族的记载比以前大大增加。频繁的册命反映了下层势力的兴起以至上层统治者不得不采取手段加以笼络。
②懿王时期
懿王统治时期,王室内部矛盾加剧,王位继承出现了不正常的情况。
③孝王时期
懿王死后,由共王之弟(一说为懿王弟)继位,即孝王。周孝王即位之后励精图治,大败西戎,西戎贡马求和。为提升西周战力,孝王命子非为王室养马,取得了良好成效。
④夷王时期
孝王以后,诸侯拥立懿王太子继位,即夷王。夷王之立要由诸侯作俑,表明了王室内部斗争尖锐,需借王室以外的力量来解决矛盾。由于这个原因,夷王对诸侯恩威并用。齐哀公荒淫田游,夷王就召集诸侯,将齐哀公烹杀,以示儆戒。夷王有病时,各国诸侯纷纷祭祀本国的名山大川,为之祈祷。可见当时的周王仍有很大权力和影响。王权明显衰落则是夷王以后的厉王时期的事情。
5.西周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①受封对象
作为周朝立国之本的是其分封制度。大规模地分封诸侯是在周公当政和成康时期进行的。姬姓诸侯多是文王、武王、周公的后裔。异姓诸侯许多是周人的亲戚,还有一些是归附周朝方国部落首领。
②重要封国
西周时期最重要的封国有武王弟康叔的封国卫、商王室贵族微子启的封国宋、协助武王灭商的吕尚的封国齐、成王弟叔虞的封国晋、周王室贵族召公的封国燕、周公子伯禽的封国鲁等。
③分封关系
在分封制度下,赏赐和受封都是主从关系的体现,诸侯对于周天子有捍卫王室、镇守疆土、朝觐述职、缴纳贡物、奉命征伐等义务。在诸侯国内,诸侯可以将本封国的土地和民众封赐给卿大夫,卿大夫也可以再将土地和民众分封给自己的子弟和家臣,从而形成了不同层次的分封现象,但最主要的是周王对诸侯的分封。
(2)宗法制
①内容
和分封制相辅相成的是宗法制。宗法制的关键内容是严明嫡庶之辨。在一般情况下,周天子以嫡长子继位,历代的周天子是为大宗,众庶子封为诸侯,这些诸侯就是小宗。诸侯亦以嫡长子继位,众庶子封为大夫,这些大夫即为小宗,而诸侯则为其大宗。大夫也以嫡长子继位为大宗,众庶子为士,即小宗。所以,在宗法系统里,诸侯和大夫实具有大宗和小宗双重身份。大宗和小宗的区分是和贵族等级的层层封建完全合拍的。
②意义
宗法制的核心为嫡长子继承制,其目的在于避免贵族间对于财产和权力的争夺。宗法制是西周时期贵族问相互联系的黏合剂,对于社会秩序的稳固具有积极意义。作为周人的一种创造,它对于我国古代社会有很深远的影响。
(3)西周官制
①卿士
西周官制里,王室最重要的官员是卿士。担任卿士者除开国元勋、王室近亲以外,还有一些是诸侯国的代表。作为周王的辅佐,卿士往往拥有很大权力。
②“三事”
在卿士之下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员称为“三事”或“二事大夫”。一般认为彝铭中常见的包括司徒、司马、司空三种官员的“参(三)有司”为“三事”。
a.司徒
司徒,又称司土,主要管理土地和农、林、牧、渔等的生产。
b.司马
司马,职掌军事。
c.司空
司空,又称司工,掌管营建、制造等事。
③史官
史官有多种,如太史、内史、作册、左史、右史等。
④其他
周王左右的职宫,除了史官以外,还有宰、善夫、御正、守宫、小臣、大祝、司卜等。各个诸侯国,一般也仿照王室情况设置职官,但比较简单。
(4)西周刑法
①刑书
西周时期有刑书九篇,称为《九刑》。《左传》将《九刑》与《禹刑》《汤刑》相提并论。
②刑罚
a.五刑
西周时期的刑罚有墨、劓、刖、宫、大辟等五种,称为五刑。关于五刑的具体条文规定多达3000条。
b.刑罚的执行
刑罚的执行因人因时而异,贵族中的亲故勋戚可以减免刑罚,交纳一定数量的罚金,也可以赦免。
c.刑罚的主要任务
西周时期的刑罚以保护私有财产和维护等级制度为主要任务。在周代分封制度下,行政权和司法权尚未完全分离,刑罚大权由各级贵族执掌,所以在各种职官中专司刑罚者并不多见。
