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经济基础知识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
第一节 社会经济制度
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
1.物质资料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指劳动者按照预期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需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2.社会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必然趋势。
【例1】( )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A.发达的生产力 B.生产资料公有制 C.按劳分配原则 D.共同富裕
【答案】B
【解析】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例2】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公有制经济 B.股份制经济
C.国有经济 D.集体经济
【答案】C
【解析】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含义和类型
社会经济制度是不同社会形态中,生产资料所有者根据自身的利益要求及实现增进自身利益的经济目标,对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社会物质财富的分配关系等方面的基本规定。
人类社会经济制度有五种类型:原始社会制度、奴隶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制度。
三、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
社会配置方式有两种类型:市场配置方式和计划配置方式。市场配置方式是指依靠市场运行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计划配置方式是指计划部门根据社会需要及可能,以计划配额、行政命令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
经济体制是一定社会组织内部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总和,是对一定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概括。经济体制有两种基本类型: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一、商品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具有的效用,即能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2.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例1】(多项选择题)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只知道石油可用来做燃料,以后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又发现了石油可以通过进一步提炼成为许多化工产品,这说明( )。
A.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不断变化的
B.同一件商品往往具有多种使用价值
C.使用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属性
D.随着人类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会发现商品越来越多的使用价值
【答案】ABD
【解析】任何商品的用途都不是单一的,因而它具有多种使用价值,而且其使用价值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扩充。使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C项表述错误,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属性。
二、货币的含义、演变和职能
货币是比较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价值是通过货币来表现的。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价值形式。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三、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作用
1.价值规律的内容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基本内容为: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表现形式
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价值规律的作用
(1)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
(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促使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
四、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雇佣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时,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
【例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剩余价值( )
A.在生产领域中产生,但不能离开流通领域
B.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但不能离开生产领域
C.在生产领域中产生,与流通领域无关
D.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与生产领域无关
【答案】A
【解析】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劳动力的价值通常以工资的形式表现,因此剩余价值就成为劳动价值和工资之间的差异。其本质上是在生产领域产生的,但是通过流通领域实现的。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和垄断资本主义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
二、垄断资本主义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分为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区别在于国家是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全面的干预和调节。
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导致了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的产生;
(2)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经融合起来,形成了金融寡头;
(3)和商品输出不同,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5)最大资本主义大国已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
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具有客观必然性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产生的特点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它的产生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否定,是一场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深刻革命。
【例】(多项选择题)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新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这是因为( )。
A.工人阶级经济上虽已摆脱受剥削的地位,但还无法享受平等的政治权利
B.股份制经济和国有企业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
C.工人阶级受雇佣的阶级地位并没有改变
D.工人阶级生产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社会福利制度的实施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E.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自身无法解决
【答案】BCDE
【解析】资本主义新变化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变化,并没有改变剥削工人阶级、唯利是图的本质,工人阶级受剥削地位也没有改变。
第四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根本任务和目的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二、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理论及基本经济制度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概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中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其特征主要有:
(1)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必须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
(4)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裕起来。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例】目前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多种多样,下列属于公有制经济的是( )。
A.混合所有经济中的集体成分
B.混合所有经济中的外资部分
C.股份有限公司中的公众股
D.合伙企业
【答案】A
【解析】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如中外合资企业及股份制企业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
第五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基础
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的原因
(1)社会分工。社会主义生产是以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
(2)独立经济利益实体的存在。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二、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1.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
(1)统一性;(2)开放性;(3)竞争性;(4)规范性。
2.社会主义市场规则与秩序
(1)市场规则
市场规则是国家制定的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保证市场正常运行的制度、法规和准则,主要包括市场进入规则、市场交易规则、市场竞争规则。
(2)市场秩序
市场秩序包括市场进入秩序、市场竞争秩序和市场交易秩序,其内容是市场规则的实现。
【例1】市场体系的三大支柱是( )。
A.商品市场、技术和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
B.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
C.商品市场、技术和信息市场、劳动力市场
D.生产资料市场、期货市场、技术和信息市场
【答案】B
【例2】(多项选择题)市场运行机制主要包括( )。
A.供求机制 B.价格机制 C.竞争机制 D.风险机制
【答案】ABCD
【解析】市场运行机制是指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竞争、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来调节经济运行的机制。市场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企业、农户、居民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运行主体。
1.社会主义企业
社会主义企业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是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和民事义务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
2.中国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
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是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将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开来,土地的所有权仍然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土地的使用权则依据人口或劳动力的多少划分给农户承包经营。
第六节 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一、社会主义再生产
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是满足劳动者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实质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社会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其特点是扩大再生产。
二、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总是同数量扩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或效益的提高等而引起的商品和劳务总供给量的增加。
经济增长只是经济发展的一部分。经济增长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手段和基础,没有经济增长就不可能有经济的发展。但是,有经济增长并非一定就有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并不构成经济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
2.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资源的总体配置方式,即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及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从经营的角度看,经济增长方式可以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类型。
【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
A.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D.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答案】B
【解析】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是计划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CD三项都属于B项的具体内容。
第七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
1.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职能;
2.对国有资产管理和运营的职能;
3.承担社会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事业建设的职能。
二、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方式和手段
1.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
(1)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和经济结构优化;
(2)保持经济适度增长;
(3)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4)充分就业和收入分配公平;
(5)国际收支平衡。
2.宏观经济调控的方式
宏观经济调控基本上有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两种方式。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经济调控应以间接调控为主。
3.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
(1)计划手段;(2)经济调控手段和经济杠杆;(3)法律调控手段;(4)行政调控手段。
三、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及其综合协调
1.宏观经济调控政策
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主要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等。
2.宏观调控的综合协调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等,它们共同构成宏观经济政策体系。建立一个综合协调体制是十分必要的。这个综合协调体制要求:(1)目标统一;(2)政策协调;(3)功能互补;(4)适时适度。
【例】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各国政府都具有宏观调控职能,一般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以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被称为社会经济活动“内在稳定器”的是( )。
A.货币政策 B.财政政策 C.产业政策 D.投资政策
【答案】B
【解析】所谓“内在稳定器”是指这样一种宏观经济的内在调节机制:它能在宏观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自动发挥作用,使宏观经济趋向稳定。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效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累进的所得税制和公共支出尤其是社会福利支出的作用。