(5)西周兵制
①“师”
西周的兵制中,最主要的军队建制是“师”。它包括“西六师”与“殷八师”两个部分。
a.“西六师”
西六师常驻宗周地区,是以周族人为主的军队。
b.“殷八师”
殷八师是整编商朝军队为主所组成的,营建成周以后,殷八师常驻成周,拱卫东都,因此又称为“成周八师”。
②“行”
“行”也是一种军队建制。彝铭中的“王行”是周王族部队,贵族所率部队也有不少称“行”者。周王的禁卫部队称为“虎臣”“虎贲”,从其勇猛如虎而取义。两周时期的军队由甲士、驭手、徒兵、杂役等类人员组成。
6.共和行政与宣王中兴
(1)厉王止谤
周厉王时期,政治衰败。他任荣夷公为卿上,实行“专利”,专天地百物之利为王所有,将山川林木渔猎之利统归王室,并且加重了对于民众的剥削。这就严重损害了正在兴起的中、小贵族和广大平民阶层的利益,造成“下民胥怨,财力单竭”的局面,引起国人的强烈不满。民众指责厉王的暴虐行径时,召穆公曾经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的道理来劝厉王广开言路。但是厉王刚愎自用,听不进任何规劝,继续执行残暴的政策。最终导致了“国人暴动”。
(2)国人暴动
前842年,广大的国人和部分官员、贵族以及士兵进行暴动,袭击厉王。厉王于仓皇间逃往彘(今山西霍县),太子静隐匿于召公家被国人包围,召公交出己子以代太子,这才使太子静得免。国人暴动是一次有广泛社会阶层参加的行动,是对厉王暴虐统治的致命打击。
(3)共和行政
厉王躲避在彘邑,一直不敢返回都城。在这种情况下,朝政由卫国诸侯名和者管理,史称“共和行政”。共伯和凭借丰富的政治经验,为稳定政局做出了重要贡献。共和十四年(前828),“厉王死于彘,共伯使诸侯奉王子静为宣王,而共伯复归国于卫也”。
(4)宣王中兴
周宣王亲历了国人暴动的社会风暴,因此施政的重点是改变厉王对于民众的高压政策,以求得周王朝的巩固。宣王时期征讨猃狁的战争取得很大胜利。宣王曾经还亲率南仲、尹吉甫、程伯林父等大臣往征徐方。对于江汉地区的征伐是由召伯虎率军进行的,也取得不少胜利。为了对付两戎,周宣王曾经命秦族首领秦仲为大夫。秦仲被西戎杀死后,宣王发援兵7000人助秦仲之子,终于打败了西戎。这些战争的胜利,使得周朝颇有一番中兴景象。宣王末年,对外战争接连失利。随着宣王逝去,其“中兴”业绩也就成了过眼烟云。
7.西周的衰亡
(1)西周的衰落
宣王之后,其子继位,是为幽王。周幽王二年(前781),周王畿的渭、泾、洛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山崩川竭,给民众生活带来巨大灾害。和天灾相比,幽王时期人祸的影响尤甚。幽王任用善于阿谀逢迎的佞臣虢右父为卿,其他高官也多为谗慝暗昧之人。幽王对褒姒的宠幸使贵族和民众普遍不满。幽王所任用的佞臣随意征发赋役,夺取民众的财物和土地,以至民众哀怨。幽王时期,许多贵族感到形势危殆,纷纷另谋出路,大臣皇父就在东部地区为自己另建城邑,司徒郑桓公也到东部的济、洛、河、颍之间寻找立足之地。
(2)西周的灭亡
西周的灭亡是由太子之争导致的。幽王嬖幸褒姒,故废太子宜臼及其母申后,而以褒姒为后,以褒姒子伯服为太子。太子宜臼逃奔其外祖之申国,周幽王废黜申后,并欲伐申。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幽王率军与申、缯、西戎等的兵众战于骊山,大败。幽王和其子伯服均被杀于戏(今陕西临潼东北)。西周灭亡。
(3)平王东迁
幽王死后,“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称为携王,与宜臼相抗衡,形成“周二王并立”的局面。约在前760年左右,携王被晋文侯杀掉,周平王的地位才得以巩固。周平王东迁雒邑以后,不仅周朝政治重心转移,而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各诸侯国势力乘机崛起,以至出现了霸权迭兴局面,东周时期的社会面貌已经和西周有了很大不同。
五、 夏商西周时期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1.农业生产的发展
(1)夏朝农业生产情况
农业是夏代最主要的生产部门。
①当时的农业生产工具还比较简陋,多数是石器、木器、骨器。末、臿这两种木质工具在夏代被广泛使用。
②从“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看,大概夏代已经有了农田灌溉系统。
③从“夏后氏五十而贡”的说法看,夏代似乎已经有了对于田亩的计量和贡纳农产品的制度。
④相传禹臣仪狄作酒,后来少康又曾制作出秫酒,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当时谷物产量有了一些增加。
(2)商朝农业生产情况
①商朝已经出现了青铜铸造的农具,尽管数量较少,但已包括了铲、锛、臿、镢、新等许多品种。
②卜辞材料表明,商代农田的开辟与田猎很有关系,商王的一些重要农业区,如京、敦、画等,往往是由田猎区发展而形成的。
③商代种植的谷物主要有禾、黍、麦、稻,农业已经脱离了低级粗放阶段,形成了由多种生产环节组成的系统生产过程。
④商王对于农作十分重视而且也很熟悉,不少生产环节都要亲自过问或莅临。
⑤历年所出土的商代酒器有很大数量,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的谷物产量有了很多增长。
(3)西周农业生产情况
和夏商时期相比,西周的农作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
①西周时期,初开垦的田地称为“蕾”。这种田地经过整治到第二年才可种植,便称为“新”。开垦历时三年的田地称为“畲”。
②周代农田一般都作出疆界和沟洫,农作物的田间管理在西周时期也颇有发展。
③农作物的品种在西周时期为数不少,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主要种类有黍、稷、禾、麦、麻、菽、稻、縻、芑、粱等。
(4)土地制度的变化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
土地制度的变化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夏商时期占主要地位的是以族为单位的土地公有制,农业生产往往采取集体劳作的方式进行。王所直接拥有的土地要征发各族的族众来耕作。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虽然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之说,但实际上却是和分封制度相适应的多层次的贵族土地所有制。当时的土地划分为井田。井田以公田和私田的划分为主要特征,各级贵族主要剥削民众的劳役地租。
(5)天象的观察和历法的制定为农业生产发展所必需
①相传《大戴礼记·夏小正》篇就是根据夏朝历法编写而成的。它逐月记载了物候、家事和某些天象情况。春秋时期的人说“夏数得天”,认为夏朝历法与自然物象的变化相适应。
②夏代已经对许多天象进行观察,“辰不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就是一次很早的日食记录。
③商朝十分重视对火星的观测,卜辞中就有关于火星的记载。一般认为,商朝是采取观象授时的办法来制定历法的。殷人对于日、月运行的周期和规律尚未有清楚认识,因此也就不大可能进行推步而制定历法。
④西周时期采取以太阳纪年、以月亮盈亏变化来纪月的历法,彝铭和周代文献中有许多干支和月相的记载。西周中、后期从观象授时进入到推步的阶段,表明历法的制定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西周后期,对于天象的观测已经有了比较精确的记载,《诗经·十月之交》谓“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就是我国最早的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
2.畜牧业的情况
(1)夏代
夏代的畜牧业已经初具规模。少康逃奔有仍氏的时候曾经被任命为“牧正”,专门掌管放牧之事。《天问》里有“有扈(易)牧竖”的说法,当指夏代的有易氏已经有了专门放牧的奴仆。
(2)商代
商朝的畜牧业比夏有了很大发展。殷墟曾发掘出土不少牛、羊、马、豕等的遗骸,这与甲骨卜辞里大量牺牲的记载是吻合的。
①养马业
商朝的养马业比较发达。商王常乘马车狩猎,还常向诸方国部落征收马匹。这种征收方式在卜辞中称为“登马”、“取马”、“以马”。
②养象业
殷人除了大量饲养马、牛、羊、豕等家眚以外,还饲养象。卜辞中有“乎象”、“令象”、“获象”等记载,《吕氏春秋·占乐》篇有“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可与之佐证。
③养蚕业
商朝的养蚕业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平。藁城台西商代遗址的第38号墓所发现的陶簋、铜戈、铜爵、铜觚等均以丝帛包裹,安阳和山东商代墓葬都出土有形态逼真玉蚕。
(3)周朝
①周族虽以农耕著称,但也兼有畜牧业。王季曾经被商王文丁任命为“牧师”,执掌畜牧之事。
②西周时期,养蚕业很有发展。周原地区出土过白、黄、红等颜色的丝绸残迹,据测定,当时的缫丝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③周朝有名为“犬”的职官,主管养犬并为祭祀提供犬牲。根据彝铭材料,西周时期还有不少专司畜牧的职官,可见官府的畜牧业是比较发达的。
3.以青铜铸造为主的手工业
(1)夏朝
从夏铸九鼎的传说看,夏朝的铜器制造应当是比较发达的。《墨子·耕柱》篇说夏后启“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左传》宣公三年说“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虽然至今还没有发现有铭文可证的夏代的铜鼎,但已经发现了不少其他种类的铜器,二里头遗址的铜爵就有相当高的铸造工艺水平。
(2)商朝
①铜器铸造
商朝以光辉灿烂的青铜铸造业著称于世。历年出土的商朝青铜器有数千件之多,许多铜器造型古朴奇特,厚重雄浑,纹饰繁缛,足为商代文明的象征。后母戊鼎的制造就是一个例证。
②陶瓷业
商朝除青铜制造业以外,其他手工业也有较高水平的发展。殷代平民和普通贵族多使用陶器,所以陶瓷业是当时相当发达的一个部门。
③玉器与礼器
商代的玉器制造也比较发达。璧、瑗、环、璜、琮、圭、璋等玉饰多为贵族的佩戴装饰之物,也有的作为祭祀用的瑞宝。
④木器与漆器
木器和漆器的制造在商代也有进步。湖北黄陂盘龙城早商遗址和殷墟的陵墓都发现有雕花木椁的遗存,台西遗址所发现的漆器木胎虽然已经腐朽无存,但是涂于器内的朱红颜色和器外的髹漆却依然色彩绚丽,河南罗山县商代墓葬出土有黑漆木碗、朱红弦纹黑漆木豆、丝线缠绕黑漆木秘等商代晚期漆器。这些发现表明,商代南方的髹漆工艺在木器制作已被广泛使用。
⑤造船业
从商代甲骨文中有关于舟船的字推想当时是能够制造舟船的。
(3)周朝
周灭商以后,接管了商朝大量手工业工匠,还将其中一部分赏赐给诸侯国,并且对这些工匠采取优待措施,这就保证了周初手工业比以前有所发展。
①铜器铸造
西周时期青铜器数量增加,铸造青铜器的地域范围扩大。西周时期的铸铜作坊已经有了比较明显的分工,而且器物上出现了不少新的纹饰和鸿篇巨制的彝铭。
②农具制造
农具的制造在周代有了很大发展,除了传统木制耒、耜以外,还出现了带金属锋刃的多种农具。
③车辆制造
在青铜铸造、木工、皮革、玉器制造等项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西周时期的车辆制造业有了较大发展。
4.商业的初步发展
(1)夏代
商业最早萌芽于上古时代的以物易物。二里头遗址曾经出土了一些海贝和仿制的骨贝、石贝。这些属于装饰品还是货币,尚不能断言。
(2)商代
商代后期,已经将贝作为赏赐品,并且以“朋”作为计量单位,标志着贝已由装饰品向货币转化。商朝的许多人除从事农作以外,还兼事商业。
(3)西周
①工商食官
同手工业一样,西周时期的商业也是由官府经营的,所以《国语·晋语》有“工商食官”的说法。
②固定交易场所
随着商业活动的发展,西周时期已经有了比较固定的市场作为交易场所。《考工记》讲都邑之制,提到“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就是对固定交易场所的记载。
③规范交易货物
西周时期官府对于市场的管理是比较严格的。据《礼记·王制》篇说,圭璧金璋、命服命车、宗庙之器、祭典牺牲等皆“不粥(鬻)于市”,允许市场交易的日用器物、兵车、布帛、五谷、禽兽等,必须合乎一定的质量规格,否则便不准在市场上交易。
5.居住和交通
(1)居住
①夏代
贵族和普通平民间的居住情况有了明显的差别。二里头遗址所发现的比较宽敞的房屋都有夯土台基,为土木结构建筑。窑洞式和半地穴式房屋则比较狭小简陋。
②商代
殷民中大多数下层民众居住半地穴式房屋,其穴居处一般要深入地面1米左右,地面多加白石粉泥夯筑,然后火煅避潮。商代普通民众往往用土坯垒砌或采用版筑法建造地面房屋。贵族所居宫室比较讲究。
③周代
周族居于漆水流域时,居室尚以窑洞为主。周族迁于岐下时,房屋建造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近年在周原地区发掘的西周早期和中期的建筑遗址,为我们提供了当时官室建筑的实证。陕西岐山凤雏甲组遗址足一个完整的“四合院”式建筑。周代下层群众居住的情况比之于商代并没有多少进步,仍以半地穴式住屋为主。商周时期,贵族居室内的摆设以席、几为主。除了席、几之外,室内还有床。殷墟甲骨文有不少以床形为偏旁的字。
(2)交通
①夏代
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车,在夏代已经能够制造。
②商代
商朝的交通比较发达,都邑村落之间有道路连接,甲骨文“行”字为四通的道路之形。商朝的水陆交通尚处在初步发展的阶段,道路情况并不太好,卜辞中有车毁人伤的记载。
③周代
周代的交通比夏商时期有很大发展。从王畿通往各地的交通干线称为“周道”、“周行”,路修得很好,所以《诗经·大东》篇说“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当时遇河已经能够系船架板连成浮桥。在周朝等级制度的影响下,不同等级的人所用的车也有所区别。
6.服饰与饮食
(1)服饰
①夏代
从考古发现所见二里头遗址铜器、玉器表面附着的纺织物的情况推测,夏代的服饰质料贵族为丝帛,普通民众为麻布。
②商代
商朝情况与夏代相似。甲骨文的“衣”字,为殷人上衣之形。殷墟墓葬出土的跪坐人像都穿交领右衽的短衣,与甲骨文“衣”字相合。殷人还将兽皮剪裁缝缀成直领右衽的上衣,甲骨文“裘”字即为其形。殷人上着衣,下着裳。当时的裳类于后世妇女的短裙。从所出土的商朝玉人和大理石人的情况看,殷人已有高高的帽子或平顶式的帽子。但是也有殷人是不著帽的。
③周代
周代的服饰比商朝精制讲究,社会上不同等级之间有了更多的、更显著的差异。殷代的上衣下裳之制在周代依然行用,上衣仍以右衽交领为常式,但下裳之外还有蔽膝。周人还有将上衣与下裳连为一体者,称为“深衣”。周人衣服上常佩戴各种饰物。在周代的等级制度下,贵族的屦分为“命屦”、“功屦”、“散屦”等多种,颜色和式样均有所区别。
(2)饮食
①好酒之风
a.新石器时代后期中原龙山文化已有造酒技术,到了夏朝,酿酒技术进一步发展。二里头遗址墓葬的随葬陶器,占比例最大的是酒器。此外,古史文献中还有关于“杜康造酒”、“仪狄作酒”的记载,都可作为夏朝好酒之风盛行的佐证。
b.此风在商朝更盛。周初人批评商朝不仅纣王“荒腆于酒”,而且其他的人也都酗酒成风。西周初年,大力禁酒,只特许殷遗民饮酒,以照顾其习俗。周人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准饮酒的。酗酒之风在周初虽然有所收敛,但时过境迁,禁而不止,饮酒之风在周代依然盛行。商周时代贵族墓葬常有成组、成套的精美食器、酒器出土,可见其饮食是很奢侈和讲究的。
②主要食物
商周时代人们所吃的粮食主要有黍、稷、粟米等。人们把麦、稻、黍、稷等舂去麸糠之后即整粒蒸煮而食。当时没有石磨,也就没有面食。商周时代,主要用鬲、鼎、罐等煮粥,用甗和甑蒸饭。蒸饭器具在考古发掘中所见远比鬲、鼎、罐等为少,说明当时多数人是以粥为主食的。
7.丧葬情况
(1)夏朝丧葬
从夏朝开始,依贫富贵贱的区别而出现的丧葬情况的差别就十分普遍。二里头遗址既发现有随葬品丰富的中、小贵族墓葬,也发现有不少无墓坑、无随葬品的乱葬,有些骨架作双手设设缚或跪伏状,显示了死者生前社会地位的低下。
(2)商朝丧葬
①墓葬规模
a.大型墓葬
商代的大型墓葬属于商王或其他高级贵族。
b.中型墓葬
中型墓属于商朝的中、下等贵族。
c.小型墓葬
小型墓属于普通民众,墓室面积不大,一般只有棺,也有的棺椁齐备,但大多数不随葬青铜礼器,而多以陶器为随葬品。
②墓葬特点
a.商朝墓葬不积土为坟堆,在大型墓葬之上往往建有享堂,以供祭祀之用。
b.商朝是人殉人祭之风最为盛行的时期。从已经发表的考古资料看,殷墟地区殉人最多的是侯家庄的1001号墓,总数有400多人。殷墟地区的武官村大墓殉有79人。
(3)西周的丧葬
①减少人殉
西周时期的贵族虽然仍旧盛行厚葬,但人殉人祭的数量却大为减少。
②用鼎制度
作为周代丧葬特征的是贵族的用鼎制度。不同等级的贵族用不同数量的鼎来随葬,随葬的列鼎往往与其他的随葬器物有固定的组合关系,如九鼎配八簋、七鼎配六簋、五鼎配四簋等。
③葬具与礼仪
在古代,特别是夏商两代的基础上,周朝形成了一套繁细的丧葬礼仪,有了更复杂的葬具。据《礼记·檀弓上》记载:有虞氏以瓦棺为葬具,夏后氏在瓦棺之外填以烧土,殷人才用棺椁,周人又在棺椁两侧和其上附以装饰品。周人对以前的葬俗礼仪多有损益。殷人只待棺椁下葬完毕即可吊唁,表示慰问,周人则在从墓地返归祖庙哭祭时才吊唁。殷人要待一年之后才奉死者的神主人祖庙而祭,周人则在埋葬完毕卒哭之时即将神主奉人宗庙以便祭祀。
六、夏商西周的文化
1.甲骨卜辞与铜器铭文及纹饰
(1)甲骨卜辞
①殷商甲骨
在甲骨文之前,商朝可能以典册书写文字,只是还未有考古发现。其他考古发现的文字有陶文,玉、石器上也有文字被发现,晚商后期还出现了不少彝铭。但是我们今天所见最多的是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卜辞。商代神权兴盛,甲骨占卜是沟通神人之意的主要方法。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商代甲骨多达15万片以上,并且在甲骨上多载有内容丰富的卜辞。据统计,甲骨所见单字为4500个左右。甲骨文字错落有序、刻写娴熟,是基本规范化了的初期汉字的代表。
②西周甲骨
除了殷商甲骨以外,西周甲骨也具有重要意义且独具特征。其文字一般很小而且字迹纤细,具有颇高的微雕技巧;从甲骨钻凿形态看,西周甲骨多施以方凿,排列整齐而且密集。
(2)铜器铭文及纹饰
①铭文
商代青铜器厚重庄严,早期多无铭文,仅有极少数铸有祭祀对象名称,如“司母戊”、“司母辛”等。晚期的铭文十分精致,有多达40余字者。这些铭文除了标明族氏以外,还出现了不少记事内容,如祭祀祖先、奖励赏赐、对外征伐等。西周铜器铭文以其鸿篇巨制而著称于世,许多彝铭多达三四百字,最长的《毛公鼎》铭文达497字。
②纹饰
商代青铜器纹饰主要有云雷纹、饕餮纹、夔纹、虎纹、龙纹、蝉纹、鸟纹、乳丁纹等。西周前期的青铜器以兽面为主题的纹饰多富于变化,逐渐抽象为图案,一般只保留其颜面部分,夔龙纹则变化成为短身卷曲的形式,减少了恐怖成分。西周后期,以威严为特色的饕餮纹和夔纹趋于被淘汰,出现了窃曲纹、瓦纹、环带纹、重环纹等新的纹饰,纹饰风格倾向于简单朴素。
2.史学与文学
(1)早期的文史合一
史学与文学最初并没有什么区分。原始时代的传说既是口耳相传的文学,又是关于历史的叙述。甲骨文的时代,史学与文学的萌芽有所发展,但它们仍是合为一体的。
(2)殷商时期
墟卜辞注意到了记事的完整性,一般都记载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发展和结果,尽管十分简单,但却首尾完整。有些卜辞还对所记事件作了详细记录。在许多卜辞里,商王和占卜者所重视的已经不是卜兆所表示的神的意愿,而是事件的发展和结局。从形式上看,绝大多数卜辞都是简单记叙,可是撰写者有时却通过记叙来表达出某种愿望,在叙事中反映出作者的某种思想。
(3)西周时期
西周时期的史学和文学比商朝有了很大发展。
①这个时期的大量彝铭有了比较自觉的历史意识,在铭刻的结尾常有“子子孙孙永宝用”之语,希望彝铭内容为后世所永记。
②作为我国上古时代文献汇编的《尚书》一书的主要篇章皆为西周时期的作品,是我国上古历史的最重要的文献记载。
③除了《尚书》之外,《逸周书》的一些篇章,如《克殷》《世俘》《度邑》等,也是周初的重要历史文献。
④关于周族的兴起以及西周各个历史阶段情况的长篇史诗的写作,是西周时期史学与文学发展的重要收获。这些史诗见诸《诗经》的“雅”、“颂”部分以及“豳风”的一些篇章。
3.宗教与哲学
(1)夏代
夏商时代的人有浓厚的神意观念,其哲学思想与宗教有很密切的关系。夏启在甘之战以前的誓辞中曾有“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的说法,可见祖神和社神在夏代有很高的权威。
(2)商代
在所有的神灵中,祖先神是殷人祈祷的最主要的对象。从卜辞的记载里可以看到,历代商王,绝大部分都受到殷人的隆重祭祀。在殷代的自然崇拜里,作为重点而被祭祀的不是日月、山川、风雨之类的作为自然物的神灵,而是具有某种人格化的土(社)神、河神、岳神。殷人常以封土、柏木、巨石等为社主。
(3)周代
“天”的概念的提出及其神化,是周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重大收获。周人信奉帝,也信奉天。天与帝常常是密不可分的。在周人的心目中,从万民降生、高山耸立,直到人世间的婚配,“天”的影响无所不在,所以周人对天是非常恭敬的。《诗经·敬之》篇说“敬之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无日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指出天道甚明,不要以为天只是高高在上而什么也不知晓,而是天时刻都在周围监视着我们。“天命”之说为周人所津津乐道。
4.筮法与《周易》
(1)筮法
①筮法的起源很早,据研究,新石器时代的一些彩陶鬲、罐上就有八卦符号。
②夏代的筮法今已难考。汉朝时有的经学家认为称作《连山》的筮书就是夏代筮法的总结。
③商朝时,筮法虽然没有占卜那样盛行,但也和占卜同时并用,也是当时沟通神人之际的重要方法。
④周因于殷礼,筮法在西周时期逐渐系统和完备。从古代礼书记载的情况看,占筮已经广泛进入西周时期贵族生活的各个领域,贵族礼仪的许多重要事情要由占筮的结果来选定。总的看来,就占筮对于政治生活的影响而言,周朝是远逊于商代的。
(2)《周易》
①《周易》的形成过程
筮法笼罩在一片神秘气氛之下,它希冀通过符号数字的变化来预测吉凶、判断神意,其间并没有逻辑的必然性。和殷代占卜有记录而成卜辞一样,周代也有记录占筮而成筮书。占筮者逐渐积累起关于占卜情况的大量记录,经过选择整理后,分别移写在卦画之下,以为今后占筮时预告吉凶的标准和借鉴。大约在商周之际,某些文化水准较高的人搜集占筮记录进行订补,并将涉世经验、哲理思辨、史事休咎等内容也列在卦爻之下。《周易》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经过多人之手和长期的整理而成书的。
②《周易》的内容
《周易》“经”的部分共64卦,“乾”、“坤”两卦各有7爻,其余每卦各有6爻,共计386爻。战国时人,总结了前人对于《周易》的阐释,编成《文言》《系辞》《说卦》等7种书,共10篇,就是《周易》的“传”的部分。
③《周易》的意义
《周易》不仅是我国上古时代哲学思想的结晶,而且保存了商、周时代的大量史料,对于当时社会的农业、畜牧、渔猎情况以及祭祀、征伐、诉讼等都有所反映。研究商、周社会历史,《周易》不可或缺。
5.歌舞艺术和科技
(1)歌舞艺术
①夏朝
二里头遗址发现有石磬、陶埙、陶铃等乐器,可以推想夏代的歌舞艺术是有一定水平的。有很多传说表明夏朝已经有了较高水平的歌舞,如大禹治水成功后,“命皋陶作为《夏龠》九成,夏后启窃天帝之乐,并且演化成名为《九韶》的乐舞。
②商代
考古发现所见商代乐器已有多种,如铜鼓、铜铙、铜钟、石磬、陶埙等。在殷墟侯家庄的商代墓葬中发现有木鼓的遗存,其木、皮虽已朽,但鼓面蟒皮的纹理还相当清晰。最有代表性的是殷墟武官利大墓出土的一件石磬。石磬音质很好,只要轻轻敲击,就会发出悠扬清越的近于铜声的音韵。
③西周
西周时期的乐器继承了殷商之制,仍以3件为一套,每套发3个音。相较于商代,其乐器的成套组合范围更大,器种更多,制作也更精良。西周乐舞的重要特征是与宗法观念下的等级制度密切结合。自从周公制礼作乐以后,“乐”与“礼,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以“乐”配“礼”,使各种礼仪更加壮观辉煌。西周时期,不同的礼仪有不同的音乐歌舞与之配合。西周时期还将历代乐舞进行整理。
(2)科学技术
①铜器铸造
在科学技术方面,以青铜冶炼技术的发展和纯熟掌握最为突出。夏商西周时代对于青铜冶铸时的配方比例及其效果已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②火候
在长期的冶炼实践中,人们对于火候也有精到的认识。在《考工记》中有明确的记载。
③数学
数学知识很为周代贵族重视。周人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可见数学知识为当时贵族子弟必学的科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